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9-11-25 13:44 |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E" ^' d4 d. s' y, w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9 Q# a. G% k. G* O" F% X) L3 ^* g! D3 M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q3 H' N- p" z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 r: M7 t$ A0 a6 f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乐。6 `0 t' ~ j2 @# l' _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机,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2 u( {! A' Y4 v% F, Z" P5 A欲乐的“乐”都包含着“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帅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5 g5 E" D4 G8 p* i+ i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之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0 k4 `+ t l7 S( x- n1 e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象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的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定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0 F- `, m$ B2 l6 u- I, J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2 Y% W5 ^6 A- Q6 b3 P0 E2 J$ a+ ~& y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 k; b) F, ]5 X. D' s2 O1 u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O2 Y3 w* I7 _( R5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而是满足欲望,例如对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满足,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此,“快乐”和“欲望”两者间有绝对的关系。
7 I4 \! q; V# L2 q! c4 V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满足,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可是,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维持长久?
7 U! v2 g( {3 }4 U9 s适可而止的欲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所以,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因为所追求的快乐,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且快乐不会是永久的真实,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7 e. f0 h1 ^; [! D7 Q1 h
而且,享受快乐之后,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所以,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从乐到苦,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只是人们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 L0 M8 u8 S3 \: q0 y
佛教的密宗虽然特别重视“大乐思想”,但这是指修行过程中,在精神上产生的喜乐。例如修习禅定时有所谓的“禅悦”,只要能够修到身心统一,就会有一种没有捆绑、束缚的舒畅感,也就是“轻安”的快乐;又例如中国净土宗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的,也是以“极乐”来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见修行的确可以得到快乐的结果。可是,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 |% _7 O: u# }" g. D" i% ]如果仅以追求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 $ i* o$ ]. r0 ~7 p
因此,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否则,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应该要有“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你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 i3 c) i$ D- H( u
摘自:圣严法师著《真正的快乐》 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
- Z9 U; W: A% e/ Z
! v+ z$ j8 W! |8 P# e* w7 v; ~) T! t ^+ B; L
) y$ {0 \- ?# f e9 M2 R 该贴已经同步到 飘飘凌凌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