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0|回复: 0

落子无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1-12-1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_202112141042228fa04.jpg
    9 p7 w' Q& Y! Y' C+ s! |. m5 N% x0 e9 z
    0 1
    ' S- S) Z1 K# ?# ?1 ^. v8 T( e. S: @
    # i- F- f. c) V$ H1 C, l; T盛唐年间,长安城外的沙场之上,唐明皇与杨贵妃,在观战台上并坐。
    5 T/ f9 X( F' \, @' I1 E9 B
    , s! g. D2 \9 J) T. K沙场上,两军对垒,皆严阵以待。一方将士穿朱红战甲,一方将士穿玄黑战甲,脚下都踩着石灰撒成的方格,披风上都绣着“车”“马”“兵”等字样。4 r6 D, O$ I$ G, O
    ' v# X0 }/ T  j, E4 o
    唐明皇忽一声令下,“天马斜飞”。旋即,红甲军中的骑兵,策马而动,斜着跃出两格。杨贵妃笑笑,也发出一声指令,“步卒前行”,只见黑甲军中的步兵,也气势汹汹,向前挺进一格。3 ?3 g" n7 C1 M, k
    ) C$ b" \2 y" F0 H, I- ^
    第一批看过这种“实战”的国外使者,走出场地后,嘴里念叨着跳马、出车,回国后见人就说:唐人有一种象棋,下起来太特么好玩了!
    9 i$ Q: N- X* z+ L5 I; U' s# N8 m2 @+ d- J5 E0 U% a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真人象棋,用现在眼光看,把棋盘搬到实景战场,用真人做棋子,完全是兴师动众。但搁那时候,堪称唐朝象棋版《黄金甲》。2 ^' F8 x5 \& T, u0 S
    8 z+ B( H- _6 |/ m: M. n5 o
    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到唐朝受到唐明皇、唐肃宗的喜好,在宫廷坊间,大为盛行。此后百年,带动象棋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 ]5 ^% W$ M4 a  }, `" |  x$ m1 Q$ |9 i
    宋朝时,象棋多流行文人棋。棋路不好冲杀,只为怡情。下象棋的多是欧阳修、李清照等文人,带上一副棋去山水游玩,累了就在松荫下对弈一局,不计输赢,纯为助兴。
    % J. \& W4 Y- ]4 w* Z* h1 {! Y( ^6 y7 ?+ A( S2 ^
    文天祥是资深象棋发烧友,自小以棋会友。一日他和好友在江中游泳,突然犯了棋瘾,非要对弈两盘。友人问水上没有棋具,如何下?文天祥就说,干脆下盲棋。5 n  p7 n# ?5 o+ n

    5 F1 a% |+ F3 X: p  ]1 Z$ ~盲棋是手中无棋,心中有棋,全凭用嘴报棋子坐标,全盘动向都在脑中呈现,极其考验记忆力。文天祥一句“炮二平五”,对方一句“马二进三”,下到二十来步,友人因想棋失神,大呛几口江水,直呼“记不得了,棋路乱了。”
    ; A5 n+ ]! q+ @2 ?* F) }0 `
    / J; T: T+ Y) Q" z5 g; Q& y7 ?宋末,元兵大举入侵。文天祥出征苦战东南,最终兵败被虏。在狱中,他见国破家亡,拿出随身象棋,排出一局“单骑见虏”,最后一步重重砸在棋盘,震得棋子迸裂,大悲而叹:国在人在,国亡人亡!
    " n' U. b$ C4 o/ {: ?8 M" ]% Q! Y* E5 Y+ K+ Q! N. P1 \, ~
    到了清朝,下象棋是贱行。阔人玩的都是各种烧钱娱乐,提笼架鸟,看戏、斗蛐蛐。只有穷苦的底层人,毫无闲钱,摆几个木疙瘩聊以自娱。
    # I. I  P# p4 D& J6 x/ \
    3 _* u* i4 d" a$ u靠下棋吃饭的人,被称为要饭的“木花子”,地位还不如天桥上唱大鼓、说相声、玩杂耍的艺人。从业者多是吃不起饭的江湖汉、无父无母的孤儿,本着“下棋等于下跪”的心态摆棋摊,相当于变相的乞讨,全凭表演残棋挣几个铜板。
    * k* D6 M$ ^0 \/ G' K3 D/ P+ {* ]/ m3 H, l
    象棋大家们早年多家庭破碎、流离失所,差点当小偷或土匪,福气少得可怜。即便成名后,挨打受辱也是家常便饭。$ ]; f, ?  r5 }
    # _3 a+ X; e8 P+ C; S' z
    清朝研究象棋第一人王再越,曾将毕生所学著成《梅花谱》,被后人称为传世棋谱,但生前穷愁潦倒,棋谱写成后因无钱刻书,只能靠手抄流传。3 C) O: ]  k  M: ~( @  x& m
    : Z4 Q5 g8 c( L* h% U
    江湖棋王巴吉人,自幼入棋道,一生成痴,再无心它事。最终虽练成一身本领,于棋盘上斩尽英雄,却无奈生活困顿不堪,只能靠摆棋摊度日。到五十多岁时,他携棋到上海滩讨口饭吃,被街头流氓勒索,拿不出钱来只能到处躲。
    ; w# {- H- U3 r. ~. I
    6 {8 R1 \1 D9 }  f- k一天,他正在要出摊,突然被几个流氓围住。抓起他的棋子,威胁他全部吞下,否则当场打残。他誓死抵抗,被一顿围殴毒打,踩断右手手指。流氓走后,巴吉人慢慢走到黄浦江边,想这因棋而痴,枉付一生,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般,一颗颗用残指将棋子投入江中,最后自己也纵身一跃,沉入滔滔江水。
    " z9 _( V& E- X& Q; a. M3 R+ \
    + a; B" O3 k! ?. u& Y" m0 c1 N0 2
    ' w" j9 b* K5 _  c3 Q6 ~. H% F7 Y% m6 t# e4 s
    ! P1 I7 v( e+ A. g4 H" c民国年间,象棋流行打擂台。其中有个不起眼的攻擂棋手,名叫谢侠逊。
    9 C. Y8 S1 \5 V
    ! L8 L( n4 d$ q. u谢侠逊出生浙江平阳,四岁学棋。13岁那年,他只身前往温州,到当地棋魁陈笙的家中进行攻擂。陈笙见来的是一个小孩,笑道,“能逼我动帅,算你赢。”谢侠逊摇头,掏出兜里三元钱,放在桌上,说,“我们平下,输了这钱归你。”* O: d) x0 V' o7 N$ f' G6 N
    5 t. N" d; ?% ?' U8 i) q" z. E
    陈笙见他执着,答应下来。那时擂台为了让人观看,下棋都在一个大高腿桌上进行。谢侠逊年小,跪在椅子上才能走棋。6 {/ m6 R, p8 D. n4 @7 Z7 ^  N
    ' v  ^. c* h7 T% V+ q/ R9 O
    第一盘棋,陈笙有意试探谢侠逊深浅,不出全力。谢侠逊首次攻擂,紧张得上牙嗑下牙,腿不住颤抖,手打哆嗦。其实他身上一共带着家里凑的三元钱,都押在这局棋上,如果输了,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
      I* V7 |) d5 n
    5 p8 b% q# e1 A! s% s3 f尽管紧张,但此时谢侠逊的棋已颇有功力,在中局时,抓住对方一个破绽,抢占先机,胜了第一局。有了第一局垫底,就下了第二盘,谢侠逊已渐入佳境,稳扎稳打,下成平局。第三局,陈笙已看出来,这个小孩不可小觑,不拿出看家本事,是胜不了的。于是施展平生绝技,将谢侠逊杀下阵。( Y. O+ K/ }: [. B# F+ z; f  |5 |

