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2|回复: 5

[其他]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评价和得分这么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28 16:00
  • 签到天数: 4171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2-8-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无冕之王的补偿心理:$ q7 r! I4 ~2 l2 t- H
    如@黑色菠萝 兄所言,1994年《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夹击之下,《肖申克救赎》最终在奥斯卡上一无所获。但究其本身而言,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故事片,放在奥斯卡电影小年的话,拿最佳影片毫不为过(比如《平民窟百万富翁》那一届)。在“金子始终会发光”这一亘古不变的理念指导下,在IMDB网站影迷们交口陈赞的推崇之下,当年的无冕之王渐渐被大家拱上了神坛。大家可以看看IMDB网站前十名的影片(www.imdb.cn/IMDB250/),几乎只有《肖申克的 救赎》这一部“平民类”的影片,其余的基本都是在电影艺术史淘炼出来大部头。大家也可以这么理解:伟人受人敬仰固然常见,突然有一个平民英雄光芒四射其实也不奇怪。

    2、荣誉叠加的马太效应:
    7 {* y  ?7 W6 O6 x+ }$ H0 Z中国的电影社区网站(如豆瓣和时光),其榜单及评分机制基本上都是模仿IMDB而制的。鉴于中国影迷普遍的崇洋心理,所以大部分在外国评价颇高的较为通俗的影片,移植到中国之后依然受欢迎。 所以在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到中国之后依然卫冕这一点其实很正常。后面冲着第一这个名号来看这部影片的观众,除非是看完之后心理落差太大,一般是不会违逆众意的说一般的。于是接近十分的荣誉从外国开始叠加, 到中国继续五星蔓延,马太效应形成了目前的燎原态势。

    3、可能不为人知的一个花絮:5 C1 O4 e6 b5 o# u- P0 R  s' Q
    其实长期霸占IMDB网站第一名的其实本来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赎》本是千年老二。但《黑暗骑士》成为神话的那一年,许多诺兰的”脑残粉“(中性词,无贬义)为了让《黑暗骑士》登顶,开始疯狂的给当时的冠军《教父》打一星,结果顺利的将其拉下马,并将《黑暗骑士》拱上神坛。但毕竟不是名正言顺的上位,评分看得不是激情而是时间,没过多久,《黑暗骑士》便从冠军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渔翁得利顺利上位。从此占领冠军宝座。另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肖申克的救赎》要比《教父》的准入门槛要低,所以其支持率高于《教父》倒也正常。

    4、前面的三个原因都是”器“,最后我说一下所谓的”道“,也就是这部影片本身:
    9 @- Q3 k& `" i4 ], J, Z《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是《四季奇谈》中四个中篇之一),这是史蒂芬·金为数极少的没有涉及恐怖及灵异题材的小说。, x8 N3 b1 V& i- s% G
    归根结底,电影的主题其实探讨了”自由“,这个仅次于爱情的母题。这个故事通俗易懂,演员们个个都有种隐而不发的魅力,还有着极富戏剧性的悬念结局。但这都不是它可以成为”伟大“的主因。它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人可以因为"自由”而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巴比龙》和《肖申克的救赎》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最终他竟然成功了。深处天朝的人对此可能更有感触吧?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在现实中我们受尽挫折,在光影之中我们希望成真。

    $ V6 P1 q* `# L; w( a' M7 E) X

    1 N' z: ^2 G, H% D1 r& Z
    9 u  L, k. B0 j2 n' v% S+ b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相关帖子

    头像被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9-29 21:28
  • 签到天数: 47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9]签到八年

    发表于 2012-8-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4-15 11:46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4]签到三年

    发表于 2012-8-2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7-22 00:13
  • 签到天数: 2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签到六年

    发表于 2012-8-29 2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了不知道多少遍~其实给我触动的不是他寻求自由。而是那个黑人老影帝出来工作后,每次上厕所的时候都会举手报告。后来想一想,生活中的定式让我不止在一处举手报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28 16:00
  • 签到天数: 4171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纪念艾伦格林)他是《肖申克的救赎》编导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经纪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于AIDS的并发症。
    0 K7 P1 j+ ]+ O* g0 }! Z( W
    9 r6 C( W: J' y二、刚来到监狱的新囚犯们走下囚车时,嘲笑他们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的黑人就是片中主角瑞德的扮演着摩根.弗里曼的儿子。  `/ @" d8 G4 K: u4 l

