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1-24 11:47 |
---|
签到天数: 4385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一个关于语言意义变迁的虚构故事
$ A6 c9 I7 ?; E/ A1 s5 A0 X+ W7 g! A3 v, j+ h8 c3 j
. C8 ~! u3 k( _- f
9 u y# b7 s n: M一 “匉檾”的故事1 e& I# `2 r }2 T3 k# f: E) p
. n2 b9 m2 F+ \2 ^7 @
(本故事纯属虚构,所使用的“匉檾”一词也纯属虚构)6 v9 A5 O* L- Q# J% _( k
) G' ^) t$ S6 A: H) N8 k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姓张的人,我们就把他叫张三吧,他没事就拿着个小东西在石头上磨啊磨的,最后磨出来一个尖尖的头,他要拿这个干什么呢?为了把一块新皮子挂到一块木头上,至于到底有什么用,时间这么久了我们也不知道,总之这个方法很好,大家都没干过,甚至都没有一个词来描述这样的事情。
9 x* A4 }+ f7 @) F: F
" g G) X1 N" T, g( u张三就说,我把这个动作叫做“匉檾”好了,以后人们要干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说:把鹿皮匉檾起来,或者说:匉檾技术不好的男人不能嫁啊。3 D9 `, Q0 W6 B) @
# m3 d8 i) c/ r1 _$ ^9 Y有时候人们要挂起来的并不是毛皮,而是自己织出来的一块布,难道又要发明一个词吗?不必了,当张三举着一块布,站在木板前面说:把这块布匉檾到木板上吧。
& n+ l$ P" R& ]: V0 H* U* m* K( b; z2 {3 ?/ a& v
人们就知道他要干什么。/ m- b3 o( O: x9 k$ r% U
% `) ?* p; T8 Y: ^9 n d1 e时间久了,我们要固定的东西,有时是毛皮,有时是一块布,总是就是那样一块软软的东西,大家已经忽略了毛皮和布的不同,把这个意思同样用在了挂起一块布的相似动作上。
' j5 C6 D( Z9 h. R9 E- s
' p1 A4 d) y3 l$ `4 a; F+ V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大家说话时都开始用这个词,听得懂的人也越来越多。' M# |3 |' L, ]" O* ]8 u: G% M3 P
3 S, G Z7 a9 p) w* P另一个家伙李四出现了,他发明了帐篷,里面用支架撑住,然后把布的几个角固定在地面上,做为一个小小的发明家,他指挥着大家一起合作,当要固定某个角的时候,他突然觉得没词了,没词就不好指挥了啊。那个张三,估计年龄也很大了吧,叼着烟袋,做为一个发明了匉檾的聪明人,他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7 i* C* j$ i, C! a* P( G$ S- B, p' }; |: ^/ t$ N2 v
就是要用尖尖的桩子,把帐篷固定到地上,于是他说:用你们手里的木头桩子匉檾住四个角,里面用支架撑起来,就可以啦。
. ]- I' y) m9 Z' Q b
$ n. v1 K( ?! W4 w0 f干活的人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于是很顺利的完成了工作。
$ v4 e) l! w B- A* W
; h( s+ S8 H) _0 P. x日子又一天天过去了,这个搭起来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叫它房子,不过有个问题,和原来那种房子没法从说话上区别,一个人从家里出发打猎,在外面也搭了个这样的东西,他跟人说的时候就很不方便,他说:我回我房子那了。听的人就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当然他也可以用更详细的描述,总之会麻烦一点。+ m) {7 w/ M9 x# _0 P$ T( E$ m
! C/ [+ \/ |; E
人们很讨厌麻烦的事情,我们啊,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喜欢偷懒的。人们互相称呼的时候,也喜欢偷懒,比如一个人长了红鼻子,以后大家提到他就说,那个红鼻子。那个红鼻子今天打了一只野兔子。人们也不会以为一只鼻子在野地里追啊追,最后把野兔子打死了。5 \6 y& V5 r5 z& r* Z
' w3 W# L. p* J L, b4 Y6 o; T形容一个地点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标记带指这个地点,至今留下了很多这样的地名:4 T: n5 g. i+ N2 g
' h% x; {# J5 i/ R* i公主坟: 话说那一片的人也不是住在公主的坟头上,至少。。。那么多人也住不下吧。
4 Z& K* ~0 U& K9 q
: _- M; k! R) s$ S& ?/ k七里坡:离中心城镇七里的路上有个坡很难爬,那里的村子就叫七里坡了,村子也不是真的建在那个坡上对吧。+ e9 K9 M/ ?* t6 i# d1 T8 P
& C$ \1 [( z0 q$ S; K4 z同样的道理啊,大家对“匉檾”在搭帐篷时的用法记忆犹新,于是开始这样说话了:; U% s& H/ J4 A, n f. J
. K- C+ u& P# c) b2 X) g我回匉檾那去了。
9 B+ O; O ?" `3 n' H" I" V; B1 u% h; K' ~) X6 y, x) _3 Y
