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4-3-6 07:37 |
---|
签到天数: 1034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0]签到九年
|
华盛顿奇才开赛迄今1胜4负,易建联仅缴出7.0分2.4个篮板的场均答卷。撇开上场时间下滑的因素不提,阿联光是在每分钟效率上也跌至生涯低谷——他在新秀赛季每场比现在多打5分钟左右,场均篮板却达到5.2个,命中率较之眼下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说阿联遭遇生涯危机或许有些过了,但是时候探讨症结所在了,毕竟他正处在三四年以来定位最模糊的一支球队。
为什么说奇才定位模糊呢?首先,这支球队在上赛季经历了体育方向的180度大转变,从一支季初有望抢四的所谓劲旅,退化成以重建为首要任务的孱弱之师。不管业界对奇才的看法如何,至少球迷是很受伤的,这种“受伤”体现在对球队不敢放心去报以期望上面。有人把奇才比作1997年的马刺?那还真是高看他们了,因为没人觉得华府军团能取得50场以上的胜绩。
不同之处当然还有,比如在很多人印象里头,奇才上赛季的失败是源自阿里纳斯的持枪事件,但实际上“大将军”被问罪公堂之前,球队的战绩已经很糟了。此事的后续效应是什么?就是你很难搞清楚哪些是奇才“该赢的比赛”。阿联跟着新东家打了5场,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桑德斯的赢球计划是什么,应该做出怎么样的改变才能满足主帅的胃口。
有意思的是,阿联入行四载以来,业界关于他打法不够强硬的批评屡见不鲜。此事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大家一边指责阿联“不够强硬”,一边建议他“应该更往内线去”。查一查82games的数据你会发现,阿联这几年的投篮比例一直在调整,打内线的次数确实在增多,但效率方面难有寸进,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准心的进一步滑坡。说他完全是“被强硬”,应该是毫不过分的讲法。
看看ESPN的赛季前瞻是怎么说的:数据专家约翰-霍林格对他的批评毫不客气,称他是“联盟最差的终结者之一”。此事我们不妨反向来思考一下,如果阿联的终结能力确实是联盟倒数,然后旁观者纷纷鼓噪,喊着往里打啊往里打,他的胆子倒是有可能壮了,但光凭精气神顶多只能从“最差”壮到“中下水准”而已吧?!
同样是这个霍林格,在2009年夏天的前瞻中,其实对阿联提出过希望。他认为中国易的三分出手数增加是个好消息,有利于他未来的定位。这位数据专家有自己的一套效率换算体系,他认为,在NBA只有造罚球能力强或者三分够准,才称得上是效率了得的进攻好手——不是因为运动战两分球含金量不足,而是这种得分把握相对没那么取巧。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或者德克-诺维茨基,不少场次有能力不去眷恋罚球数的多少或者三分“多出来的那一分”,但大部分人都没这个本事。
结果呢?阿联的回应方式是,上赛季的三分效率进一步提高,但出手数字锐减。业界对这一点报以批评态度的并不多,因为“他更愿意往里打了”,因为“只有愿意往里打了,接下来的强硬才有得谈”。但从现在来看,这个“强硬”倒是暂时还没得谈,阿联反而丢失了很可能是赖以生存的法宝。
无独有偶,最近几年一些人们印象中的天才前锋陷入生涯瓶颈,其实也是和“那一步”(三分线往内一步和真正的外线)有关。赛迪斯-杨天分如何?马文-威廉姆斯生涯起点怎么样?美国业界对他们的期望都不是打得多强硬多有韧性,而是进一步开发柔和的中距离手感往外走,进而成为真正的外线牵制力——他们的球队也需要这种能提供射程的前锋。我们没道理因为阿联高了两三寸,就把他强行定位成禁区肉搏的机械战警。NBA是很多元的生存环境,“强硬”说到底只是其中一种活下来的方式而已。
说到这里,不妨再提一件看起来无关的往事。季前赛菲利普-桑德斯交给易建联投关键球的重任,结果后者没能一锤定音。此事值得探讨的地方有二:一是为什么桑德斯会做出这种选择?说“信任阿联”就太宽泛了,重要的还是此类球员兼具身高和射程,某种程度上可以无视对方防守阵型布置把球投出去,这其实才是为什么梅米特-奥库和希顿-特克格鲁均非各自球队最好的得分手,却常常被委以重任的原因;二就很有趣了,如果阿联能把握住机会,对他将来的风格定位以及与主帅的相处模式会有多少影响?当然,现在这只能停留在假设阶段。
无论如何,奇才的比赛才打了5场,阿联也远没有到必须做出抉择“向左走向右走”的阶段。但我们同时应该相信,阿联在NBA除了要力争多赢比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怎么“和比赛相处”,这里头就包括睁大眼睛审视环境变化,捏合出最适合自己能力的球路设计,而不是被外界模式化的“理想内线”束缚住手脚。眼下安德雷-布莱切和贾维尔-麦基都具备不俗活动力,当阿联的优势不再是优势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才是他值得尝试的解套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