    4 G/ {' j2 ^- r: n8 I) P/ [; b三、三姐妹之一的伯格斯被队长打残后送入救护车的情节?在拍摄过程中,那辆老掉牙的救护车抛锚了,在画面中的移动其实是工作人员的人力牵引。) {! J7 Y% y+ H* c  `/ x
    8 N4 O3 {  ?- t3 Q: T/ N, |; t
    四、安迪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墨西哥山路上飞驰,是一部1969年生产的庞蒂克GTO,而影片的年代还是在1966年。摄制组曾经联系了一辆1965年生产的野马,但是车主在最后时刻变了卦。$ J$ _- O# k. e  i  Y
    " t+ G2 e; G5 _
    五、安迪在谋杀案发生的那个夜晚坐在自己的车里,有一个双手上子弹的特写镜头,其实那双手是编导弗兰克.德拉邦特的,因为原先的剧本里并没有设计这个镜头,是事后补拍的。
    % k1 W; j8 {$ U) x
    * U( _* g; |' M1 _2 {5 z1 {3 d( {六、安迪在雪中行走的镜头,那些雪花其实是土豆薄片。
    0 V! H2 q' ^0 O2 T) x/ D$ M, m* j七、影片开头那个喊“熄灯”的监狱警卫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名监狱警卫。
    / o: J' z3 I' B# }# y' f, p
    6 U+ D% |# |8 |( i- a" r7 ^" ~八、安迪的学生汤米来到鲨堡时,同一囚车中坐在他身后的黑人囚犯?那个人实际生活中是俄亥俄州少管所的典狱官。  o" H8 t* k; @8 z/ J. X# f
    ) V3 J2 U# [" V7 Y5 U! _
    九、安迪在下水道中爬行时脸上及管道中的污渍其实都是巧克力浆。& l$ Q2 N) P* F) z# k, }

    . ?, o) h; J6 ?2 Q+ j6 j5 |0 k十、最后一个场景中安迪和瑞德在海滩上重逢并拥抱的镜头?这在剧本中原是不存在的,因为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这段情节。这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违心添加的,而且甚至在拍摄完后还一度企图剪掉。幸亏在试看样片的时候,观众们非常喜爱,导演才因此做出了让步,决定予以保留。后来的观众因此有幸观看到这令人喜悦且热泪盈眶的结局场面。
    4 N3 H" K% X" t4 H. y' u  h# `  C0 I, o, \) ^/ }& [& j( w  P" j5 q
    十一、汤米(安迪的学生)这个角色本来是给布拉德.皮特准备的。6 u: f' L! V: o2 c$ J

    0 T! A# g4 e2 @& j1 L! J' C+ t十二、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全程监督本片的拍摄工作,有一场戏是布鲁克斯给他的乌鸦喂蛆虫,ASPCA当即认为这对蛆蛆是不人道的,并要求他们改用一只自然死亡的蛆。
    / K8 Q8 x2 T* G- }' J! w# x- Q: f7 m, Z  y# h1 M5 L9 _( B
    十三、当典狱长诺顿打开藏有安迪石锤的《圣经》时,打开的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5 p$ X$ k# H7 x/ H2 D) r  Y$ L1 G6 y) |) L  i, x
    十四、摩根.弗里曼扮演的那位赢得迟来自由的老者名叫瑞德,即英文单词“救赎”(Redemption,也是本片片名)的前三个字母。
    . t6 N0 O* Q7 I- ~6 {% O. i8 E* q3 h& Z8 Y2 \$ H
    十五、安迪播放的那首曲子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第三幕的信件二重唱,或曰“徜徉在微风中”,是女主角苏珊娜与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两位女士一起写一封信,一起使花心的伯爵落入陷阱的计划。  O0 ]! A# ?, c; h) x$ r
    苏珊娜:微风轻吹……* ?: q) h9 |: m  z+ k
    伯爵夫人:希望能够吹起柔柔的西风……: y& O- K( p" r
    苏珊娜:西风……/ U7 z9 F0 i; E
    伯爵夫人:今晚会有风吧……  苏珊娜:今晚……" x1 |1 R' L; H# _) p
    伯爵夫人:在林中松树的下面……
    1 ?3 |7 k/ V# U  z/ S/ y3 h苏珊娜:松树的下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28 16:00
  • 签到天数: 4171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部电影,它曾在佳片辈出的1994年遭到观众与奥斯卡的冷落,却在历经时间的洗礼后被捧上神坛。它常年稳坐IMDb、豆瓣等电影评分网站的头把交椅,也是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经典。没错,我说的是你们望穿秋水的 《肖申克的救赎》。
    : W7 [& g- h: Z6 f+ ]. W2 k% _ * Q" c7 N" d" O( n6 p, _7 b
    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所以剧情方面我就不再细致地展开讲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越狱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末,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在监狱中他吃了不少苦头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但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心心念念,日复一日地暗自挖掘隧道,最终在服刑19年之后越狱成功。
    * M  V1 S/ x- u5 I- p 0 y0 `+ m3 h+ C! l: c, `* s
    自由、希望、救赎,是人们在谈论这部电影时最常提到的几个词;而同样,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也是解读这部电影时必然绕不开的几个词。那么今天我也就不再专门去另辟蹊径,就从这三个词入手,结合看电影时的主观感受,带领大家重温这部伟大的作品,并试图做出解释,为何它能够成为跨越时间和文化的经典。" j: C& f# b0 V; x; W

