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4-30 07:53 |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当《西游降魔篇》片尾响起舒淇国语版《一生所爱》的时候,记忆里黄沙漫天,大圣形影相吊的《大话西游》画面再次浮现眼前。1998年到2013,15年时光飞驰电逝。是以为文:' I" ^% `# p4 m: Z x6 ]
; L+ I. I. F) X# N: }【当我们讨论 《大话西游》的时候在讨论什么?】
- F2 Q6 h* [. U) A* `# N' n% l( {! x) h5 i
1994年当《大话西游》的监制杨国辉把提纲送到内地合作方西安电影制片厂办公室的时候,对方并无太大的兴趣,但考虑到周星驰此前在内地发行电影的巨大票房号召力,最终决定合作。100多天拍摄完之后,西影厂副厂长张子恩对成片很不满意,甚至认为此片无法代表西影厂艺术追求,是文化垃圾。
3 T. }- B6 B4 A/ f: t6 b! Z* L, y. D- @9 Q6 o1 u3 u M4 P, }0 Y
无独有偶,根据当时发行方新影联的高军回忆:“当时也不看好此片,太吵太闹。”最后该片在国内和香港的票房发行失利也证明了这一点。甚至出现了在《大圣娶亲》上映后两天后,电影院临时替换国产电影以弥补票房损失的尴尬局面。
1 v5 y x& T+ X+ Z
0 w% n: b: R c5 W# S3 F那么《大话西游》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大红大紫的?答案是3年之后的1998年,从北大,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开始发轫,这股青年学生自助读解电影的风潮很快借着盗版VCD的渠道优势席卷中国。
& n3 b: U7 T# X& ~# r6 w" f. s, k
此时处于20世纪之交的中国到底在发生什么?一段北京大学南墙的拆建成为媒体焦点。大众始终在寻找着某种具备主流价值的消费热点,从北京高校发轫出来的关于“大话西游”热成为了这堵南墙“突围”的文化隐喻。精力过剩但主流媒体无法喂饱的青年学生们迅速抓住了这块从香港漂来的“后现代文本”,他们迫切地想从陈词滥调中突围,而此时网络游戏这块解决了当前全中国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读书时候干什么的“精神干粮”还未到来。 I7 {. K# |3 d% a( g0 a
3 S, z5 Q& I" e$ ~+ T于是《大话西游》看起来成为了那一代青年男子们的《西西里岛美丽传说》莫妮卡贝鲁奇。多年之后我们重新回忆,不得不承认贝鲁奇已经带点胸下垂,但是在清涩未开的小男生看来胸下垂便是人间至美。而随着操蛋成年生活的加速到来,这种青春期憧憬被无限夸大。就像疯狂给叶一茜张含韵们投票的2004年。" ^9 u; a+ x( {' @ Y! |
( _" l- l- T: f1 Q0 }毫无疑问,《大话西游》已经成为了80后与70后成长体验中不可或缺的时代基因特征。我们也不能因为少年时候认为村头王寡妇便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就感到羞愧万分,成长的意义不就是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么?; ?% F) x9 n: k5 m% ~0 ^( j
, L9 s6 M# Z4 m; o1 @" y
1998年正值中国互联网的“野蛮生长”时期,以《大话西游》为代表的“解构文化”特质迅速成为时代经典。解构主义这个词,就是我从《大话西游》里学来的。7 [ N/ x! p0 l. E& i5 M0 I
. e$ X( @4 L- A/ P. rBBS上最流行的泡妞方式都来源于《大话西游》,这也证明了彼时的姑娘有多么质朴,当你们要玩小文艺小清新的时候她们还愿意穿着花裙子一起配合。十几年之后,BBS贡献的网络红人们变成大V,取而代之的是更高速的微博微信时代,主流价值观变成了“屌丝”和“白富美”的物质鸿沟,当所有的人都可以简单到一秒钟用金钱和阶级来衡量的话,这个操作界面看起来并不美好,难道不是么?有一部电影提醒我们重新回望那一段时光,感觉似乎也不赖。
0 b4 c- Q8 S5 ?% W$ x! H
$ `! z. s) `: Q; w D7 ~' k【拆开看看《西游降魔篇》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 ~9 t3 }" ^8 F. U1 V' p
0 g. N5 F `+ K: t! e: i$ v5 Q `% k J0 [6 N- m# l
. I' h l! P) y6 B5 A2 j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会超过《泰囧》成为中国票房冠军,自从《画皮2》成为国产票房冠军之后,我就对任何一部电影成为票房冠军不再感到惊讶了。在一个年增长达到30.18%的急速成长的行业里(2012年中国总票房),在一个全年新增3832块银幕总计已达13100块银幕的市场里(增长率29%)。你想,《让子弹飞》上映的2010年,全国城市银幕数才只有6200块,两年里输出终端翻了一番,还在哪里见过这么好的买卖?
+ ^$ Y2 e1 V9 m) m! L( U: U! U$ _9 \
《西游降魔篇》挂名编剧是周星驰,但是片尾署名的编剧将近十人。而从故事模型来说,周星驰并未贡献一个超出他习惯思维定势的故事:以前当编剧教师的时候,我经常做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在15字之内完成对一部电影内核的叙述,那么《西游降魔篇》的15个字是什么呢?$ a9 `2 p; y3 R" S& k1 k% o3 F
/ | @/ }5 v' |“大爱无疆,牺牲一爱人,收获仨徒弟。”
3 c. J9 \7 o/ Q0 v K0 `# D6 a0 R5 J. b# s) k3 d( \
不被看好的傻逼草根坚持做一件“聪明人”绝不会做的事情,是不是看起来像周星驰所有片子与《少林足球》?动漫式打怪设计和《功夫》,甚至连虚空公子等围攻孙悟空的拍法机位图也很类似。爱情模式是不是《大话西游》紫霞的复刻版?为什么之前村寨里斗沙僧,猪妖出场这么大段大段的过场戏为什么不能压缩?
