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7|回复: 0

[其他] “匉檾”的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6-12-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关于语言意义变迁的虚构故事
    7 ?' A8 A# O9 T) O
    " S6 \2 B: z& ]6 z6 ?3 x 搜狗截图16年12月01日1755_3.jpg + _$ G9 q9 j' P
    ( v+ T" {2 K8 p& {, P3 }) |
    一 “匉檾”的故事
    ( i7 u$ g- j+ {9 V9 m6 W" Z5 o4 F7 h6 ]  x
    (本故事纯属虚构,所使用的“匉檾”一词也纯属虚构)) A" X. _) F% |) m& w- e6 ]

    1 w/ p1 D$ W5 m, s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姓张的人,我们就把他叫张三吧,他没事就拿着个小东西在石头上磨啊磨的,最后磨出来一个尖尖的头,他要拿这个干什么呢?为了把一块新皮子挂到一块木头上,至于到底有什么用,时间这么久了我们也不知道,总之这个方法很好,大家都没干过,甚至都没有一个词来描述这样的事情。
    1 w- E$ ~  i0 a1 a2 T! p0 x' q/ t
    张三就说,我把这个动作叫做“匉檾”好了,以后人们要干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说:把鹿皮匉檾起来,或者说:匉檾技术不好的男人不能嫁啊。2 l. `( N% K0 e$ F9 x# o
    - j7 ~+ n% [0 j1 y) B3 C1 j
    有时候人们要挂起来的并不是毛皮,而是自己织出来的一块布,难道又要发明一个词吗?不必了,当张三举着一块布,站在木板前面说:把这块布匉檾到木板上吧。
    3 y* ^+ m- {0 N. k5 a8 z; B& b8 r& ~' w
    人们就知道他要干什么。
      S0 z* X0 _# r% d1 w8 p# H( q' j! P+ A- C
    时间久了,我们要固定的东西,有时是毛皮,有时是一块布,总是就是那样一块软软的东西,大家已经忽略了毛皮和布的不同,把这个意思同样用在了挂起一块布的相似动作上。4 H$ k& ~% A: c( ^5 a( ]

    " i5 U' F0 F; j7 p) D5 ^  p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大家说话时都开始用这个词,听得懂的人也越来越多。
    ' k. E2 t. I) _' q0 i" K# \: ^, r, x
    另一个家伙李四出现了,他发明了帐篷,里面用支架撑住,然后把布的几个角固定在地面上,做为一个小小的发明家,他指挥着大家一起合作,当要固定某个角的时候,他突然觉得没词了,没词就不好指挥了啊。那个张三,估计年龄也很大了吧,叼着烟袋,做为一个发明了匉檾的聪明人,他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 ]9 T4 p8 i& o% d/ t) Z* Q4 Q$ z3 M+ ?" P( V
    就是要用尖尖的桩子,把帐篷固定到地上,于是他说:用你们手里的木头桩子匉檾住四个角,里面用支架撑起来,就可以啦。, i$ A4 ?% z& x) a# [
    % n+ f) S- N, }4 R# ~  c# ^
    干活的人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于是很顺利的完成了工作。
    8 c, b& B+ F+ A' C$ {  f) n, @. w( B( \1 m3 o7 |4 P! _
    日子又一天天过去了,这个搭起来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叫它房子,不过有个问题,和原来那种房子没法从说话上区别,一个人从家里出发打猎,在外面也搭了个这样的东西,他跟人说的时候就很不方便,他说:我回我房子那了。听的人就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当然他也可以用更详细的描述,总之会麻烦一点。' v* ~: }6 f  H1 D( Z/ V8 a3 a1 H

    & ?, t  t* u+ Q. ~人们很讨厌麻烦的事情,我们啊,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喜欢偷懒的。人们互相称呼的时候,也喜欢偷懒,比如一个人长了红鼻子,以后大家提到他就说,那个红鼻子。那个红鼻子今天打了一只野兔子。人们也不会以为一只鼻子在野地里追啊追,最后把野兔子打死了。8 ~  O9 j' }8 U  M% b; l: N
    / `! j7 m! W8 W  \3 K; O! ]/ s9 _! h
    形容一个地点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标记带指这个地点,至今留下了很多这样的地名:! f/ f. O% q  D

