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0|回复: 1

[极限运动] 李小龙的生活智慧:醒思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19 09:46
  • 签到天数: 4163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2-6-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约翰里特

    【内容简介】  

    李小龙的生活智慧:醒思录本书是“李小龙经典原著书系”的第一本,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李小龙生前对哲学、武术、表演、生活等方面的所思所悟。李小龙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有着真功夫的武打明星,而在了解他的人,及其亲友和弟子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富有哲学精神的睿智的导师,正是在他不断的自我求索中,实现了自己在武术、哲学和表演上的成就。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小龙汲取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道教的知识,并从中升华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用以指导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哲学思想是平易近人的,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正是由着这平易近人,这本书更像一本励志读物,简单而富于哲理,既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潜力和成功的方法,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李小龙不为人知的地方。  

    第一篇   

    李小龙的哲学

    琳达- -卡德威尔   

    李小龙启迪、激励了许多人。影迷赞叹他的个人魅力,习武者敬佩他对实战的深刻理解,还有很多人从他的哲学之中得到指引,通过武术实现身心合一,从而进入生命之道。李小龙在大学期间的哲学进修只是一个起点,他由此开始了自己作为一名重要思想者的终探索。他从不让自己被任何特定的文化或哲学所局限。相反,他冷静而贪婪地阅读数百本关于各类哲学的书籍——西方、东方,古典、现代——努力汲取那些有助于自己精神成长的智慧原则。   

    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李小龙发展了自己的个人哲学,其核心主题是通过更深入的自我认识来达到精神的解放。要把握真理与现实,就必须摆脱先入为主的成见、偏颇的歧视以及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武术只是一种载体形式,是李小龙发展自己潜能并与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作为艺术的导师,李小龙有一种特殊的天赋, 他常说:“教师不是真理的给予者,而是一名向导、一名指向真理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靠自己去发现真理。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于他的新学生,李小龙总是会讲述一个著名的故事——“倾空茶杯”:    

    有一次,一名学者拜访一位禅师,向其求教禅学。当禅师讲话时,学者总是频频打断他:“哦,对,我知道的。”最后,禅师停止了谈话,开始为学者敬茶,然而,在茶水倒满杯子并开始溢出之后,禅师仍然继续往杯中倒茶。“满了!杯子里再也盛不下更多的茶水了!”学者阻止道。“我当然知道,”禅师回答说,“但如果你不首先倾空你的杯子,又怎么可能尝到我的茶呢?”    

    李小龙从来不会全盘接受任何一种特定的武术或哲学风格,因此他也鼓励学生不要毫不怀疑地接受他的教导。他的主要观点是:要让一个人的心灵、态度与感觉保持柔软与包容,并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质询、辩证、实践的过程不仅会使一个人了解自己身体的优势与不足,还会使他发现基本真理,以帮助他成长并达到精神、心灵、身体紧密结合的和谐境界。   

    李小龙的教导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他经常“扰乱”习武者,颠覆他们既有的训练形式,从而引导其反省自己对哲学教条的盲目接受。那些接受李小龙私人训练或者通过李小龙的文章了解他的人,均被激励去发展他们的潜能、突破之前的限制、调整他们的心灵与身体,直至让信心克服恐惧。   

    李小龙以自己为例,鼓励他的追随者要在生活中充满创造性。“环境?” 他笑着说,“我自己创造环境!”在他奔向目标的途中,李小龙拒绝被灾难所阻碍。他的答案是把绊脚石变为垫脚石。例如,当他因背伤而被迫困在床上达六个月之久时,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整理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哲学思想,并写下了数册文章。(编者注:除本书之外,还可在“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与《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中看到类似的文章。)   

    李小龙是那种为某种目标而生的人,他所实现的目标甚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伟大。李小龙的精神作为一种推动力,将继续激发年轻人关注并培养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将他们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出来。正如许多崇拜者所说——“李小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第二篇自由心灵之书约翰-里特

    实现自己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我的个人建议是,希望人们去实现自我,而非实现自我形象。我希望他们去向内在观照自身,以诚实地表达自己。  ——李小龙   

    李小龙改变了世界——以他的卓越光芒,改变了武术界、亚洲与美国电影界,以及无数学生与崇拜者的个人世界。这可不是短暂的影响,   

    数十年来,李小龙持续不断地启迪、激励着各行各业人们的心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的思想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把他视为当代的哲学家与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语录中发现治愈当代问题的药方,并把他看做自律、力量与智慧的模范。李小龙的哲学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一个进步的世界,没有苦难的世界,得到完美启迪而不复有无知、迷信与腐朽的世界。用李小龙的话说,那是一个充满“爱、宁静、兄弟情谊”的世界。   

    对李小龙来说,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院中的专业领域,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通向心灵之旅的入门途径。它阐明了人类一切可能性的最大界限,消除了犹豫与不安的阴影。与那些满足于追随、模仿的人不同,李小龙强调要亲自去规划通向真理的进程,并鼓励那些希望分享其智慧的人同样去做。李小龙推崇个人权利与个人发展,二者都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他还探讨一些更深刻的事——全人类的公平,打破国家、种族、阶级等人为的藩篱,从而实现真正的兄弟情谊,使人们能够独立、平等地共同生活在和平之中。   

