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7-7 14:52 |
---|
签到天数: 4509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文/皇甫江2 v! s* o3 j. S
* y2 U: V$ |; u7 I$ s% \" }( Q7 V% I1 g
缺失了酒文化,中国文化当逊色很多。而那些让人低回不已、只是喃喃自语轻呼其名,就可以陶醉的酒的名字,会不会如中国风雅的酒文化一样,香气散落风中渺不可闻? v! Y; Z- g y9 \, o: ?/ |* @' U; U
. {) \9 c% `9 E醉里乾坤大 杯中日月长; o1 T( [' A, w$ Q
9 Y/ R# [* K5 ?# C1998年冬,我第一次去苏格兰,在遥远的北海海滨阿伯丁郡下一个寒凉的小镇,接受关于威士忌的专业培训。首先是对名称的解释,Whisky最早来源于古爱尔兰语VISAGE BEATHA,古苏格兰人则称之为VISAGE BAUGH,但无论那种语言,意思都简单一致 —— Water of Life,即“生命之水”。
- J6 U' M( K* F# @2 i
6 D0 s2 |/ f3 w4 Z. ]短短几日,还未从几十种苏格兰威士忌的陶醉中清醒过来,我又被发送到法兰西大陆西南部的著名小镇,开始体验干邑的精华。第一课时,发须皆白的酒窖总管用流利但不够标准的英语自豪地宣称,干邑是用葡萄经过双重蒸馏后形成的酒液调和而成的,法语叫eaux de vie,翻译成英文就是Water of Life。原来这两种世界最为著名的美酒都不约而同地拥有一样的绝妙称呼,击节赞叹之余,不由佩服老外酒鬼的浪漫,居然赋予了酒在生命中如此重要的地位。
2 K5 V! a U0 F
) f. \' x) k' }0 j比较洋酒“生命之水”这个富于感情的称呼,中国的“酒”字,要理性得多:左边是“水”,右边是“酉”,只是告诉人们它是放在一个器皿中的水。但事实上,内敛的中国人对酒的热爱之情丝毫不逊于洋人。更甚,酒在中国文化中带有非同一般的内涵。帝王“杯酒释兵权”、豪杰“煮酒论英雄”、雅士玩“曲水流觞”、文人“斗酒诗百篇”……
. m! b, }# F2 q, r6 `, W; C$ w6 j% p$ \; j: G! G- ?& s' s6 M
古代人喜欢喝酒,且不说酒本身,光喝酒的器皿就令人目不暇接。今天博物馆中的青铜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酒器,其名称也耐人寻味:“尊”是装酒的容器,“禁”是放酒的柜,“勺”是盛酒的大匙子,“爵”、“角”、“盉”、“斝”是把酒弄热的工具,“觞”和“酌”是喝酒用的小杯,“觥”和“樽”则是用于豪饮的大器,如李白描述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是也,还有一种专门用作罚酒的杯子叫做“白”,我们常说的“当浮一大白”中的“浮”是“罚”的通假字,就是该罚一大杯的意思。可谓道具多多,体系精备,较之今日西洋之酒杯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 @5 ]6 I2 Q' ]0 e0 d
* z2 h5 K+ ?: A- Y1 w' |! j# W, l0 D. T* f0 ^$ }8 S
百事尽除去 唯余酒与诗
& A0 X! R$ T3 m& {1 I& ^9 ` `
9 X. ^+ E9 L5 o7 t4 U3 n缺失了酒文化,中国文化当逊色很多。而那些让人低回不已、只是喃喃自语轻呼其名,就可以陶醉的酒名,会不会如中国风雅的酒文化一样,香气散落风中渺不可闻?8 Z$ A' O! t# F
, l6 f# N8 |. Z7 `, v最早的酒名很可能是“杜康”,这点与洋酒多以创始者为名到不谋而合。杜康本来是一个人名,东汉时期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载有:“杜康作秫酒。” 但一入诗,这个名字就变得非比寻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八个字的千古绝唱,何等朗朗上口!5 L6 T2 J1 r, k3 \/ |0 g/ y4 o2 G
6 c! h# R% q+ t: F w
最能代表中国酒特色的,莫过于白酒。“白”字,说的只是酒的颜色如白水,完全不能涵盖白酒的气质和内容。相形之下老外对中国白酒的解释则更为到位 —— Fire Water,炽热奔放的火中之水。我觉得这个解释比单纯的“生命之水”更加贴切,因为中国酒里面既有水一样的柔情,更具火一般的刚烈,点染着生命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上天之赏。洒家常说,人生最得意和最失意时,最好的伴侣唯有白酒。因为这种时刻,生命需要彻底燃烧,西洋酒虽然圆满和完美,但却很难让人激昂,只有火一样热烈水一样温柔的中国白酒,才能让人彻底忘掉孤独,享受寂寞。
6 S, g' m. j x
' ~" U0 l( Q+ U& D6 N( X! l+ W“白酒”二字入诗始于唐朝,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固然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慷慨名句,而开头四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中竟不嫌重复,两次提到白酒。估计如果没有白酒,老李未必能尽施俯仰天地的豪气。
, A6 n1 _6 }$ E2 s! f8 f5 q- T i) L1 q1 @# e$ K8 D4 n$ V2 {
