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2|回复: 0

逆向思维,开启一个新世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4-5-29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处处潜藏着看似不可能的机变,关键是要习惯一种逆向思考的方法。有时需要我们超越的只是小小的一步,这就像“哈桑借据法则”。6 H' T# M5 `# n" j9 a3 s( K+ C
    + Q" N, x& N! u+ }7 C4 p# f
    一位商人向哈桑借了2000元,并且写了借据。在还钱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哈桑突然发现借据丢了,这使他焦急万分,因为他知道,丢失了借据,向他借钱的这个人是会赖账的。哈桑的朋友纳斯列金知道此事后对哈桑说:“你给这个商人写封信过去,要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2500元还给你。”哈桑听了迷惑不解:“我丢了借据,要他还2000元都成问题,怎么还能向他要2500元呢?”尽管哈桑没想通,但还是照办了。信寄出以后,哈桑很快收到了回信,借钱的商人在信上写道:“我向你借的是2000元钱,不是2500元,到时候就还你。”
    . s& p$ \( u( K3 n; q7 B& I3 {3 h( ]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意义,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之哲学思辨中能生发出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其中包括:- f% D. v+ d6 s* Q

    + x; H2 l8 T0 x+ b1 n1 ^$ l1.方位逆向法- Y# d/ @6 l% E! `, n4 d9 W% L
    ) ]6 I5 O# V3 B4 ~$ H6 ]
    方位逆向就是双方完全交换,使对方处于己方原先位置的换位。它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更是指一种对立抽象的本质。相反相成的对立面有:入-出、进-退、上-下、前-后、头-尾,等等。4 q* d/ I8 L% M2 f# [
    % K" i/ ]! ]! F# m* }  P
    恋爱中的男女总是时而甜甜蜜蜜、时而吵吵嚷嚷,而吵架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抱怨对方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从来都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世界上也就不会再有战争和悲剧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总是在抱怨对方不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考虑一下的时候,忘了自己也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考虑一下。看来,“逆向换位”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R" t7 r# ~1 F+ L$ n4 q3 f
    0 s2 }1 R( m5 k0 G
    学习方位逆向,首先就在于4个字:设身处地。在方位逆向的实际应用中,需要你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尤其是存在利益关系的“敌对方”的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学习这一点,不仅需要一颗真诚的心,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智慧。  }4 A% p' C" F- s9 I  z& j& `$ k  m
    8 Y: I  J) E7 _! \5 W
    站在对立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对方换一个角度,是“一次逆向换位”。逆向换位思维还可以多次换位,甚至反复逆向换位。2次以上的换位就是多次换位。- n6 z4 y' p  A) `6 C! j% B

    8 [9 X6 V" E' p, {4 H学习方位逆向,其次就是要学会“换位——再换位”。之所以要进行多次、反复的逆向换位,是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对立”的那一方可能也在进行逆向换位思考,思考他人——作出反馈——再思考他人对于你的反馈会作出什么逆向的反馈——重新反馈……这就是逆向换位思想的升级,是兑换为思想的终极把握。在这样的换位对抗中谁胜谁负,就要看谁在换位思考上胜人一筹了。, f9 X# a6 I' w: @) W
    - i+ J- y" v' p
    2.属性逆向法8 A% G& c$ T3 C" ~1 Q: Z9 |7 S
    ! Y6 J6 Z. C! t# ^- j8 {& M/ J3 I
    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向位的,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即使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性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钱钟书说的“以酒解酒、以毒攻毒、豆燃豆萁、鹰羽射鹰”,包含着极大的矛盾性。例如:好-坏、大-小、强-弱、有-无、动-静、多-寡、冷-热、快-慢、增-减、生-死、出-入、始-末、水-火,等等。! z% d& J3 K9 i! j3 S, i

