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9|回复: 3

人类的十个有趣心理效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4 08:38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0-7-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U1 t! k) y  U3 c, x
    ) _' x! d  ^9 f$ w* H1 F3 J7 _' s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8 l' j* ~# ?4 h9 g
    6 R0 ^% d/ L1 m4 [/ n9 w& W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 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 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是 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 N2 B8 G2 I3 j  M; p- j# k( X8 Y8 B6 ?8 p$ Z4 J, P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 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 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 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8 w- b& c$ o0 u7 L- w# r, r  q7 s: w

    $ X2 a9 d; h4 G9 S- ^二、从众心理
    / O( M3 z) r0 w7 Y5 [; {( K
    - ~9 H$ E1 P! }7 a学 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 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4 H$ I/ H9 Q  m( |% `3 O- `0 N6 ]; g1 c1 F- h/ c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 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 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 “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2 t- f3 j8 U1 O6 W, S+ W

    1 l' k( v" }; u* M# e$ N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 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 k# S$ d; m0 g6 }  R' y" [; S  ~- ^$ r: n
    三、晕轮效应
    5 V/ O+ ]4 `9 r( n# ^* e1 ^" M
    + `: E. {) |9 u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 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4 J! o; h) L* \' t9 u
    2 _8 b4 O, ]8 Q$ g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 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 s" F5 V; S! g8 T( V1 V1 L0 H* |: s" U! E+ I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 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 的。; M' a% L4 \) s- ~, w( ~

    1 I4 o3 a1 C5 s; R! }四、马太效应6 J- Q5 X9 O" D9 ^9 k+ S  v! d
    * k: `) V) L3 [- \8 J8 ?: o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 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x" _4 t' b5 x4 v: W% d2 A5 I( t+ X. r: `6 L# P6 I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 (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 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6 A8 ?  G4 V+ s5 K, Z2 m/ c; i- @' T: b( k, U% [7 X( P  g5 F
    罗 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 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 O) O; X& ~0 }. b, I+ T5 V
    , ^! ?# p& n( ?4 p( x+ Y0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 ^2 ?- M4 p* \. t* k
    $ I' u. C3 ?& z3 Q7 I$ q社会 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d* y' ~2 |! G6 R  o$ F, @

    * ]0 E$ `- c8 ^6 {五、安慰剂效应0 M& U( U; \3 [
    3 V; o9 c7 S- w6 b9 b: q4 ?
    安 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 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s2 E' q1 p; x; _
    5 s$ c) s! x' z7 }# \
    安 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T& k" \& _1 b. }* t
    1 _0 N+ w2 M$ R4 e! C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 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 j! `% T6 x% w2 Z2 _
    1 }" o8 l, P$ j- ^, M+ q6 A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 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 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 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 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0 x( {. _# L* v% }" S% T8 F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 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 R" F- _1 G; U1 e' b3 t: ?/ m5 N! o: C, a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 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 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 术。1 e6 e7 ^5 p5 V& C# q( ?
    , p! V1 M4 ~% N. c
    六、期望效应
    : s, V7 E7 `- P% w7 Y1 }1 r" Z
    # Q0 H6 x  d% Z7 W; z. W9 y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 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 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y  [/ T8 X8 k- n

