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89|回复: 13

三十六计(管理员仔细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发表于 2009-12-19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套 胜战计
    7 A* C' ~9 G3 j" @- o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 H" T1 N+ e$ V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4 j. O# v; v) \- {( @
      第二套 敌战计
    , a9 w; a; V* e  y- ^% x1 l4 x9 @, O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 C1 `1 F) k+ p) p- [7 |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D0 H8 ^) I6 |3 v2 r  第三套 攻战计
      p* u4 @& W0 I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k& g9 g2 H0 @, w! {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A+ N, z; x1 K. h2 g( M, k
      第四套 混战计 * F& P% q$ I# M, R8 F& @8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C, p/ \& S; _5 s! i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 v& ^4 q1 K5 v# U
      第五套 并战计 2 x! ^3 Z; J! b, B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1 ~# }1 j3 Z. R. e- p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7 c7 `: s% ^. N
      第六套 败战计 6 _/ m- Y) j3 i7 m  u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3 a: O) R: l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9 @6 H& w3 ^- |/ I& D' ?+ m& \3 s1 I4 T5 N# D+ r1 P5 f

    8 i* o  {7 z9 L9 Z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g% h, ^9 u5 y8 }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i  ^6 H; q2 P; E
      【原典】
    % X6 u1 G; K( g) w1 p1 ^3 }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a2 z2 K! i/ f2 \) i  y! M
      【注释】
      L# Z! h1 S4 C; I! B" T, v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v) Q% p  V# B; A8 D5 j
      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 c9 h  P% M' o$ q/ M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 |% c, J* H& {; _$ A" o5 ~1 h- H5 c  【按语】. o$ b/ T& m0 K( G4 R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 Q$ c. @9 y3 l! Y6 O1 E8 b. ~  【故事】
    6 `: o+ [$ ]7 I" T  群英会蒋干中计。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8 }% _, P: b6 D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1 c1 ?( ^2 Q# m0 j' @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5 S! z* a; e1 G* M1 m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天线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典】$ E0 m4 N" O9 I  P' ?5 B8 w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①,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②,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③。
    2 L" ~  T! N  w6 @( C- k  【注释】, u) d$ U  g% Z. X5 {! Z& e
      ①数中有术:数目里包含着谋略。8 X$ H1 r! x  z) _
      ②阴阳燮理:阴阳相互协调的道理。
    8 ]5 j, D# `2 B6 Y& o) ]  ③计不可设,设则不中:时机不能过分完备,过分完备就会贻误战机。! u8 [: J4 ~* G; T
      【按语】
    # A5 I, L2 @. D& E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数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套 胜战计5 w" u5 j8 U9 q$ O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 i: ]. j# u" {* P+ K- f+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7 w' c* c$ x, u. J6 @( O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 H) P& u! h) D
      【原典】$ F0 ]1 `! P+ X4 v& f. a9 {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m  V  G% n  o  【注释】  M& d  Y2 }, U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5 f* G& \+ \* G$ b5 K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3 }: ^. V3 _0 x; v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 b3 _# J7 \) O  R. s7 X  【释义】
    " ?# d8 B: V- A, ]0 m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H0 k% ], ~: X6 q7 Y; T  【浅解】( U0 S$ E4 [- i! y: o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4 n" ]/ s5 z7 p" r  y5 s  【按语】6 [' W1 M! B: [" ?1 y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8 F5 {4 B% {# }$ W  【解析】
    . O! [- S  o& P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 V9 s: W" ]2 b8 `  【探源】
      v- z) A6 g7 U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 ]$ c6 |+ v- z$ V$ f0 F% q  【故事】% b2 S7 Z( r3 m$ @  ]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计 围魏救赵( i: |& V# Z# u2 |+ H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 C% ~% o( Q# p: ]# G5 `. g  【原典】) G5 n5 \2 \( r+ l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3 ^0 K% Q! v! _0 h* P7 {  【注释】1 p7 c. ^7 V. l  ]- P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4 u+ t* Z0 b$ F* {+ m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 N. l# w  T% G4 ~
      【释义】
    # W5 }4 R$ u' L6 g7 _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 l8 C" h0 S8 I+ B: o" z  【浅解】& E* q  m4 Z0 C% e/ u$ q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 O) v& b7 J# R% m5 v# Y( [/ z  【按语】
    ; D0 r9 b/ T  O2 l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3 v0 E  I/ @! O7 J6 O" F6 K1 S1 o  【解析】
    " _- \( g# Z$ s7 ~, A$ `" m: L/ B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 i* i* }2 q" P" @3 f  【故事】
    1 z1 f1 H& Q5 O# f5 d7 U! j7 _1 l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计 借刀杀人- ^7 C8 F( [# m1 l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0 r1 t% Q) {. r' t# F  【原典】( B2 Z  I% v0 c$ m' o7 m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2 q* L( G+ @/ j/ W* j
      【注释】6 U8 Y" T; `. l0 a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6 i" p: l/ v) w8 r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d- ^, a7 S/ f5 e0 O$ q' t5 p  i
      【释义】; i) T- z: `" D7 L) _5 T8 T. g7 ~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2 {; Z' s/ Y4 Z& I6 O7 N# t  【浅解】2 ], R. G! g5 O6 K3 [0 s% X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 l- }/ b, K