* _( S$ ~; n7 y2 |9 B1 ?( }8 x3 W! y* e$ ?, K$ f# @( U- ^
等孙悟空出场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107分钟电影的第70分钟了,留给黄渤的替补时间不到40分钟。所幸,黄渤奉献了一个替补绝佳的40分钟时间。如果没有黄渤,这部电影下半局很难想象,他贡献了一个真正具备突破性的角色。
9 @) W+ {9 b& x$ o# w" {( D! q+ f8 X' M+ R
舒淇对待爱情的方式和当年的朱茵一模一样,我自费随身配个麦克风浑身过电地向全世界宣布我要你爱我,你喜欢别人什么样我改成那样还不行吗?美女千山万水驾自主研发战车踏破贺兰山缺地爱他救他扑倒他。而屌丝五洲四海满座衣冠似雪今古几人曾会地离她弃她无视她。美女不为他图,但求屌丝一个主义真!周星驰电影中女主角的定位始终是牺牲自我以成全男性。
3 d. K' w4 o* d* N2 |7 A+ L) F! ?! e
! K: t( h3 j+ J$ Y% _需要女性不断牺牲的模式背后藏着某种深刻的男性价值观:不成熟或者为某种伟大事业而奉献爱情家庭的模式,这方面最早的贡献者是水利劳模大禹同志。在东方文化中,善良勇敢无畏的女性容易沦为成就男性的牺牲品角色。比如说:松岛枫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为男友当导演而入行AV的理由,无论真假,但至少很有利于男性观众去消费。4 u. j* u" z% S' g4 D) }' p
) x$ m) z8 K1 H; n& w# `
当然了,我在这里对周星驰作品评价可能过于刻薄,可能引起部分粉丝的不适。从国产电影的普遍水准来看,这是一部水准之上的电影。但是所有那些爱,我也曾经有过体验过。《大话西游》深刻地影响过我此前并不精彩的生命历程,我们也都曾经在某个姑娘的楼下,傻逼呵呵地用毫不擅长的粤语唱过《一生所爱》,无论这一幕在现实里还是在你的梦里还是在深深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我们的确都爱过周星驰,但更爱的是那个被周星驰所改变的自己。
8 l* X+ {) d/ i! c; _/ Y
6 P8 {+ Q$ w, h1 ]单薄的《西游降魔篇》很难再继续提供一个被社会主流反复读解及解构的文本和故事内核,但是毫无疑问它会为周星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反讽的则是为周星驰无意中背回了一个让他也莫名其妙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标签的《大话西游》当年在大陆香港票房遭遇惨败。周星驰第一次去北大演讲的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大话西游》会在国内如此火。* I' p- Q' Y) }, l
3 b; v9 x( z& q+ `
除了那不断增长的银幕数,为《西游降魔篇》票房贡献最大的还有当年在《大话西游》氛围下长大的那一代。% e$ p% s S0 b3 s. Q
* i) k- e: K8 X Y+ _
当年《大话西游》以一个文化先锋的姿态土崩瓦解此前刻板僵硬的文化观,而如今《西游降魔篇》却保守僵硬地畏于向前,并可能成为当年它所反对的本体,甚至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某种倒退:比如说:连玄奘也没有用他坚持的佛道爱道拯救孙悟空,最后不过还是依仗如来佛祖跑到外太空的那一记天马流星掌打垮了杀人放火的孙悟空,那不还是最常见的街头PK逻辑么,这和大爱无疆又有什么关系?还白白牺牲了舒淇。# X/ K8 W2 \) A0 y* U4 O0 K
' e% y8 s+ H3 M, @3 R: r& A6 i H这难道是所有先锋革命成功之后的宿命?* D1 s- _2 i, U3 T: H
& m8 Y* w! Y# X
% M2 ]2 T7 P+ a; \) C6 ^8 i. k9 ?
同样的西游记,同样的周星驰,站在2013,回望十几年来走过的社会文化变迁。从电影工业本身来说,1994年周星驰创办彩星电影公司,试水大陆合拍电影,到如今陈可辛为代表的大量香港导演转战大陆发展,内地从最早的取景地到资本合作方慢慢演变到今天的出品方。而从文化消费上,1998年大陆落后于香港本土,那片迟来的释放与笑声到2013年票房狂欢的今天。这15年里,香港人的本土意识以及对待大陆来客的微妙心理变化籍由片尾那曲沦为广告歌的国语版《一生所爱》成为一个鲜明的隐喻。我们当然愿意为了青葱少年的情怀而买上两张电影票,可是一个在商业上乏善可陈的1998年和一个此处钱多人傻速来的2013年,到底谁更可爱,到底谁改变了谁?到底谁更值一瓢长江水,谁更值一掌海棠红?到底谁为果,谁为因,谁是开端,谁是过程?我们从中究竟失落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x: v G% U) x6 m9 U
u7 ~2 S9 ]+ T/ h, b E3 m
这才是我们今天值得思考的问题。
7 o6 M# Z9 a6 D3 V+ {% a) @. K" f/ U/ m8 e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