    李小龙拒绝盲目地服从于外在权威。他强烈要求人们实现自我及自我生活的最高价值,他高度赞誉“生活的艺术家”——那是依自己的判断而生活、孤立卓绝以对抗传统及公众观点的一类人。李小龙指出:“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模仿的对象,而不是相信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其结果便是,我们被鼓励——也被指令——向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寻求答案,来解决困扰自身的诸多问题。太多的人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去相信谁,他们怀疑自己的本能,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心灵被困,头脑受阻,任由他人支配,甚至任由他人来决定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 《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以下简称《醒思录》)是写给心灵自由者的书,心灵自由者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为生命之本,而不依赖于那些断言生命及生活方式的教条或规则。《醒思录》包括八个部分、七十二个主题、八百二十五条警句,献给那些在陈词滥调的教条中寻找真理但却一无所获的人们。在《醒思录》中,你会发现李小龙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和具体的方法来帮助你准备好自己的道路。如果你处于痛苦、沮丧、焦虑之中,你可以在书中找到深刻的评论与见解,让你更加坚强,并抚慰你不安的心灵。   

    我该怎么说呢?简单来讲,因为李小龙的话对我以及数以千计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影响,这些人写信或发送电子邮件给李小龙教育基金会,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显而易见,他们想要了解李小龙的思想,因为李小龙敢于说出其他人只敢想而不敢说的话,他的坦率消除了我们的不安与恐惧。李小龙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之更加利于传播,他的每一句话都像一座山巅,提供了更高的视角以观察生命方式与生命奥秘的演变。极其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深刻的思想只是一个年轻的三十二岁生命的智慧结晶。   

    本书书名中《醒思录》取自李小龙在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最初与最终的自由》后,写下一系列格言时所拟的标题。将“醒思录”写在纸上(后来是录音)是李小龙在香港早年岁月中长期坚持的一个习惯。本书收录的“醒思录”均摘自李小龙与记者、朋友、同事之间的谈话采访与通信。其中有一些是李小龙已经要求打印出来的——或许觉得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另外一些是草草记下的,以免在他的头脑中一闪即逝。还有一些是他阅读时批注在书页空白处的。“醒思录”就这样成为他思想的结晶,他也由此被视为一名特殊的作家或哲学家。   

    李小龙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不同主张的伟大哲学家与不同文化的圣贤名人的著作,这使他能够广泛地了解各类人——而不仅限于他所认识的身边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快乐与痛苦的。对于像李小龙这样的人来说,这些不同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工具,他们希望去体验各种思想,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晰,而不是在生命变得盲目与不明确之后获得某些结论。李小龙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武断的结论仅仅是一个点,思想的远航将会在此停留。   

    李小龙以格言警句作为他惯常的教学形式和写作方法,本书延续了这一风格。本书可以像巴特利的《常用名言警句》那样去阅读。但是,一个人最终能够从李小龙那里获得何种启迪,与他对李小龙的关注的持续程度直接相关。李小龙总是选择与单独的个人进行交流,而且,他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个人感受,而不是作为武断的教条或为反驳某人的论点而写。李小龙深谙哲学中“多与少”之要义,因此,他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格言——非常优美地胜过那些传统哲学沉闷复杂的著作,给那些习惯于纯粹哲学与认识论之枯燥文风的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这些格言的目的在于唤醒心灵并付诸实践,而并非抽象的理论——尽管抽象的理论也许是有效的。正如李小龙在他的一句格言中所说:行动才是一个人的实际结果,而非思想,无论思想有多么华丽。   

    李小龙的格言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本书以人们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生命”作为开始,然后,依据各个不同主题,按照常规顺序,设置各部分内容,以唤起人们对内在问题的觉醒。李小龙的格言将迫使读者从现在开始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由这些问题引导个人去得出自己的答案。李小龙总是激励他的学生(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他的文章中)不要赞成也不要反对——只要成长。   
    李小龙向我们揭示了传统观念的不足,但更多时候,他对自身、对虚假真理进行持续不断的质疑。正是这种质疑为真正的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正如李小龙所说:“在比较之中,新鲜的事物自会生长。”李小龙坚定地认为,即使他知道答案,即使他把答案告诉我们,这答案也绝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帮助。换言之,根据李小龙对生命的认识,你必须苦苦思索这些答案对你自己的有效性。李小龙的思考方式属于他自己,他所提供的答案对任何其他个人都毫无价值,除非这个人对问题与答案均进行了独立的质疑,并最终掌握了答案的有效性。正因如此,李小龙的哲学文章能够如此成功地作为一种工具,引导你进入自己的心灵、进入哲学的圣域。   

    探究与质询的过程是重要的,但它们必须伴以敏锐的理解——因为我们的设想与信念在事实上是开放的,必须接受永久的质询——我们的“结论”并不占据特别的地位。它们只不过是在通向更深质疑的漫漫长路中的补给站,我们必须继续去质疑,质疑贯穿我们全部的生命历程。由于意识到他的个人观点很容易被自己的学生们化为教条,李小龙选择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来激发他的学生(如今则是他的读者)从内心出发来面对或处理困扰他们自身的现实问题。李小龙强调,如果说有方法,那也只能是别人的方法,而非你自己的。追随别人的方法,其结果将会带你远离那本已潜藏在你内心深处的真理。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自由的心灵绝对不能曲解任何书籍——包括本书——及其关于真理的内容,否则它只会成为另一个外在的权威,正如李小龙所指出的:   

    寻求真理,需要独立的质疑,勿依赖于他人的观点或书本。   

    或正如李小龙在他最后一部电影《龙争虎斗》中所提醒的:   

    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不要只盯着手指,否则你会错失整个美丽的夜空。   

    本书的目的是双重的:让李小龙与你交流,让你与自己交流。李小龙关于教育的如下忠告是极为中肯的:   

    生活是各种关系的持续过程,因此,请跳出那些孤立的、既定结论的硬壳,去直接关注它们所表达的内容。记住,我不求你的附和,也不要影响你。所以,切勿把你的心灵拘泥于“这就是这”或“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学会自己去探究每一件事,我将会更加满意。  

    李小龙在本书中与你的交流要靠你自己去理解,它单独地适用于你,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释、去运用。  

