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0|回复: 0

生活必知的三种心理现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4-13 14:23
  • 签到天数: 108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签到五年

    发表于 2010-4-24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 s" I. R" D# E! J' m! C1 ]; r; s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o* X4 H& X! @1 F

    ( t. Z$ U9 S: ^1 F+ `! |  z! `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 Q4 w( m% ]" T+ F
    - p) ~% f4 |9 i& K+ _) b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 ~+ \4 k: r2 g9 t) G: E# w) E3 l3 N+ q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0 o6 K- m6 x5 e) l' |
    - L" w$ D  {0 U6 F1 n* N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 w2 j3 w( v* H4 B0 G, K  N5 {- }- a# d9 }' J, @8 k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 D4 I& e. x# W/ q; @2 E
    ( `$ E8 D8 e  r& I! N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3 S4 ]8 C& c) \1 N! w$ R- t$ e8 P, L8 p2 [' H8 x0 ^3 }+ [7 }% s0 z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6 y3 f! c* i, X4 `3 e' W  t- U0 S& [9 {$ x2 X( h! w$ ?3 d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 I( E4 p' ?1 D  ], |4 u  J# ?/ ~, T0 X' j+ X. ?8 i( Q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1 J" q2 Z- j% F9 O
    . {" e$ N% _$ ~# ]3 L$ s7 Q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9 K# _4 A7 x+ i/ y3 a  J" J
    ; h( {7 B' l5 p# G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T# O' {# ~+ U6 w3 s2 [7 a. Y# j9 q* M

    1 x2 V9 s4 i3 n0 k7 p7 X7 J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5 D" F# T( j) q* G4 R0 s- |# `+ W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t0 n5 M! A8 q# b
    0 ?4 r" Z: `0 o' d3 O! J/ A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4 \. d; Q% S5 D1 e1 \) X  m' i) K; w$ i0 {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 I- W% u, \; g2 C, d1 i8 Y' Q9 d- m# z* i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2 22: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