听的人也不会以为他想把自己扎到地上,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会知道,噢,是去那儿了。久而久之,人们看见一个那样的东西的时候,就说:+ h4 L4 e4 U5 _- d
/ \+ _4 F" q0 d: f, n
那有一个匉檾。0 Z2 q! E/ |$ F; L
2 I2 V- b+ c7 G) U: O6 a1 |匉檾就获得了一个名词的具体含义,专门指这样搭起来的临时帐篷。# Z- c1 [1 n* ~/ m5 b& r7 G* x8 z
" k7 u6 h* ~0 y% k- ^. n9 C1 F又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这样搭帐篷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年轻人开始用更好的方式,而老人们很是坚持了一阵传统。这个事情甚至起了不小的争执,闹得挺大,导致这个匉檾也出名了。年轻人给新的方式命名为嚲韐,以区别为传统的匉檾,终于有一天,一阵从未见过的风暴袭击了他们,把所有的匉檾都吹倒了,而嚲韐依然屹立。5 h6 O/ \6 X1 Z( s# W
$ Q4 A) H6 O$ L' s$ x
以后年轻人就用匉檾这个词形容不牢靠的东西,顺便表达了对老一辈人的嘲笑,对老一辈人说:你们的方法太匉檾了。继而开始形容人品,如果觉得一个人看起来又顽固不化,又有点顺风倒,就会说他挺匉檾的,不要和他打交道了。+ {# Q4 h5 N% }- M& X, I3 ]0 T6 ]
1 y: d" u* d1 }( e& u2 n8 }% p这个故事讲完了。
6 V( b' u" e2 s: l& n3 n" s$ ~( j- }
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匉檾”的意思,和后面的意思,已经相距很远,但你瞧,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单词的含义会在怎样的情境下,通过说话者的使用,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
; G5 n/ y+ s1 V/ C% a
# e/ o% b. b4 Y; L二 语言游戏) O5 g, j* {$ [
& @- |3 m* o1 c, O/ M5 g我们玩几个关于词义的小游戏,这几个小游戏,是为了帮助我们体会词义变化的有趣之处,为了突出这一点,我甚至超出了文字语言的范围,让字的颜色也和语义发生关联。这居然也是可能的,但需要你沉下心来,仔细体会其中意义变化的规律。
+ }7 S T, H* Q! k
, t; f k( v3 a/ ^3 D) P1 分离
/ _, }% `+ G6 ^% g( W3 m" M! w0 x7 t( Y
我们打算把“跑”这个字的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的跑,一种是人的跑,为了平等区分这两个跑的形象,我们用略微不同的字型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跑,人的跑我们还是用“跑”这个字,动物的跑,我们用“炰”,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只是取了一个生僻字的字形,不需要理会这个字原本的真实含义。 / h$ H# @7 [% x8 K$ p
1 {3 z) b7 Q6 n2 o* C6 n
兔子炰得很快。
4 F2 [- X3 B5 W! S" }1 N- ~
5 d# z" w" H2 g! C鸵鸟炰起来的姿势很奇怪。) w; H% T" V% Q$ C) B
- S0 v0 Z; M. P5 H' G6 C
我骑的这匹马炰得太快了。
N* J6 ]: w1 D6 H6 Z
1 }! `: Q, S! t/ [一百米测验我跑了13秒。4 K; U2 h# r9 T- @( A5 z3 Z7 U7 m2 s" k3 ~
/ \: I% c8 H; F. H) D, u$ ~你跑不过我。. j8 k. o: B1 \7 F% s$ Y
$ w6 _5 Q6 m7 z) p, O6 f/ }赶紧追,别让小偷跑了!+ n) r; z/ H; @3 n. h1 U# m
( Q7 _' @* d' T! p, ~" z" A
然后让自己做几道选择题,请注意要选择正确的字:) x7 d3 G8 [4 w$ C2 K3 A
4 w3 d1 b& P/ c) o
我家的猫_____起来比狗快多了。
7 _" ]7 y% D& Z: q, T4 |; h. K/ W$ R7 R* K3 q' i8 C& v" d
全世界_____得最快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 s$ Y7 ]- z) ~0 E- I# v$ z8 l. K' M- p1 }7 e* u9 J* S5 [
别____啊,还没给钱呐!2 d* X" |) C" @* C: g' D& M2 r/ }1 u
# e, Q. h0 l5 P: a; g: f5 J: b. f- _小鹿欢快地____向它的妈妈,很快吃起了奶。
6 G- e! c1 X1 C. v5 F9 D7 C3 _- H, O
我们去操场上比比,看谁____得快!( p+ @: ?3 C" U7 T4 s: y
- g6 N; o& I" |, ?+ v+ j4 g' m+ i: R) i) ~& n
5 g$ a: T+ _9 n) @1 |仔细体会一下,这虽然是虚构的一种词义变化,但当你做完题之后,再看到这两个不同的字时,是否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的感觉?