    寻求真理,需要独立的质疑,勿依赖于他人的观点或书本。  ——李小龙   

    马明达: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李小龙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在中国,在全世界,李小龙仿佛依然活着,依然雄姿英发,光芒四射,为无可计数的人们所尊崇,为许许多多的“龙迷”顶礼膜拜!当前,新一轮的“龙热”正在全国涌起并走向高潮。令人欣悦的是,在崇拜者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质量”也在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崇拜更趋于理性,认识在逐步深化,总体上说“龙热”的学术含量比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不少研究者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学理层面,上升到对李小龙武学思想及其渊源的深入研探,也开始注意把李小龙摆在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探索“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型,是一个有前景的学术趋向。   

    在我看来,新一轮“龙热”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现象,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着一定会出现的必然性。概括而言,它与中国武术——主要是竞技武术目前的尴尬境遇有直接关系,在对李小龙的思念和崇敬的热潮中,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武术前景的期望和忧虑,也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平之鸣。对此,我愿意谈谈我的一些认识,聊供读者参考,也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李小龙的认识。   
    当代所谓“竞技武术”早就衰象毕露了,现在又因为入奥失利而更趋落寞,练者寥落,市场日缩,全靠全运会项目的优势地位和管理体系的支撑而维持其存在。目前各省专业队已所剩无几,加上高校的“特招生”等,全国专业和半专业的运动员总数不过数百人而已,且后继乏人。与此相比,从邻国传来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却在中国大行其“道”,爱好者摩肩接踵,全国上下随处可见,专业队、俱乐部也越办越多,这与“竞技武术”的冷落局面恰成鲜明对照。同样都属于东方“武术”类的运动项目,而且都可以寻根溯源于中土,或者说彼此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为什么此消彼长,一冷一热,竟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这令人困惑不解。   
    实际上这一情景由来已久,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竞技武术”的弊端早就为人们所指议,无奈主管部门仍一门心思寄希望于它的申奥成功,指望着“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奇迹发生。然而,败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选定“竞技武术”作为申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举动,反映了当事者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大结构和项目优势所知甚浅,研判不准,故而有此战略性的失误。自从武术被切割成“竞技”和“传统”两大块以来,主管部门的重心一直在“竞技”一边,对之百般护持,并一力强化其以高、难、新、美为发展方向的“竞技特点”,导致原本还有一定武术味的“规定套路”等,越来越舞蹈化、体操化,成了只有专业队员才能争奇斗巧的一种特殊技艺,与中华武术固有的文化特性和价值追求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与大众爱好者也拉开了距离。问题还在于,当事者重术轻学,一向忽视理论研究,以至连号称“精心编写而成”的入段、晋段考评的必读教材,也是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理论上的浅薄化导致技术导向的谬误,为提高“难度”和“竞技性”,竟不惜对武术实行变性手术,比如在太极拳里增加跳跃平衡动作,让民间练家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评分方法定名次的“竞技武术”, 只能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一类虚饰之词作以解释,含糊其辞实际上表明心中无数。至于“特设项目”、“表演项目”之类,尽管煞有介事,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得有勇气承认,“竞技武术”的申奥失败,让我们丢掉了有中国项目进入奥运的一次绝佳机会,我们为此等待了数十年之久,现在却坐失良机。最近有官员宣称:“武术入奥或需十年。”这虽然仍旧是敷衍之词,但语言相对平实,算是有了进步。   

    北京奥运使中国人无比欢腾,人们至今还在回味着每一块金牌带来的喜悦和自豪。然而,中国成功举办的奥运会上,却没有属于中国的项目,这无论如何是一个铭心刻骨的遗憾!特别是一想到东京奥运会柔道入奥,汉城奥运会跆拳道入奥,就更加不平衡,难以心安理得。英国宣布,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将以空手道等五个项目作为备选项目,“竞技武术”依旧榜上无名。假如空手道增补成功,日本在奥运项目中将拥有两个项目,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国。想想看,我们连一项都没有,难道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体育遗产?我们除了“竞技武术”就没有别的传统项目?或者说我们的武术除了翩翩起舞的“竞技武术”外,就没有其他形式,没有更符合奥运精神的比赛形式?坦诚讲,奥运无中国项目,不但与我们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积淀不相称,也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体育实力不相称,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遗憾,恐怕也是奥运大家庭的遗憾,是不断强调多元发展的世界体坛的美中不足。当下,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渐渐多起来了,人们开始寻思其中的缘故,思考我们在选定申奥项目上到底有没有失误,寻思“竞技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奥委会就是不肯接纳?   话题回到李小龙。   

    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竞技武术”极度落寞之际,社会上涌现出了新一轮的李小龙热,同时也引发了“功夫热”和“国术热”。在一定程度上,“龙热”可以看作人们对武术申奥失败的回应,里面还包含着对中国武术尴尬境遇的不平之鸣,包含着人们对以武术为代表的整个民族体育前景的深思和期望。通过对李小龙的追思和敬仰,再一次想到他的截拳道,以及他通过截拳道所表达的武学思想和所追求的武学境界。我们不妨做点比较,到底是哪种形式更符合传统的武术精神,也更容易被世界所认同呢?是以评比代替竞赛的“竞技武术”呢,还是李小龙的有练有打、练打结合的截拳道呢?显然,李小龙的截拳道更具有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也更符合西方体育价值体系中的竞赛观,因为它是立足于世界武坛并且在兼容并蓄的运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尽管截拳道也不是无懈可击,不能说是最完善最成熟的武术形式,但它的思路是正确的,技术体系建构于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又融观赏、愉情、健身与手战之道为一体;也曾经风靡世界,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因此它完全有资格代表中华武术跻身于世界武道之林。更重要的是,以截拳道的研创为基础,李小龙首先提出了综合搏击的理念,并大胆付诸实践,探求发展之路。这在全世界具有首创意义,当代风行全球的各种综合性搏击比赛,可以说无不导源于李小龙“综合武术”的思想,所以当今世界上所有综合武术的追求者无不尊李小龙为杰出的先行者。   