    / ~8 N/ S  W5 z公主坟: 话说那一片的人也不是住在公主的坟头上,至少。。。那么多人也住不下吧。
    % f8 c- n/ ]: d! B2 ?; w6 U, o' l3 `0 K# b/ E2 ]6 |% R" R3 r( ~  v
    七里坡:离中心城镇七里的路上有个坡很难爬,那里的村子就叫七里坡了,村子也不是真的建在那个坡上对吧。
    ' [) t" F4 O: I% l8 J# Q, V4 u+ Y5 n2 k# H
    同样的道理啊,大家对“匉檾”在搭帐篷时的用法记忆犹新,于是开始这样说话了:
    ( {+ }6 c8 C* h0 a) \! q- c
    6 [$ @+ y- i! h我回匉檾那去了。
    7 }% Y; n* ?/ R( R+ v7 R: W: R5 |6 J4 J. P) U4 \
    听的人也不会以为他想把自己扎到地上,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会知道,噢,是去那儿了。久而久之,人们看见一个那样的东西的时候,就说:
    $ ]: j/ @. G2 Q; t9 _
    % y, `3 Y- p4 o! S那有一个匉檾。  G5 j- v2 q9 `/ f4 d
    5 j( _6 f# V$ ^* M. @
    匉檾就获得了一个名词的具体含义,专门指这样搭起来的临时帐篷。
    # @% d: p1 e# r1 V
    9 U4 f2 @. J& p. x9 V  z又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这样搭帐篷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年轻人开始用更好的方式,而老人们很是坚持了一阵传统。这个事情甚至起了不小的争执,闹得挺大,导致这个匉檾也出名了。年轻人给新的方式命名为嚲韐,以区别为传统的匉檾,终于有一天,一阵从未见过的风暴袭击了他们,把所有的匉檾都吹倒了,而嚲韐依然屹立。" Z, f3 b0 J5 A0 H! q
    ! H6 ^1 f* a# {9 J) ^/ {: }+ v
    以后年轻人就用匉檾这个词形容不牢靠的东西,顺便表达了对老一辈人的嘲笑,对老一辈人说:你们的方法太匉檾了。继而开始形容人品,如果觉得一个人看起来又顽固不化,又有点顺风倒,就会说他挺匉檾的,不要和他打交道了。
    6 L! M( y" a: V; p- h+ _# N' A6 g
    1 R3 Y4 r5 N" Q, \! v! s这个故事讲完了。
    ) h- M4 @- N! m% S
    # @5 m3 k) G) A7 [6 m7 U% M' n; J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匉檾”的意思,和后面的意思,已经相距很远,但你瞧,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单词的含义会在怎样的情境下,通过说话者的使用,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
    ! j" j8 \, [* J- t7 C) ?& C+ D4 R# Q- ~) l
    二 语言游戏5 T( W2 ?" a9 n8 D
    ! O' v6 x( H8 U) c% b; j  S
    我们玩几个关于词义的小游戏,这几个小游戏,是为了帮助我们体会词义变化的有趣之处,为了突出这一点,我甚至超出了文字语言的范围,让字的颜色也和语义发生关联。这居然也是可能的,但需要你沉下心来,仔细体会其中意义变化的规律。9 N1 ~; j+ J  n& X
    ( p  ]2 D3 @/ v$ X- i
    1 分离
    % S% l8 W/ u2 x# N: x/ {/ t+ \, U7 ]; p
    我们打算把“跑”这个字的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的跑,一种是人的跑,为了平等区分这两个跑的形象,我们用略微不同的字型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跑,人的跑我们还是用“跑”这个字,动物的跑,我们用“炰”,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只是取了一个生僻字的字形,不需要理会这个字原本的真实含义。 2 C/ M- S6 \* V

    # G* D7 R3 S' B兔子炰得很快。
    ; G  F3 \7 Q2 g  c) B2 f1 F
    , N1 S$ R, t$ Y% Z4 A' U鸵鸟炰起来的姿势很奇怪。) j: z4 S: g& V/ I+ |+ Z  v4 a! j% Z
    : L" }: a! K5 ^/ g1 T$ a  o2 @
    我骑的这匹马炰得太快了。
      ?. J4 ?7 E* c! ]. X* \- u2 L9 U- P8 V
    一百米测验我跑了13秒。/ }0 R1 y) _3 Q  S5 k# a/ }$ P
    # t( N2 _0 @/ B7 Q+ S' b: A: [
    你跑不过我。
    $ C# I: E+ X! O$ t1 ^6 w
    * X" v3 I7 k, Z5 p/ z赶紧追,别让小偷跑了!* h( `8 {( T& x3 ~. M4 O$ z6 ~1 ^# h
    % b3 ~7 {$ h0 b4 w( U
    然后让自己做几道选择题,请注意要选择正确的字:% o  F( S. c& [

