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9-11-25 13:44 |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
(一)
- r$ k6 z7 h7 v7 R1 [
0 r [2 ] G! ], g) L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5 K' R9 t0 O) y; @8 _
: M( n$ V3 h& p( O+ @/ N 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其中既有迷人之处,又有遗憾之处。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热情、是勤快、是深沉。当这些“自我”能真实地表露出来时,其魅力一定最动人。牵强自己,一味要求自己与令我们羡慕的人看齐,常常会丧失美好的东西,而流于尴尬与痛苦。
9 e/ |* W( S5 W6 U# M o7 g, L2 H9 l. a6 E
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D. r: {: s- B8 d$ u: v7 p
: ^* Z$ ?) E0 q: _1 l& }% {+ c) w 哲人说:“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8 n/ ~( r& l- ~) ?1 m8 V
% `( _9 W" q9 a7 u' X1 a4 O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7 H2 @1 }' g1 C. \
# `' N! ~1 M. J/ P* R$ R& j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 S* b' N) c
( f/ T/ c" | }1 c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钱财请客。监察御史的夫人劝他说:你并不擅长文笔,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再也不肯出钱请客了。
0 j8 T6 y# ` ~) e% y# l$ p. |% `3 L* j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q5 p: | q# M( q3 @
2 u, x- E- e8 I% Q1 A1 R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X- A N3 F+ G* c
3 I( H* b$ k$ H; O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R: v- `6 u: C- G) ^7 j: r% F
5 x4 E1 g# X) l/ V6 `: A0 `
(二)
' i% a0 S6 t( l k( l) v( v% _- L2 z" J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G+ K+ r9 p' x) V1 V4 s
1 o6 ~7 {% a, e% u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4 N+ ^. Z' Q- {7 Z. M! M% v8 T
$ l K7 @* Y+ q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3 X. ]/ {: u8 b
) r( }4 I ?% w0 o' D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2 G8 `9 {' y8 U+ W |0 U! ]% S
" v+ l0 h, |: e" N' K6 r2 b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