      A' z* |9 S( k* ~最终,谢侠逊一胜一和一负,和陈笙整体战成平手,头角崭露。
    ; f( V. {  s; e( l1 `5 L
    ; e2 }" Y) @& A% ~3 Y4 ~' @- W辛亥革命胜利后,谢侠逊欣喜若狂,拟出象棋残局《鄂军起义》,寄往上海《时事新报》。报社见此残局,将时政与象棋巧妙融合,颇具新意,设专栏刊登,当即轰动。此后谢侠逊接连拟残局登报,并公开征答,一时各地信件,如雪片飞来。
    ' o% v! D1 {$ [& W5 o8 o
    4 F1 {4 d* Z. d) P1 }3 D其中首选答案,来自一名棋坛豪杰,名叫潘定思,曾是清末的举人。/ T& d4 }( P, e" P8 [4 ~$ e+ y
    " E4 w0 l/ m' C3 }5 E) y  R  v. g4 `
    因这次活动,谢侠逊与潘定思相识,二人虽未见面,但惺惺相惜,一直互通信件神交。直到三年后,谢侠逊赴上海,两人终得见面,一见如故,喝酒论棋,结为挚友。此后二人双剑合璧,合著一本《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传为棋坛佳话。
    $ {5 u" d- O3 [! t5 f: a. y  R
    # B, ~) Y  Y- [2 H" \, J谢侠逊与潘定思,合著的棋谱) V. q1 s7 |" v( H. X0 A* s5 q
    ' \6 P3 b9 I* e8 ?' ~* q
    1922年仲夏,潘定思突染上重病,竟撒手人寰,去世时只有47岁。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将来我的所有棋谱,都送给谢侠逊”。谢侠逊听闻噩耗,赶往苏州为好友送行,见故人遗物,悲痛万分,挥泪写下悼诗:6 n! W: c) }8 p* T1 I2 x- f# @

    ) A9 g# [! [! ~2 J$ K君今忽长离,如断手与臂。
    $ |* E) e$ Z- u6 ?: u* e+ r7 X" s
    ' Y% f) q2 E& a6 k- o二人乱世英雄,棋坛缘分,互为知己。从此一人不在,倍感寂寥。% l1 a4 O9 c8 p; K5 a( g# w
    : C( ?, ?* o8 _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谢侠逊感慨万千,兴起救亡念头。这时他已年过半百,将妻儿送回老家,到南京请缨救国。一介棋人,无法冲锋战场,唯有以棋报国。此后三年,他作为国家特使,两度远赴南洋,以弈棋募捐抗日。/ E8 b' I2 Z5 |( \  y, B7 ~5 n
    # m0 t# t5 f( g. h( r; ]5 @
    劝募至槟城,因汪精卫之妻陈璧君是槟城人,当地布满汪伪特务。谢侠逊刚到当地,就来了一个西装革履,抹着油头的年轻人,笑嘻嘻递过来一个信封。
    , B1 T; n" o5 N: F/ l
    ; ^5 b5 P3 k3 \( g谢侠逊打开信封,空无信纸,只吧嗒一声,掉下一颗子弹。
    4 J1 ?4 T. N9 h) Z3 N, S
    8 ]# A4 @& P' |  b. B& B谢侠逊脸色一沉,训斥这是何意,对方威胁,“如再不停止募捐,休想活着离开。”谢侠逊将子弹往桌上一拍,“谢某恭候!”特务见恐吓未遂,灰溜溜走开。: P2 i, [8 i! @8 R! O

