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2-3-15 21:31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贵在坚持
|
路从这里开始,没有尽头& ]- k8 W1 e. H+ A6 {; x+ a( b
——哈雷广告如是说
' B& M4 ^- k+ T
t7 m9 F4 n, ~% t" S) p" C2 F 粗犷修长的车身,结实厚重的轮胎,夸张伸展的前叉,过分高扬的车把,恣意炫目的喷涂乃至沸腾喧嚣的声浪。。。。。。哈雷大力运用这些极具张力的标志性特征,为几乎直臂直腿跨乘其上的车手打造出浑然忘我的强烈气场。它简直就是一个裸露着金属肌肤的钢铁情人,用这种击穿感官的致命诱惑散发直指人心的性感,瞬间就搅动男人不甘寂寞的灵魂。当空气激烈的摩擦肌肤,风声呼啸着压迫耳膜,你甚至开始幻觉机车中源源输送的不再是汽油,而是体内被熏然蒸腾的荷尔蒙!4 m: I8 x7 D" T. m
所有这些,已经足够哈雷鼓动人们心底的狂野和澎湃。/ J0 O* x0 P. T" S8 X$ U- V
同时,在金属坚硬质地的刚性躯壳下,哈雷文化又磁铁般吸聚着诸如“摇滚”、“朋克”、“涂鸦”以及“牛仔情结”、“DIY精神”甚至是“嬉皮风格”、“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等多样的文化元素,混搭出一个更为庞杂丰盛的精神家园。富有弹力的吸纳性使得更多样的骑乘体验被掺杂,在那些彪悍阳刚的骑手之外,更多的人们在行驶中偎着巨大沉重的哈雷自由惬意的摇摆身体,轻松而舒缓的畅享车背上悠然自得的时光。机器和人性温情的融为一体。
" B3 Y* u o) Z+ T' q" w9 G3 o 不断的发展进化中,哈雷的特性变得在被要求具象化或场景化的时候,越加难以一言以蔽之。这样是好的,一种文化没有被贴上统一的标签,起码说明它的精神很自由。关于为什么迷恋它,很多哈雷骑手的回答也非常抽象:狂热、叛逆、不羁、自恋、甚至是图腾、信仰、宗教这种精神层面的词汇。哈雷已经被打碎成一截截的思维片断,不动声色的散入大脑皮层。它甚至为特定的人群提供了一种明晰的行为模式:马力强劲、皮实耐用的哈雷车是他们期望逃离种种社会桎梏的理想载体。8 X! { ^& T$ D! [% u1 L- X& ?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哈雷,或者被哈雷找到。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驾驶哈雷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驾驶中你有着怎样纯粹而独特心灵体验。' z: E: Y6 {7 m% B
只有敏感细腻的车手,才能真正在绝尘而去的骑乘中,或者强悍地征服公路,或者尽情的穿越孤独。天空中涂满的云彩,象颜料一样斑驳。那一刻,马达越是轰鸣,心中越是沉静。% Q+ C/ F( n5 Q" g* N
随着时间的流逝,哈雷还会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含义。但哈雷不是神话。即使哈雷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概括力的精神象征,但我们更为需要的,其实是一颗风光霁月,无所拘碍的心灵。
5 _+ v: E* U$ L- c' R, \ 不禁想起禅宗史上祖位之争的故事来。当年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乃传衣钵于后者,慧能遂为禅宗六祖。
" ?3 M, y s7 ~5 R1 m 的确,人的精神是不需要被过度物化的。菩提树、明镜台如此,更何况ZIPPO、哈雷。它们只是打火机、摩托车。当你仔细的把玩,用心的体会,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感悟,但你要明白:它并不会为你指引一条确切的路,它至多是帮你打开一扇出发的门。
: r. W& q ^) B) F1 I 写到这里,心头竟然涌上句戏言:哥骑的不是哈雷,哥骑的是寂寞:)。突然就忍不住微微发笑。6 {! L# h0 N K9 G
其实,我们谈论的,好象也不是哈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