5 r: I. u0 D _6 y' }! z4 y: r4 c
* ]" z+ R+ u' f7 W1 Y) h0 ~/ I; @8 Z0 D: S/ a: V
2 语义合并. ^. \) f6 m& ?3 d+ z
! F4 ^/ p3 s8 Y* Q8 W+ [6 `% z我们能把上和下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反的意思,合并为一个新的意思吗?9 h( D: G8 @* h# N, |% d
6 ?# r8 Q2 G' _8 B& V) X7 m不信的话我们试试,我再取一个较为生僻的佧字,以代表同时有上和下的含义。
* j, V* u; N: j, }1 ~: }$ H4 N! o" o- f6 F4 t9 | B% f
可陈述事实:$ Y) l4 h5 V H
- A* E( |1 Q( a: J |2 l气温最近佧动得很厉害& B, j, X5 [1 C) }6 x0 U
/ L$ e4 J* w, M/ Z
可形容事物:/ n! y. i8 W1 P" @/ l; c. A' X8 o
3 n$ r* B- H9 n6 c9 F) R$ w比如把汽车的减震弹簧叫做“佧簧”9 f% O% A. y3 l, N: s, K
, V0 }9 W* `3 \9 H) w
又比如把电梯叫做“佧梯”) } T+ u5 ~% E4 ^ {# a
6 c' m, ?; m h还有限制级的用法:
; }0 e/ p! R, J, o( J$ g# B1 q& l; u8 s8 l8 v P. v
楼上那一对夫妇每天佧得楼板都在响。; h2 M" Y# W. N P" t
, }4 _! B5 t% ^$ _: a' N) O
说到这我差点忘了,曾经有个“挊”字,不是也风靡一时吗。
* W9 }; |( A% I8 ]8 Y- N D1 Q
- Z! ~2 f( x; C* B) A- v% k* b+ G/ q2 X4 Z* }6 D, {: _0 o8 D1 Y: l
7 f! ^6 G B& T, I最后考考你,如果用来形容人生的话,佧在北京和漂在北京相比,又多了一层什么样的意味?
7 n# n1 D) T3 F) Z! g" l4 i o4 f5 d4 y9 o1 K0 c
如果你能感受到这种意味,这种感受又来自何处呢?7 S+ m: I. b; j3 d) {( y6 R
1 C# [+ Z, Q6 D1 g
& h3 T! Y% e2 s: ?7 I; x& Y2 Z+ U b) J& }- W: ?
3 阴性与阳性
" I" P- F# C1 l
' h0 C/ `# B6 a, `( W/ s- ]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这个尝试甚至超出现有文字语言的界限。6 f* m0 d0 v4 s M6 |8 _# a
: g' i. \4 o s6 J- y; B& y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动词不会因为施动者的性别而发生变化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玩个小花招,让汉语中加入这样的词汇呢?这次我们不去变化文字本身,而是用蓝色表示阳性动词,红色表示阴性动词,还是看几个例子。
( E w+ w# }' F& U8 x- [$ w3 w
" w8 Y5 p9 R4 u F她一百米测验唱了13秒!
