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3-4-13 14:23 |
---|
签到天数: 108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签到五年
|
十年前韩寒在央视的《对话》节目......
- V! ~+ c8 B. E
" l. P6 [+ @$ c! }/ H4 ]( P1 B7 @1 U! z
前一段时间看过视屏,想法很多,说不出来,有人说出来了。4 T6 Z7 W6 X6 g
% M' l2 X+ P R9 ^. l; y! ?% k& P& P3 o# m& b8 w4 A2 \
6 q |, z1 _5 Q' M. ]
( p5 J- o# D9 T( Q% j3 j' ~7 T( r6 ?' @6 F e$ c
第一篇、
8 K! n0 U7 S7 Z Z3 G! O
, E7 l" Y4 D% q2 q1 V$ ]2 p1 A昨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刘亦婷来,想要了解她的现状,于是就百度了一下,发现还有个刘亦婷吧,进去看了几个帖子,终 于知道她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人来,她叫马 楠,曾经在克林顿来访时“代表”中国青年表达对美国的不满,而之后却嫁给了美国白人,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 X) }; \+ b2 r8 L( T" T. X. D o, K. {- ^% I2 ~
刘亦婷曾说要学成 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马楠貌似坚定地排斥美国,却生下了美国人的孩子。这样的结果不让人感到惊诧才怪呢。不过仔细想来,都是我们这个大环境 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所致,就像看新闻联播时间长了,各位领导的表演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并不是想要贬低两位女性,要把她们与那几个 领导人放在同样的位置,我必然不会这样侮辱曾经是我偶像的可爱的姐姐的。可是,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上的矛盾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虚伪的印象,不过与新闻联播等的 表演而言,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 i* C# W1 U; R+ @* U$ |' y
8 Q& q/ f3 M3 D5 j; l% ~1 I( N- b我理解她们,虽然有些遗憾,毕竟我是个自私的中国男人。
! P3 d# T: J# _: j" D) L0 |/ U+ u; X7 v1 e5 Q% ]
接下来我又 链接到另一个在高中时期影响过我的女孩-黄思路。得知她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感觉她弄不好也会成为美国大家庭的一员,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了,虽然带着遗憾。之后链接到韩寒在央视做的一个节目叫对话,里面韩寒和黄思路面对面,也没几句话的交流,他们都是18岁的样子,彼此羞涩拘谨,现在看起 来甚是有趣。
2 N: f9 ]' V" U$ w- @
. ~+ R& l3 q3 |) R现在看2000年的这期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9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 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 哗众取宠呢。我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新生事物必定会碾过旧的保守的事物,这简直就成了金科玉律了。而在我的心里,却早早地被移植了控制叛逆的机关, 于是早早地我便缴械投降,在一个同样的年纪站在了老学究们那一边。 2 R4 j/ T* M0 F O" R: I9 X( z4 H
( m( @: ]/ I( \2 _: L- R5 R
这录像真是个给人顿悟的好东西,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本质,还有这个社会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未来。 " r. N8 J! w/ U( n5 Y$ ?1 g. ~
/ r% e2 G. }+ L
文化的专制与制度的专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也是没法搞得清楚。专制是贫困的产物,当贫困取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制机器。在人类为了自由奋斗的时候,那种追求的精神也就随着自由的到来而消失殆尽。到底生活在那个阶段的人是幸福的呢?0 B7 Z# B$ W* h0 m
R' [" v$ j% q. X3 V. C" ~
7 \% T* \; `* s/ ?: }. T
' Q4 a7 n9 S1 r" R——————————————————
2 u6 @+ E! b$ n: t' |1 o6 Q; _7 U3 ^) I4 E5 v" ]2 \
5 D/ _+ f5 _/ V) s; a; B
) {! | s: v1 e第二篇、
: `* X* P+ H+ j4 F) {! U) O4 t4 h1 \3 G, `. r, u1 W
第 一次读《三重门》时,我在上初中,那时有人讨论“韩寒文化”,我就觉得很奇怪。从纵向来说,非科班的才子墨客古来有之,要命名这种文化,恐怕轮不到韩寒。 从模向来说,韩寒有选择任何成长方式的权利,其他每个人也都有这种权利,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可研究的。尽管如此,当时社会对韩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其 中讨论最广的,应算央视在2000年做的一期《对话》。现在不断有人问我对韩寒的看法,于是我把这期节目找出来,对比现在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观察其 中的滑稽与失衡。
% n2 R! F9 T- a3 Y3 D
* h+ t! ^" k* S' R* w十年前,我觉得这个节目很不光彩,满口的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都是吃人。十年后,我怀疑这是央视当时有意为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衬托韩寒是一个难得的合格人类。
% G, A. P+ X- o
. l2 i1 g' Z* c6 |0 z" d2 }0 _6 } Z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6 ?2 \. g7 f1 O5 {: B4 u5 p2 X6 I7 o/ w+ V7 p" w) ?
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2 k2 M9 s2 d' P/ g' u& t1 d5 g2 |/ |+ F+ O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 m1 M y' A5 h/ q" `9 b8 w- _$ H, [9 W# E$ c; I
十年前那个会用“ICQ以及OICQ”的麻花辫妈妈,认为韩寒是只幼稚的土鸡。十年后,她随着ICQ和OICQ一起消失在人海,而不用聊天工具的韩寒却话语传遍中国。# C) y" J) u* j
2 n* l: I: z5 K( w' {; G% r. Z十年前那个司法学校的学生,认为韩寒的自由是“太过分了”。十年后,他这批学生大概走上了工作岗位,结果司法没有自由。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贾连春。. m1 L* _* y0 Z7 T( D
# w/ w3 V- k8 f5 u. R, i V
十年前那个“孩子喜欢昆虫”的父亲,庆幸自己坚决不让孩子研究昆虫。十年后,一代孩子的儿时梦想毁灭了,他们开始在泪水中嫉妒韩寒,愤恨命运不公。. S* |5 j) x, X- M& l3 d: e
- B" |# I$ U$ q9 A6 X, U& Y十年前那个说“韩寒记仇”的人,认为韩寒的讽刺是一种报复。十年后,韩寒用他的成长,让上面的每一个人贻笑大方,不妨说他确实记仇吧,他分分秒秒都在报复。$ F5 f' W4 ^1 ], ~, c" Q2 ]
# v$ E) a. |% {# P% d8 |$ H! S9 u9 k
要 我说,社会宽容度如此之低,就说明这社会欠折腾,每有韩寒这样的人出来赏它一耳光,它就能长进一点。中国特色主流文化,无非就是对货物模式的追求,对个体 权利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声音的镇压。韩寒没有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狠人,用他的行动生生把这荒唐制度撕开一条口子,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尊严。我没有资 格评论任何人,只有时间才有资格,这期节目跨越十年所展示的诸多丑态,正是时间对韩寒的最生动评价,这就是我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