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寨这个话题,中国茶叶奢侈品牌“红岁”的缔造者与总规划师,“红岁之父”姚研成曾经笑侃:“全世界的名牌企业都在喊打假,却没有一家会积极行动。”
* X& g, x2 }: T) ~
/ a" r9 J. @! @0 k9 F全世界的山寨企业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为他们所模仿甚至抄袭的对象做免费而绝对有效的宣传。购买山寨的人群本身有这样的特点:崇尚名牌,且购买力不足。前一点或者永远不会改变,后一点却很可能是暂时的。当他们购买力尚且不足的时候,他们并非是名牌产品的直接消费群体,也就是说,他们购买山寨产品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对正版企业造成利益损害;而一旦他们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购买正版名牌。
这种所谓的山寨宣传效应当然也有它的两面性。谁也不希望穿着一身名牌出街,却满世界“撞衫”,尤其撞的还是“山寨衫”,不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品牌商,那都是一件尴尬无奈的事。正版商虽然也想打假,无奈山寨的力量如此巨大,近乎无孔不入,唯有在台面上嚷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一句“由它去吧”。
) h+ t' {7 e9 U( ^4 w' O
3 C( T% f. m7 Y2 u( R) x品牌的灵魂是无法复制
+ S, o. k' T( ?) b; N& E
去年年底,美国核能集团西屋电器为了赢得中方的合同而做出让步,披露自家的技术细节,为中方提供了7.5万份包含产品技术的文档。英国著名经济评论家约翰·加普对此声称:“在中国,一种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一家公司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转让给一家中国国企,然后,所有同类企业都会被挤到中国市场边缘,并面对一家新崛起的竞争对手。……一旦中国能像掌握空调与冰箱制造能力那样轻松获取发电与交通设计能力,那么全球的‘通用电器’与‘西门子’们将不堪一击。”
然而与此对应的世人皆知的事实却是,中国掌握了电冰箱和电视机的制造技术,但至今也没有能与西门子、索尼同台竞技的品牌企业。当年通用汽车不愿意转让技术,从而失去了抢滩中国私车市场的优先机会;而大众汽车作出了让步,但直到今天都没有出现能在国际市场上与之竞争的中国同行,反而每年依然能从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源源不断地汲取巨额利润。知识产权可以被抄袭,甚至被合法转让,但品牌永远无法被抄袭。姚研成说:“品牌的灵魂是无法复制的,如果一个品牌因为被山寨或者被模仿而倒闭,那只能说明这是个没有灵魂的品牌。”
r2 [! w7 d6 I' X
% {2 a: G' j4 }+ W' U相信红岁的创造力
0 U4 }" l/ J8 t- o
红岁与中国同行企业的微妙现状或许是另一个有力的例子。面对茶叶奢侈品牌效应的巨大诱惑,国内外模仿红岁产品的企业目前就有数百家。产品命名的似是而非、包装设计的大同小异、甚至文案只改名称便出版的赤裸裸抄袭……面对这一切,姚研成只轻松说:“我们无法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打假,但我们可以相信红岁的创造力——红岁永远只留给对手抄袭的权利;实际上,这对品牌不会有太大影响。”作为一个真正懂得品牌之道的中国大师,他完全明白,不论众多山寨企业再怎么野心勃勃,品牌的价值是永远无法被抄袭的。
! m% X: }. J- c9 d% J
笔者在电台担任编导时,曾到一家五星级酒店拍摄宣传资料,找了酒店内部一个中层女员工扮演“富婆食客”。女员工拎包出镜,扭扭捏捏地声称自己每次从香港过来都会到这里来吃饭,最喜欢某某大厨的XO酱爆野生菌牛肉云云。休息时我指着她的包包说,这个包的设计和LV好像啊。她顿时涨红了脸,尴尬地说:“是啊,就是越像才越觉得丢脸。”对于自己的出镜甚是担忧。
6 A" O0 E: p+ E, W! U2 u姚研成说:“山寨让国人吸上了品牌鸦片。”这话真是丝毫不爽。越是用着山寨产品,只会越加深对名牌的渴望。像这位不自信的“富婆食客”一旦成了真正的富婆,第一件事肯定要血洗LV旗舰店。山寨或许可以有效助力名牌的传播效应,也或许成功将对方挤垮,或许有人觉得山寨是一把难以掌控的双刃剑,姚研成却把它称作品牌价值的试金石。面对数百家模仿红岁产品的企业亦可一笑置之,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红岁的价值。(文/单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