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4-30 07:53 |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与写作有关的规律、技巧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写作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的本质论、作家论、写作过程论以及技巧论等。
3 y+ G _9 G, C) @# x, k 我国对写作的理论研究源远流长,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秦时代的《尚书》、《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著作中就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写作的论述。比如《尚书》中的“诗言志”,“辞尚体要”,《周易》中的“情见乎辞”,“修辞立其诚”,《论语》中的“辞达而已”“文质彬彬”“思无邪”,《孟子》中的“知言养气”“知人论世”等命题。这些不仅对古代写作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写作学研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章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对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写作学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品格。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的《文心雕龙》,全面透彻、精辟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想象、形象思维、构思布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作家的个性和文章的风格的关系等等,使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范畴体系。自唐代以后,写作学研究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运动获得了重大发展。在唐代,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写作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主要表现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律,还通过批判六朝绮靡的文风,创立了中国的古文理论。尤其是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使传统的美学原则以及现实主义诗文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韩愈的“文以载道”的观点,在强调作家的主观道德修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宋代的古文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有关精神,并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代,李贽的《童心说》以及他的小说、戏曲理论,金圣叹、脂砚斋等的小说评点,李渔的戏曲理论,还有王夫之、叶燮等的诗论一起把我国的写作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0世纪,关于写作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成果,比较有影响的有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叶圣陶的《作文法》、郭绍虞的《学文示例》和唐弢的《文章修养》等。建国后,关于写作的教学研究得到不断深化,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和教材,比如马正平编著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邱飞廉的《实用文秘应用文写作大全》等都是颇有成绩的。8 C b, ?# Z+ ~% ]& K
写作学与文艺学、文章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文艺学主要研究与文艺有关的各种现象,其研究对象是各种文艺现象而不包括一般文章的写作。在研究重点上,它着重理论探讨,而不重视对具体写作技法的研究。: n z& L% V9 }- a) V
文章学侧重于对一般文章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源流和发展、内部构造和读写规律等方面。在它的研究范围中,一般不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在研究的重点上,它一般也只侧重对文章成品的研究而不关心写作的过程。% f1 q5 ~* o$ i9 t. d8 F, j9 v$ I
值得深思的是,这几年写作学的研究、教学走入低谷,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写作学至今为止尚未得到官方实际认可,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目录中没有写作学科,导致高校写作教师队伍力量的相对薄弱,或者学历偏低,或者即使有相应高学历也是其他专业的博士、硕士;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研究生点又导致写作课的教师只能“另谋出路”,依靠、挂靠其他学科使自身专业得以发展,这又使对写作学的研究出现精力投入不足的状况。然而,现实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成为走向社会实践层面先头而备受社会的关注,不论是基础教育中的中考、高考,还是公务员招考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提拔考试,都将写作能力的测试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和环节。写作越发显示处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何使写作研究、教学走出“瓶颈”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6 D' _$ t7 r/ m1 U写作不仅是一切学科的基本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表述工具,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写作活动是直接提高现代人文化素质的实践活动,写作活动的精神产品(文章)是作者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体现着作者的文字工夫,而且涵盖了作者的道德修养、政治素质、知识素养,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正因为此,余秋雨先生曾指出,写作是文化素质中的重要素质,是素质中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应该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写作课就是一门基础课,其基本内容就是讲授与写作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规律与法则。写作课的任务在于:
; _8 m- c- v$ l8 B; ^6 C. ^1. 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文体写作。这是写作课的中心任务,也就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比较常用的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根据专业的需要,掌握特定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来。" \& A# K4 {! W) p4 \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写作课要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范文,锻炼提高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和评论的能力,以便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多方面需要。
) k) m1 y6 }' A" @6 Y$ x$ h3. 总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入思考能力,清晰表达能力等的目的,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
" [8 ~4 ~8 r0 x+ |9 s写作课是一门很有特点的课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 B g; U U
一是技能性。写作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体的知识,从而能写作合乎要求的文章。这个任务以及写作课的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其技能性。
7 W7 i/ b. l8 ]! \ T/ a苏轼在谈到创作时说,任何创作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二是对已有的认识如何运用艺术方式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这两个方面苏轼称之为“道”和“技”。这里的“技”就是“技艺”“技能”。就“做文章”而言,写作确实属于一门“术科”,具有训练的技术性。+ A8 t3 p* w) }
二是实践性。写作课主要讲授与写作有关的理论,而其任务却是提高写作能力。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主要依靠写作实践,也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训练。如果仅仅有理论学习,而没有具体的操作练习,理论只能是空头讲章,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 L9 A ?3 u4 C9 m8 n3 _三是综合性。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其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它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它既需要思想(知识)也需要技巧(技能),用苏轼的话说就是,既需要“道”,也需要“技”,用陆机的话来说就是既需要“知”也需要“能”。所谓的“道”和“知”,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这需要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谓的“技”和“能”指的是人的表达能力,这涉及到人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等。因此,写作课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与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j7 }/ s' d; F3 d
四是效果的滞后性。所谓效果滞后性是指写作课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因为学习写作理论最终是为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而从接受理论到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中间需要有一个过程,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滞后性决定了写作课效果的滞后性。同时,写作本身既需要记性,也需要悟性和灵性。写作课所解决的仅仅是记性,而悟性和灵性就需要课下慢慢获得了。
4 g4 I: J7 R. e' @7 j2 E- Q' H7 o1 ]我国一向重视个人的写作能力,古代就不用说了,直到现在,在各级学校的升学考试的语文卷面上,作文分数占到总成绩的40℅-50℅,这就意味着,看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如何,写作能力的比重约占其中的一半。但实际的写作教学状况却与此并不怎么相称。在解放以前,虽然有的学校也开设了写作课,但基本属于因人设课,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解放后的写作教学,大致走过了从汉语言文学到全学科,从文学创作到文秘、应用写作的道路。从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交流的增多,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写作课,但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总起来看,二十年间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遍开设基础写作课;第二阶段是分化和各行其是,一部分学校取消了写作课,另一部分学校或仍然坚持上基础写作或另辟蹊径,上秘书写作、文学写作之类的课程;第三阶段是以应用、实用文体为中心的注重实际写作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学阶段。
) {; G& E3 `, N3 n z) Z% q" P相较而言,文明程度越高,科学技术越发达的国家,人们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似乎也就越高。以美国为例。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口号就是“学习通过写作”。最近,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一书中指出,由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体的写作技能。罗伯特?穆尔在他的《效果写作》中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语言是思考、表现、理解的主要手段,一个学生必须精通祖国语言。他还认为所有的美国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把基础的作文法教程列为必修课程等措施是体现了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与美国大致相同。日本的经理训练班结业考试,香港招聘职员都有动笔写作这一内容。很显然,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生活、工作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