    ' c7 j5 q/ N+ t8 }这次出使南洋,在众多华侨帮助下,谢侠逊最终有惊无险,募得捐款5000多万,发动归国抗战华侨3300余人。
    5 d. A& H5 m! k  s0 x! v( N) p8 {* e
    1939年,回国后,谢侠逊居于重庆。一天下午,忽传有位重要人物来访。" p' A$ ~, J% e% ]# {& [
    - m& J) r% `* Q  T5 |" L
    谢侠逊急忙前去迎接,两点时分,准时进来一人,浓眉如漆,气宇非凡,进门就握住谢侠逊的手,笑道:“你就是棋王谢公吧?”
    7 S2 I5 }6 u& n0 E: s
    ! f; y) J. G9 ]9 L" K! u4 p5 k来人正是周恩来,谢侠逊惊喜交加,“原来是仰慕已久的周公”。二人落座,品茗寒暄,先谈抗日形势,再谈古今棋谱。聊了一盏茶的功夫,周恩来提议对弈几局。
    ) N& v8 Z) V% \- p; c( t1 i2 G" l
    3 _+ i  m; B+ L) E- _" |2 n& p周恩来也是象棋高手,放在今天拿个市冠军不在话下。国共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曾自恃棋力精湛,邀他对弈,谁知被他连斩两盘于马下。/ K' ]. Z3 h# _. Z3 R& N

    & S; G: a+ v- P, `; z1 P9 u, b与谢侠逊对弈中,周恩来棋法娴熟,攻守兼备,但棋力终究差了一大截。谢侠逊有意相让,连下两盘和棋。后终二人商量,将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
    * ~9 t0 K, y6 X# d. E2 }) I, W4 o1 j( z( a+ d' F
    建国前的棋坛,谢侠逊是唯一留下生前身后名的大家。那时象棋在经过大力提倡后,在全国已经十分普遍。上海成立“全国象棋司令部”,所有人都一致推谢侠逊为首任领头人。1 |/ ]4 p0 O, l, r7 C9 @( b; q
    " @# f9 _9 p9 x& i- H; M
    到八五年,谢侠逊在上海举行百岁寿诞,当时江泽民任上海市委书记,还亲自题词“百龄高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贺。两年后,谢侠逊驾鹤西去,走完英雄一生,功德圆满,人称“中国棋王”。9 w% H7 c: u5 S7 |" J$ u2 \+ b

    - n3 a/ h- \3 ~0 33 V! @. Q' l. {+ H

    # t' T; B; g* z" N2 g自谢侠逊晚年退位后,江湖棋坛陷入群雄纷争。其中最出名的棋手,一个是扬州的周德裕,一个是杭州的董文渊,两人是一辈子的死对头。6 P8 C, Z1 U( D4 I# E" S/ n
      ^$ V3 D6 G2 {3 l  V6 B
    周德裕的父亲周焕文,乃是清末棋坛的“淮扬三杰”,棋路传至周德裕这一代,已是千锤百炼。只是周德裕本人,下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性子急,临场容易暴躁,这是高手大忌。父亲临终时,还特意告诫他:“临杀勿急!”
    6 ~. r% N# m1 P
    ( d: N# `5 {$ z- p意思是,走棋快要杀子时,不要着急,要先多斟酌一下。
    6 c3 O3 I! A8 p( E
    9 C! z; A; J( @; W& N周德裕号称“七省棋王”,本有潜力问鼎全国,正是由于他这致命弱点,战绩止于七省。1939年,在香港六王夺鼎赛中,他遇上与自己齐名的董文渊。
    + r# {0 A! p; H2 F1 E5 `4 u& K: a+ C
    董文渊绰号“无品棋王”,在棋界是有名的棋艺奇高,棋品奇差。比赛时,他经常故意恐吓、嘲弄对手,还哼小曲,抠鼻屎,唾沫乱飞,猛抽烟往人脸上喷。& d# O3 h6 c& c9 w% Q

    ! e6 c- ~; \' o不光棋品差,董文渊的人品也堪忧。一次他好友遇急事,手头紧张,拿珠宝托他去换些现钱救急。不料他卖了珠宝,直接进赌场,输个精光,转身就玩失联。
    / k7 q% [2 C3 h8 l
    1 ?9 ]* D1 Q5 o% o7 }周、董的对战,双方实力相当,本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但董文渊深知对方的弱点,就想了一个大损招。对阵前刚落座,他就突然张开五指,一记如来神掌,拍到周德裕的眼前,亮出掌心写的五个字:誓杀周德裕!' x9 V6 l% g' T* p
    / s5 Z: f' ?( ~2 F9 p2 {+ ~
    其中“周德裕”三字,还特意用红笔打了三个大叉。8 E3 U8 C5 W, r+ b) w

