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帖子
查看: 3802|回复: 24

茶意禅道 空灵缘于尘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发表于 2011-9-27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喝茶,有的是好客之道,有的是清心和情趣。之所以没有像日本的茶道、朝鲜茶礼那样严谨,也许是我们注重的是茶洋溢生活之美,体现生活之乐吧。一代大师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几乎是无地不喝茶,家里喝,茶馆喝,自斟自饮,与人共饮,开会时喝,解决纠纷时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从大师的笔下,说明饮茶已成为中国人一种无法割舍的习惯。% M# P% D; l6 b$ @  V' ~
    《诗经》中“谁谓茶苦,其甘知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之句。郝懿行义疏;减一画作“茶”。茶的鼻祖是一个叫陆羽的。他著有《茶经》一书,书里对茶研究的精心透彻。被人称之为“茶圣”。 而唐朝诗人皎然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中道:6 l% s( S4 E  k6 x) H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  E$ q7 b9 M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 p) e8 ]+ I7 u- N) }) M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谈及茶有“养身、敬义、礼仁、行道、雅志”之句。从诗人的诗中可以看出,茶是一种高雅之饮。. i7 K% A0 ~1 |
    讲茶道,那份空灵缘于尘世,又脱身于纷繁。让爱茶之人在品茶的同时,似参禅一般。记得在《国学·智慧》中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在学者来向南隐禅师问禅,请教什么是禅。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学者忙着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停下来微笑着说:“你就像这杯子。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那个人听后,转身就走了,坐在山下一棵树下静思,最终于领悟到禅。对于国学,以茶讲禅道,给人以智。对于茶道,茶的意境,虽懂得浅显,但从茶里,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清静、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得到心有灵性的洗涤。让我在忙碌中感受到,生活,原来可以是简单的。
    " b/ C* Q* `# N4 m! X, N6 P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禅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离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5 e% [. X2 D, I5 k) Q. k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5 W6 c+ ?5 l; u; q2 \: @, |9 K% l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 k  I, H0 c6 w! i6 U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7 Q1 N0 f3 @9 N  d+ j% E5 r9 p) k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飘飘凌凌 于 2011-9-30 13:09 编辑
    0 Q# ~& N& X0 L; C
    6 }/ v9 B# Y7 x. N: {! L

    - M! v$ t9 p. p; N0 F& M回到茶的原心茶,与人类的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又必然的美妙邂逅。
    ; j2 j# F5 g) p
    8 H9 x' m% F$ t! R* h+ O& }, u# L7 }" S
    ; O( V" t: t2 p$ h
    相传饮茶最早始于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茶从最初做为解毒的药物,到后来成为解渴饮料,进而发展成与我们心灵相应的饮品。这段演进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人类心灵升华的历程。
    " m1 z( ^# Y+ X$ H, ]- w+ \4 a; A2 X' \8 l  E* S
    茶的灵性,深刻地体现了大地的体性,也反应出其所生长时空环境的特质。在我喝过的茶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台湾八七水灾之后所采的茶,在茶味中涵含了那么深的沧桑和苦难。透过茶的心,我们体会了大地的心,也体会了大地的性灵,因此而升华了人类的心。
    $ J3 m8 ]9 b+ Q$ ?3 A; K& C1 [3 @% e8 w- g
    茶对养生的助益,很早就被发现了。在《神农食经》中记载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自古以来,无论是在心性的修炼上,或是生活上有深刻的历练者,都深刻体会到茶这种不可思议的特性。因此,古代山林的仙人和处士,都善于将茶运用于身心养生与心灵提升。
    % l! G  M1 [# n: q2 m+ q+ C, D' D* ?
    : l8 D1 L7 ]6 w' E除了解渴、养生,茶与人类心灵更有着深刻的交会,茶品与人品相应,而开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以茶来升华人类自己的身心品格、精神与修养,并展现自身的纯粹心灵境界,让茶超越了原有物质体性,而进入了我们心灵的领域。
    ! S5 L1 x) n" \) k# B# y% ?" C/ {  [& v8 t2 N7 S: k- R
    禅宗更是将茶美好的特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日常饮茶养生、提神,作为精进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后将心与茶完全相融相会,将茶汇入禅宗修证体系,以禅来展现茶的极致,展现最圆满的生命境界。这些在在都让茶超越了物性的原始意涵,成为帮助修行人悟道,让人类文化朝向圆满的灵性饮品。
    - U: W3 N6 {" N1 j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似香茗 在孤单中成长
    手执一杯香茗,品味着四季蕴味,舒展出一天的闲适与恬静。
    爱上喝茶,是有缘由的,父亲每每端着浓浓的香茶,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就洋溢在他那皱纹满布的额上,很能引诱我想要喝一口的欲望。而这后边,是无法释怀的情丝。
    + s% n5 Q; ~* C无意中看到茶圣陆羽品出千百年前的佳句:“寥坞泉中水,鄣山顶上茶”。参透这杯无华的水,一杯温茶,是否就能感悟出,自然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是否就能体验到一个“情”字的高处不胜寒。1 N( f& j/ f5 R2 F( z5 {) b0 ~6 y
    爱茶,那绿意满怀的香气,细细咀嚼出,渗透着情感与酸涩的味道。我知道,选择了这杯茶,可能便选择了一生的润泽......