: B& |8 Q1 j7 D" k$ ], U" D9 m* X5 K; T8 |5 J
他一百米测验跑得比她慢多了。
( ~$ K" ^! Z8 o% q$ z2 A+ X8 A9 l. M! A+ ]- H- q0 ~' q1 \3 W
王菲在这次演唱会上唱了12首歌。
# B* }$ A( \* B1 A/ ?# @" F1 n4 l! e/ e
李云迪这次演奏会弹砸了。, q6 [9 `+ D$ n6 v2 ~# f
8 C; O2 J& {9 A; t: M; U" B5 e
4 k; z5 D* g% w7 K" {5 b5 }3 C9 H" S4 |7 d$ j7 ?; p
细细体会一下,这里出现的蓝色和粉红色,能成功地和语义挂上钩吗?看下面两个句子:* ]1 K3 n7 I0 A! }* y
1 X, b: P: A0 I- ]
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骂)的。% A, W4 m. V' N" D3 g, V
7 Q- v' W4 _3 n0 U$ b
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骂)的。6 V# A) V( E8 z: Z6 x
- }* k- e* y* L' _2 y
4 W- z, K) ?/ G$ n; U$ P. N8 k
$ A7 u! o4 D0 m' p. I. g, @3 Q感觉如何?
. \% ~& }" p0 v# I# F+ a o! d! N) U0 V( S+ O; f, r
这样的游戏,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着,人类的语言如大江大河,在时间之轮的驱动下滚滚向前。人们的情绪,感觉,需要,外化而成的语言,都是这股洪流中无数的小浪花,转瞬即逝,又生生不息。在这样的洪流中定格语言的意义,汇编成册,犹如把河流做成标本,谈何容易。感谢我们的语言学家,他们历经多年,从海量的语料库中抽丝拨茧,分门别类,提炼出词条和例句,这让我们的英语学习,有了详实的资料可以依赖。; r$ `/ y! n9 B
% _ m o4 @' J. }: D3 g
然而,语言依然是活着的,如果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借助词典进行学习就会进入误区。
8 n( ^1 F1 P4 Z% m# B4 M4 U) c8 J
- m5 `- o9 V2 V. R+ l& v4 B- R4 f8 \6 p! S) E
三、对待词典的正确方式
9 V0 q* J6 X" b2 M; e
& Z! {5 G2 }$ A, @1 例句提供了单词运用的场景
9 K3 S% B `3 b; y" t- }5 L; {8 c5 N" j) p
在我们常用的词典上,关于单词有这样两类主要的信息,定义部分和示例部分。定义部分主要包括词性和释义,示例部分包括短语搭配和例句。+ i; d) r+ E! g& g: v. N3 g
' F4 L* ]' x. h3 J/ z ^+ y
词性和释义的出现,是人们认为需要对一个单词的内涵,做出尽可能精确,严格的定义。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罢了,单词的语义,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严格规范的。我们并不是先知道了单词的定义,然后再去应用这个定义。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从一种使用方式到另一种使用方式,只要这种变化不超出人的理解,对沟通不造成障碍就可以被人接受甚至流行起来。1 _3 X+ r' V: u( a6 U; D
* ~2 M3 U& U6 H( h% _
如果你读懂了前面的故事,就会知道,单词语义自从使用情境中产生之日起,一直发生着变化。极端的说法是,当你每说出一句话,都会改变单词的语义。有一些语义变化较为显著,又易于传播,经由人群的筛选,逐渐约定俗成下来,并在代际间继承,如此这般最终成为词典上的新词条。3 D- ]) W" Z3 k3 B9 m( U
1 d" z9 ~( \+ _3 M+ d
词典的编纂者,是将人们在交谈中,在书写中所使用的语言搜集起来,形成语料库。随后在语料库中进行整理,捕捉单词的含义,提取为词条。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根据人们的使用,对词条进行修订。
5 \4 z0 O N& v1 i w8 A
8 f/ s4 H% U) s: u. M; S语义的源头,是使用语言的人们。每天人们都在不同的情境中大量地使用单词,有时把它们用在从未出现过的场景中,表达新的含义,这是语言的活水,我们要理解一个单词,就必须捕捉到这些情境,体会单词在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舍弃语言的使用方式而追求精确的词典定义,完全是舍本逐末,让自己寸步难行。
4 a2 `4 D7 s: I( j* N" N6 ^" C" z
% x% h$ {/ T* H- R" k9 K/ ~
' z" }" K$ Q" J( z% D B' X9 F' x' ]1 {
词典上按词义项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的短语搭配和例句,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投入时间去了解,去掌握的内容。' x- g9 G& ^+ W& p
! ]: J- D0 _4 b8 z: u3 k7 E+ _- e' m! ~
例句虽然只是一个句子,无前因无后果,但一个句子的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上下文信息,比如这样一句话:+ R. _2 n7 [* P
( n; g, f* N2 ~$ Y/ Y他猛地转过身去,差点摔倒。
2 a4 I* ?; _0 W* g6 C" o$ Z1 ^5 h' b0 o2 A0 E; U
这已经有了足够的空间可供我们想象一个可信的上下文,这是一位男性,也许听到了身后的动静,转身动作很急,也许声音让他感觉很害怕,转身时失去了平衡,但还是稳住了,后面他会看见什么呢?还是什么也没看见?