    ' W9 z% G2 K/ U9 M: F" c" Q! r董文渊
    * t1 F2 Z3 c* j! H% O. f( W3 n1 g" M: N4 j
    周德裕明知董文渊这是玩“盘外招”,故意激怒他。但奈何他是个爆脾气,还是如炮仗一点就炸,瞬间大动肝火,誓要三十回合内,斩下董文渊首级。
    . d+ @: E6 O7 _& k6 v
    4 z. l$ i$ n/ W! `. K; @+ u下棋是一件极度需要冷静、斗智斗勇的事,周德裕这一动气,很快就杀红了眼。结果分寸大乱,在冲杀中连续中了董文渊的伏击,致使连输六盘,一败涂地。
    1 Y3 G( f' \  Y2 W( m- g; a* i; v4 U/ o' Y, u
    自古人生如棋,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只能下什么样的棋。莽夫下不出王者的棋,小人下不出君子的棋。太戾和太损的棋,都难长久。* i2 S/ v; N' x" o% q% X! v

    4 v% \8 ^8 F' c/ V6 p$ h1 a1 w  H周、董两个人较量了一辈子,最终都是凄惨收场。
    ! Q1 m' g* w0 w. J5 M. z& s+ u$ K/ w7 d1 h* |+ s! p
    董文渊后来因棋品恶劣,被体委除名,还犯“玩弄妇女罪”,被劳改了八年。出来后一位干部不忍见他埋没,带他重回棋坛。结果他在棋赛场上,尽是大侃自己如何逛妓院、抽大烟。吃饭时喝得烂醉,张嘴连酒带菜地喷人家一身,让所有人都失望透顶。
    8 U) ^1 G8 `" x9 x
    : X2 k( m6 f% c6 l- M  k9 ?2 \到晚年,董文渊沦落江湖,也没有家庭,只能靠摆残局糊口。有人九五年还在杭州西湖边上见过他摆棋摊,已是风烛残年,次年便过世。4 t& w/ h: D$ d  I! \, v7 L

    / A2 B3 o' G6 j/ n& E他的老对头周德裕,中年后下棋靠抽鸦片提神,结果染上鸦片瘾,入不敷出。最后棋也荒废了,一件件把家里的东西当光,到处借债,亲朋离散。到1949年冬,日子难以为继,过得饥寒交迫。一日清晨,被清洁工发现冻死在上海街头。
    . a* m/ L4 G' }$ g. N$ _& ~1 Q" v7 X9 c& h5 K
    收敛尸体时,发现他怀里揣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歪歪斜斜写着一首打油诗:
    + d) y; s' v7 C: s
    8 B3 E5 j/ q4 w! q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乱零落。7 Z3 f; U& g1 X, g% t8 J5 M
    ! J6 P, t) a' [0 f
    乌江不见英雄汉,霸王桥上唱悲歌。0 V" \+ Z0 a2 [
    ' a" x, I# i: R' @7 A5 @1 n
    0 4
    9 e, a1 F* b$ v- M* h6 Q8 N2 m( Z1 {) N1 b
    1956年, 棋运随国运托举,象棋被定为国家体育项目,由此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L4 x# x$ [: z, m
    2 I9 _$ S  F# v% t; o) s# |7 b
    此时棋坛,分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为擅长,北方以攻杀为擅长。当时最顶尖的两位棋手,人称“南杨北王”,南派是杨官璘,北派是王嘉良。
    1 T* R4 O: d$ `3 h! a! F' j$ i4 R; q
    " H  K2 @$ x% H9 d杨官璘是广东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东莞棋王”称号。只是他不满足只做一个县份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就像古代的游侠,包袱里背一副木疙瘩,出门闯荡江湖。# a* s& H' J7 x0 x7 M( v6 M
    . e8 u% U) ]# p4 x3 z, c# U7 Q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广州在那二三十年,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有卢辉、冯敬如、李庆全、黄松轩、合称“四大天王”坐镇。" B) L- u+ z  v! K' ]

    ; F8 p3 z  `8 `: {% ?; l杨官璘这时初出茅庐,和众多高手对决,还是负多胜少。过去四天王之一黄松轩,曾研究出一种独门绝学,名“弃马陷车局”。当时广州高手,以此御敌,盘盘皆胜。杨官璘每次遭遇这种攻杀,都无可奈何,一直寻求破解之法。! q6 i5 n2 d9 a4 K* m

    : D+ P: S6 w7 ^江湖传闻,自黄松轩已故后,此局秘笈仅存于中山棋手曾展鸿手里。杨官璘为寻求秘籍,于是到曾展鸿家中拜访。可这种独门秘笈,曾展鸿岂肯轻易示人,一直绕开话题,闭口不谈其中玄机。
    % a& H/ \* i/ t* G
    # G" x6 ~7 g6 `4 N$ ^% ~$ Y杨官璘一直耗到人家吃中午饭,方才告辞。到了下午,又去一次。曾展鸿已有些不耐烦,才聊几句,就回房里,把杨官璘晾在大厅。晚饭后,天降下雨,曾展鸿听人敲门,一开门,发现又是杨官璘,打着一把破雨伞立于雨中。
    $ X! ^- c! n5 K! K' Y, A  y) o( }2 D5 V6 m" ^  N
    杨官璘这一天三登门的执着,终于感动了曾展鸿,答应将棋谱拿出来,给他看几分钟。仅仅是这几分钟,对于杨官璘已经足够了。回去之后,他反复拆解,参透玄机,功力大增。
    9 t7 g7 T/ q6 i8 m! X
    : o' y: z+ u. P% B5 ?: R那阵子四天王之一卢辉,在海幢禅寺周边摆擂台。那一带说书的,看相的,杂耍的,五行八作,热闹非凡。杨官璘再次出山,单枪匹马前来攻卢辉的擂台。
    5 o2 D& |9 X% R* y/ \
    1 @, x9 V$ I+ [. z& Q) y第一盘,卢辉见他年少气盛,料他经验不足,故意布下陷阱,意图来个瓮中捉鳖。谁知杨官璘一眼识破,但佯装不知,在陷阱里来了个金蝉脱壳,后发制人地来了一记反杀。
    ' _8 J+ q& X) `$ y, D, l0 [
    + a3 u8 m2 K; D) S7 O* Y7 Q! V# l' w) p第二盘,卢辉已不敢大意,到中局,见杨官璘棋路绵里藏针,已自知难敌,为保颜面,放弃所有进攻,守成和棋。末了,他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感叹道:“杨君棋艺,如太极以柔克刚,气贯阴阳,将来必独霸江湖。”0 |: R" p5 y: ]: ^6 O* y: {% G  ]$ r

