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3|回复: 2

[其他] 名家笔下的年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5-2-19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091259.png
    1 Z7 Q1 H2 z6 L$ q7 D% b北京的年味9 a4 `; w0 i' c1 t- Y3 I' U
    5 u. E5 T" T7 F7 `! d/ G+ J- z
      梁实秋:年夜饭特别丰盛 年菜即是大锅菜2 v1 D, o% t6 ~1 f- W

    2 [7 j9 l: S4 {( p  梁实秋在《过年》中写道: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 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 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 " 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 M$ T# ]" U, x: ?* b. d

    % Y3 Q- p! s3 ?3 c- t' m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日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出现。. y' g) `; r' k) I3 b5 Q6 p

    6 P  ~4 B$ m- D$ q" z  老舍:孩子们过年 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0 T" U$ J6 ^  b7 P

      `2 x  `1 ^" i9 ?* \) E9 R) ?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6 J8 K: g1 D  |% W+ A/ D! O
    , C  y: m  }! g5 _  x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0 j( j8 H4 t% B" s, \8 S
    - Z: y$ h2 p( U) Q) x  o5 V1 o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X  u5 k2 Q0 X! _. e' J1 H, D: \# C
    ; A1 E7 Z8 G# @+ j1 G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 s+ G; H% Y% B" D% W+ ^
    3 ^# ~1 z# D8 c3 y& c* I
      河北的年味
    8 [( K4 ]$ d5 b$ ?; F. l: Y5 w8 D* Y9 Y& X
      王蒙: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 因为能吃上一顿肉( n( T: ?) ?/ Y; x/ a  Y
    8 p0 u; `2 K. k/ U
      王蒙在《过年》中提及过年更像是一个怀旧的话题。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因为包饺子,因为穿一件新衣服,因为给大人磕头和得到压岁钱。也因为相信家里大人的话,相信这几天有诸神下界,有祖先的在天之灵在空中巡回,我们必须出言谨慎,行事小心,敬畏与感动上苍,祈求好运。
    ; }6 j8 I0 f5 w8 G0 c+ E$ Q6 ?- f
      还因为小时候觉得过一年是那么长,盼呀盼呀,好不容易才到了严冬,到了冬与春的那个微妙的分界处,到了哪怕是强颜也要欢笑一番的年。2 z2 x" w+ X( h5 G, p, \- x% n
    0 {4 a; I# A8 _( K3 E4 L0 [  R3 G
      还因为放炮仗。小时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还是喜欢听旁人放。有激动人心、什么事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感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始终不认为王安石的这几句诗有多么好,但是他的诗永垂不朽,变成了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心啦。6 s4 O$ ~; t% F! |- x* R
    / m3 T7 d7 U1 c5 J! l2 @
      肖复兴:饺子必须要在鞭炮齐鸣中最后亮相
    ' l5 i5 ~+ B; S* D$ p7 A7 w
    9 a6 F" Q; y% w2 ]  肖复兴在《年味儿》中写道,年夜饭,更能够体会到每人的参与和年的意义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这大概可以称之为年的味道。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丰简由人,却都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年夜饭,不仅是不能够如现在一样到外面饭店包饭,而必须要是在各自家里吃,而且是必须要每个人都自己动手的。年的仪式感、年的气氛和过年的心情以及对团圆渴望期盼的心愿,也都体现在这样的仪式之中了。
    % }2 v1 B' D: d( ~/ p2 S5 |5 B% a2 {( c9 P- a3 x' J  |
      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到年卅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都安排好了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各家都忙忙乎乎,红红火火。准备了那么多日子的各种美食,如同生旦净末丑一起隆重登场,而其中的饺子,是必须要在鞭炮齐鸣中最后亮相的,那是年夜饭这出大戏里梅兰芳的压轴戏。当然,最后再吃几个素馅饺子(里面必须包一个铜钱饺子以求吉利),这是年夜饭的尾声,甩出的最后一抹高腔的余音袅袅。然后去守夜、祭祖、团拜、迎神,这个年才算是真正地拉开了大门,迎接我们一步迈进了春的里面。4 H  a5 a; P4 _3 K' y5 N6 f