    3 |$ z% H$ k" w% R. D我家的猫_____起来比狗快多了。+ h! j: U) Z% E# {6 b+ n
    3 h. }0 j$ x" c- W4 h  h9 D% E& P5 b
    全世界_____得最快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6 x( g' m/ O+ I) V8 u$ x6 J! k& [2 I9 r, O" I6 I0 ^
    别____啊,还没给钱呐!. |* |; E! \7 {$ g+ u% p2 Z
    9 f' s* `1 f" n) E+ c5 F6 i, a% @
    小鹿欢快地____向它的妈妈,很快吃起了奶。
    0 }( ~- U3 f/ W+ O' ]
    - g7 C: j  L2 O' Q/ @. P我们去操场上比比,看谁____得快!' L1 F& N- m* w, |# |; f. X( F

    8 w+ H$ E8 C5 E# D4 \  |. T6 k" ^9 p+ \
    # l) I, t  s1 d! h$ A
    仔细体会一下,这虽然是虚构的一种词义变化,但当你做完题之后,再看到这两个不同的字时,是否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的感觉?
    : \  }2 I" S  B$ o# E% @5 F3 u
    6 F6 s0 S0 Z. X$ u- ~; m/ N- ]; a
    . d) g: j+ N1 J/ D! g# c6 c) ]/ ~; ]% g# x# ^' f6 Y! _+ E7 ?* R
    2 语义合并
    1 q& g) g( a; a1 ^, ]& F
    , L  ~4 n, V, {7 m. _  @' M我们能把上和下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反的意思,合并为一个新的意思吗?
    # b1 e; H3 T1 T% I  a- c' A$ o5 b, x8 a4 G0 T. l1 S9 O
    不信的话我们试试,我再取一个较为生僻的佧字,以代表同时有上和下的含义。: C( E) f; z& {9 h- }' G) m1 W* ^

    # i+ G$ V% q- u$ q/ s( H! b可陈述事实:7 L& ~7 b; U- K7 C/ \* \: x

    % K, h, _# Q% l/ c气温最近佧动得很厉害$ L7 d% g! M2 T6 _( M4 u' C# [

    9 x; ~0 b* u, @. B可形容事物:
    2 i0 V9 w* ^0 j- P
    : Q0 P7 J2 ]7 g7 j比如把汽车的减震弹簧叫做“佧簧”, z7 u' T9 U7 ]' Y- \, w

    & J* S- r' Z; l0 ]% W8 D又比如把电梯叫做“佧梯”3 Q+ n; z- D) f! n4 \: n
    , ^0 Q1 V1 x3 v# r; \4 S9 r
    还有限制级的用法:) E6 l1 c  |0 L$ J8 W
    & I2 K) b9 u$ j' j: ]1 L2 ~
    楼上那一对夫妇每天佧得楼板都在响。2 U6 j' Z0 @3 {6 p
    8 N: F3 X- A* Q
    说到这我差点忘了,曾经有个“挊”字,不是也风靡一时吗。
    1 R% h" a( D& A6 ~0 G3 @" `
    * ^/ d- Z) z5 S3 K* |7 D1 ~2 Z9 k9 ?, W6 T

    - l: ^' |& Y: c! a. H, i最后考考你,如果用来形容人生的话,佧在北京和漂在北京相比,又多了一层什么样的意味?& e3 e% B* p; a$ ^! R
    * Y! s7 Y9 e$ [$ _+ l6 v
    如果你能感受到这种意味,这种感受又来自何处呢?
    $ ~! Q2 n* d  k! f
    8 _0 ?+ z2 H2 U' l) x2 ~6 M2 ^% k7 t1 ?

    8 [, \! S5 b" Y& v3 阴性与阳性% Q8 @! y! a1 L! x+ }+ m
    5 l/ y+ B: q" _) {$ y8 u- _1 b* ?1 T
    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这个尝试甚至超出现有文字语言的界限。' q/ y. L/ d) O- j6 x6 m0 g

    8 F# t9 ]! u) b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动词不会因为施动者的性别而发生变化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玩个小花招,让汉语中加入这样的词汇呢?这次我们不去变化文字本身,而是用蓝色表示阳性动词,红色表示阴性动词,还是看几个例子。3 O  X  ~" l- E: O9 u
    ) H# h3 r' ?& H- |
    她一百米测验唱了13秒!+ \" C$ b9 l; n3 B- D" e( k; ^