    & |( M* ~: Y3 }" p+ e2 X* ^1 Z: _$ S打败卢辉之后,杨官璘又辗转香港。去后他才知道,在香港下棋实在不易,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贵人捧场,尽管棋下得再好,还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y8 K* J/ u1 w, L$ P& }3 J! |
    ( Z; {  l' K# i8 w! L$ y+ f
    为了找口饭吃,杨官璘白天就到修顿球场,摆象棋地摊,让双马与路人下棋。这是最失意棋人走的出路,做的是五分一角的生意,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还要喝西北风。
    + \' B& Z1 P3 ?8 q+ {$ {; X. G2 B0 l4 Z- E) z
    一天出摊时,走来一个阔脸善目,一身儒雅气的年轻人,朗声问,“先生,我们对弈一局?”杨官璘点头,交锋中,发现此人的功力颇为不俗,用足七八分的功力才得胜,好奇地问对方是否也是职业棋手。那人摇摇头,说,“我只是个写武侠小说的,我叫梁羽生。”5 v* ]. ~# E' @6 i$ G/ _

    : g) f8 h' w( V( O: D; Y这次萍水相逢后,梁羽生与杨官璘以棋成友。梁羽生见杨官璘生计艰难,专门在自己工作的《大公报》,与他合开一个评棋专栏,以优厚稿酬,变相资助于他。还提出建议,上海那边现在棋风兴盛,是棋手的必争之地,不如去闯一闯。
    1 X( }& \$ F2 W5 E# J. k& w- m1 o6 r0 ]2 t: C: s- \! \( `! s, C
    杨官璘到上海滩后,眼界大开,见各地象棋高手,皆云集于此。
    ! s5 t# S' J( A, `; f8 @4 b
    # s: U) [1 K% J! E7 r; o# p$ C上海本地的朱剑秋,扬州的林荣兴、湖北的雷海山、广东的陈松顺。2 p) _; x! p. o. Y& @
    4 |7 C: u) N8 P5 d0 i
    杨官璘将这些高手的名字,一个个列在纸上,逐个找他们过招,每赢一个人,就把他的名字划掉。时间一久,棋坛传开,有个广东的后生,专到上海踢馆。: D1 K3 v9 T. A0 y$ t  }4 [/ c+ z2 N

    9 J0 F/ X$ ~9 I9 g- @# ]当时有位叫陈荣堂的老棋手,位列上海十大高手之一,听说杨官璘后,约他下十盘棋。本想给年轻人一点教训,结果不料反被杨官璘上了一课,下成了八败两和,一局都没开张,输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 |( `1 D4 R. S2 H' u) X
    - n& Y% J- s" f" M* f! L此后数年,杨官璘横扫上海滩一圈,大小数百战,竟未尝一败,被誉为“杨无敌”而名震天下。凭着傲视群雄的战绩,他也被推举为继谢侠逊之后,第二任棋坛总司令
    8 n* v( E6 A) j1 K' s+ Q" Z4 w; F/ C
    0 53 L+ o* O$ W2 D  [, K

    $ ]2 l6 D( X! W5 _5 s# ]8 e1960年11月,上海象棋全国赛中,所有电视新闻、体育报纸,都播出一条消息:
    9 T# Y9 A& c6 a% f# k
    % y3 o6 h# Y7 b3 d棋界至尊杨官璘,竟输给上海一名15岁少年棋手。' T. l& P$ `& X7 {

    1 E5 E$ f$ D* R9 j0 h杨官璘当时是不败神话,输一盘棋,马上是全国新闻。在29号的一场对战中,他的对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名叫胡荣华。
    / H, K' v; T8 b" N  K2 B2 [4 L+ A$ E1 n! u3 P# B
    开局时,杨官璘占有先手,用的他最拿手的布局,叫中炮巡河炮。这被称为他的“镇山宝”,意思是他这个布局,只要出手就是赢。' U0 N1 G8 ]  I( j
    - y$ a6 O, C1 L. e
    当时所人有都觉得胡荣华凶多吉少,然而胡荣华对后手,出人意料地运用了左炮封车,一个非常冷门的布局,竟克制住了杨官璘的攻势。+ L6 o0 a, l5 [
    2 B% t. i* A, {) k" X
    此后,这场杨、胡之战,一个久经沙场,闪展腾挪,游刃有余。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枪枪点穴索命。走到最后,胡荣华竟乱拳打死老师傅,赢下了杨官璘。" I; G# C' u& Q