      【按语】1 l2 F8 ~$ k. T9 h6 |8 W$ [3 p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1 R! f( N9 A6 R, h+ f( W1 [2 o$ F0 @0 a
      【故事】
    * ]/ |' K( p4 Q+ o0 J# ?  刘秀借刀杀李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计 以逸待劳
    9 _4 ~5 L) j3 A( X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 @" X( d6 q# L  【原典】
    / t2 f0 X# D4 Y( ]2 i& p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 ?0 G2 @$ e& V" z: G7 f( I4 W  【注释】# `' Z2 s$ O1 D0 N9 f8 W/ _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 {  Q  j, m) {1 Y9 F3 q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6 H; ?6 @7 g8 n* i* Y
      【按语】
    6 [3 Y0 f: D6 `( }2 a- x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R- T9 w7 l- C% z  X
      【故事】, v( S6 D& D! P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计 以逸待劳
    2 ?9 R  u8 j/ U% F; g: C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Y' o9 E/ X+ }4 M6 x: _% J" J% z
      【原典】( Q5 s# I) y$ [6 f9 V- q+ u! A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U$ M' W! N  f( q& \
      【注释】
    8 m' p) C# L% K) W  T# A$ d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 V, z' z  r1 F4 G# B7 J( D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E5 h3 J/ F0 g3 T* ^& D( X
      【按语】
    . s! I' u& v; P% i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7 @& f; }% T6 M+ Q7 a  【故事】( \' C' n% q$ v7 l& S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计 声东击西, H9 z2 F# a8 V5 s; p* Y4 v% H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 Z% \( \: F  v; a  【原典】: W5 s5 b% d2 S" D2 e( s% a9 y  ?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v* k: A/ O3 [: U- _/ R
      【注释】
    / T+ Q; j8 X3 c- x, |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a' Q) R# \, L7 `1 b1 S' y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_: K9 F# ~) [  i8 j2 l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 T& ?; o# x1 O$ ?8 ]# L1 l: `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7 S8 |/ ^& j1 p# n  【按语】# ^! [( ~. \1 ~* c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 B" q2 K+ _& u' ^8 u  【故事】0 Y, w1 n, G* k
      韩信木罂渡黄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 `: j4 P0 C1 U" a5 D  第七计 无中生有+ y) Q* E2 E2 ^1 a( \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1 ^; M7 G3 H7 e
      【原典】
    / r$ I& _7 T  n; V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s  g4 Q4 q6 r
      【注释】
    5 p6 U/ n) M6 z. v; A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 B$ x$ ?& k& ~- c2 E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 w2 U3 }; ^' c$ S% Q$ Y. L  【按语】* q3 D- ?/ E7 J1 ?# o3 S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6 l9 J) |8 s
      【故事】
    % p6 ^' m$ q# x' O+ f5 r) p* B  张仪诓楚助强秦。& W& k6 p& j3 g  D! j! Q0 `
      第八计 暗度陈仓  n3 ?- V) H4 t8 g3 H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 i  n/ R0 H* m( O: g  a4 z  【原典】' c( v, L% X/ ^  i$ n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 F  v) i( N; |2 T4 \
      【注释】
    8 r2 \0 E8 a$ v( I) ~. f  L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 H* D$ D0 _* G3 D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8 g0 k  l# g; Q  B1 ?+ D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n/ S$ S+ x2 O$ B- r% x  【按语】, `4 B' }. ?: s/ ~& c1 b  U; x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 Y" B# I  g3 y: r  【故事】
    + ~6 ]5 h. ]- s4 i0 t' i  韩信奇兵取三秦。
      z3 [! e! @5 U  第九计 隔岸观火; z$ I0 Z7 ?( c" x  I7 l& Z; Z2 W5 u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 d; q2 g! O$ `; o0 m$ J6 G  【原典】
    8 L7 `/ ?1 _! S* r% b  ?2 l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 ?) h3 E, E. b7 T2 j" @  【注释】; J4 _. g* k2 b2 {" {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s2 a2 S5 z0 s/ x! _& M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 {- \, a; d6 {  O  o2 c" S0 k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 B9 w1 r6 T* k3 t: D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E  x1 _. |- N8 p3 Y+ z' v! b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 o  Q% _# @/ c  r- O  【按语】
    " ^4 K) u* w; W$ [/ t8 N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 ^& j6 S, Q3 `# q/ O' F9 O  【故事】
    ' h( t. z; k- p: }' l" F  郭嘉定计灭袁氏。: g5 I7 `+ ]) C# g5 T2 h/ Z1 n, Z* w
      第十计 笑里藏刀* t/ d3 i7 H8 K0 Z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0 N, {2 h& G& \" `6 H. L  【原典】' @- c, f0 [# v. r' ?1 C$ A7 `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 ]- W# P2 O5 l
      【注释】
    ; L0 ^& \3 W9 l! `& y7 Q. i- k5 o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T2 M( |6 s; R7 |2 Z9 u% g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6 W: V: s. k$ A& n8 w* ]2 ?8 ^% I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2 M4 O: d' _7 ]3 Q  【按语】+ \4 T8 n9 F) o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k) n9 K+ C; o" E( ^7 e
      【故事】
    " n+ n' z2 A% I2 D" Q' L1 I4 Q  隋文帝智灭南陈。
    $ j5 t% N0 Z4 D! f+ ^; V# R8 s/ e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a4 c; m$ e: `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 |3 L, R; `, f' M  【原典】% k  P1 N' G- y' H. z8 _7 d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0 z& t1 q; g% a: k, X+ i  【注释】
    : E. p  `: U- U/ ~5 G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5 O! V6 d0 G! N/ J+ u  【按语】
    ( {* y. T6 e4 p/ b, A4 d1 _# F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8 F( `3 s- F3 s/ F$ ]& V0 x  【故事】' m9 ]0 T! \, c9 C& n$ D; `
      三叉用计保孤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7 15: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