    + W& [! @; H/ b他一百米测验跑得比她慢多了。
    & A8 m* c7 c1 _
    2 q( P% F$ N9 z/ b5 ?( C王菲在这次演唱会上唱了12首歌。) ~$ q" B, `" t4 u
    ) o! a& u: I+ @
    李云迪这次演奏会弹砸了。
    ! s8 p. L, @; l% g" s: w& j. E" j! `8 n, U/ C) v5 |
    9 s  S, R8 b, z$ I, ]
    5 ~2 ^6 S- _, \( n7 `3 b
    细细体会一下,这里出现的蓝色和粉红色,能成功地和语义挂上钩吗?看下面两个句子:
    - l$ S2 w; J; r- C% r# v8 p- w' O. e0 |8 x4 L" k" @
    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骂)的。
    ( \4 T) f1 t: q2 ]- b: z' `5 G; b- t
    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骂)的。
    , e3 r/ A) o+ ^# Q6 P# e' S: p& u
    ' u. V4 C, R6 s' O( U

    7 C) c5 Y+ ]! D7 M# C感觉如何?
    6 i+ k5 I# F2 ?- ~9 ]; a' x7 ~# p& {8 L/ G" a; {3 o: ~
    这样的游戏,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着,人类的语言如大江大河,在时间之轮的驱动下滚滚向前。人们的情绪,感觉,需要,外化而成的语言,都是这股洪流中无数的小浪花,转瞬即逝,又生生不息。在这样的洪流中定格语言的意义,汇编成册,犹如把河流做成标本,谈何容易。感谢我们的语言学家,他们历经多年,从海量的语料库中抽丝拨茧,分门别类,提炼出词条和例句,这让我们的英语学习,有了详实的资料可以依赖。
    ' ^( z, W0 W  Y' x! R: K
    ' n% ?6 k9 F6 ~% Y8 k( L6 O然而,语言依然是活着的,如果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借助词典进行学习就会进入误区。* X# R7 y8 m* f( T; s

    6 F8 h( _2 w( ]% W0 u4 i4 s1 T/ A0 i- R7 H

    8 G  S# }' Z1 w* `( o  L三、对待词典的正确方式% b* |2 V& M' M$ @

    , J4 ~8 j  p) g5 A5 y- i8 S$ q/ z1 例句提供了单词运用的场景9 q  R7 U: E* [$ A9 I
    - |( \* w  x8 D1 p: Q0 G9 O% J( Y! J
    在我们常用的词典上,关于单词有这样两类主要的信息,定义部分和示例部分。定义部分主要包括词性和释义,示例部分包括短语搭配和例句。
    5 I7 T+ @$ Y7 R& }1 O9 W: u! K5 f, F7 q
    词性和释义的出现,是人们认为需要对一个单词的内涵,做出尽可能精确,严格的定义。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罢了,单词的语义,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严格规范的。我们并不是先知道了单词的定义,然后再去应用这个定义。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从一种使用方式到另一种使用方式,只要这种变化不超出人的理解,对沟通不造成障碍就可以被人接受甚至流行起来。& Y* ?( G5 e1 {4 u# H  A$ g

    8 @1 L% F# [0 w" F' {' H7 j如果你读懂了前面的故事,就会知道,单词语义自从使用情境中产生之日起,一直发生着变化。极端的说法是,当你每说出一句话,都会改变单词的语义。有一些语义变化较为显著,又易于传播,经由人群的筛选,逐渐约定俗成下来,并在代际间继承,如此这般最终成为词典上的新词条。
    0 h. h1 A" K! }2 K! k1 o7 Y
    / h/ K" f# o0 P! C词典的编纂者,是将人们在交谈中,在书写中所使用的语言搜集起来,形成语料库。随后在语料库中进行整理,捕捉单词的含义,提取为词条。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根据人们的使用,对词条进行修订。
    1 G6 D' r! v$ D- b( P% W# P0 C, F, X  t$ F& \0 x* F
    语义的源头,是使用语言的人们。每天人们都在不同的情境中大量地使用单词,有时把它们用在从未出现过的场景中,表达新的含义,这是语言的活水,我们要理解一个单词,就必须捕捉到这些情境,体会单词在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舍弃语言的使用方式而追求精确的词典定义,完全是舍本逐末,让自己寸步难行。! o/ J; Y" ~! J
    % o/ R% B& o3 c! l* J

