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11-24 08:39 |
|---|
签到天数: 46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寒冬逼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上了暖手宝、热水袋等取暖工具。那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寒冬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件神器——火笼。这个从南北朝出现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在闽北、浙南山区等地流行的取暖工具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6 [0 W' O5 d @9 b( m) o, W
$ i! E9 i* d) z* N6 D$ ~4 Q, d/ Y
在介绍火笼之前,先得介绍下熏笼,因为火笼很可能是由熏笼演变而来。早在先秦两汉时,熏笼就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用竹篾编制的网罩,其下置炉。火笼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别称,比如手炉、熏笼、香篝,它们都属于同类物品,只是功能细分上以及样式上有些差异,大抵都是熏衣,取暖。, w# C, t+ T$ L+ a3 T
南北朝时期继而出现了竹火笼,谢朓在《咏竹火笼诗》中说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 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可见,竹火笼是古人寒冬生活中的神器,不仅继承了熏笼熏香被褥的功能还可以暖手。当然,暖脚也是可以的,南北朝诗人阴铿在其律诗《秋闺怨诗》中便有提到其暖脚作用“独眠虽已惯。秋来只自愁。火笼恒暖脚。行障镇床头。”总的来说,竹火笼的主要功能还是取暖。
5 B' K% w2 V1 K" ~- v
9 ?; C2 b# g, }
; x7 k- W3 I$ e) z8 T, q5 r/ F9 Z% X' l h. a" l2 P% N
1904-1920年,冬天拿着竹火笼的男孩
y* i: f" i/ i3 W+ P7 [+ d+ y* G: f- }$ u! V( r. ^8 C
关于火笼的材质,有着不同的记述。但总体来讲,普通人使用的都是竹子编制的,《清稗类钞》在提到浙江昌化当地风俗时记载“冬日,人皆携一火笼 ‘ 以竹编为笼,内置火钵。’ 以御寒”,可见竹制火笼的普遍性。不过,优质昂贵的,奇葩特指的火笼也都有,试举三例如下:+ V: {) M% B$ [! B* `
象牙。来源于《西京杂记·卷一》”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文中不仅提到象牙材质的火笼,而且表明古代上层社会已经将目光聚焦在”笼“上的雕饰。
8 C# ] B U$ Z/ W木片。来源于《南史·循吏》”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一无所受,唯得白桐木火笼朴十馀枚而已“。此处的火笼朴即是用木头片制作的。' H$ q6 z* d& n* E3 s
瓠。来源于《南齐书·卞彬传》瓠,是一种草本植物。文中讲”彬 性﹝好﹞饮酒,以瓠壶瓢勺杬皮为肴……以大瓠为火笼,什物多诸诡异。“' Q+ x R' \6 L; N B
关于火笼的使用场景,扬之水在其著作《终朝采篮》中有相关的描述,摘录如下,以做参考:7 ~: U/ m* l3 Q$ J
: V* q, m0 u9 s c, n- L A
; S* a. P2 D8 m5 v2 u4 y+ ]0 J- n. U, W
1932-1945年,成都街头售卖的竹火笼
: J" B6 ~0 {$ i. b; z7 Q& F) j
( x# j& g% d! d. {# m, J9 b“墟市上卖一种有提梁的竹编小篮,小篮下连一个喇叭形的高足座,竹篮里边坐一个小陶盆。同行的栗建安先生说,这是闽北山区常见的取暖用具,名竹火笼。冬天里人们上身穿棉袄,下边却是一条单裤,而且多半赤脚,于是随身提着竹火笼,里面用灰埋炭,炭是烧饭时灶火燃过的杉木,因此不冒烟。坐下来的时候,就把竹火笼放在腿间,让热气由下贯上。”) W& J/ U2 G. `$ y$ L0 Z
而竹火笼除了暖手暖脚,烘衣烘被,也有着另类的用途,比如:
; g8 ?+ c0 y2 z6 q5 E# F2 i# w2 P3 q3 v l5 ^. P8 A
8 R6 r4 Y6 S- {( n$ E2 g" f6 {) }7 h
缠足妇女与火笼& d0 q; \8 F4 v- Z$ F5 F1 K/ q
% q+ F: _# J2 g0 C& z
暖胸腹。乍看暖胸腹,估计大家都会以为是贴在衣服外侧,就如烘干衣服那般暖胸腹,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和想象并不一样。在上图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最左边的妇女是将火笼“塞”在衣服里的。是真的有这种可以塞在衣服里的火笼还是这是其它取暖器物,不得而知。
1 ?5 ~4 f9 M; |: V温笔砚。这个功能和烘干衣服有些相似,赵慎畛在《榆巢杂识》中记载乾隆四年己未会试,皇帝谕下“近天气尚觉寒冷,入场士子除照例赏给棉氅衣及姜汤、茶饼外,著按名给与木炭,许其携带手炉以温笔砚”。0 f0 V. C# q/ Y" y0 l: s! \ f2 r. F+ @
妇女坐具。沈从文先生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对这种妇女的坐具进行了一番说明。他指出,这种坐具一般多用细竹篾编成,讲究些则朱黑髹漆上加金银绘饰。汉晋时通名‘薰笼’,唐代曾改为‘绣墩’,但妇女使用仍名‘熏笼’。”这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先是”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又麝月说“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至睡下时,则”晴雯自在熏笼上“也可见。' |+ s4 l# v( g
婚礼陪嫁物。作为陪嫁物,火笼本身取暖功能实则已被弱化,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不过,这也表明,火笼如五谷一样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福建《民俗志》中对火笼的作用有着清晰的描述:“在尤溪,还不得遗漏一对火笼(喻意亲热);在邵武,女家还须为新娘准备一对火笼带走,其中一个在结婚那天要装上炭火,让新娘带在轿内,寓意新娘嫁过去后日子过得红火“5 ^7 h2 @0 x! _# B. Z
" f. G+ E$ W; E- x3 N
不仅在福建,在湖南嘉禾,火笼也充当着“伴嫁”风俗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8 H. c; Y M9 i/ h9 _( ?6 V9 ^: g
新娘的姑姑嫂嫂们收拾起燃剩未灭的的线香、红蜡烛,用双手捧进新娘陪嫁的红火笼,准备送嫁。那只红火笼要 新娘的弟弟提着,与送嫁的姑姑嫂嫂们一起,走在花轿的前面,阻挡着花轿,使其不能快走,以示不舍。伴嫁女们送到村外第一个亭子时便可以各自回家了。新娘的 弟弟则一直要把这只红火笼送到新郎家,而且要保持火笼里的火不能熄灭,这叫“传火种”。至此,“伴嫁”才算完。5 W! `2 ?5 p) U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竹火笼,这个笨重的取暖工具已经为人所弃用。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或几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印迹,它的存在有着更多的文化意义。+ t9 X% r& j" ]9 D" t8 o
- H5 Q, O2 Z7 G9 b( a Y
【文末彩蛋·肉手炉】
: b8 d, Z; i/ S# C8 _3 }) ~7 e$ s6 i' Q1 w+ ]
同样是寒冬取暖,有人用上了火笼,有人却用上了肉手炉,此情此景,尽请各自脑补。孙枟曾在《余墨偶谈》记述过这么一件事:
/ H) Z1 G- [7 P a“天宝遗事,唐申王冬月苦寒,令宫女密围而坐曰妓围。又唐歧王每冬月,于美婢怀中暖手,谓之肉手炉。”% K# G% n: l. @& Y6 e3 ?; r-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