    纵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武坛风起云涌,在西方拳击鼎盛之时,东方的武道也勃然崛起。柔道、空手道先后进入美国后,以其隆重典雅的仪礼令美国人耳目一新,东方武道的文化意蕴显现了巨大魅力,很快就风行起来。晚出的跆拳道也紧随其后,登上美洲大陆,通过严谨的推广模式而稳步前进。拳击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武坛上出现了东西方搏击项目并驾齐驱、旗鼓相当的局面。正当此时,来自香港的李小龙以一个中国武术家的身份,以美国为擂台,雄心勃勃,英气凌厉,举起中国功夫的大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推出了截拳道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并且以独特的传播与训练方式,吸引了大量追随者。“振藩国术”和“振藩截拳道”的大名不胫而走,其发展之快如同奇迹。我们都知道,截拳道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提炼与熔铸,它包含有咏春拳、洪拳,也有北方的多种拳法,同时亦不必讳言,它也吸收了其他搏击技术的优长,表现了以武术为本而多元兼容的特点。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龙争虎斗的美国搏击赛场上,李小龙是极少数为大家公认的杰出人物,是众多的国际武术家中唯一受到东西方武林共同敬仰的人物。大家尊他为“武之圣者”,尊他为“武哲”,就是因为他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智慧之源,又能在交流中择善而从,吸纳多方滋养,不但技艺超群,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有追求、精力充沛、才华横溢,是名副其实且特立独行的武林英杰。我们必须指出,比之于柔道、空手道和跆拳道,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所缺少的是国家的支持,是华人社团与财力的大力扶助。这是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巨大遗憾,加上他的英年早逝,这就平添了李小龙事业的悲壮色彩,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小龙是名副其实的孤胆英雄,他以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方式,承担了本来应该由国家,或至少是由群体去做的事情,以一人之力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武学丰富的哲理和无比精巧的技艺,最终使“中国功夫”名震寰宇,令全世界都为之倾倒,对之仰慕!这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尽管截拳道没能像空手道、跆拳道一样,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运动项目,进而荣登奥运殿堂,但李小龙所走过的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他的一切成就和截拳道体系,是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的资源。   

    我们对李小龙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但这一过程相当缓慢。迄今为止,许多人对他的认识仍然不全面,甚至很不准确。一般人心目中的李小龙只是一个优秀的武打明星,一个武功高强的演员。这其实与真正的李小龙之间相距甚远,与西方人、日本人心目中的李小龙也大不相同。造成认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内,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一直处在民间自生状态,一直没能进入由官方掌控的武术管理体制,没有被吸收到官办的武术比赛活动中,也不被官方的段位制所涵盖。在中国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管理体制的支持,相关的宣传与传播都是业余的,影响力自然很有限。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就截拳道的练习者而言,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引进上,我们一直行动迟缓,很多有价值的书刊,至今还没有译介到国内,这对提升国内的研究与宣传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大多数人对李小龙的认识主要来自他拍的武打片,可以说他的电影形象先入为主,深得人心,这无疑是李小龙的成功之处,但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对大众的认识起了某种导向作用。后来又有了一系列技术的和传记的读物问世,各种逸事传闻、小说影视也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毋庸讳言,这些东西明显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些是相对严肃的编译之作,有些则是商业性的辗转稗贩的东西,立意低下,定位偏移,甚至有许多虚妄不实之词混杂其中,以低级趣味和奇谈怪论来取悦大众读者。没有官方支持,进不了高等学府,李小龙研究工作同样处于民间状态,队伍很小,成果寥寥无几。截拳道爱好者缺少优秀教练,与他人的交流也很有限,多数局限于表象的模仿。双截棍的演练尤其如此,往往仅以技巧取悦观众,正如古人所谓“只图人前饰观”,不是真有功夫的实学。青少年爱好者往往对他的武学思想了解不多,对他的胸襟和学养,对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远的人生追求都知之不多。   

    可喜的是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变化姗姗来迟,但终究还是出现了。随着新一轮“龙热”兴起,国内的李小龙研究有了令人欣慰的新动向。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最近美国人约翰- 里特编著的《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一书终于在国内出版了(注)。此书的面世,立即使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对李小龙有了全新的认知。通过这本书,人们第一次读到李小龙的笔记、书信和他写的若干首诗,那些词句清新而寓意深邃。国内的“龙迷”第一次得知这位勇敢善战、一往无前的英雄,竟是如此多才多艺,且具有哲人睿智和诗人的襟怀,这在同时代的中外武术界卓然而立,罕见其俦。所以我曾经以“壁立千仞”来形容他的存在,比拟他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建树的伟大业绩。   

    约翰- 里特(JohnLittle)是美国“李小龙基金会”的前主席,多年来积极从事李小龙的研究,又师从李小龙的亲传弟子黄锦明先生学习截拳道。他论著甚多,成就突出,是当代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李小龙专家之一。由于得到了李小龙家人的同意,他有机会阅读了李小龙的大量藏书和读书笔记,以及许多未刊手稿和通信等珍贵资料,加上他的勤奋不懈和精研覃思,使得他的著作——包括对李小龙遗稿的整理和他本人的论述,对于解读李小龙的生平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经典意义,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读者。中国的“龙迷”一直期盼能读到约翰- 里特编著的书,通过里特的书,触摸到出自李小龙之手之口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直面其人,聆受其教。但主要由于版权方面的原因,这一期望久难实现。值得庆幸的是,《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出版后,国内的李小龙爱好者大受鼓舞,有人闻风而动,援引同道,筹措资金,下决心把约翰- 里特的其他几本书也都译介进来。而这项工作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是湖南娄底潇湘职业学院的校长郝钢先生,还有他多年来志同道合的朋友陈琦平、朱建华二位先生。我对其中的原委略有所知,以为有必要给读者做些介绍。   

