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1|回复: 1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2 17:13
  • 签到天数: 446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4-10-1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 x! b! I7 T6 y; q

    + H% m8 ~! x1 V: @+ ^ u=872954081,540930023&fm=23&gp=0.jpg
    . c' c& Y1 d9 r8 `, a3 m( V/ \! e. ?  s+ I; f- O+ y
    第一只狐狸+ w' Z2 `' o8 D) `4 u( P" H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8 y. Q  [' j, U) ^& n(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 j$ ~. _. |) c5 W, u# j  N$ }) k5 H% V; G! Z) U' n
    第二只狐狸
    5 R4 I! \! }( Z, X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7 I0 ~, g2 [" s) q0 H& x5 r6 U& H* J+ g(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6 |" L3 J/ ?9 N; j, X& |4 T+ E

    + O( m& S: A2 T2 |5 Q, @% L1 }: H第三只狐狸
    . m$ ]  m, y; C4 v( Z$ C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 r) |. T: E5 n" l6 |- E(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 ?: D, H: i. D% M. a1 [. J! H3 K5 E! }" h
    第四只狐狸8 w" E9 X4 B7 a6 K, T2 i
    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 ^- P. m8 s9 v: Y; s; c(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9 f8 b4 c) K

    6 n- @' x5 Q+ O- h8 `3 y6 d" K第五只狐狸" J; V4 P+ j9 H# R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n  D) [  v2 R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 y, O" ]: A9 Z% R: X( w! h4 |4 {0 f% _7 ~4 a
    第六只狐狸# p. I7 \) x" V4 f! d7 V( o4 t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v* S4 c5 B, L$ z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7 ?, r3 k) k# w
    1 }, ?% r2 y2 c. o第七只狐狸) L2 y  V+ k: ^% x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1 |3 j( J) E' U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6 v2 p* j8 `$ ~- R) a. v/ V: y' T  b- |* T: z/ x
    第八只狐狸- N  E1 S# m( W7 d9 F& p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 ?  q+ T0 e; H- ^8 i/ G& x(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1 Q% B0 E5 u* F; V$ ]- {% h6 s. ?9 U4 x7 q5 C7 n
    第九只狐狸
    ( e  N% L- |. t' [2 V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 C# t& n9 T0 s9 F" i& N(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9 y; I$ _8 q6 I9 a. @
    : _; h( P7 F7 [" ]第十只狐狸8 E% {6 f9 I7 [4 {' }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W  L% k/ c0 A6 p- S8 w8 Y4 M+ G6 Q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2 Y: i0 W- [! |- t; D7 h3 S9 q& k+ F  L/ G. w
    第十一只狐狸
    , {! q0 M0 @1 t& Q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J# o% w& d7 Y1 E. `
    . B3 n( R& V* _7 H4 s
    第十二只狐狸
    / x0 [( v, H0 ^; [+ N, B6 z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3 M0 a1 w1 O2 o+ r7 i. l(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5 f6 ?/ N$ Q" s8 i1 `9 \3 J/ c
    : ^& R! y9 i. C9 }+ u! o  [第十三只狐狸4 V# ^$ y! d* K4 m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i; U# G9 ~/ e! N- J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s8 d+ N* S/ R) D/ n
    8 O) N8 g! R) {- _  d2 P' s
    第十四只狐狸
    1 @" W  z5 {( Q2 D' |5 Q" |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 y% W4 A& S- W$ p8 c6 e% G(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H5 c* g/ i( A+ b" ?; K

    7 k6 n2 O+ f! R- [" Q2 _第十五只狐狸
    ( k' L6 B/ z) K7 M+ P! ?0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 x, I. U9 k3 ~5 \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8 @% p8 V4 H8 |, |  N( g: G
    0 z$ n4 ^1 k; {# e% C/ j; ]
    第十六只狐狸
    8 l/ ^1 g) \% d- T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2 ]# Y, N6 u: C+ w' g$ S0 p
    (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9 N3 {. d! y# P
    ' a; v, \2 n' ^+ N
    第十七只狐狸- x4 `- n/ X& }& D% _* Q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 M9 r# H; W  B(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 ?- N6 J' x0 I8 H) E; C7 |% ?8 h5 F: s( `
    第十八只狐狸8 A/ t. A$ g( l$ Z9 |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7 T8 N; P: f3 |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1 m3 m$ O5 V% T! O' o- m/ l/ N9 y
    " r7 i3 p! m& _' L6 s7 b. x, X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小小浅显的道理,通过寓言来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吗?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 ~; |5 x7 t& {. S: O) f% k9 s: P
    ) v* X: D/ Y: d! t1 c9 o; }

    , s6 k5 J3 v2 ?  ?) c
    / o0 _4 g9 i) Z* {# {" ?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10-8 08:50
  • 签到天数: 1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3]签到两年

    发表于 2014-10-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桑哥 于 2014-10-18 15:07 编辑
    $ t9 T. b' M$ a: U8 _4 X
    . S' Z5 M8 [, |5 a) [$ U+ [看完后,我想知道楼下的看到第几只狐狸了?6 I( a7 t- ~+ g7 A. t" e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 Z9 I  l1 R' f2 @7 k.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3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