8 O4 @( r R4 e% ~: u2 M% }! q' I- V, V+ R; }
通过对例句所构造的情境的想象,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上下文,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把握单词的含义,最为接近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语言沟通的现场,同时因为词典编纂者良好的整理,又同时具有系统性。1 w& z( y8 l$ n1 r1 K% s
( M1 u4 P5 {; T+ ]
2 中文释义做为梯子: T; F; e+ S2 e
# Z! d. H9 l7 N* D
中文释义已经被很多英语老师批得差不多了,用中文转译英文单词,会给后面的学习和语言应用带来无穷的副作用,这一点我无条件同意。
W7 o8 C% t* z3 D- ]- s- z$ ?0 g' ]0 T/ c# c8 o
然而批判中文转译学习时,我也注意到一个事实,直接看中文释义的方法却又让程度较差的学习者难以放弃,看英英释义看得不明就里,看一下中文释义的确有解渴的作用,但多了又成了饮鸩止渴。为了避免副作用,我们需要把中文释义看做一架梯子。这架梯子,是帮助你跨过一条鸿沟,理解例句含义的,一旦理解了例句含义,梯子就不再需要了,得赶紧撤掉,否则你就得一直依赖它了。$ i. y. n; L1 v* {( C% o5 H6 P4 u" T
( n: P$ b) d# K你可以像考试作弊那样,偷看一眼单词的中文释义,以及例句的中文释义,一旦理解句子成功,就不要再回过头来背中文释义了。
& L4 m" V) E3 F( ^7 ]- Y6 K- D8 T' `- L
在有些词典中,有双语例句,对待这些例句的正确态度是,在看懂得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不看中文翻译。如果一定要看,还是要把翻译句当作梯子,用完就扔,切末把翻译和原文逐词对应。
" I, @5 D, X6 C) R
: V5 M* k" [8 S8 z3 英英释义做为辅助
- e! g/ J v' Y+ r
% L; f7 u& }* B& _$ j# E9 z! i正如前面所说,老师课上批完中文释义,推荐英英词典,但学生一动手,却发现寸步难行。, y/ v" X: r; e8 F9 u8 h5 R1 Y- V9 Q
& x C0 [8 _, M6 Y( X
在前面所讲述的那个例子中,你即使掌握了那个词的各种用法,但你能对每个词义给出精确的定义吗?
, F4 j6 E8 u1 ^8 n, i' m2 a: [3 b5 C6 o' M
事实上,很多单词,母语者自己都未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出来,而且给出来的描述方式也不一定和词典上的词条解释一致。英英释义的问题就在这里。当然,有的释义属于很好懂的那一类,更多的,一眼是看不出来的。这不能怪学习者,我建议完全放弃对难懂释义的阅读和记忆。在考试中考察英英释义,不如说是在考对那个释义的阅读理解。正如前文所说,在上下文情境中的使用才是词义的源头活水。% }/ `1 o' ], i7 b, @* ?
& @6 d' }) T0 y+ m* B: h
4 短语搭配的重要性不亚于例句。/ B* K/ M1 ?( w8 z8 }
0 a% Z$ H9 Z/ l9 f. `5 ]千万不要小看了短语搭配,这是词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短语搭配也是语言使用的片段,虽然所提供的上下文不如例句那样具体,但它具有相当的想象空间。通过常用词的搭配短语,你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个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该词和搭配词的语义关联,这对于记忆和灵活运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v" o- {9 @4 s9 w4 r1 [- }, h
, U3 P( g- y5 F! ^5 P$ ?& [
' r5 N, M0 ?9 C! ^5 C: P# u, `7 ?$ [3 t2 D
来源:@tertio' T$ A" J3 w U5 K) t( q" _8 W
9 t. c, q6 k7 U* K+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