    $ A; N, j. B4 l( f0 X. A! n杨官璘输后,到食堂吃饭。饭前开胃菜有一盘尖椒,味道极辣,杨官磷还在想刚才一盘棋是怎么输的,边想边吃尖椒,吃完一盘才反应过来辣,赶忙叫了两瓶凉茶。结果转念又沉浸到棋局复盘里,凉茶来了也忘了喝。; c7 @$ T$ \  G3 N5 U
    1 e1 }) x8 r6 b( I5 D
    胡荣华获胜之后,到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四联理发店,吹了一个头。那个发型在当时很流行,头发吹得高高的,名为“春风得意头”。
    & k7 J% C/ a$ I3 ~9 S5 P% y. j' N6 y: ^* h& ]
    第二天闭幕晚宴上,国务院的副总理陈毅,和主管体育的副总理贺龙,都出席到场,陈毅特地拉着胡荣华到贺龙的面前介绍。颁奖仪式上,陈毅还亲自为胡荣华颁奖,弯腰给他挂完奖牌,又拍拍他的肩膀说:' G3 P3 v# p4 ?  `% w9 {
    ; }1 ?: r* x( f) m1 o: [
    “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v6 @" q% y& a0 C" m6 D, |
    6 E3 ^2 I5 Z, }
    1965年之后,胡荣华的状态逐步走向巅峰,只要参加比赛,就算是大败局都能扭转乾坤。当时他有个老对手,是北派的第一高手王嘉良。, q, i( w9 O, N

    / l+ Y$ N$ T* {7 s! i) p0 c王嘉良拿过三次全国亚军,始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被称为千年老二。六五年全国赛中,他与胡荣华交锋,谁赢谁就是冠军。下到最后,他已经稳操胜券,中途就去上了个厕所。等回来时,胡荣华也起身去上厕所。
    : z. a( b/ k$ s- y" |3 Q8 L
    1 [9 j0 G: l3 W: m/ V上完厕所,胡荣华也不着急归位,就在赛场四处闲晃。王嘉良是个急性子,就喊他“小胡,你干嘛呢,懵了?回来下棋啊!”胡荣华这才慢悠悠回到座位,抬手就拿了一炮,送给王嘉良吃。王嘉良一看,哎,这小伙子走漏了,一高兴,啪就把他的炮给吃了。5 R$ m0 z$ x* s" m1 `2 }/ t

    , t9 Y- O6 s4 U4 {结果吃完炮,再走几步,他发现不对劲了。原来送那个炮不是胡荣华走漏了,而是故意给他挖的一个陷阱。这一下子被骗进大坑里,稳赢的棋给下输了。9 ]( Y# n3 ?3 y3 {& H2 O% D

    # u" B* y4 u: f5 U6 u6 B$ m; ]王嘉良后来为了赢胡荣华,每年都秘密研究新招。这些招在平常比赛中都不用,就等着在全国个人赛上,用来对付胡荣华。后来有次他就带着开局新招,信心十足地准备一举拿下胡荣华。
    # o3 r" y( [2 b- a+ v: d/ a8 R, {  N  \" s/ |. |# f
    当时比赛时间是一个小时,不料胡荣华见他的开局,第一步棋就想了20分钟。想来想去,最后无可奈何才下了一步。王嘉良一看,正好着了他的道,走得飞快。
    4 D. I- Q6 ~! w
    % S2 N6 d7 f1 m0 [# @; c! }然而走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又上当了。原来前面棋路的所有变化,胡荣华早就想好了,只是在走第一步的时候,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演戏,装作不会下,来麻痹他。王嘉良被这一麻痹,就放松了警惕,最后被胡荣华来了个偷袭,前功尽弃,一拍自己的光头,用他的东北腔大叹,“哎——呀,大意失荆州!”- p( T8 ]- d5 f% {! B5 r
    - C' W4 y, x8 T5 S! A5 E1 R
    王嘉良
    ' M0 Z' D: a$ u; q/ Z9 A& y1 y) q! {. P$ [/ L9 d% w& d
    到七十年代末,胡荣华已经成为棋坛的独孤求败。连续十届获得全国冠军,创造了象棋史上空前的“十连霸”记录。6 I+ K6 A' I( i5 _
    $ `$ j! ^6 u# j. J6 f* Z7 y
    他也接了杨官璘的班,成为第三任全国棋坛的“胡司令”。杨官璘和胡荣华的相继出现,就如棋坛的杜甫、李白,都将象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 E# B2 Y  F! @3 M  a8 d
    ' O' Q3 g! c# ?6 ]' Q/ ^
    1980年,新的一届全国赛在四川乐山举行。; A) d" K2 w. Q3 w' d8 F( \