    3 W# c3 \6 z7 F7 D0 P2 D0 S罗森塔尔和 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在8个 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刻划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 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 n3 S' Y5 `% ^, l6 {3 d
    9 n; J6 k4 f+ d& e% I
    其实,“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我想从这个期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点启示,那就是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 的一群人。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满希望。在教学实际中,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你 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给老师提个建议:凡是学生能自己办到的事,坚决不替代;课堂上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 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那么,你还给学生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 w( }, x* h0 Y3 N) d; y$ A7 t$ X- |5 I( q% J( _% s
    七、霍桑效应
    $ V* s8 L! L. g# @- E4 }
    1 X! J$ r6 N! B霍 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 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w, J3 [4 R9 ~- P* I* t6 |
    % Q1 O/ o1 B% R" K
    由 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 _* m( k  d: l' c3 w  z- Y4 t( D6 ]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 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 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 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6 R' b: T" u8 b& M/ i4 n. m: G) X  [3 N  @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 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 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6 }" ~; g: W: n6 W5 |) V3 \$ l/ J4 b* T
    八、维特效应
    # J& i8 k- S4 R+ b$ S( Y
    $ A& g& j" d% X所 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 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5 X# F% ^+ [1 A7 G' ^( \3 {# |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比较典型的例 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 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 X/ f; O- V/ M% x) ~: v5 A
    ) Q% N: }1 o9 [6 Z8 ?0 \在中国,每年约 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可以说,如果 每一起自杀都要报道的话,恐怕整张报纸都装不完。  A: o! e. O1 @5 k) n, r. H. Y
    : \3 R" w! O/ y+ B( }6 P- N, b8 b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人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当然跟中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人们承受的精神 和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有直接的关系,自杀行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媒体。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的,媒体的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 联。仅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考虑,媒体也应该主动进行反思并警醒。+ L6 f; L0 M& V4 z
    ; ?! o5 r8 J6 W, y( k2 j* f# s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 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w  c1 u% _" \0 N7 r7 M) R, p) Y, T6 A4 U% x
    8 U5 I0 ]) k1 g7 k9 z
    九、刻板效应" z4 ~9 E7 x. Q! |

    " `5 H. |, r( K4 H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 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L% m/ Y& ^0 g6 e  _
    9 x: @5 V& e- J2 s# L' L) L
    有 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 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 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i. r% t* E7 _4 p3 s
    8 r7 a( S/ d* F$ B* r& {& s8 v
    刻板效应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爱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 一定城府很深;活泼好动的人一定办事毛糙,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老实听话;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此外,还有地域上的刻板印 象。
    ; F; y( |. I: F# \1 B+ A6 \7 i  Q/ [! j7 ]
    十、破窗效应
    2 k- k" l. W8 ?* b* t- X+ R- E4 S3 s: {8 M7 \5 s
    所谓“破窗效应” (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 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3 c( H6 T& W4 X+ }- Y2 T6 I7 q9 Z% x, _5 B2 h. K' Q" d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 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 v$ W3 ^2 K% d% v3 c5 L" f8 x2 l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 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 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4 08:38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孩这些生理反应代表什么
    ' ?8 B1 Z( _- s3 u9 R, @2 s- N) i4 G% E: }3 t, F# N4 f
    1、女孩一个劲儿说心里难受的时候,别傻乎乎老问怎么了,说啊,说出来舒服点她只是想抱着你哭,其实她只是难受,需要一个暂时的依靠。( t9 M4 i. w+ _2 Z9 `4 I
    3 @0 s# X5 n8 f5 s
    2、跟实际需要相比,女孩更在乎感觉,比如吃果冻。" X. f* F9 U0 Z9 \' f

