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4-30 07:53 |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6 C1 w5 o5 s+ ?% h' {. S
3 x0 Z- U8 D, O& x' Q) A% T1 t) H' G% W
听大师讲课,是一种美妙享受;光是那非同凡响的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8 p4 I# S4 P3 N/ Y! A
# m# ]2 e' c `# U% t领略民国范儿,看“民国大师上课的经典开场白”
8 x* B- E# y3 c1 `8 L
2 ^! |' Q4 H" ]& H# J大师上课 ,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 _$ r' U' f- i8 m7 u, u
, B+ M) F: n: b F' K$ l香港《文汇报》刊文总结称,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 I8 `5 l& m8 E' m1 I% a' W4 e/ J
梁启超* ^3 r* _/ L* W1 c# K3 u
, I6 F- z. y4 y* [# g2 K% f1 O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G0 f0 @4 G: u |3 v
) R$ d6 |& e4 {* j( Y% T4 X/ g$ t8 k
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6 {0 f# D! @. u ^
" C, O; \6 A5 v A0 f
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 W$ A, V4 ~# ~! w& M8 V9 }8 K& w8 V+ M& v
刘文典
( E( c, [( f+ K# m
9 `: A0 s% R, g' Y& R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 R5 `2 b1 |- v$ _& s$ I2 u- p+ V. G- ?. b/ q
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很是生气,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 C9 C: h+ k0 ]
" E! ^; T$ _# O3 t0 L' s9 t
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好在沈从文脾气好,不与他一般见识。1 D. L" I. F. E$ ]! y7 X( }4 G& ~
# s2 Y' d* y& m3 A4 }5 A, b. \不过,平心而论,虽然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
5 ^2 T/ ?- o& {1 n1 s; Z9 Z$ K3 O( t
" [* G1 V, L* I( y4 U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 ”,“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5 T0 u8 h$ k1 Y" d/ m( d' m
! v8 u! A* T6 `1 f6 K/ @
闻一多
) r2 G& S; k. H( s9 I7 a
" {% o A2 b5 o0 i" r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9 s- e3 C# f6 i; s
! {$ u' p. D3 ~& v" O" _0 e
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5 O4 m5 K, |3 A. m6 W, v6 [0 J2 Z, ~9 D+ Y0 d+ a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课堂上每次都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
& j9 k* f! O8 I7 z, T2 W4 o5 u& M! M3 l7 W$ D
辜鸿铭4 F2 H% ?+ h" [
7 q8 k |; }9 m( g" D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v9 v9 [/ R F2 T1 c4 @
+ `; G+ _3 t" Y! w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名不虚传,果然有学问。
( i& z b* ^- J0 F0 j9 {. A" N0 c2 \4 a8 W5 E8 ~1 j! I5 @+ Y, o
章太炎
+ c: u F- ]3 @; R; C% [# ^- L e& | ]( r. o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 p( k$ B7 `+ A2 C
. J: d0 ?8 }8 l8 Q& {
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
) N: ^1 g9 l; T5 p, T- f e0 d C6 ]* f, w. Z7 t* s; N4 r) n
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
% V$ F% j2 }7 }) r) V/ `, M
; c! U9 }7 R l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也有资格说这个话。
% w0 ]' B! {0 T1 ~. {
4 e* d3 l8 p# j1 h3 h0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