    : K0 y* P" e6 o( ?0 X) c' R有一次,美洲草原上失火了,烈火借着风势,无情地吞噬着草原上的一切。那天刚巧有一群游客在草原上玩,一见烈火扑来,个个惊慌失措。幸好有一位老猎人与他们同行,他一见情势危急,便喊道:“为了我们大家都有救,现在听我的。”老猎人要大家拔掉面前这片干草,清出一块空地来。) J6 f7 i% F& ^  j+ l' ]
    # o2 x8 P0 L9 L+ [# L8 U* p
    这时大火越来越逼近,情况十分危险,但老猎人胸有成竹。他让大家站到空地的一边,自己则站在靠大火的一边。他见烈火像游龙一样越来越近,便果断地在自己脚下放起火来。眨眼间在老猎人身边升起了一道火墙,这道火墙同时向3个方向蔓延开去。奇迹发生了,老猎人点燃的这道火墙并没有顺着风势烧过来,而是迎着那边的火烧过去。当两堆火终于碰到一起时,火势骤然减弱,然后渐渐熄灭。+ k) x# ^, G# d  }; f, ?
    & A$ Y, r' O5 @( V
    游客们脱离险境后纷纷向他请教以火灭火的道理,老猎人笑笑说:“今天草原失火,风虽然向着这边刮来,但近火的地方气流还是会向火焰那边吹去的。我放这把火就是抓准时机借这股气流向那边扑去。这把火把附近的草木烧了,这样那边的火就再也烧不过来了,于是我们得救了。”
    5 S6 g9 M  [0 Z0 B8 _9 {* c+ E" y0 ?% m  H& |, q. q5 S* W
    逆向思维总是能帮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出路。彼德·诺顿也是这样一个运用逆向思维走向成功的人。他曾经以3亿美元出售了他的电脑软件。这是一套被称为“恢复删除”的软件,他把逆向思维运用于其中,目的是恢复被意外删除的电脑文件。不小心删除了文件是电脑使用者的噩梦,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是许多人的“妄想”,但只有诺顿朝前跨出了一步,把看似荒谬的妄想变成了现实。在诺顿的思考里,进与退、出与人、有与无,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统一和转化。4 e4 C7 v; A0 m8 w* c3 F4 _, ~

    # ~0 L) Y2 ~  W6 @4 b3.因果逆向法% |$ b  l( }) S8 Q# ^

    9 V3 l' H# l/ \3 ?. X/ \* Q逆向思维中“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有时,某种恶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反转为有利因素,关键是如何进行逆向思考。
    . ~) U8 j2 x9 l, d2 C6 G$ B' F; y- b2 U4 z) U: }
    倒因为果最辉煌的案例应当是人类对疫苗的研究。人类在抗击一场场灭顶之灾的努力中,毫无疑问,唯一有效的法宝就是倒因为果的逆向思维——以毒抗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h4 v+ T) ~8 I

    # X8 ]( U; T  a' y: c1 a早在我国的宋朝人们就开始想到用事物的结果去对抗事物的原因。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把天花病人皮肤上干结的痘痂收集起来,磨成粉末,取一点吹入天花病患者的鼻腔。后来这种天花免疫技术经波斯、土耳其传入欧洲。直到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用同样的原理研制出了更安全的牛痘,为人类彻底根治天花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 H2 L/ |. s

    # I5 t$ M7 R, H! x- [+ i事实上,疫苗的研究方略仅仅是一个象征,更多的疾病研究和更广泛的生活事件也同样离不开倒因为果的逆向思维方法。) g, u6 f' ]4 j2 H
    ! y8 \4 W- P) i; v! F; W/ S0 z
    4.心理逆向法
    & L" V3 E& W2 C0 v% A4 f; w' a/ }/ y2 H5 y7 l( e9 a2 z
    《中国经济时报》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送者贱、求者贵的思考”:5年前,我去一个偏僻山村采访,见地里种的全是当地的老品种油菜,桔秆细弱,株矮枝疏,便问同行的乡长为何不叫农民改种杂交油菜,乡长一脸无奈,农民不相信呗!
    # o: U+ f& J" w/ G2 P) X- T" K# @8 n% @: K. \
    于是我给他讲了下面这则故事:当年土豆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愿种,有人便出了一个怪招,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派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周围的农民一见此阵势,认为地里种的肯定是金贵之极的好东西。于是,他们时常乘机溜进试验田,把偷回的土豆种在自家的地里。渐渐地,土豆成为法国农民广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
    . ]1 i. b% @3 R& w5 ^; z5 j
    ; |; A% O4 j& B( y$ c& z, @前不久,那位乡长给我来了一封信。说是该乡临近山区的4个村成了养羊基地,规模大着呢!一去才知,当初乡里决定在4个村中每村只选一户饲养波尔山羊,决不多选!为了慎重起见,由乡长任推选组组长。推选前,乡里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整整忙活了一个月,乡里为这4户每户引种羊100只,多一只也不行。乡里还组织这4个村的联防队员轮流值班看羊。等羊下了羊崽后,乡里说要出口,不让羊养户私自出售。左邻右舍的农民眼馋,托亲拜友,晚上摸黑溜进养羊户家里,好说歹说也要偷偷买几只波尔山羊饲养。如今这几个村户户养羊,人均收入已超过万元。
    " y* E$ _* K; y+ |* {7 ?! W* M; D. I. s% W2 N: i, c' @- m
    毫无疑问,人类的心理永远是这样——一切禁止都意味着加强。许多悖论性的心理法则似乎也在间接地证明逆向思维的存在:
    ( W& H9 h' m& \( X/ X9 B( |9 P" n4 z& v
    & B  ~7 A2 [8 j1 ?贝克法则:你所能提供的东西你一个也不要。
    : T( R8 j, ~4 c# Y2 K- E" d8 `
    " G2 z* V) c) @7 q" N. H博肯法则:剧场里越不靠近通道的座位上的观众来得越晚。2 K7 h8 |7 F6 q6 n. `- G$ `3 |