    " z( U6 c  g; J8 e3、女孩睡懒觉的时候,永远不要试图让她起床,永远不要跟她讲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跟锻炼身体的道理,更不要企图干扰达到目的,她不会理你的,她顶多偷偷迷一只眼瞅瞅你无奈的样子然后很舒服地伸个懒腰再很满足地啊啊叫几声在你惊喜地抬起头以为她要起时她会抱着狗狗很惬意地咂咂嘴翻个身继续她的梦,只留下一脸惊愕的你张着大嘴巴瞅着她均匀地呼吸中间还夹杂从鼻孔发出的呼噜声然后无奈踱步而去。(怎么样?很崩溃吧???)窘迫# g3 T. F# N0 M1 a
    9 X" m" W. z4 H1 E! }( L& C
    4、女孩出门前尤其是到人多的地方时都会很认真的梳妆一番,甚至还要修眉毛、刮眼睫毛、洗脸。(而且她会坚定地说别的女孩都这样)
    / Z' I5 T2 n) ?! m$ z
    ( b  Z4 X; @! E/ _+ Y5、跟女孩一块逛街,你要做流浪和视死如归的准备.首先你会很迷茫,然后你要忍受精神跟肉体的双重折磨,看着她们满载而归而自己只买了跟冰棍的发自肺腑的没有成就感跟过了一山又一寨而且是托着所有行李的作牛做马感。(不过运气的话回来女孩会给你象征性的按摩两下,然后小脚揣你腰几下美其名曰踩腰,不过还是很舒服的,呵呵); |( T4 G1 O  {* \3 B
    ( _4 O) a& K1 J( n1 G
    6、女孩的胸围实在是太贵了,就那么两片布都一二百(够我买10双星球鞋跟4个足球还有三个月的烟费……不算拉不算拉,自己要那又没用不平衡啥哩)
    0 `' z$ |8 \/ H. W6 q
    - J' W, r4 D2 e, e* `7、女孩捂着肚子说不舒服,你别急的问着问那买药打针,满头大汗心里使劲想是吃什么不对头了还担心的就差去给大夫下***恳求美丽善良仁慈宽厚的大夫赶紧救救她吧……其实你再急都没用,俯耳过来我告诉你怎么拉 -----那叫经痛,过会就没事了,明白了吧,呵呵.2 H9 `/ N* M- }# i+ U

    + N( G# T& S& h% I8、惊叹于上帝给了女孩袖珍、善言的嘴巴跟同样袖珍的胃,当她吵着说“我饿”的时候,你只需以下东东就可将她搞定:让一个女孩不饿==一碗面筋多多、辣椒多多的凉皮or一小碗少的不能再少的米线 or2/3个馒头 不超过10口的方便面汤or一句话“乖啊,继续睡吧,才下午两点,还早呢,咱5点吃饭啊”。 偷笑
    / c  d* E7 b1 m6 K- c
    " z5 G% U7 [- x# p; ]( i. K9、女孩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她不仅可以用两个字表达这缤纷世界每一个东东,且这两个字还是一模一样的,她还能把动宾语互换而不影响达意。她称鞋为“鞋鞋”,骂人白痴叫“白白”(汗~那"88"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啊?难过),管睡觉叫“觉觉”,穿裤子叫“裤穿”……7 F/ c% R3 h% y3 ]( W1 O
    $ N0 c( G& N$ C4 U. @9 Q/ f! c
    10、女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乖很乖,可你永远不要奢望两个女孩在一起会安省。她们会做出很多远远超出你想象的事情。它们能磕掉一大包瓜子,不停地聊它们彼此感兴趣的话题直到昏昏欲睡,却把你凉到一边(而你还得端茶倒水怕她们吃多了上火,还得当乐师给她们的聊天配背景音乐);她们给你捶背的时候会比赛看谁敲的响(天那,让你们吃饭劲儿都用到这儿了);她们甚至回当着你的面搞******做**状,致使你对女人兴趣大减,爱情火苗熄灭,人生观世界观从此消极,甚至产生******倾向。  胡氏崩溃定律:让一个女孩安静下来的最方法-----哄她睡觉,让两个女孩安静下来的最方法-----两包380克恰恰瓜子 一大堆零食 她们确实太累了,确实迫切需要休息 ,让三个女孩安静下来的最好方法---你不妨想象一下上帝向你微笑招手的样子并含泪最后留恋一眼这美人间。汗, `" E' M( i0 f3 x
    / I' h! v% o+ s* J9 C
    11、最不要用书中得来及类似我之流的经验之谈去泡 mm,因为每个mm都是独特的。加油
    ! W( e9 @9 \/ |# Z
    0 U' M1 b  }% I- ^12、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记住,永远不要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四处找人给她们设计第二天出门旅游的计划。事实和结果是在你苦思冥想、精心设计了一条最佳线路(连公交车怎么做都在内)、回家还没来得及给她说时,她会很随意地告诉你明天不去了,唉,天热了…(汗~真的嘛?)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4-15 11:46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4]签到三年

    发表于 2010-7-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典秘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1-5-29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贵在坚持

    发表于 2010-7-1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5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