    ) w& s' f0 q8 r' U也许,两个人的爱情真的似茶,露润枝头的醉嫩美丽,压缩出满心的酸涩,细细的用心品悟,定能舌底溢醇香......
    & Z5 v+ P3 D0 T  l" R# X' x等到有一天,学会在逆境中张开翅膀,也终将学会如何才是最好的爱,那么,我将会去回忆,会去向往,会在风中孤单地成长。不再需要别人的陪伴,不再需要人施舍,我也不再害怕天黑,不再害怕孤独,不再害怕被人遗忘。湿漉漉的空气裹住寂寞,打湿了我的心。彼时,亦开始向往禅悟的境界。' x4 k( l0 K7 h1 C) d' S
    为自己冲了一杯香茗,看褐绿色的茶叶在沸水中打着旋儿,在白瓷的杯底慢慢绽开,碧绿的茶芽,清幽的香气,将渐渐溢满了整个空间: x- E! B3 C# y# D" x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浮生若茶,体悟人生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全靠自己去体会。因此:禅茶合一,能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内心的涵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的品位去参悟。禅茶一味的意境对体悟人生有一定帮助。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F$ m& a$ ]' k' s( ]2 x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 b# F. O4 e+ {7 O/ w好茶,不论遇到什么人,都能释放生命的滋味;不论处贵处贱、顺遇或横逆,都不改自己的香、自己的本色。朋友们,浮生若茶,喝一杯禅茶,但愿您能体悟人生的真谛# @" l0 ?$ @' m, R- _7 p: u$ x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喝一杯禅茶放“空”自己
    名刹出名茶。如果没有机缘在永福寺呆上整个周末,那么就去喝一杯禅茶吧。
    永福寺的茶园不大,4亩地光景,每年清明前的这段时间,整个寺院都会为茶而忙。天好的时候,僧人纷纷去茶林采茶,将采摘好的新叶杀青、揉拧、干燥。也有茶农会来帮着炒茶,制成上好的新茶。僧人和过往香客来年喝的茶,多半来自这里。
    2 p8 I. G; N/ j  L% b4 W1 ]+ C永福寺自己的福泉茶院,雅致之极,推窗满眼山景,入内处处讲究,光陈设的佛像,就够懂行的人研究半日。最好的还是“清雅”两字。下午,正是闹市的茶馆最喧嚣的时候,这里却是僧客团团围坐,于袅袅茶烟中边品茶,边论禅议事,清雅非常。
    1 q/ M7 z: N7 ^* ~6 q% L7 \, ?除了做日常的茶事,茶僧还精通茶艺。泡一壶茶这样简单的过程,通过温杯、洗茶、闻香等一个个动作分解为一门修心的技艺。这里的龙井新茶,茶香很淡,但很清,和着水的温度与空气的流动,飘散开来。细细品味,觉得茶汤色泽温润,入口甘甜。寺中还有一眼“白沙泉”,所谓“幽泉出白沙,流傍野僧家;欲试清甘味,须烹石鼎茶”,正是自然的恩赐。- Z3 X) `3 p# t# V$ @( n( Y
    茶在品,禅在参,经常会有来访的茶客问:这茶与禅,究竟是什么关系?大师答:如果只带有一颗品茶的心,那么只能品茶的味。而出家人参禅,其实不在于茶味的好坏与否,而在于通过品一杯茶的过程来悟心。( w0 z' t3 i1 M3 K* a2 {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无茶有禅
    禅悟的空慧,是以空慧照见一切,以空慧来扫荡心中对一切相的执著。因此心能安住于平等、慈悲心的境界。对一切相的本质,因清楚照见而不执著,不分别其高下,但却因此而对一切相产生慈悲爱护之心。禅茶一味:无茶有禅因此在禅的境界里,平等而无分别,却又爱护种种相而不会去破坏,乃至一丝的损害。不只是对人,对物也是如此。因此缘起性空之理中,照见一切缘起之相,皆在因缘具足中显现,故其显现非无因缘,因而不会起破坏伤害之意,只是慈悲爱护之心。若有人因悟禅而去破坏或损害一人一物,那怕是草木器皿,认为既然一切无常、空、那破坏了,只不过是无常、空的。这恐怕已入于恶取空之境了。
    若又以此来教导他人,让他人领悟无常、空的境界,这也会造成误境,让人以为只要是无常、空,一切皆不需去珍惜、爱护,任由他们破坏、损坏,甚至自己去破坏时,还觉得这就是无常、空的境界。1 z0 @/ d" [! K. G+ V( o9 Z
    若以为摔破一个名贵的茶壶,来表示世间的无常、空,就能让茶人悟入禅,而不执著于茶壶等品茶之具,这可能会出现两个情况:一是有人因此而开悟了。这是禅,但这样的禅里面是无茶的,是一种无茶有禅的境界。另一是让那些品茶的人,看到名贵的老壶被摔破了而心疼,那就不只没有茶了,也达不到禅的境界。甚至因此而怕了禅,认为禅会破坏茶。
    * D" u" q4 U" z因为只要茶人,一个追求品茶的人,一定很爱惜茶、茶具等与茶有关的条件,任何作法,都不应伤到这些条件。只是无茶的人,才会去破坏、损伤与茶有关的东西。不管是有心或无意,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乃至要让人悟禅,却不是茶的境界了。
    6 H/ k! q' d+ Q5 ?( y+ G* a+ U6 |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禅茶文化,顾名思义,是融禅文化、茶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中国的晚唐时期,身居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把“吃茶去”作为接引学人参禅的一种方式,对“新到”和“未曾到”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的回答,形成了当时轰动南北禅林的公案,催生了中国禅茶文化重要思想,赵州柏林禅寺也由此成为“禅茶一味”思想的肇始标志。正因如此,无论是日、韩两国的茶道组织,还是海内外茶文化机构不远万里来到柏林禅寺寻根问祖,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禅师早已表明:“一味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也就是说,“吃茶去”那种以茶思惟悟道的境界,只有赵州和尚到达禅茶一味的这种境界,有着中国茶圣之称的陆羽虽著《茶经》,但也未必到达这种境界。
    “吃茶去”是中国禅宗无修之修的一种修行形式,也是现代生活禅所提倡的一种修行观念。吃什么样的茶,茶是何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在生活中亲身体验的事情才是最真实的。“吃茶去”是一条在无量法门中直达禅道的便捷路径,在一种愉悦的瞬间感悟和体味人生,到达人生和谐境界之中。* s5 O. }0 z  z6 E$ t
