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9|回复: 0

古人的那些手把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24 08:15
  • 签到天数: 4167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7-7-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很多,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爱好,尤其到了明代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墨客结社成风,社会繁荣下很多人都有了攀比之风,文人墨客喜欢的东西很多,琴棋书画诗书茶香,弓箭宝剑什么都有,今天我们集中讨论的是古人手里一直不离手的一些手把件,也就是行乐之物:大体上分为四样:如意、扇子、念珠和拂尘。
    8 i# g. i9 S0 B7 e1 f' A" _也让我们借此几乎领略古人的审美与情趣,揭秘古代文人比较喜欢的一些赏玩器物背后的风雅故事。: v) D. ]2 q  H. r3 D# L5 O
    念珠:
    ( m  C2 r  u, E1 W$ l8 p) ]念珠的出现和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各大宗教都有念珠,无论是道教,还是天主教,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也有念珠,因此念珠可以说是畅行全球人手必备的玩意儿,他们之间也大同小异,各具特色,比如佛教念珠一般是108颗,也有18颗的小手串,代表108种烦恼或者十八界;道教手串是81颗,代表太上老君81化身,也有365颗,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基督教是59颗,大小不一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经文;伊斯兰教是33颗,一般转三遍代表安拉的99个名字。, _7 H9 X$ K( s; t9 x3 \
    中国人喜欢佛珠与过去文人普遍对于佛道思想有所接近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画像上就很容易看到。" V. ^( d  u3 _6 D

    % P( D5 j' e1 {8 M" U 218773.jpg
    : u$ N% W5 ]7 J3 S1 g" N; a  A  x3 C/ v* E- ]
    (画像上的明代文人拿着的手串,主要是小珠即佩珠)
    ( [( h. e/ _' h) L' w2 S; N一般念珠是以佛教为多,其次是道教,因为古代中国接触着两种宗教的最多,关于佛珠的起源,是以《木槵子经》所载为依据的,:
    ( G! i, q" V1 K, d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5 }8 ]4 p3 E! L% \: f
    中国何时开始流传佛珠,已经不好考察,魏晋时期并无佛珠的概念,当时留下的画像也不没有佛珠的痕迹,目前中国保留的最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上也不见佛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唐代莫高窟的壁画彩塑上已经有念珠了,唐代佛珠开始流行已经是公认的。, T( Y, P( v. F) H* I
    佛珠的种类分为佩珠(18颗手串)、挂珠(108颗)、持珠三种,最早的佛珠是用无患子为主,衍生的其余的例如菩提、核桃和木制佛珠为主,此外佛门七宝:琉璃、砗磲、珊瑚、金银、琥珀、玛瑙七种的念珠也很多见。不同颜色的念珠有不同的寓意。
    + l* b. R9 P0 w' A/ q ) K0 B* l$ ~( n+ g! P" g
    304910.jpg
    ( H; ~$ [3 l! D
    ; ], y+ Y7 d7 h3 w# o(明代高僧所持念珠,由图中可见明代僧侣衣冠)
    3 m; G9 G6 A: J: K例如:& O2 Q) Y8 `8 g7 v
    修息业的念珠,是白色,被认为可除业障;
    9 ]- e- L: z* B4 P修增业的念珠,是黄色,被认为可增福德;
    3 ^; K& {' z. x' H/ V修怀业的念珠,是红色,被认为可怀摄人;
    8 B9 n" w, b' l4 x修诛业的念珠,是蓝色,被认为可以辟邪;
    + k, j/ q" Y3 l8 A7 o道教:
    - j. o) r3 @7 d4 w道教念珠一般称为流珠,一般道教流珠的出现与葛洪葛天师的上清派有关,出自《上清集》: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道法会元·元素元辉府玉册》记载:“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渐渐加之。
    9 o# i% |, ^2 i2 E7 M 2 D/ B8 T, H3 A! E- V4 k5 D
    43709d.jpg : A9 u0 s8 I* i, g- y9 g' _