    在国内的李小龙爱好者中,郝钢、陈琦平、朱建华三人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们是国内最早的“龙迷”中的中坚人物,素有“三剑客”的雅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就曾远渡重洋,专程到美国西雅图为李小龙扫墓,并与李小龙亲属和几位高足弟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至今保持来往,情谊如故。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在李小龙研究和截拳道传播上做了许多事情,不但撰写了大量论文和著述,而且开门立户,勤恳教学,逐步培育成了一个拥有大量学员的截拳道系统。特别是郝钢先生,二十多年来,一直以李小龙精神为楷模,以截拳道为教材,坚持办学,努力造就品学双优、文武兼长的人才,使李小龙的精神财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所创办的潇湘职业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数千人规模的高等院校,也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截拳道基地。李小龙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深深扎根于潇湘大地,在芙蓉国里展现风采,枝叶长青!   

    正是在郝钢先生的慷慨支持之下,又有陈琦平、朱建华等人的鼎力襄助,约翰- 里特的其他几部书,即《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功夫之道:李小龙中国武术之道研究》等,都已顺利解决了版权问题,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翻译工作,即将陆续出版。毫无疑问,对广大中国“龙迷”而言,对加深国人对李小龙的认识和提升李小龙研究水平而言,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盛事,是一件大有意义的实事。时值李小龙七十岁冥寿在即,也算是中国的李小龙追随者对这位武坛先贤的一份祭奠之礼吧!   谨承郝钢、琦平、建华诸友之嘱,要我为《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译本写点东西,良意难却,故拉杂写了上面一些感言,也写了一些对中国武术现状的一己之见,漫无系统,实不足以为“序”。所言或有不当处,尚请读者见谅。   

    马明达               

    2008 年11 月于暨南大学说剑斋   

    注:约翰- 里特《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刘军平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 年3 月   

    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二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拜师咏春拳宗师叶问,受艺于师兄黄淳樑。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独辟蹊径,创立截拳道,将中华武术传播于世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小龙少年时期,即参演过二十余部电影中的配角,在他赴美国之前,参拍了《人海孤鸿》, 被著名导演张彻称赞为“有足够的明星气质”。李小龙在美国西雅图中学结业后,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学系(被列入1999 年百名《世纪校友》)。《兵略》云:“将者,必独见独知。”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称为“无形之形,无式之式”,“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清代著名书画家苦瓜和尚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云:“非才之难,自用者实难。”李小龙读大学期间,  

    即出版了英文的功夫书籍,开始传授武术,进入荷里活(即好莱坞,编者著)参演了《青蜂侠》、《盲人追凶》等。1971 年,返回香港,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等,可谓“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李小龙所著《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蕴藏着文能服众的哲理, 所著《功夫之道》深含武能威敌之精神。   

    李小龙在事业腾飞,名声显赫之际,仍念恩母校圣芳济书院,于1973年2 月28 日,到校拜见培育他的老师和同窗校友,这种念旧思故之深情厚谊,充分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美国人约翰- 里特编著了《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一书,描述了李小龙在功夫、哲学、心理学、诗歌、截拳道、表演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才学,充分体现了他的德艺双馨。   1973 年7 月,在三十二岁而立之年,一世英豪李小龙在香港不幸猝逝!时逢李小龙诞辰七十周年之际,中外武术界、影视界,各界熟知李小龙者,可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朱鹤亭(玄鹤子)戊子年季秋月于香港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19 09:46
  • 签到天数: 4163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忆 述

    李小龙思想

      他首先是一名导师。他传授哲学,传播知识与智慧。李小龙真诚地燃烧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的信念——这是将热忱转化为行动的典型范例。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投入全部的真诚与热情。他确实影响了我。

      ——卡利姆- 阿卜杜拉- 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

      (李小龙弟子,有“天钩”之称, 前美国NBA 超级巨星)

      李小龙的哲学似乎总是回归到禅学的源头,在那里,彼此矛盾的观点描述着简单的真理。李小龙的教学是没有教学的教学,他不是教师,却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教师。

      ——斯特林- 斯里芬(Stirling Silliphant)

      (李小龙弟子,美国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编剧,前美国国家击剑队队员)

      对于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就算他从未考虑过,他也能不假思索地给

      出正确答案。李小龙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全面的内容。如果他看到你正在被某事所困扰,他总是知道应该对你说什么。似乎他总能驱除你的“心魔”。如果你在害怕某事,李小龙就会看出来,并且说:“哦,你害怕它,不妨这样来看待它吧..”他会改变你的整个想法。李小龙对每一件事都有透彻独到的见解。

      ——鲍勃- 布里默(Bob Bremer)

      (李小龙弟子)

      我认为李小龙是一个极富才华的、卓越的生活哲学家。他深深地了解自己是谁。他对人们的忠告是“认识自己”。他所拥有的才能都缘于对自己的了解。他和我曾经就此展开过长久的讨论。无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不能认识自己,就绝对不可能在生命中有任何的提高。我想,这正是当今卓越人才的特征——认识自己。

      ——斯蒂夫- 麦昆(Steve McQueen)

      (李小龙弟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好莱坞国际巨星)

      我们花几个小时共同工作,然后再花几个小时讨论很多事情。他从不让生命游离于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他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能够将生命升华为艺术的人。