    ' T( L1 ^% V% C4 ?% D# p" \格里森法则:极小的洞也终将把最大的容器流空,除非它是故意用来排水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又会堵塞。
    2 f3 s+ m# J' @4 `0 }) r9 r( g, S5 f- S" h: ^! @2 B
    贾斯特法则:车越破开得越疯。
    # z, M! T" e. v1 W0 A+ I# ~8 v% W& L# A  [/ G$ Y
    梅尔法则:要不是最后一分钟,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 t% Q5 m" `8 e# E  D; g
    ; O. ~/ P% h8 ^3 |6 }! M韦伯法则:如果你顺当地找到停车的地方,那你就会找不着你的车。# w/ x& p/ l* A& B4 l. C
    9 |( C  S9 @* _, A
    5.心理逆反法1 M! k4 K0 G. X" ?4 h
    2 \2 K% h0 V' S3 G: F' T1 j
    心理逆反法即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摈弃自身局限,先探究对方的思想,然后反对方的思路而行事。: g6 k" c* W/ r% v

    2 J& d  i! u) |9 I, ~7 ^9 h3 B. E. Q/ z& W心理逆向的“反”并不是逆向换位法中反复换位的“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反”。虽然在逆向换位法的学习中你已经熟悉了捉摸对方心理,然后逆反对方心理而作出对策,但在心理逆反法中,需要你更进一步,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让他作你需要他作的选择。
      b+ T" g3 W7 |& C2 P4 b9 `
    1 t# Q+ e. e4 h% \( O3 k, k让对方跟着自己走,听起来难如登天,但如果你尝试着持续训练自己琢磨对方的思考路径并逆反其逻辑,慢慢地就会发现掌握这一方法并不困难。试试看下面这则真实的故事,你是否也能迅速作出这样的反应呢?
    : C. y$ r& @5 S& \+ E7 j* m. ^8 `: V
    1956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揭露、批判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了一张纸条给讲台上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打开来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这个问题之尖锐直指核心。这个时候,赫鲁晓夫不能不回答,选择回避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懦弱和自私。
    7 e  Z" b7 v5 }( O" _. U1 i( Z$ Z: ^3 }# K7 M, b! C4 G
    如果你是赫鲁晓夫,你会怎么办?
    ) y- v3 [8 `) Q5 R' i4 S* N# r6 I! e+ B* L0 W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必须用某种事实告诉众人,你现在的行为是在实实在在地纠正错误,而同时你还要让众人理解、默认你不能更早地作出纠正的原因。你必须设置一个“必然的二选一”,也就是说你必须让众人在你设置的情境里面只能作和你一样的选择。通过这样的解释,你是不是已经可以摸索到脉络了?这时候你应该想到,“逆”了之后就要“反”,与其用言语进行解释,不如让大家切身体会,让大家明白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你看,心理逆反思维法的掌握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达成的。3 N: s* e- M& @  P) i7 w

    , Y3 h% ^. X" {- C6 V  r0 I赫鲁晓夫拿起条子,大声念了一遍上面的问题,然后望着台下,说:这是谁写的条子?请你马上站出来,走上台!没有人站出来。会场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所有人的心都在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到底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懊悔不已,心里很清楚赫鲁晓夫如果真要查下去,一定会查到他就是写条子的人。接着,赫鲁晓夫又大声重复了一遍:请写条子的人站出来!会场仍然一片寂静。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终于又开口了,他平静地说:好吧,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坐的那个地方。8 q! r/ u+ B9 Y. l
    + E+ E+ x  u3 K0 \" ~9 P
    你看,赫鲁晓夫就是利用如今的权势重现了当年他所处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众人切切实实地体会了他的选择,换了个角度告诉众人他的无可奈何。8 L- Q& z% F6 v% A3 `: f