    赵州“吃茶去”这三个字,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但它却催生出一朵绚烂的中国禅茶文化奇葩,而且,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的散发,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充实和延伸。中国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原主持净慧大德秉承“赵州门风”之法脉,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新理念,尤其是在赵州禅茶大会上净慧大德在“赵州古佛”的茶钵中又一次“冲泡”出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四大功能,赋予了“禅茶一味”的全新内涵。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师资承继,法脉相袭,他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陷,我相信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心灵迷惘的应机妙方”以及“学禅不能当饭吃,但能使吃饭更有滋味。学禅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但是,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无法由他人递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给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禅知识,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的话,徒增谈资而已。”明海法师这一番话,是对赵州“吃茶去”新的诠释,使赵州“吃茶去”法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6 J% \$ @" p& O2 j
    当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社会与自然融合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发扬正气,成就和气;当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就会把人间恩怨化淡,人间的“正、清、和、雅”就会在杯盏相敬中得到落实;当我们用分享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每个人都会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当我们用结缘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同身边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以净化人生,祥和社会。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大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禅茶文化精神决定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探讨禅茶知识,以美化人心,体验禅茶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禅茶美学,以美化生活;发扬禅茶精神,以文化世界
    & c8 d6 W' j9 s* j  z' `) P% w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清净心,品味禅者之茶
    茶乃禅者之必须,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蘖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 X  c; l: O+ H9 N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器、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z, _/ |& ~/ V  ?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O6 Y' Z0 a- ]1 R
    回复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和尚:最懂得茶道的禅师
    台山路,两脚走去;赵州茶,一口吃干。
    这是清代刘献廷题黄厢岭,见修和尚为路过行人奉茶的“望苏亭”施茶所联。" g" h# l, _% J# a2 Q/ D
    到台山的路,只能自己两只脚一步步踏实走去;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气连茶渣都吃干。
    $ x& h5 M9 A9 |. V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终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说:“一个三岁小孩,如果比我强,我也会请教他;但如果是一个不如我的百岁老人,我也不怕教导他。”# |% r  L' u8 M2 I
    在他立下这个心愿之后的二十年内,他遍访名僧,年约八十岁到达河北省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担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讲禅时态度从容,堂堂说出禅的真谛,人们以“唇上发光”称许他的禅风。2 e% R. {% C8 {, i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饭,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尽心尽力,毫不敷衍,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真实生命的体现,所谓“路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嚼。”6 v0 h* `/ e7 c
    赵州茶,也可说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气吃干,正如马祖禅师所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正是要人们体证到佛不离万法。1 W; W; E* x( N( L. l2 s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6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2025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5780 days (15.8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