    ' R, U) y) X4 f% j  ^. }- v$ D9 F0 ^(出土的宋代道教念珠)3 d6 Q# r8 W" _% ^- c
    《上清黄庭内景经》云:“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
    % G$ u8 D1 I8 b' c ) q7 Z0 Y2 Y# B1 u5 K
    57ddff.jpg
    5 w; J+ e* p* Z& ]7 p) A8 G
      Z1 b0 M0 B# I7 _( {# H/ U, ^(近代道士照片中葫芦、拂尘和流珠是标配)  O5 L/ _/ H7 T4 L
    拂尘
    & ]6 |. ~. ?7 X除了念珠,另一个走进文人生活的就是拂尘,拂尘不仅仅是道教多用,佛教也有拂尘,到后来文人墨客也喜欢用拂尘,本身这是个雅器。拂尘,也叫做拂子,最早是用来去尘及蚊虫者。古名麈尾五代以后叫拂尘,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不过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唐的麈尾多数呈蒲扇形状。拂尘有黑白褐等多色,不过一般佛教独用白色,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道教则多种颜色都能使用,文人墨客大多把拂尘视为雅器,大多喜欢小拂尘。拂尘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尤其是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后,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 _, n- j9 e' P. f, ~' ~
    $ m8 |. ^" s2 S: m( m% b0 M 6e48aa.jpg
    , N% g* S  B7 P- m& K6 D5 A7 G6 J) b5 E9 h
    (明代士大夫的画像上,拂尘一般都随手佩戴)
    2 C. J8 ~+ H" j5 H魏晋时代,士大夫喜好谈玄,所以当时的雅士都很喜欢随身带拂尘。晋代的《白紵舞歌诗》: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可以证明晋代拂尘就很常见。9 }* _5 X. F$ h5 X7 C(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 y/ `4 p; _' M* V0 J" ?1、西晋名士王衍,喜好谈玄学,自比子贡,他手里经常拿着一根白玉杆的拂尘,他的手掌白皙的居然与这白玉杆的颜色无二,可见其保养(不过王衍这个人误国,西晋灭亡后被活埋)  z) Z" V' j6 e: J  |) e4 M  i* a
    2、东晋丞相王导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成为当时笑谈。% v1 _. L8 K: u$ @

    - Z( u- M; q! N4 o% k 7592f5.jpg 9 v& f- T4 M1 D5 E! ^. l
    , B. `4 Y0 e. d4 X# B5 r
    (明代高僧隐元隆琦像,手中白拂尘和竹杖是禅宗标配)& c4 n. m, U: S; ~- i; _7 l' v7 e6 B! _
    佛教拂尘与禅宗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留下的很多佛学大家无不手持拂尘,道教对于拂尘则与太乙真人有关,具体的问题却不可考。
    , k4 W: L, E/ a& T如意:
    , ^9 k9 ^+ |) s" c1 H; Y如意最早是从痒痒挠演变而来的,中国人对于如意的喜好影响了日韩,如意的出现本身是因为儒家,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如意表面如心,长杆直,代表直友,古代文人君子非常喜欢如意,往往爱把玩之。9 z+ r' F/ p9 K3 L

    - B$ |9 o) I5 W( t 808666.jpg
    ) k. ]- I) k" j( ]$ A. B  J- F7 B% M" _. U
    (延平王东宁行乐图中,郑经手持玉如意,可见明代风尚的延续)
    * x" p1 M2 t7 |3 ^, S& f如意一般有木如意、玉如意和铁如意,其中铁如意在中国明代非常流行,甚至到了清代也是主流,如意的梵名叫阿那律,所以僧侣也经常使用如意,暗中记录一些经文,以便在讲经时不遗忘。
    + @# N6 N/ E8 r* Z! g4 y ( e( ?3 M4 H5 E0 S1 w- b; b
    91c81d.jpg - j1 L# i! n; ^1 e8 @