    : j2 b( M! ~- ^3 i3 ~1 [引申而言,心理逆反思维体现着一种“料敌在前,抢占先机”的精神。“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动”的后发制人策略虽然彰显了大气和谨慎,先置自己于必守之地,再图进攻,但是在应对上始终因为必须依据他人行动作决定而丧失了先机。心理逆反思维则是立足于对对方心理的预测和反馈,并依此布局,先攻其防不胜防,让你在应对自如之余还能反将一军。
    2 V3 g3 A" k* G1 X0 K* j
    ! x$ k% A5 q' O' k; B6 ^6.雅努斯式思维法(对立互补法)8 V: s. G, p$ F6 Q: o4 Z
    3 `# u+ H% N9 A% R2 N
    “雅努斯”是一尊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传说中,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凝视着过去,一副注视着未来。你常常能在古罗马钱币上看见他,一手握着开门钥匙,一手执警卫长杖,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9 t) ?2 {, I+ [& y2 ?: c
    / b  K, C" n1 m  ~6 Q雅努斯式思维法,就是以把握思维对象中对立的两个面为目标,自觉遵循逆向路径研究问题,善于把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顺着正常的思路研究问题,也要倒过来从反方向逆流而上,看到正反两方的互补性。- @$ W+ Q5 O5 z1 t8 r. @! ~6 A0 L$ Y
    2 w6 V- X" i* q* O3 w0 g3 P# J4 U& _
    雅努斯式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在“逆向”意识之上,你首先必须学会认识到事物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你现在面对的问题必然还存在其对立面。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一个难题时,你可能会面对这个难题的条件、问题和答案。你需要做的是对这个难题的构成重新洗牌,逆向考虑。4 @7 e7 x% r" K# p0 b- }
    " s  y, X6 j  Q' S
    雅努斯式思维训练的第二步是把握住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对问题解决的质的飞跃。要时刻谨记:对立是为了共存。经由这样的介绍,“逆向”和“互补”的脉络已经隐约可见。再看下面这个小问题,循着这一脉络学习、把握如何将对立的部分嵌合互补。' n' b( Z* b* Z  o: p7 P
    % `+ m+ T, J7 _
    什么样的18层大厦可以在地震中屹立不倒?* M3 Z1 E! l- N7 e8 k* P0 [( o) @- t

    ' B9 b( x3 q/ \7 W8 W6 e$ j7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也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学问题——你可能因为专业的局限不能想到合适的建材和房屋结构,但是你可以抓住正确的思路。答案就在下面的这篇报道中。' D5 e! ]- h& P2 q  i- f; i+ B7 m

    ! p6 n5 G: |) t$ W' j,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共和国首都马那瓜发生了大地震,一座现代化城市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瓦砾,死亡万余人,震中511个街区的房屋被无情地震毁。令人惊奇的是,一片废墟中唯独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竟安然屹立,而大厦正前方的街道地面却呈现了上下达1/2英寸的错动!如此奇迹,轰动了全球。9 k. U6 L7 ^: |: I, v
    ' e% o+ r. G& w# h1 ^( C1 c5 Y
    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著名工程结构专家美籍华人林同炎。他在设计美洲银行大厦时,试图设计一座震中不会出现房屋崩裂的大厦,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解决建筑材料在强大外力下不变形、裂开的问题。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想到如果不是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正面(因为放在正面不能彻底解决防震问题),而是把思维着重放在反面呢?/ H# C: O) ?8 q' Z