有趣的是,那时吃喝之风似乎把黄鸡当成白酒最好的配菜。白居易在一首五言律诗中,也是如此讲述朱陈村的邻里间是这样频繁联络感情的:“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就连讲究生活情趣的宋代文人也好这一口,苏辙的“赤枣青瓜报丰熟,黄鸡白酒劝徘徊”,也如桃花坞画一样历历在目,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尤以苏浙人为甚。二十余年前洒家经过苏州观前街著名的王四酒家,还试过“黄鸡白酒嫩菠青”的名菜。
: i) M& U b+ E& l' L+ f" T9 w; }" d0 F* r; Z
Fire Water的Fire兼为名动词,前者是火,后者是烧——这与“烧酒”非常契合。论品味烧酒的造诣当推大名鼎鼎的白香山。凭那首著名的《荔枝楼对酒》为证:“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 短短四句,以鲜荔的艳红来衬托初酒的色香,佳果美酒均为一时珍惜之物,一盏一枝的搭配既无黄鸡肥豚之俗腻,又具冰火二重天之快感,这种清雅而暗昧的境界,就连青莲居士都不能达到——他虽是狂放浪漫的“酒圣诗仙”,却未必深谙风情,在酒色之道上终不及居易先生的大家造诣。而最后一句笔锋急转直下,写出的竟是诗人内心的孤绝,也许每一杯美酒,每一回胜景,每一抹艳影,背后总会遗留一道孤独青衿的影子吧?对于真正高贵而细腻的灵魂来说,烧酒是热情的,但更是落寞和岑寂的。" g3 f3 r# M. [& A
/ k L3 V' N" k)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3 [! c8 f5 k7 x7 Z- K2 q' b0 H! t
+ V4 L0 Y! `" K2 m3 d8 t其实真的十分庆幸自己是中国的酒徒。相比大部分外国酒,无论是品尝还是畅饮,中国酒虽然不需要(不是没有)太多表面文章和形式上的讲究,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仅仅每种酒的名字,都是瑰丽的。相比各类洋酒大多是以地名、人名甚至厂商命名,本身并无太多意义,要仰仗高明的翻译,依靠奇妙的中国文字,才能赋予堪与回味的妙处,如把Camus翻译成“卡慕”,肯定不如“甘武士”充满昂藏气势;把Paradis称为“百乐庭”,一定失去“杯莫停”的狂放和寂寞。0 A! p$ P" C6 s: X r! B1 Q6 w
1 C8 {) G0 i( d
中国的文字,每一个都有独立的生命,即使用最简单的数词,都意想不到的动听,如三花酒,五加白,十里香,百世情、千元、万和……更不必说洒家最爱的“沉醉不知年”了,这个名字醇厚得几乎可以酒不醉人人自醉。
! [! e o+ q! S; `$ A7 E Z. L% a9 I( @7 y6 l8 M
论及口感和意境,中国酒和它的名字更是意味深长,博大寥廓,源远流长。茅台始于青茅茂盛的高地,乡土而古雅,但酒香奇绝珍贵,被尊称为“液体黄金”,风范如王者;五粮液取自五谷,但却秉天地之精华,精酿为玉液琼浆,大气如道家;泸州老窖顾名思义,窖老而酒美,泥池更是红绿相间,堪称有生命的古董;“水自美人泉,曲为酒之骨”——如斯美艳而媚骨的“洋河大曲”只要一听到名字,就已经让洒家“洋洋乎欲罢不能”了;西凤出自豪迈的陕西,但“东湖柳,柳林酒”的清冽醇馥却如唐诗般消魂;汾酒源于三晋,然而杏花春每每入口的绵长甘香,却充满江南的甜美;二锅头、烧刀子如临利刃,白干、竹叶青一剑封喉……+ g" Y& f) i5 Y+ r: W. W
: Z9 U' m# N8 ^; U
此外,日本的清酒也可称为白酒的一种,为谷物所酿,相传也是源于中国然后本地化。清酒的酒标文字基本上全用中文,也是美不胜收令人浮想联翩,譬如月桂冠、白雪、贺茂鹤、白牡丹、千福、秀兰、天狗舞等等,更奇特的是清酒中有一款是以“李白”来命名的,而且是极品好酒——日本人对大唐的仰慕之情,以及受诗仙所代表的中华酒文化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 ~4 j* l3 t9 I$ v1 c* z5 N4 f1 w/ ^. q( \) ?4 u
黄酒,出产于江浙一代,此为人文荟萃之地,其名自然风雅。且这种酒似乎更宜于文静书生、闺中弱质做闲暇之饮,既可以陶情,量稍大也还不至于乱性,只闻其名类,如花雕、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即有才子佳人之况味。它薄薄的味道,对于求醉的豪士来说还得另谋它途为是,否则像名士丰子恺先生那样每餐必先饮三斤,又如何还有饭菜之余暇?
( r b3 ?3 k0 g* b& m4 V5 ^5 x0 b1 P
写酒之豪情,没人可胜过李白,但若轮到能把酒本身的美质表达出来,则白居易是大家,他的《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斟来,且邀月赏,金貂换去,好向花倾”。又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诗句,香艳诱人,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里的“绿蚁”也是指代的米酒,古代米酒,为现时农家自酿的醪糟酒,上浮米粒,微呈绿色,故称绿蚁。+ q! V! R2 V$ t3 b
; O1 Q2 u' e( D) B% A( O相比法国的香槟、葡萄酒和干邑,好的水果酒中国实在不多,不过名字却不失豪迈,如“长城”、“王朝”、“夏宫”、“君顶”……充满了华夏汉唐的风范,因此冲着这些名字,在需要喝葡萄酒的场合,洒家也会点上两瓶。各地也多有以菠萝、雪梨、苹果、甘蔗等酿造的酒,不过基本上不成气候,不得其味,唯一不同的倒是在我半个故乡桂林出品的桂花酒。桂花酒在桂林名称极其简单,叫“桂花陈”,一个“陈”字就陈列出不同的情趣,使人想到陈酿的岁月和陈醉的欢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