      ——詹姆斯- 柯本(James Coburn)

      (李小龙弟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好莱坞国际巨星)

      李小龙启迪、激励了许多人。影迷赞叹他的个人魅力,习武者敬佩他对实战的深刻理解,还有很多人从他的哲学之中得到指引,通过武

      术实现身心合一,从而进入生命之道。李小龙在大学期间的哲学进修只是一个起点,他由此开始了自己作为

      一名重要思想者的终生探索。他从不让自己被任何特定的文化或哲学所局限。相反,他冷静而贪婪地阅读数百本关于各类哲学的书籍——西方、东方,古典、现代——努力汲取那些有助于自己精神成长的智慧原则。

      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李小龙发展了自己的个人哲学,其核心主题是通过更深入的自我认识来达到精神的解放。要把握真理与现实,就必须摆脱先入为主的成见、偏颇的歧视以及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武术只是一种载体形式,是李小龙发展自己潜能并与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作为艺术的导师,李小龙有一种特殊的天赋, 他常说:“教师不是真理的给予者,而是一名向导、一名指向真理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靠自己去发现真理。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于他的新学生,李小龙总是会讲述一个著名的故事——“倾空茶杯”:

      有一次,一名学者拜访一位禅师,向其求教禅学。当禅师讲话时,学者总是频频打断他:“哦,对,我知道的。”最后,禅师停止了谈话,开始为学者敬茶,然而,在茶水倒满杯子并开始溢出之后,禅师仍然继续往杯中倒茶。“满了!杯子里再也盛不下更多的茶水了!”学者阻止道。“我当然知道,”禅师回答说,“但如果你不首先倾空你的杯子,又怎么可能尝到我的茶呢?”

      李小龙从来不会全盘接受任何一种特定的武术或哲学风格,因此他也鼓励学生不要毫不怀疑地接受他的教导。他的主要观点是:要让一个人的心灵、态度与感觉保持柔软与包容,并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质询、辩证、实践的过程不仅会使一个人了解自己身体的优势与不足,还会使他发现基本真理,以帮助他成长并达到精神、心灵、身体紧密结合的和谐境界。

      李小龙的教导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他经常“扰乱”习武者,颠覆他们既有的训练形式,从而引导其反省自己对哲学教条的盲目接受。那些接受李小龙私人训练或者通过李小龙的文章了解他的人,均被激励去发展他们的潜能、突破之前的限制、调整他们的心灵与身体,直至让信心克服恐惧。

      李小龙以自己为例,鼓励他的追随者要在生活中充满创造性。“环境?” 他笑着说,“我自己创造环境!”在他奔向目标的途中,李小龙拒绝被灾难所阻碍。他的答案是把绊脚石变为垫脚石。例如,当他因背伤而被迫困在床上达六个月之久时,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整理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哲学思想,并写下了数册文章。(编者注:除本书之外,还可在“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与《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中看到类似的文章。)

      李小龙是那种为某种目标而生的人,他所实现的目标甚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伟大。李小龙的精神作为一种推动力,将继续激发年轻人关注并培养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将他们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出来。正如许多崇拜者所说——“李小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第四部分

    成功

      “成功就是当准备遇到机会。机会也许会走向你,也许不会。幸运也许会走向你,也许不会。但如果它们走向你——你称之为幸运——你最好已经做好了准备。”

      工作(Work)

      【世界的实际性】这个世界是非常实际的。你做的工作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你做的工作很少,就不会有回报。

      【为了某种目的之事】只有为了某种目的之事,绝无不为任何目的之事。

      【付出才有回报】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绝无不劳而获之事。

      【回报来自工作】重要的是我自己对我的工作感到满意。如果它是一堆垃圾,我只会感到懊悔。

      【不是工作,而是你如何去做】不是你给予什么,而是你给予的方式。

      【回报与工作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中得到益处——成正比的回报——他就不会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事情。

      【强烈的欲望为自己创造才能与机会】我们知道才能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机会来。但有时,似乎强烈的欲望不仅可为自己创造机会,还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才能。

      【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种方式】有两种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一是努力工作的结果,一是想象力(当然一样需要工作)的结果。有人也许不相信,但我花费大量的时间让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

      【一个人的美德将反映在他的工作中】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将影响到他的工作会怎样。当他按照自己应该的方式去行动,他就是幸福的。

      【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为了在工作中感到幸福,人们需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

      他们必须认同工作。

      -

      他们不必为了工作而做得过多。

      -

      他们必须在工作中感觉到成功。

      【不要在工作中出卖你的原则】我绝不会以任何形式出卖自己,去做我不相信的事。

      【要有所保留】不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到任何一件事情中。要有所保留。西方谚语说“不要把你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这指的是物质性的事物。我指的是情绪上的、智力上的、精神上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来描绘我的信仰。作为一名演员,我有许多东西要学习。我正在学习。我把自己的大部分投入其中,但不是全部。

      【办公室工作】我绝不要一份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也不要任何一种必须每天八小时、日复一日的工作。我不认为我能够忍受这种状态。我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每天做着同样的例行公事的人。我必须做那些创造性的、让我兴奋的事情。

      质量(Quality)

      【尽善尽美】我做任何事都不会半途而废,必须尽善尽美。

      【诚挚地渴望做好】我不愿意走错误的道路,因为我始终希望自己具有追求质量的坚持力与做好事情的诚挚渴望。

      【回报在行动之中,而非行动之后】我唯一可确定的回报就在我的行动之中,不在行动之后。回报的质量就在我的反应的最深处,在我的行动所依循的自己最核心的部分。

      【质量意味着许多】从我还是个孩子时起,直到现在,“质量”这个词对我来说意味着许多。不知何故,我明白并且始终诚挚地为它奉献自己,做出许多的牺牲,向着目标前进;你能够确信:“质量”本身将始终在那儿。