    ' `8 l! ~9 I5 z* e" V$ O于是,在多方筛选测算后,他采取了框筒结构。这种结构和一般结构不同,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在一般受力的情况下,建筑物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外力;而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外力时,可由房屋内部结构中某些次要构件的开裂使房屋总刚度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减少主要构件建筑材料承受的地震力。这种以房屋次要构件开裂的损失来避免建筑物倒塌的设计思想突破了一般常规的思维框架,突破了以刚对刚的正面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 T& H7 ]& q# C" Y( s
    ) A8 n  T! v! e8 f/ G' E' `在这里,林同炎选择了以“逆”保护来保护。保护与破坏是完全对立的,但这不意味着它们不能互补共存。如果不遗余力的保护不能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那么用“破坏”来“保护”就是雅努斯式思维的精髓所在了。使“保护”和“破坏”双方呈现出相互依存的态势,主动设计一些在强地震中会被破坏的东西,恰恰成就了保护的目的。在主要建筑体完好的前提下,次要内部结构的破坏反而使得建筑物避开了强震的摧残。& D# U3 |8 T' f( |& q/ l
    - E9 q$ U' J& s+ \' _. l; A# D1 `
    雅努斯式思维训练的第三步建立在对前两步扎实把握的基础上。这一步要求解析对立的双方,然后进行重组建构。- S& ?! Z! k$ v- W- O
    " [! u& B9 [4 |3 `2 Y  W
    7.缺点逆用法
    * P2 M5 H0 e! H: Q& d: c$ R$ r" V8 o) b
    缺点逆用法的主旨就在于“缺点即优点”。缺点逆用,首先就意味着从普通中体味不普通。它强调的是反过来考虑如何直接利用这些缺点,做到“变害为利”。也就是说,针对对象事物中已经发现的缺点,除了采用“改进”策略以外,更希望做到的是成本更为低廉的“直接利用”。: r# `1 ?: E, m3 l: f# p7 r) `+ w

    ) s6 [& i5 ]0 d1 K3 W% j你可以依循下面的步骤搜索身边的“缺点”,练习逆用:
    7 A) f6 J* J% C: u& S1 w- b; L8 [- a2 j  s, a
    ●确定一个对象,可以是一个东西、一件事,甚至一个人;8 ~' v2 j3 g9 h+ Q7 s2 i
    7 s; G4 n: g+ d# r( v( B
    ●尽可能列举这一对象的缺点和不足(在这里你可以采用智力激励法,也可进行广泛的调研、征求他人的意见等);7 B( q& g8 D9 C0 Z5 g

    : A1 w( Z% f! q6 p- k●将呈现在你面前的一个或数个缺点加以归类、整理;
    7 j8 |2 T! L8 Y7 c! x) E, z0 i* D9 _5 d0 O) A! u
    ●针对每一个缺点进行分析,寻求变废为宝、化弊为利的可能(这一步最关键的就是“逆”,要用逆向思维处理这些缺点)。3 z0 ?1 x3 W8 X  H9 D9 i

    1 s5 a1 `9 |2 B2 ^& L很多摄影者在拍集体照时总是先数“3、2、1”,可是尽管人们都尽量睁大了眼睛,可总会有一些人在数到1的时候坚持不住眨了眼。
    3 s( k& i: Q0 B" E' K3 y: I
    $ @6 w0 z- {! P3 f后来有个人出了个主意,大家将信将疑,甚至还觉得有点怪异,可是照片拍出来以后一看,果然一个闭眼的都没有,你能想到这个主意吗?: _/ P* ~8 x! E  r$ x# L% I' @% [

    6 H) x3 t& Z1 g' d1 m% t回顾一下我们的思考路径:5 s. |0 T* ]" h" V. |' @
    3 k5 r+ [( J8 d
    ●“使大家在按下快门前不眨眼”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 g& H& H) b7 }) W% F
      Y- h) E( _& [% T4 U  \" G●人的眼睛如果睁得久了就需要通过眨眼来补充水分,使这个事件必然存在缺点;1 D! ]5 u- m4 Q; R, H1 u5 G  L6 u

    2 f0 M1 b) j- Q5 y* Y●针对这一缺点,其反面就是不长时间保持眼睛睁开,也就是闭上眼睛。
    : I$ ~( f6 U1 c
    2 L( Y3 v5 b! `" F' t" Y答案出来了:新办法是让大家都闭上眼睛,喊“3、2、1”后再一起睁眼。
    5 h3 ~# ?, o/ z* H' g% p; M3 p# n( n) T; V' F- h
    你想到了吗?缺点,可能就是优点本身!! G4 `, g  V: {- r  Q( U1 H: N% \
    ! g" V" C4 y7 A. Y
    5FD6CDEAA32374CC68F7825059014C20_B800_2400_800_450.jpeg
      ?  W1 `0 f4 ~0 U9 F  N- q0 h# V' z6 e9 a
    3 S4 ?5 }8 }% m  v3 c+ `& R

    : F" Z# l6 P5 q2 q7 ~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2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