    . Q) C% Q" a, u9 ]4 \& @7 |赛前,胡荣华和上海队的队友,到峨眉山游玩。到中午,众人在山下报国寺附近的一家饭馆吃饭,上了一些酒。胡荣华喝黄酒有几分酒量,有时微醺当中,妙语惊人,棋也越下越好。这次喝酒,胡荣华来了酒兴,喝多了几杯。就在他飘飘欲仙时,一个年轻女服务员,端菜上来,见他满脸通红,就说,“嗳,你怎么脸喝这么红?”
    . s+ ^0 d7 [$ o& R" j/ |% T& M2 I9 R9 I5 o
    胡荣华了兴致,得意地说,“脸红好啊,脸红是关老爷嘛,过五关斩六将!”
    , ?5 V1 u$ I. G; M/ w0 z, h+ Y8 A" \+ d3 U, c7 Z$ W8 o; {
    那时候全国个人赛,一共打11轮,五关六将,正是讨这个数的好口彩。
    5 p4 D- d# F. _0 r! a( U9 j3 t0 I0 ?3 b( V
    谁知服务员姑娘笑了笑,用浓重四川话说,“关老爷,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
    9 Y# x9 D% S2 E2 {5 G
    " S: [1 v. ^- H" [众人大笑,走出饭馆后,胡荣华说,这位四川妹子好厉害,辣得我这顿饭味同嚼蜡。
    ; x* ^$ E! `2 R1 ?% w, f( V3 h3 O
    很快,正式比赛。胡荣华突然真像是关公败走麦城,开赛第一局就被斩于马下,此后接连大败,如金刚不坏之身被打破,巅峰状态不再。
    4 d# ]+ p( k5 j3 X8 F- O
    - W  |3 |; I4 Q; U: S' e$ j0 60 S; m' R. S% ]% K& x6 N
    0 Y% U& q* h$ \! K8 ?( w- J0 P
    现在回头看,自胡荣华之后,象棋逐渐走向滑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象棋的传承,在文革时被拦腰斩断过一次。
    / l  @/ f. N' T+ o1 ^( g  K7 A( ]8 C' u) n( F  s
    当时运动一爆发,象棋被列入四旧,比赛被撤销,棋队被解散。很多棋手被下发到工厂,还有一部分随着知青下乡。! G. ]6 ?' M; ]3 m7 ]1 w
    9 u9 V8 X# [, G/ }4 y6 J" B  d
    那时其中就有个知青棋手,名叫何连生,自小在北京长大,曾打败京城无敌手。棋坛上,他有“醉侠”之称。一是他能喝,涮着羊肉,一顿能喝一瓶半二锅头。再一个是他下棋擅走怪招,棋路走得歪歪斜斜,像打醉拳。6 \% ^; b4 U5 i/ ?
    0 v- l) R5 J4 s( v7 e+ f
    六九年插队后,他被分到云南最边远贫穷的农场。每天吃不饱饭,收工后所有时间都在找吃的。上山打蛇、逮唧鸟儿、挖土蜂蜜。饿到饥不择食,只要是绿的就是菜,只要是动的就是肉。
    0 S8 N/ ]0 H. O0 R* `3 t. O1 g; Y( t. x) O: k
    在那种日子里,他对前途悲观,五年没摸过棋子,说:“饭都吃不饱,还下什么棋!“
    ( f) Y* E1 e  a2 v
    4 {3 @4 I+ ]+ E% i( u  J何连生* B) g) X  l0 o4 z) S4 Z# [6 S8 u' R( k% l
    * t, ^& c& W& S( v$ F% M
    直到1974年,命运迎来转机。北京的棋友给何连生寄来一封信,告诉他中国将恢复棋赛,如果能拿冠军,会有机会被调进体委。
    # F. e) ]* z+ O+ ?: W/ t
    $ L' I9 }7 ?6 s% K+ z' ~何连生于是重拾象棋,将脱离苦海的希望寄予棋赛。接着四下寻棋谱,找高手练棋,结果找来找去,发现找不到一对手。于是索性,独自练棋。5 c5 v3 ^( U- |. f, X- }, Z! a
      @3 }. f/ f8 R" l9 ?6 v. ]
    云南地广天阔,何连生每到黄昏时,往草地一躺。望着天边变幻的火烧云,想像成风云莫测的棋盘,将移来移去的飞鸟,想像成一颗颗棋子。年少时,下过的棋谱,都一页页在记忆里被调出来,像是投影一般,放映到天幕里。
    3 H0 i- M" A: v; y" e+ \, X; M5 _
    直到天完全黑下去,星月满天,脑中已经演练了几十局棋,再继续找吃的去。5 R% C2 h& [# y5 G' m
    : y3 G  m! y6 l" j( c
    后来云南区棋赛开始,由于禁赛刚开,所有人都热情高涨。整个赛程,都挂大棋盘直播。现场架一个五六米高巨型棋盘,纸糊的棋子有脸盆大小,写上红黑字,背后粘上细绳,用撑杆挂在棋格的钉子上。棋盘下,上千人伸着脖子看,挤得水泄不通。
    & _: l( b  Y( K! i- t+ g/ p3 y' c  h0 r# i9 N! Q
    最后何连生在这场比赛里,如深山练剑的高手,一朝出山,力克群雄,斩获云南省的冠军,顺利调进了云南体委。% J' t- B, f( k

    : _1 t, S6 @$ F7 Y& A在那个时期,象棋的发展被断档了八年。很多新棋手无法崛起,老棋手前途中断,连饭都吃不上。何连生是少有凭着下棋,吃上公家饭的人。此后一有棋界的朋友上棋院找他,他就说:“这儿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 m" B* u% c* t! y" }" `. x+ @7 v; L4 x
    当时和他一起分到云南插队的,还有一个北京的知情,叫阿城,也是和他一样从小爱吃肉。别人喝酒能酒醉,阿城吃肉能吃得肉醉。阿城虽没有见过何连生,但是和他也相距不过三十里,经常听闻何连生下棋的故事。( X+ c0 s! Z8 K+ v. K7 e  H# h' ?