      【比本职工作做得更多】如果你想适当地尽到自己的职责,就应该做得比本职工作再多一些。

      【尽全力把目标指向完美】每一件事都把目标指向完美,即使是大多数难以做到的事情也一样;定下这一目标并且坚持不懈的人,将会比那些因怠惰与懦弱而放弃的人更加接近目标。

      【如果你必须成为一个产品,那就成为最好的产品】许多时候,商业社会的人们不再是真正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产品,一个商品。但是,你,作为一个人,有权利去成为一个最好的产品,不断前进,努力工作,让商业社会的人们必须听你的。你对自己负有个人义务,要让你变成自身条件所允许成为的最好的产品。不是最大或最成功,而是质量最好——达到了这一目标,一切都会实现。

      【质量是最具价值的】与其他任何事相比,我最重视的就是质量:尽最大的努力,按照第一名的职责与技能去做。

      动机(Motivation)

      【想法决定结果】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谁,他在哪里——都必定从小就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如果它未曾进入你的想法那就不会发生。重要的不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对发生的事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对于失败你也要能预见和承认。

      【痛苦主要是自己制造的】快乐和痛苦是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果实。特别是痛苦,主要是自己制造的。我们从来没有如预想的那般幸福或不幸。超脱一点,按照道家思想,痛苦与快乐是一体的!

      【失败是一种思想状态】失败是一种思想状态;在把失败作为事实接受之前,没有人会真正地失败。

      【失败是暂时的】对于我来说,任何一次失败都仅仅是暂时的,它对我的惩罚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以更大的努力去达到目标。失败只不过是告诉我做错了某些事,它是通向成功与真理的道路。

      【勿选择去浪费精力】永远不要为忧虑或消极的想法而浪费精力。所有的问题都将存在——放下它们。

      【泄气就是失败】成功和失败都不是真正发生的事,而是对人内心所产生的作用。除非他自己泄气,否则没有人会失败。

      【问题存在于对痛苦的预想】痛苦本身对感官的折磨要远远小于对痛苦的预想。

      【成为你所想的】你习惯性所想象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最终所成为的。

      【了解小麻烦与大灾难之间的区别】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小麻烦,它不是大灾难,只是一点不愉快,这种意识是深入你自己的一部分,是觉醒的一部分。

      【绊脚石与垫脚石】你希望把障碍变成垫脚石,还是由于你不知不觉中让消极、忧虑、恐惧等等控制了你,从而把障碍变成绊脚石?

      【改变是由内而外的】我们从转变自己的态度开始,而非改变外在的情形。

      【拒绝一蹶不振】在中国的商店里有一种不倒翁,类似你们那里的一种小丑玩具,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倒下九次,就第十次站起来。”记住:拒绝一蹶不振。

      【选择积极】你自己做选择——你是你自己态度的主人——选择积极性、创造性。乐观主义是引向成功的信念。

      【停止消极的内心唠叨】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会使它变为不可能。悲观主义会钝化你成功所需的工具。

      目标(Goals)

      【目标赋予生命以本质】为某种目标而奋斗,将赋予你的生命以意义和本质。

      【三个问题】去实现你的努力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我来说,这已成为每时每刻最为适当的追求。我不断地问自己:“李小龙,这是什么?”“它是否真实?”“你是否真的要它?”

      【目标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达到】目标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达到。它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勿害怕失败】失败并不可耻,低级的目标才是可耻的。在伟大的努力中,即使失败也是光荣的。

      【达到成功的第一法则】知道你要什么。我知道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因此,结果也将会令人满意。我并不真正地担心回报,而是开始行动,去达到目标。我的付出将会成为衡量回报与成功的标准。

      当你向一池湖水中扔入一块小石子,它会激起一连串的波纹,波纹会扩散至整个池塘。如果我为自己的理念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就一定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思想即物质】思想即物质,在此意义上,思想可以转化为与自身等价的物质。

      【以明确的目标来整合思想】我现在开始赞同一句老话:“他能,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认为自己能达到目标,如果他能够把明确的目标、不懈的坚持、燃烧的欲望在心中整合为一体,使其转化为现实。

      【日常进步】每一天都向着你的目标,至少迈出明确的一步。

      【未来会带给你幸福】过去的已是历史,只有未来才会带给你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并且创造自己的未来。

      【每一步都更接近目标】我们对生命的控制与保险箱的密码并无不同。只转一次旋钮是不能打开保险箱的。每一步前进或后退都是朝向我们的目标。

      【态度决定高度】你永远不可能超出你所期望的生命。每个人的今天都是他昨天想法的结果。

      【永远瞄准你的目标】让你的精力集中于你想要的,不去理会你不想要的。

      信念(Faith)

      【信念与怀疑】我尊重信念,但怀疑却会给你以教导。

      【依照信念去行动】没有行动的信念是死的。

      【应用信念】有行动支持的信念才是有用的信念。

      【信念的力量】有信念支持的思考会战胜一切阻碍。

      【自我信念】我依赖什么以生活?我能力所能实现的信念。信念使一个人头脑中所设想和相信的有可能成为现实。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一个人最终会相信他不断重复说给自己听的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如果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个谎言,他最终会把这谎言当做真理来接受。甚至,他会相信这谎言就是真理。每个人都会因占据自己头脑中的主要思想而成为那个样子的他。

      【信念是一种思想状态】信念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达到。信念是可以实现的。

      【培养信念】信念可以通过断言或重复指令对潜意识进行自我暗示从而得以引导和建立。这是唯一可知的主动培养信念的方法。

      【信念与理智】我不能也不愿“嘲笑”信念,理智是如此的空洞无益。

      译注:当理智用来怀疑和嘲笑远大的信念时,它就是无益的,只有用于支持信念时,理智才是有益的。

      【信念支撑精神】信念是精神的支柱,一个人的目标可以由此转化为相应的现实。

      成功(Success)

      【成功的定义】成功意味着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做某件事。而且你应该帮助其他人达到目标。

      【成功不是幸运】我不相信纯粹的幸运。你的幸运必须由你自己创造。你必须知道围绕在你周围的机会并且善加利用。

      【成功就是当准备遇到机会】机会也许会走向你,也许不会。幸运也许会走向你,也许不会。但如果它们走向你——你称之为幸运——你最好已经做好了准备。

      【保持成功心态】也许,人们会说我有过分强烈的成功心态。其实不然。成功属于那些有成功心态的人。如果没有瞄准目标,你怎么可能实现目标呢?