    ; G1 C/ j& x( }: C% I6 A1 F8 M* O/ v首先要说的就是包含在电影片名中的,《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概念——救赎。
    + c4 N# b6 o6 Z( j5 [
    - w, K$ ^7 E2 j5 a/ @9 z其实在西方语境中,救赎是一个宗教色彩比较浓的词语。上帝把人从罪恶、奴役、困顿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是为“救赎”。后来这个概念被延伸,上帝身份隐去,人类对同类的救赎、人类的自我救赎逐渐成为主流。那么要解读本片,其实我们第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电影中的救赎到底指的是什么?谁是救赎的施与者?谁又是被救赎的对象?而要解答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电影的男主安迪入手。
    $ V7 ~/ z  V/ I& Z 4 p5 D- |3 w, O9 k6 p- T
    一方面,他是需要被救赎的人——实际上安迪并没有杀人,也就是说从法律层面上讲他是无罪的;但他的性格是让老婆离他而去的原因之一,案发当晚他也确实动了杀心,所以从精神层面讲,安迪认为自己“有罪”。所以他刚到监狱时并不像其他犯人一样大吵大闹,反而是以一种非常淡然的态度接受了被囚禁的命运,为的就是“赎罪”。从这个角度看,全片可以被看做安迪的自我救赎之旅" y8 E& J' h5 }( V6 n  P  b( l

    7 a: i) Z+ U6 `而另一方面,安迪也是救赎的施与者,他救赎的便是以瑞德为代表的狱友们。看过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男主从头到尾并没有经历什么巨大的心理变化。他认为自己有罪,便决定赎罪;他始终是坚定的,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对自由充满渴望的。从他偶然敲落墙上的一块土开始,他就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并在接下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之努力。
    0 V# ~% u: Q3 o* X" N
    1 X! c5 Y5 e" K8 i% L6 a而安迪身旁狱友们的状态则与之相反,瑞德的话代表了很多长期被囚禁的人的想法——在监狱里,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东西。
    2 d' L) J1 ?) W/ @+ b9 s
    ; ~) h$ c$ y( I/ j( _这句话很好理解:你在监狱里有希望,就必然要日复一日地承担希望破灭的痛苦;你的憧憬越具体,现实看起来就越残酷,随之而来的便是让人更加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所以很多人为了让自己少受点伤害而选择了丢掉希望,丢掉明天。也就是说,其实肖申克监狱禁锢的不只是人的肉体,还有灵魂。而灵魂被禁锢的人,即使肉体最终得到了自由,也永远无法逃离“监狱”。就像片中的老布,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后得到了假释的机会,却在重返社会不久后选择了自杀。
    % _2 c2 h) d, G& V
    0 Z. B& ^* T  d2 u: ~* U5 W, v而安迪所做的,便是通过让狱友们品尝到自由的滋味来帮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渴望,通过唤起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来实现灵魂的救赎。他为朋友们争取到了在天台上喝啤酒的机会,他不顾危险为囚犯们播放音乐,他扩充图书馆,引进留声机,甚至亲自开班授课帮助不少人拿到了中学文凭。$ Z, h* j- k9 ^, d0 W' L
    , Q5 l2 ~- u, Z. G  {# g8 |7 t
    这么说吧,安迪几乎凭一己之力为肖申克监狱,这个原本充斥着丑恶与黑暗的地方,带来了文明、光亮与希望。电影甚至还通过很多隐喻,赋予救赎者安迪宗教式的神圣感——
    ) j6 ~: _& B6 i! h" P! y! F比如他的爱好是雕刻石头,很容易让人想到上帝用尘土造人;比如上面提到的播放音乐段落,就很像另一种形态的“传播福音”;比如在电影中,安迪绝对是罪孽最轻的一个,但同时也是受到苦难与折磨最多的一个——被鸡奸、被痛打、被三番五次关进小黑屋,与之相类似的,是原本无罪但为世人承担罪责与折磨的耶稣。
    " J/ Q& m6 y! T9 `6 Q% I* } / o* n' ?; S( [- H5 w6 ^  Z9 r
    再比如当典狱长打开安迪装有石锤的《圣经》时,页面刚好停留在《出埃及记》一章,这章讲的正是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奴役之地的故事——换句话说,讲的是上帝对其子民的救赎。6 u; M. X; b6 E7 W3 j
    而如果你把《肖申克的救赎》与《出埃及记》相对照,会发现其实它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安迪就像是《圣经》中含冤入狱的犹太族长约瑟与摩西的结合。
    7 r+ Q- H) K) R3 l  d
      p! c: A: w' c电影中出现的《出埃及记》一章/ R& a* e6 J) m; O, N
    安迪最后虽然没有帮助狱友们摆脱身体上的奴役,却帮助很多人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其中前后改变最明显的,当属瑞德这个角色。影片在呈现这种改变时,使用了对比的方式。片中瑞德曾有过三次假释机会,分别是在他入狱20、30、40年的时候,前两次他一直和面试官强调自己已经“洗心革面”+ J6 h8 |% C  S& r3 N+ E+ |