    7 D0 p. p$ }2 A) J$ H
    0 u: N. Z7 m; U/ Y; R) f词典上按词义项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的短语搭配和例句,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投入时间去了解,去掌握的内容。
    5 D" c4 a3 o# r& F; ?2 N' J% L; [7 C1 n& g! U+ P) }
    例句虽然只是一个句子,无前因无后果,但一个句子的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上下文信息,比如这样一句话:
    * N3 f0 [! [6 ]! ?1 f" c& w
    . v* V3 x/ S$ g  X! V3 O他猛地转过身去,差点摔倒。+ G2 U1 y+ N! I. J, W( Y

    ! p: x' X+ F$ `! Z3 J  {, {3 O这已经有了足够的空间可供我们想象一个可信的上下文,这是一位男性,也许听到了身后的动静,转身动作很急,也许声音让他感觉很害怕,转身时失去了平衡,但还是稳住了,后面他会看见什么呢?还是什么也没看见?
    - |' A6 H: i$ B* n' F& @; J* V& S* O" S2 M5 F$ `& t
    通过对例句所构造的情境的想象,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上下文,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把握单词的含义,最为接近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语言沟通的现场,同时因为词典编纂者良好的整理,又同时具有系统性。: O9 i7 q/ a3 g& y5 `2 P  R! `* A
    ( r: Y9 N: e2 {7 G" ]: @2 Y4 o$ m
    2 中文释义做为梯子
    - s" P1 A. E: ^+ E6 c- u: e$ {& u0 ^  g2 L
    中文释义已经被很多英语老师批得差不多了,用中文转译英文单词,会给后面的学习和语言应用带来无穷的副作用,这一点我无条件同意。6 z) q% ^  X4 X" q
    8 d3 E3 w; n- C+ q. _
    然而批判中文转译学习时,我也注意到一个事实,直接看中文释义的方法却又让程度较差的学习者难以放弃,看英英释义看得不明就里,看一下中文释义的确有解渴的作用,但多了又成了饮鸩止渴。为了避免副作用,我们需要把中文释义看做一架梯子。这架梯子,是帮助你跨过一条鸿沟,理解例句含义的,一旦理解了例句含义,梯子就不再需要了,得赶紧撤掉,否则你就得一直依赖它了。
    - e6 g1 i% [3 c8 O1 ]  k# B, W) P# k) Y, A2 z1 n$ I
    你可以像考试作弊那样,偷看一眼单词的中文释义,以及例句的中文释义,一旦理解句子成功,就不要再回过头来背中文释义了。3 u( K' n4 H1 f8 g) w8 I
    % h% X0 ]2 B2 t2 o$ y
    在有些词典中,有双语例句,对待这些例句的正确态度是,在看懂得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不看中文翻译。如果一定要看,还是要把翻译句当作梯子,用完就扔,切末把翻译和原文逐词对应。3 j* N' P  B* T& G: U7 l9 T
    , J" A: Q; R; j( {' ]
    3 英英释义做为辅助3 X& E3 T; N: S5 D" h- \2 F( Y
    - ^: I: X4 X9 Y
    正如前面所说,老师课上批完中文释义,推荐英英词典,但学生一动手,却发现寸步难行。
    8 W: f" H$ G2 e: p1 u1 I, y) W  L: `. P: y  O
    在前面所讲述的那个例子中,你即使掌握了那个词的各种用法,但你能对每个词义给出精确的定义吗?
    * Z5 s5 O$ m! q* m. M' F& Q! H* n' q: ?6 U! B
    事实上,很多单词,母语者自己都未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出来,而且给出来的描述方式也不一定和词典上的词条解释一致。英英释义的问题就在这里。当然,有的释义属于很好懂的那一类,更多的,一眼是看不出来的。这不能怪学习者,我建议完全放弃对难懂释义的阅读和记忆。在考试中考察英英释义,不如说是在考对那个释义的阅读理解。正如前文所说,在上下文情境中的使用才是词义的源头活水。
    " M& J: Z5 T4 P! z! _
    & r  ^, g1 ]! X9 F$ `5 Z4 短语搭配的重要性不亚于例句。/ m5 \6 i, L( v  I' C  b* O) T

    & t3 ^( t6 m" Y# d千万不要小看了短语搭配,这是词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短语搭配也是语言使用的片段,虽然所提供的上下文不如例句那样具体,但它具有相当的想象空间。通过常用词的搭配短语,你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个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该词和搭配词的语义关联,这对于记忆和灵活运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Q1 I  F5 d0 {

      v3 R; O, P* v! z1 q* M# p" l% p8 E$ U6 `- l, W3 B. E  [

    ) {* w, M0 R& X7 |8 f4 E% v  m来源:@tertio3 j$ I. S8 W: l+ R4 F: Q

    ; }4 z! Y9 l1 u" [9 A" E: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