      【爬上成功的梯子是一个幻想】对于(沿着成功的梯子)向上爬的想法,我认为那是非常荒谬可笑的;那只是一个幻想。仅仅坐在那里空想将会一无所获。即使在今天我已经成功了,我仍然要继续发现自己。但我能否“爬得更高”仍然是个幻想。

      【成功的代价】一个人若想成功,就须学会如何战斗、努力、忍耐。你将从生活中获得许多,如果你已准备好为了得到而去大量地付出。

      【成功的最大弊端】成功的最大弊端是失去你的隐私。这是个讽刺,我们都努力变得富有与出名,但当你实现后,就不怎么快乐了。

      【成功使简单变得复杂】对许多人来说,“成功”似乎就是天堂,但如今我已被成功包围后,它并非别的,而只是周围那些环境使我的先天感觉从简单、私密变得复杂而已。

      【成功不是目的】记住,成功是一个旅程,不是目的。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会做得很棒。

      【成功的永恒不变的条件】目标就是成功的永恒不变的条件。

      【成功的三个关键】坚持,坚持,再坚持。通过每日的练习可以创造和维持力量——继续努力。

      金钱(Money)

      【金钱的本性】金钱本身没有确切的本性。人们想让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金钱是手段,不是结果】必须尽早教给孩子:金钱只是手段,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形式、一种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样,它有特定的用途,但不是万能的。一个人必须学会如何使用它,它能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做什么。

      【金钱是个间接问题】我认为金钱是个间接问题。直接问题是你的能力或你打算如何去做。当直接问题来临时,间接的事情也就随之而来了。

      【利益的公平分享】许多电影制片人以为我只在乎金钱。因此他们全都设法引诱我,许诺给我大额的金钱,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其实从内心来讲,我希望把利益公平分享。

      【好时光不会一直持续】我获益于父亲的金钱哲学。他曾对我说:“如果你今天得到了10 美元,一定要提醒自己明天或许会只有5 美元——所以要做好准备。”

      【正确看待金钱】的确,金钱在供养家庭、购买所需等方面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

      【享受你的工作是件重要的事】曾经,我想要一切间接的事物——金钱、名气、宏大的首映式之夜。如今我已拥有或即将得到它们时,所有这些事物却都已显得不再重要。我已明白,做一件事是更加重要的。我以工作为乐趣,金钱不过是随之而来。

      名气(Fame)

      【明星的幻象】“明星”不过是个幻象。它能使你扭曲变形。当公众称

      你为明星,你最好明白,那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如果你相信并享受那些奉承话(是的,我们都是凡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会如此),并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同样一群人,他们曾经是你的忠实追随者,但当你不再出众时,便会很快丢弃你,转而去追随崇拜其他的“胜利者”——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有自己的权利(尽管需要自我质疑,这仍然是你的选择,你有此权利)。

      【明星升起又陨落】明星升起又陨落。对此无须惊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了解自己,所以在失意后便会沮丧消沉、一蹶不振。他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能有足够的原因来支撑自己的成功,抑或他们的成功仅仅是一种幸运。如果他们愿意沉静下来,认真检视自己,他们会感觉更好。但这只是我自己的经验,许多明星并不如此。当他们成功时,便开始盲目,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巨星。最终,当幸运离去后,他们便只能承受不幸。

      【明星的弊端】如今有太多的明星,太少的演员。明星的能量来自票房号召力。很不幸,许多人过度沉迷于此。

      【勿让成功蒙蔽双眼】当你成功后,当你出名后,便非常非常容易被所发生的一切蒙蔽双眼。你留着长发,每个人都会模仿你,并且说:“很有性格,伙计,这就叫个性!”但如果你默默无名,他们会说:“瞧,这个讨厌的小流氓!”

      奉承(Flattery)

      【(自我意识的)两大弊病】两大弊病是:骑着毛驴找毛驴,骑上毛驴就不愿下来。

      【(过度自我意识的)六大弊病】六大弊病是:

      -

      渴望胜利。

      -

      渴望依赖于花巧的技术。

      -

      渴望展示所学到的一切。

      -

      渴望恫吓敌人。

      -

      渴望扮演指定的角色。

      -

      渴望去除一切可能染上的弊病。

      【警惕一直说“是”的人】你知道,有太多的人一直对你说:“是的,是的,是的。”因此,除非你真正地了解生活是什么,这样在游戏发生时,你就会立即明白那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美妙的游戏而已。但是大多数人宁愿对此视而不见,因为谎言重复许多次之后,你也会开始相信它。

      【虚伪的征求意见者】提出建议或征求意见,是世上最缺乏诚意的事情。当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征求不同看法时,他其实是期望让对方赞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让对方为他的行为分担责任。而对方也会按照他的预期,以虚伪的热忱给他以信心。实际上,他很少真正想要对方的建议,只想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想要好的名声而已。当有人向你征求意见时,他通常是想得到你的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4-20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