    8 M& t# p  F5 P3 N(明代铁如意非常著名,文人墨客经常使用,图为明末李流芳行乐图)
    " A6 }. W- I7 |( w* Q# Z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与石崇斗富,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e5 h0 {7 x, t+ Y
    扇子:
    ( K$ c3 ?  v/ U- y% f" {文人墨客都喜欢扇子,一般有折扇,团扇两种,女性还有木骨扇,其中尤以折扇为主,折扇也叫做,腰扇又称为叠扇、撒扇,起于汉代,《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其中便面就是折扇。到了魏晋成为上流社会标志。《资治通鉴》记载:“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不过《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主要还是纨扇(就是团扇)历史最早。而折扇大体在明代永乐年间才成为全国标配,盖过了团扇的风头,南京是当时折扇生产的主要场地。0 A! h0 g4 K' L7 l  w4 X0 R/ D# U
    扇骨的不同制作法,可以把扇子分为春扇或秋扇。而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的,叫靴扇。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叫三面扇。中国折扇一般扇骨是14支或16支,日式为11或13支。0 E$ s9 K# D- M+ y1 ]
    3 X3 y' Z& W) ~+ N
    104674a.jpg
    * `4 ]4 L8 ^( Y6 W! b3 O% U+ c3 E: L* q/ C8 T, `
    (明代唐巾道袍图画像上的折扇)
    , m4 x! r& M1 T" e  b很长时间折扇也是中日贸易之间的主流,不过当时日本人进口的桧扇是团扇,宋人笔记记载,日本的商船来华,女子借着卖扇之名与文人墨客,商人富贾进行性交易,借此度种回日以为风尚。而日本男子来宋也会去妓院买春,不过据说他们的叫声很难听,所以当时妓女伺候日本客人都要带着一根棍子,他们叫喊之时用来砸他们的胫骨,这样他们就不叫了!6 J# q; n- q  ~0 H5 J* M# e, A! u( w+ ~
    扇子的种类很多,主要收藏价值也极高,主要在于,扇子上文人墨客的题词,扇骨的精美,扇坠的价值等等,日本的折扇也很出名,日式扇骨为九档或十一档日本折扇也叫做和扇,与中国不同之处是,日本扇有一种是扇骨仅仅为一根棍的骨扇(俗称螳螂腿),也叫能扇和蝙蝠扇,在日本扇子甚至成为战阵,神道的一部分,明治维新后欧洲娟扇的传入,让日本基本上女性几乎都配置扇子,而男子和服往往佩戴铁扇或者桧扇,表面比较素雅,日本扇子远比中国的折扇小,巧经常插在腰间,这样也不会与武士刀触碰,此外,扇子是身份与主持的象征,在日本也很常见。- h& o8 s4 L" l& t$ W1 h
    除了折扇,最出名的就是团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西汉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扇在唐代风靡一时,几乎是女性标配,其后逐渐没落,为折扇取代。
    * p1 z% U* \7 E% ]% c  V% W竹杖:
    3 t* L0 {* f$ O0 k: k0 ?+ Y国人另外一个爱好就是竹杖,古诗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故事,古代长者都喜欢竹杖,中国拄杖与国外文明棍使用有别,依传统,用杖自知天命始,至七十岁,仍在为臣者,要授杖以示优遇。这在《吕氏春秋》、《周礼》、《后汉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h& ]. }4 [5 F2 P* T4 V& }
    # l0 X, _  y8 ^0 e. u) b
    113794f.jpg
    4 j/ e& M# g% D  f1 \  d7 B: H* T4 J: F6 S! i; M$ S" M; q
    唐韦应物诗云: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一具好杖,由天赐成,非苦寻可得,可谓三分辛苦,七分天助( i' l8 _$ c3 g8 w2 P5 D1 |
    例如近代的俞平伯,齐白石都手不离杖,倒不是他们身体不好,而是觉得竹杖代表了长寿之意。此外竹杖为老者标配,年轻人很少用,所以古人以杖为老,而尊之。
    " {: n+ a- ~, j7 ?3 E此为竹杖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3 I3 j% d  S5 Z' e0 I4 p+ f) H4 u明人屠緯真说杖: "有方竹,上生九节,其崇不满七尺。有椶竹、合竹、之字竹,具可作杖。有三代时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瑱嵌,用以饰杖。上悬二三寸长小葫芦、小灵芝及五岳图卷,暮年携之探奇历怪,多有相长之益。若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衲行具,非山人家扶老也,姑置勿取。
    / w2 |" k/ D0 `& g2 F明人高濂说杖:"惟合竹为佳,有以之字竹、方竹、老竹鞭为之者,亦雅。近日以荆木如杖形者,原其上有双枝厚根处,雕为双芝,摩滑如玉,亦可人意。得有三代商嵌金银瑱古铜鸠鸟杖头,须用棕竹为杖。余见有全身鏒金银者,形亦古甚,下有铜管,亦三代物也,制甚可爱,得此全副,老人受用无量。外此用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纳行具,恐非山人家扶老也,姑置不取。"/ k6 l' U* _: R% Z1 f+ ]: {6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4-25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