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安(1954年1月1日-),生于马来西亚,武侠小说作家。
武侠小说盛世不再的年代。
% N5 G& m/ c. X+ B因为在网易微博上开写“微武侠”,温瑞安,过去的“超新派武侠”作家,“闭关”十数年的武侠小说大师,这个夏天又回到人们视野。
: d( D+ p7 u8 j2 ~/ x$ E( P/ r% t
这天接受《南都周刊》的采访,温瑞安微笑着,静坐在圆椅里,穿着印有“坏人”两字的黑色T恤。摄影记者蹲下来,凝神拍照时,这黑衣人突然从椅上弹起,使出凌厉的几下拳腿,迅速向摄影记者逼来!
) P3 M5 V8 n* z6 H, W. O. A! F摄影记者一下子失了方寸,拽着相机,半蹲着向后踉跄几步,几乎臀部撞地。两人之外,围观者先是一惊,然后哄堂大笑。
+ e+ T) s8 P" h6 r4 Y
温瑞安并不是真的要袭击摄影记者。他先造了个气场,然后让搏杀的气氛突然斜出,就似其小说不时出现的情节。很多昔日看过“温氏小说”的读者,都记得这种刺激的、屏息的快感。
5 n* H$ B4 Q2 j
熟悉温瑞安的人对记者说:人如其文,“我们的温大哥”也是如此。看起来静静动动,时不时走下极端,坎坷生平几十年,谁能摸透他?
2 \9 N0 J. T/ `" q/ v: D) A这种琢磨不透的快感,在温氏微武侠中也似有延续:“京城出现一位高手,武功绝顶,气势逼人,出手怪异,杀气凌人。有高手去挑战他,非死即伤,无一不败。之后多人去围剿他,但其人不中招犹可,一旦负伤,反扑更盛百倍,杀势更厉无匹。”
" o* z& i/ R. F7 w% j. b8 C, v7 S温瑞安,回来了?
+ w# k7 X% o, M; D+ Y9 K1 [/ g
4 Y2 @' h% F0 y非典型武侠
7 T6 r" c! C; ?/ `$ B温瑞安与“武”有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他小时跟父亲习武,年轻时在街上与坏人肉搏,如今年将六十,还坚持每天练气功。
1 v; ]& g2 O& T A% H温瑞安不只是一个会功夫的人。他写过各种五花八门的诗歌、专栏、散文、评论、小说、剧本,还兼职搞搞相学、术数。他的经历和见识也非常复杂:出身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结社论道,到台湾却被国民党政府抓捕入狱,之后辗转落根香港,后又在内地遇其妻,结婚生子。
- d5 Q# P$ q& l) w
对于内地读者来说,温瑞安无疑是以武侠小说闻名的。自上世纪80年代,温瑞安已经被形容为武侠小说四大家(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之一。当其时,一大批中国内地的七零后乃至八零后,在课室桌底下翻着他的书长大。
6 w$ y: m6 Y7 t. I( o: V" r. S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捕》系列,温还写了多本畅销武侠小说,譬如《逆水寒》、《布衣神相》等,也创造了如“铁手”这样影响了几代读者的武侠人物。在写作高峰时,温瑞安每小时最快可写4500字。至今他撰写并付梓的小说大概有八百多部,构造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温氏武侠世界。
( }* w3 y6 T9 i; [ g2 W8 n; \十二年前,在系列小说《说英雄?谁是英雄》的第八部:《天下无敌》里,温氏笔下的各种人物统统出场,各安其命。此后,这个“独撑武侠小说大局”的温瑞安便“消失”了。十多年来,内地市场上再无温氏武侠新小说踪迹。
# e9 I/ t. Z6 D! }( \: f阅读这些随岁月不断冒出的小说,就如同阅读温瑞安的人生体验。他是那种在读书时就把周边同学统统写进小说,并为之设计生死命运的人。在马来西亚成长时期的少年温瑞安,以捍卫中华文化为己任,笔下想象着神州风物,行侠仗义,快意江湖。历经台湾狱劫之后,他对政治开始“避之则吉”,在这段时期以后,温的武侠世界也越发现实了起来:大量的人物,满布的阴谋,无间道式的悲剧,不时还有像刺客唐斩这样的角色,会对读者说一句类似“好人未必好命,但叛人者却必被叛”的话。
; ~ }; l* w( b0 x ]4 C$ l
不但在小说中还原现实,温瑞安笔下的江湖人物,大多也是平民百姓。他戏称这些人物是“侠之小者为友为邻”(金庸笔下的郭靖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曾经在评论电影《英雄》时说,“真正的侠彼此平等互相关怀,没有高低贵贱,不一定做那些忧国忧民的大事情”。
) J9 U0 S- _; y$ r( ^2 S4 m
现实中的他,也是友朋、门徒众多,当新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一去当地夜市,与市民社会接触一下,“接接地气”。
( Q# ]4 k3 y$ h+ j. ]7 }
如今,不少武侠迷还沉浸在温瑞安构造的武侠世界里。在一些网络讨论区,温瑞安横眉冷眼的照片被摆在了登录页面。跟他接近,围拢着他的人,把温形容成“大哥”、“教练”,而温的“自成一派”文化创作推广公司,供记者参观的温瑞安旧照片,也大体是两类形态:冷对镜头,或者坐而论道。
9 W ~0 \2 M6 P$ _3 a
有心人还经常收录他在过去小说里的很多世俗实在的言论,譬如“人很少像记住仇恨一样深刻地记住爱”、“谈情说爱要比打架过瘾”等等。
( R# i3 a& E8 g" K4 w8 o' S3 j9 J,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