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0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1-11-1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_20211102210846dedfa.jpg
    5 E$ y# l/ W1 J9 j4 j7 d# a9 `
    * d0 {; L4 ~9 f0 a我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
    2 Y" u) a2 A7 q8 P6 [- U7 C1 j3 y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4 M0 }2 i( T. Q$ j; O! @8 P7 i* t2 ]$ B1 c3 t1 |3 x
    为什么会不断有问题?这是由于我很容易感觉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觉到没有道理,或者看到两个以上的道理。当我觉出有两个道理的时候,我即失了主见,便不知要哪样才好。' f4 b" d7 b: R( {* n2 G) {
    / Q4 E& m+ O5 N1 X4 d
    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开,如是就占住了脑海。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 _5 B; _, l/ B8 o; O
    8 G2 |) d3 T% c  R+ p: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并不是谁都可为的,而且还分着不同的境界。
    6 A7 A: w- R2 s
    7 s7 b  k5 P. d4 S' H
      q: b7 Q6 l! _2 ~' i3 r' P- ^" s. i▌第一层:形成主见
    % @" g1 W. ]! ]4 V6 I% v0 ~9 @; f7 |9 r* d1 H7 d7 [4 `2 ~2 f

    * N: m& D2 O' L, t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 d" Q1 L6 }" G+ x% E
    - O( I4 k' n3 p/ ]- K) L# [
    说是主见,亦可称偏见。或许很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7 |) G2 Z, s! {: R( y) K2 \6 R7 H/ `) g$ g* A0 d3 O1 B% |
    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4 n  M. c, ~/ o+ V( d0 T

    8 O/ j0 _* J1 |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有主见就是学问!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
    . d  L: V' q$ i; `; o( u, I  r$ z& j4 X- I- Q
    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亲切有味,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K" w3 A2 y' ]5 A+ U

    ; f; b! z# ]7 t0 m" y# S7 e+ a! @3 M

    7 c, H* b5 V. y$ \. x6 S" `7 e7 ~2 T- a' s* P
    - B; C: _* [- }- N
    ▌第二层:提出问题
    1 ~3 y  p& I; U$ _1 Q. O/ ?
    # y& w2 {& B0 _* J7 y
    ( H  G* H7 e2 |4 r! t) A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2 Q- j' K" a% _
    2 L7 W: u# Z, s; i( E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 D, L/ n% o/ N  E5 o& R' a& C- w# T- w# b' `7 p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用心思。
    4 X" G! E8 X. a
    $ K  }( I+ b* {. G' m3 J5 L6 ^0 S2 Q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3 u$ f# }5 J9 N2 m
    2 r( E" Z. P2 Z" d* [. I6 ]- K+ Y! R

    2 \/ k" b" h( z▌第三层:融会贯通
    , B3 n! Z: Y  K# O  q5 H; J' A+ D: h" w

    # Y  j3 W1 A# D. v. M8 ~心中有问题,就想要求解。那么,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b" y% o& x0 l3 H# c1 Z

    ; S- B- o) R% n: K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此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4 v4 U0 L' D, W4 Q0 j( k; d  {( h% p8 d4 e' o( [1 C) v4 Q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 u1 I5 L4 Y' C- G# w' K+ F2 ?. N' l% ?+ h+ }/ q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 h  |1 z; X! o4 X# A2 g: m
    9 L1 h8 e7 `6 W+ \2 j; b8 ]
    ) A% B2 d( Y4 a+ o& D  D9 d, h, V4 @  W
    * n: E, A* m# L+ ]# k" J2 f9 {  v9 N& _
    & U8 O; k6 U/ z% K# w
    ▌第四层:知不足8 s% _4 v7 ?1 c; e- B8 u
    9 r, D; ]& i. H- J
    $ N  N9 a% t. r, J7 Y' \/ P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会发现自己当初的浮浅见解,不足以解决问题。
    9 n! @6 m. r: E6 T; |8 n
    ; Z+ V" s7 q. `" |& O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的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 ]0 T9 P4 d! D1 W# I: ^* f& c" A* W: P. x- _& N; g" A$ `
    心虚思密是学问的必要条件,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
    ; d- S- P$ x3 A
    2 e. G; S9 t6 T* R$ w  D4 D- o亚里士多德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也懂;康德、牛顿、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0 N( P" s8 a5 K" @
    : \$ w) e8 n$ g
    对于前人之学,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8 |, Z) P+ g0 Q! x
    / j( n$ A* S- j' p1 y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自己浅陋,却看人家浅陋。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
    , t! k( `: }3 |0 M+ j: }0 ]4 ]% Z7 N1 \" F) u1 \: [
    我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为什么判断不同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5 G9 q. i2 B4 l' D