    5 P; k+ R% n/ p& f到八十年代,阿城回北京之后,和文坛扛把子李陀一块涮羊肉,就给李陀讲了何连生下棋的故事。李陀一听,说,“你这故事,能写小说啊!”4 T& i$ H( D* h2 {  Q
    & L( p3 G4 p7 {" ?1 ?0 q7 o
    不久后,《上海文学》上发表了阿城的一篇小说,名为《棋王》,一时风靡文坛。其中故事里主角“王一生”的原型,就是何连生。" i; O/ P/ l& g! o9 D) `
    , `. D- k+ d. V# c- W
    何连生后来也调回了北京,到五十岁时便退休。到1988年,导演滕文骥将《棋王》改编成电影,何连生还被作为故事原型,请到剧组,聊过去的事,陪主演谢园下棋找进入角色的状态。- f$ r- ?9 D4 V- S$ x
    ) Q+ t; I# P( F5 {3 }4 k* I/ |
    电影放映时,片头一晃而过他的名字:技术顾问——何连生。$ r& C; \7 T" ]1 S4 L4 t6 d

    7 B: A- Q  X. u/ J0 c' k; B7 b0 7" a9 _% v- f; r# E. k7 g: c
    $ l) W& N. f; f5 e, ~) l9 X) t
    90年代之后,象棋界有两件标志性的事。$ a! d9 ]  O" F4 i& u* x) n
    9 a1 x1 b6 i7 T5 K4 L$ ]* U$ S- Y
    一是在1993年,14岁的棋手许银川,成为象棋史上第9位全国冠军,破了胡荣华15岁获冠军的记录。+ T: o2 n; q0 _* D+ L* P" B8 l' ?

    4 q' Z4 V2 H2 z9 U许银川的出现时,在当时被看作第四代“棋坛总司令”的接班人。
    3 s* o/ J1 V7 v/ \5 r. y& q
      q2 E' e- ?+ f1 m' W3 x" B* f. [然而在2014年,又发生了第二件事。
    $ V% ]9 y& {* V* U+ Q4 l# X" K
      }0 b# c( u; z3 P3 l. K4 T. Y许银川突然被一个叫王天一的对手打败,从此淡出了全国个人赛。
    + \+ Y9 |, |- C- L* Q1 O" A4 N9 Q$ Z$ C$ W* X+ [7 G
    这一年,也成为象棋没落的分水岭。
    4 Y/ T! N, u% g7 d  E6 T8 S. Z' j1 X* S1 ~; F* b: R
    此后象棋完全进入到一个AI时代, 人类即便最顶尖的国手,在面对电脑时,也只能输得像个丢盔弃甲的孩子。
    & m, f$ @( D, d3 {9 N* X4 P1 `- G* P& q* x, q4 {; |( J7 ~# Z3 G
    象棋也肉眼可见的变成一门失落的技艺,全国四十多个特级大师,加在一起,  还不如一个游戏直播的人气高。  x, [- l6 G4 K

    + Y5 {4 o0 X" M; z/ m, Q2 g3 d象棋千年兴衰,就如一个轮回,从小道攀升至国术,又从国术滑入小道。
    ; `5 O) `: B! i' L
    - }1 i8 o  u! }& I9 [过去的人输给了世道,今天的人输给了时代。
    2 @! M: J! ?& L6 ^) Y- a# y9 ~' T" W; y
    最后好像所有的人都输了。只是好在象棋的人生如棋还在,以棋会友还在。
    ; |: K1 R" |3 U. J6 b  `8 M% ~5 K, S- _
    1971年,上海的棋手何顺安,去世前讲起一段往事。
    3 ?2 f; a( l' t, d6 @, h6 L: y1 |5 Q' O% V2 T' q' \2 l* }
    当年一次在香港下棋,他的钱包让扒手偷去,没了回家路费,一时走投无路。那次同行杨官璘也在香港,得知他落难的消息,就主动找他,到茶馆里“搭桌”。
    ) j( T2 O8 ~- n' \: T7 u+ s: n7 D( ^1 ^' i, ^" ]( I7 k; ]! j& z
    “搭桌”是江湖行当的说法,就是有人走江湖时遇难了,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同行,帮着搭个场儿,合伙演一场,演完之后的收入,给落难的人当盘缠回家。' K1 R! P/ j1 p9 b
    ; z$ N3 o- O# C6 D4 w
    其实那时杨官璘已经是一代宗师,要帮何顺安,直接给一笔路费并不是难事。但为照顾棋手的尊严,是出手相助,而非施舍,还是主动找何顺安合演一场对弈赛,最后将赚来的演出费赠予他。
    9 M; e1 l7 j2 K' U( F, J. U% ^. ^. ]) _' q2 w* A/ v5 {/ o9 E
    还有一件真实的事,主人公都不是名家,只是最普通的象棋爱好者。
    3 h3 M  S& ?# p9 B% c+ H* h/ \6 |! n9 k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广州有两位象棋爱好者,两人棋逢对手,但很难碰面,便约定下通讯棋。就是每次一方在信上写上一步棋路寄给对方,对方再写上一步棋路寄回。0 ]$ k3 g4 E3 b* |
    ; k8 g6 ~! Y  \; W# u# j
    这局棋共下了53回合,自1922年冬天起至1926年秋终局,历时近四年。
    8 a( ^) n0 l/ N" o
    # b4 j1 H3 b5 _! c( X翌年春天,两人开始下第二局棋。来往二十余回合后,其中一人病逝,留下一局残棋,永远存于信封之中。  F1 e8 M7 y# C6 }: Y* M! a& c
    * g& L, ?" E) m' i6 X& Z' ~
    另一个人不久后收到一份寄件,打开是一副珍藏版的檀木象棋。棋盘背面,刻着八个字:+ `2 H+ z) \+ X3 y: `1 C

    - v# m  g% C+ o- `% L' _5 r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d9 [  X1 t# m: G% w
    3 {: R; S9 n% H3 n3 P$ u2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2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