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5-4 11:15 |
---|
签到天数: 446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2009年底,一个70后的台湾人写了一本叫做《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图书,在内地短短三个月内创下百万册销售佳绩。读者看完大多感叹:原来这三十年大家大同小异,过得都不容易!. l8 D& n% h0 @9 x4 Q3 p
6 M( r- K; r9 ` 2010年春节,台湾导演钮承泽执导的电影《艋舺》本地票房突破两亿新台币(约合5500万人民币)。与此同时,这部充满青春记忆的江湖片在内地也正悄然掀起滚滚热潮。2 }# k# Y1 _6 i
' `! P4 z9 ^4 h8 a1 V; h: v 青春,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的灵感和题材。男性的青春,意味着血气和冲动,少不了自以为打拼江湖的友情岁月,所以《艋舺》说:我们混的不是黑道,是义气。演员出身的钮承泽用“胶片”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时代,也用“卖座”打响了重建台湾电影工业的第一枪。
; \( \; w# M- p, I: o, r
jpg
: m( J$ V# r0 v4 l
《艋舺》是个青春偶像片,同时又是黑帮片。验证这一点的入口在于片尾一行字,“献给我的兄弟林小明”。林小明是何人?他不是电影圈的人,而是一个黑帮大哥。有人说《艋舺》是带有钮承泽的自传色彩,其实大错特错,钮承泽特地强调他现在具有良好公众形象,与黑帮黑道并无干系。即便钮承泽也混过,但要说捅刀子搏命这种事,他大概只有眼见耳闻,并不曾亲自上场。要说《艋舺》有什么创作冲动和灵感来源,那都是来源自这位林小明。5 ?6 j2 E1 N" L) \0 ?
) i; `& e8 J+ B8 l
① 义气:“我们混的不是黑道,是义气”% k: s: q4 R, g+ L# [, \ d
* Q5 N2 }/ d( D) A1 N 钮承泽和林小明相识那年才十七岁,跟《艋舺》主人公的年纪差不多。他们相遇的地方就在舞厅,《艋舺》戏里面太子帮跳舞的那场也有。两个人是小学同学,虽然多年没有来往不过交换了电话。第二天林小明约钮承泽出去,然后二人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见面,感情笃深。当时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外人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切实际。钮承泽想拍电影,还要自编、自导、自制、自演,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电影工作者。作为道上朋友,林小明想要成为大哥,身后跟一群小弟。然而不等梦想实现,两个人又因为矛盾误会中断了联系,各奔前程。用侯孝贤形容杨德昌的话来说就是:一杯看剑气,二杯生分离,三杯上马去。
J: v0 j+ N' Q) k+ T' _& v' Z# k4 q9 R
过了十几年,钮承泽和林小明再次见面,他已经是个导演了。有次拿到了林小明电话,他记起这位老友决定见上一面,结果双方交谈甚欢。当时林小明也已经是一个大哥了,两个年轻人仿佛都达到了自己的梦想,即便他们间不曾有过利益合作,然而他们还是为对方的现状感到高兴。对林小明来说,钮承泽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他也放了话,要借他五百弟兄拍场大混战,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些是五年前钮承泽打算开拍《艋舺》时的故事了,事实上那会林小明已经抱病在身,时不我待。+ v' C$ a: f! b. @; z# Y" J
8 \+ j* `. p3 ]* |* X0 T
后来林小明去世,钮承泽重新整理《艋舺》剧本,精益求精。戏里面和尚跟蚊子说,“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就被他们弄死”,这句话最早就是林小明跟钮承泽说的,那年他们17岁。钮承泽说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林小明的话可能没有电影里那么狠,但意思是一样的。你必须让别人知道你的实力,否则你就一直被欺负。这句话让钮承泽生起无限感慨,他发现自己跟林小明还有《艋舺》这部电影的联系如此之深,他的青春岁月其实已经包藏在其中,而林小明是一位共同作者。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成人世界,并且一去不回,原来电影里的台词都是钮承泽的真情实感。
+ y# f. N% [5 a( L1 ~4 w+ M/ l: E% x( `. e$ h
关于林小明的故事当然不局限于《艋舺》这部电影,在前作《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豆导有个称兄道弟的朋友——黑帮老大乌龟,他似乎没给钮承泽帮上什么忙,带着一堆手下反倒添了不少乱,这名人物的原型也正是林小明。& r4 u' y& t- y! q/ |. T' v
7 A- q! G9 r! [0 V* y 斯人已去,钮承泽开拍《艋舺》时只有尽量想像那个年代台湾黑帮会是什么样的,少了就地取材能直接询问的人物。他说那场街头拥堵大混战其实有一种不真实在里头,人越多,架往往就打不起来,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然而真实的黑帮应是如此么?《艋舺》里的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