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8|回复: 0

龙场悟道与黄州突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2-3-1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白玄, L5 V9 f' M; i7 F( f
    转自:左岸读书; Q, R) x7 Z2 _" S
    8 o0 y9 N# ^7 ]! S$ L: v
    6c3e6b13gy1h09sylc0aqj20rs0ynq5h.jpg ; o* d/ `2 X# X1 E$ y3 ]

    8 e: d0 {7 p3 W% `4 |, G) Q近读苏东坡,突然串场到了王阳明,阳明的龙场悟道和东坡的黄州突围,这境遇和心路历程,简直是一样儿一样儿的。怎么会如此相似呢?大致有几点相似处。% |8 D& x: b/ G" k

    1 G$ B3 ]& s) N* x/ Z* k1. 置之死地。4 o: O( `" a  E" ~
    * W8 H* U: v/ v5 H: o/ h0 ?; ^  c+ X
    这也许是两人顿悟的最大契机。不是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么。这种与死亡擦肩的体验,不是演习,是真真切切的。
    : n1 ~9 W0 g4 v4 e; ^. ?" z7 P0 A* g, C: g" c1 f5 m
    东坡听到要被捕的消息,吓个半死,恐惧不敢出。见到捕快,以为必死无疑,和家人交代好了后事。在去往京都的船上想过跳水自杀。在狱中,曾和儿子苏迈约定,坏事的时候,送饭以鱼为暗号,有一天,就收到了鱼,便给弟弟写了遗书。没想到是因为苏迈出城借钱,让亲戚帮忙送饭,亲戚不知道他们的约定,误送了鱼。但是,对苏轼来说,这就是死亡信号,摸着死亡的背,体会、感慨、思考……当是时,行将就死,不由得人不思索,人能拥有什么?人死时能带走的是什么?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3 u) D! P3 [0 J$ j

    ! ~; l# C4 O4 K7 v+ q3 w$ {阳明也一样,先是被四十廷杖打了个半死,然后钱塘江边装死,为了躲避追杀,他把鞋帽扔到江里,还造了遗书,大意是被整的精神崩溃,投江了。在贵州驿站,把自己躺进石椁里,摸着死亡的冰冷,思考、体验、感受……终于得悟。9 M6 {" G% t  k6 W/ H0 G1 c
    % a8 t- V, w: s
    触摸死亡,不是不再畏惧死亡,而是更加珍惜生命。
    % h% E+ M4 I8 D" W' a0 ?9 D8 m$ x. N- h" T: [
    2. 好道近佛。
    . ]( R, A- ^3 r" c
    , ~. L+ c" t+ o- T0 R0 M王阳明喜欢结交道士,甚至大婚之日都因为与道士对坐而错过洞房花烛夜。他每天坚持打坐练功,希望佛学给他依靠,让他解脱,自号“阳明子”,他说“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 f8 E1 \% N- I8 G) J1 x
    " j; E* `  A# d- A4 e东坡也有道教修仙情怀,且他的启蒙老师就是道士张易简。参寥子,大通,佛印等高僧都是和他心灵相通的至友。苏轼在黄州时才自号“东坡居士”,“居士”是指信仰佛教、在家修行的人,正是佛学助他深悟实相,得以蜕变飞跃。因为有了三家的交融,才不至陷入“非……不可。”的局限,才能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 v5 S; b  i( K4 @3 ?9 @# B9 E
    + \7 Z7 p' F% N" V. ]+ K3. 年届不惑。
    1 U+ c0 A2 G* I- J8 ~) P1 @* @% ~9 b3 S& T2 ^0 V+ ^( |( L
    事发时,一个37,一个44,都是少年成名而遭遇中年危机。苏轼21及第,阳明前两次落第,但及第时28岁,都算是少年有为。然后是官场的一路飞扬,却突然折翼,入牢狱之灾。贬谪时的年龄已近或已到不惑之年,都达到了一定的年纪了,该有的精神沉稳度已积蓄到位。
    ! R. m# p% \- r5 @& T6 z- S" u" N) D: I
    4. 环境恶劣。
    5 u0 K: j9 {+ C( W
    3 y0 t$ x  I& Z+ O8 ?) @, ~9 |9 j被贬谪地,都是穷山恶水,荆棘丛生。自己居无所居,生活无着落,生存成了当前第一要务,得自己动手开荒,耕种,建屋,得弯下身子从土里刨食,得为了活着用尽全力。曾经的荣华富贵,理想抱负,已成镜月水花。黄泥路,瘴气林这才是此时此地。只有夺去你所拥有的一切,才能让你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参悟天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 ]' e& E: Q$ _1 K4 G

    ) h" c1 w8 I1 X3 d$ x4 j: a- u*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物,天人本是一体。心即理。足乎己无待于外。不是要歌颂苦难,而是得亲自拨开苦难才能彻见智慧的内核。心与物,内与外,边界消融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I# U7 U% j' f% }( ^' K2 N/ m
    2 F0 V, ~3 O2 r# P0 D9 x5 X5. 彪炳史册。7 X7 s. i" s3 h6 k
    / ?/ _3 |* N# d7 `% I" V- o
    龙场悟道,中华哲学史上伟大的“心学”就此诞生。黄州突围,中国文学史上三咏赤壁成绝唱。“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此胸襟,有此识见,是不是人生的高度,人生的悲欣有些不一样了呢。6 h0 Y8 _9 {- m. x( A7 I
    ( B& F) V: t4 u  [* w
    得者自得之。每个人的历练不同,契机不同,慧根不同,领悟的程度难免有差异,但是要相信:吾心自足,愿我们达到我们的豁达与超然。' C2 Y3 R7 G* G7 m

    & K2 _8 y( X8 V" y左岸记:如果说人生无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阳明与东坡就是重新定义了苦难的意义。他们穿着芒鞋,拄着竹杖行走在历史的洪流中,浪沙淘金处是我们最喜爱的人!苦难不是我们希望的,但如何面对苦难却是我们必须的。人在平顺的时候,对生活的理解必然无法深刻,人在完全绝境的时候,精神往往容易崩溃。所以,人在成长的路上,要主动去挑战一些相对难的事情,这样才不至在经历一场“灾难”之后就寂灭了,在“穷乡僻壤”中会无助绝望。
    8 y0 M$ ]0 p) B8 Y0 o$ ]5 ~
    ) u6 J# ]( k' D" E# u 374384_447728545302669_1604255525_n.jpg ) u$ y/ p$ g, g/ y% T8 e' o! M
    ' w0 u9 T4 B: b7 f1 f, D&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