    6 X8 G; V' C9 _  刘绍棠: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
    9 s9 A  P5 h* o. U& G: M  Z1 ]: d# z7 a0 n, F! f* h
      刘绍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写道,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 Z& [( N; j3 V  j9 }# ]+ p$ \
    * e4 o+ R. d1 `8 ?6 A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8 R$ v" W: S- m1 R; d
    4 ]1 d# B7 u- C2 G2 n( U5 ]
      喝过腊八粥,年昧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 C: W& f1 B9 a
    2 P( @# _6 o" s8 E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2 i3 a( T0 Y5 ^
    - }# U/ f, `. R5 E. J$ L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电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 姜太公在此 "。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 |1 Q- X6 P, m2 E" J0 h* O' r
    4 G% J4 h- U; t7 b) i! g; y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产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5 u- z2 m7 a- H# U+ j2 q
    6 F/ v1 T$ j" Z& D) A
      山西的年味& O5 ^" T* Y/ {
    % T/ K2 m# L% F
      周友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
    ! v/ u; T; ?: j9 b. ~5 l. q. h# ]& ?6 N* x) H/ ?/ s! }  A
      周友斌在《过年的味道》写道,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 " 汇报工作 ",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 " 上天言好事 "。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 q, s- I4 k( L6 z$ d% Z4 Y& R% |) i1 [- i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 @5 S1 P; N8 w8 |5 ^3 n
    ; A6 m. U0 X+ {/ V/ b  s7 V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 " 抬头见喜 "、" 身卧福地 " 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k* ]5 J# M2 b; K8 U- u) \
    ! i2 b! \0 N6 ~% i. `5 f
      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香火已经点燃,满屋子的清香味。母亲用郑重的目光告诫大家,不准嬉笑,不能高声说话,整个家里的气氛肃穆而又凝重。首先祭天地,其次是祭财神、祭灶神,最后才是祭祖宗。祭天地当然是最隆重,支一张桌子在当院,香要烧到五炷,放上各式的贡品:刀头肉、干果、馓子、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再丰盛一点还会有鸡鸭鱼,黄表、纸钱烧起来,母亲一边用根棍子拨弄着,一边碎碎祈祷,可以零星地听到 " 上天保佑 "、" 岁岁平安 " 之类的念词。- i6 k% [  W7 R1 g0 x, M
    - @! Z! @( A+ ^2 a# M! K' d
      
    / \% T) t* }) _1 H8 x1 ?0 E# P+ O& s7 G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的年味' S1 X5 K7 f. a
    + `( l# I' a. o$ ]7 b
      冯骥才:过年要为母亲备足八样年货一一送上
    4 v4 H- L: k2 D! @" U; {- Q* m: `7 i9 k, Y7 N) O
      冯骥才在《春节八事》描写,每进腊月,友人们便笑道:" 大冯又忙年了。" 过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备年货时母亲是重点。母亲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来一直要为母亲备足八样年货一一送上。大致是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还有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母亲今年九十高寿,应让她尽享与寿同在的美好的生活与年意。
    . z. h0 Q5 S; l+ ?# t% v0 Z/ Z" v8 j$ X% V& |. A
      江苏的年味
    % u0 x( b. E! V8 i" e' U
    . Y# T0 l/ x; c# M+ R; S% I  汪曾祺:腌 " 辣菜 " 过年开坛 辣味冲鼻极香美
    # T9 }7 S% ?: y" G
    : M% U. B5 D; O) j  汪老在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谈到腌芥菜:入冬,腌芥菜。腌 " 辣菜 " ——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 c2 u0 H4 G9 ^$ m# w+ J7 [  W' A3 j# I6 k
      他在《四时佳馔》中描写:春节吃饺子,比户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饺子,以蔬菜、炸油饼、薰干切丁为馅,取其清新爽口。立春日吃春饼。羊角葱(生吃)、青韭或盖韭(爆炒)、绿豆芽、水萝卜、酱肉、酱鸡、酱鸭皆切丝,炒鸡蛋,少加甜面酱,以荷叶簿饼卷食。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极香美,谓之 " 五辛盘 "。萝卜丝不可少。立春食萝卜,谓之 " 咬春 ",春而可咬,颇有诗意。饼吃得差不多饱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谓之 " 溜缝 ",如砌墙灌浆也。
    8 f9 \/ u5 S2 H( C# e7 f$ q
    1 L! U1 y- M. Z' f1 }& _6 n+ d( q  浙江的年味
    : ^) `' s4 ?6 I) t
    ; G. q. W( t  Z  张抗抗:过年时厅堂挂满酱肉粽子、鱼干4 @% r' c( }' J& L* L
    - o' K9 ^" i1 ~
      张抗抗在《故乡在远方》中写道,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3 \5 \4 x9 d3 G( j" W8 c. f% H  g

    4 D! q, X- c7 E, ^ NFNIy.jpg
    7 S, ?5 ~0 o0 M" g
    # W7 F' q  m- K% B  丰子恺:吃年底夜饭 碗数必须成双( ~( k& R7 L  c/ ^% d
    0 y3 }$ |: w+ ]/ C
      丰子恺在《过年》中写道,腊月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 " 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 y9 l8 l) N8 W8 Y8 E6 o# W& U. P( s' Z# ?: B4 p+ A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做 " 毛糙纸揩洼 "。" 洼 " 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 " 要死 " 之类,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他绕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7 H9 I9 I; d: m# r* h.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12 10:45
  • 签到天数: 5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签到八年

    发表于 2015-2-19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2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