    0 X. j' o6 s6 g8 f/ n9 Z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 L2 g0 }. g/ T1 c
    2 ^- M5 y6 r! T. Z- K& P0 h) d我最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5 T2 P8 P: g4 B" E6 Z2 C; D; M# R+ c- E1 F) M
    6 |9 X6 H7 q2 B& i6 a4 n
    ▌第五层:以简御繁
    & ]" ]  Q4 `- t% d1 w: r
    " i7 {0 W/ B; h2 V9 C$ v
    0 w1 J% v: w2 V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7 x  f5 f( l( O6 e% A8 O

    ) `. _* c1 i- I" F) Z' s,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这就是所谓举重若轻。% f4 w) \# }8 [' K* i6 e/ g+ u% G

    3 J/ W) X* g0 d( |/ p/ Q# u! {- Q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9 Y/ S5 H1 U

    1 x1 d% m+ s, u1 {' Z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反之,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 U5 Q4 n+ J4 W4 G4 k6 E
    1 r: ]( B* [8 j1 \' X. [' V4 f. j8 j2 p% `6 S3 k( ^
    % T  c) O5 x  C1 {$ a

    4 p8 s* R1 j7 c! u' \, d
    : t5 b4 f+ ^9 E/ K8 Q# G% w- S9 K* e; z▌第六层:学问归于己用  o4 _. u  w& h9 _/ O
    4 y2 I! p" x: V% y0 |& E

    # K% p$ y4 [* }; E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 d/ N8 p- c& \7 n  }# F# a% m; m% J# e' `" V' ~: Y2 C: e) X
    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b. u, D% o: D; N( d

    5 R% v4 j# m0 J8 y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I! n. u. ^3 E8 @/ f3 g

    3 {: q+ @$ |  c: u: L) x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6 C2 |0 s0 b2 d' H' E* z1 `/ u5 g0 Q; u

    0 e$ E7 g. l" _' B- @. i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 T/ x) z4 J# R
    - G% P' ~6 Z3 A) B# r! A* d( z0 G, f. S8 M8 b; R3 |: m( h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透。
    % ~. H) ]. L  I# S$ T9 d, x
    # ^2 K, b* i) Z% S/ D0 v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4 W. ~1 |0 Y" C4 d4 \' _
    7 z3 V  b" b; {

    ) L; ?0 j, b0 T6 A5 T1 d: e6 D) f. b; W0 E5 ?: A
    - I8 p" `! y' l2 T3 Q9 o
    ▌第八层:通透! H* i+ J7 K3 ?

    " B; g  A( R" \9 ^
    / ~/ a* V, q2 i  E  k1 f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o! Z6 K' w. _9 ?2 B. |
    5 i" V; s* _1 N  E% \# x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 O- k  f; C0 }* V2 V- x3 {! O1 s8 J( |) Q# |& d" R1 y5 y
    上述八层,前四层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
    ( U6 K) e7 V5 k- Z$ v6 M3 j6 i; G# v3 d3 s1 R. \
    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
    $ g- [9 C% M. B# i9 _/ z/ u) B3 P
    5 V/ x  N" m6 I/ Q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k8 `- H, `3 `0 p/ \
    2 K- _3 }7 E. {; F7 Q% ~7 ?)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