    " k0 M9 s9 k. o" W到了第三次,瑞德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不再在乎自己能否获得假释,不再诚惶诚恐。因为他明白了人内心的“赎罪”与外界的“惩罚”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他的心中有了希望,那么已经得到救赎的灵魂在哪里都一样。
    : M0 Z$ @& T2 I- `6 a( m" _! D3 O2 S ' e# X2 c6 h  \; U0 x7 [1 N
    是的,《肖申克的救赎》不止是在引用经典,同时也对经典做出了延伸与新的阐释。它藉由监狱这个情景,对身体与灵魂的救赎、内心的“罪”与法律上的“罪”,做出了颇具深度的挖掘与辨析,而电影文本的厚度也正源于此。不过救赎的主题虽然厚重,但毕竟存在文化差异,不了解宗教的观众可能很多隐喻都get不到,所以在我看来,影片能够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更多依靠的是另一个主题——自由。! F# K' W; E7 I9 ]2 S" U

    ( E% i( ^- E( W* Y* N& x片中第一个获得身体自由的老布# J+ p5 Y  ~2 g$ w
    其实我们很难对自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反倒是描述不自由更容易一点。什么是不自由?我觉得其中一种状态就是一成不变:每个今天都是昨天的复刻,每个明天都与今天重叠。于是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过去与未来连成一片,记忆变得狭窄,憧憬逐渐消失。以上,就是肖申克监狱中犯人们的状态,但现实中,不也有很多人都是处在类似的状态里吗?) |3 G! L. e- |" J

    - `# }+ H# p; S4 J8 o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丹麦就是一座监狱。而《肖申克的救赎》说的则是,监狱或许就是你我的人生。电影中的瑞德说过这样一段话——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l( }9 G( T1 Q3 s. S! j4 g! j( i
    8 M# y1 o$ A7 m$ ^) a" V0 }$ f
    那个自杀的老布就是体制化的牺牲品。监狱里的其他囚犯,也大都麻木地顺从着体制化。但安迪不同,他选择了和体制化做斗争,和命运做斗争。那么安迪冲出监狱获得自由的过程,则完全可以看做一个人打破既有的生活状态,与僵化的人生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人胜出了,有的人失败了、妥协了,还有的人正在或者期待与一潭死水的生活进行抗争。于是安迪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 H4 N' ?$ v' D5 G5 o, N
    . N5 z% [/ m! V" V2 m: z% x安迪为囚犯放音乐6 }0 D0 G# [% \. W
    因此,可以说本片远超出了“监狱片”的范畴,就像电影《飞跃疯人院》讲的也不止是精神病院一样。它们都是通过非常态来抵达常态,利用“特别”来接近“普遍”——监狱与疯人院最终指向的还是现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的困境与挣扎。所以这两部围绕非日常生活场景展开的电影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成为经典作品。6 P) @" m2 J# G
    8 L# \+ {3 F2 S# S: r* @
    《飞越疯人院》
    # i8 C# o3 n* S/ a7 D* v$ O3 g$ j& g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都带着一些反体制色彩,主题表达上也都和“禁锢与自由”有关。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要更温暖一些,因为除了上述主题,它还是一部有关“希望”的电影。电影中的主角为瑞德带来了希望,为肖申克监狱带来了希望。而在电影之外,他也成为观众心目中希望与理想的化身——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一样的聪明、一样的坚定,一样的顽强,可以通过努力跳出生活的禁锢,逃脱世俗的“监狱”,抵达自由的彼岸。4 V- Q5 Q8 y( C$ u) z

    4 E1 f3 s# l  l: _0 ]6 X6 k只不过现实经常事与愿违,我们不太可能像安迪那样顺利实现从被压迫到自由的转变,也不太可能轻易地脱离体制,更不必说在这个过程中还救赎了自己和身边的人。而在我看来,这种现实与电影情节的差距也正是让它大受欢迎的另一重要原因——那些没有的,我们才更想要;那些逝去的,我们才更向往。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除了还原真实之外,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造梦来补偿观众现实人生的缺憾。
    ( A; U" o9 u0 t9 K& n  b; M# L6 I/ x2 V% [. c6 p: }  K/ C: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4-28 19: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