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7-7 14:52 |
---|
签到天数: 4509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文 | 范范
7 z; u. X% A% ^5 `6 t6 @5 y+ o7 [0 g f6 ?
f2 X7 d$ e2 ]/ E! E5 X+ b
$ q0 `' y9 S$ Z: F口碑逆天的《爱乐之城》今天上映了,期待已久。
$ h3 J8 N; v7 N1 U. Z7 T: h( ^; U# e5 k; c3 r9 o6 {
大家对此片的赞誉与解读眼花缭乱,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理《爱乐之城》如何致敬好莱坞经典,沉醉于这部电影的复古情调;还有一类则被电影中所描绘的爱情深深打动,不断抽丝剥茧这段爱情亦唯美亦遗憾的原因,再从中得出些实用的人生经验与情感鸡汤。1 k; y* m! W& c4 f5 h6 C7 e S
' e& I' `0 ^- b
不过我的看法是,《爱乐之城》之所以出色,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对古典好莱坞的致敬并没有轻易沦为生硬、花哨却意义不大的形式主义噱头,而是在这种致敬中,对爱情电影中的种种经典套路以及「皆大欢喜」的定式结局,进行了反思、瓦解,最终重新定义。
+ M! U0 o9 _4 d7 f, ~, m ?5 N) |- [: |
这就要说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被广为传颂的神奇结尾。" O% N% E8 U/ Z) ^, W
; \6 |: a2 U, {6 }( A0 O! a/ j男女主角的久别重逢肯定是《爱乐之城》给人最深震撼的段落,这十分钟以「影中影」、「戏中戏」的形式重新阐述了爱情和梦想的定义。以那首「定情」钢琴曲做引,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仿佛于台上台下相对着彼此做起了同一场梦——而这场梦的形式,正是一部复古风格的短片电影。3 Y6 A0 Y3 o. W ?. }$ j
/ ]- D1 K" z/ h1 Z7 h' z3 u
这个相当独立的小短片本身无疑是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除了场景和色彩上的复古,这个片段拥有一段相当标准的旧式好莱坞浪漫爱情喜剧的故事线:爱做梦的年轻女演员碰上爵士乐青年不切实际的怀旧浪漫,两个人相爱,从此故事的起承转合充满了「幸运」与「巧合」,女演员与爵士乐青年手拉手肩并肩,都一帆风顺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2 _7 H& \0 X( l" D1 g. U0 b
9 _/ N7 _+ A ?/ p其实如果我们单看这个片段,大概会觉得它的故事俗套又毫无新意,为什么一旦被置于《爱乐之城》全片的末尾,这段皆大欢喜的复古爱情喜剧就会摇身一变,拥有令人无限唏嘘怅惘的魔力呢?
) v8 j# p$ f3 |$ P. {' s# X
9 ]/ v: W6 e/ @% d+ U( Q. k1 a3 }重要原因是它和前面的主干部分构成了很强的反差。和结尾处两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相比,我们都记得他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是多么的坎坷,以至于我把那部分看成是自嘲的讽刺喜剧,只见两人的种种幻想纷纷落空,一个接一个的倒霉「反转」总能让观众爆笑。
0 l3 S" m6 e$ ?6 g: p& Q
8 V5 y4 E# }8 R" h& ^比如影片的开头,女主角米娅精心准备试镜,飞来横祸,白衬衫被泼了一大杯咖啡;试镜途中正酝酿着哭戏,选角导演却只惦记她身后送三明治午餐的助理——每一个细节都跟她事前冀望的不一样,她想要的也总是得不到。9 [! D s: D* \. q. z( p
7 s; W* B& ~+ m- n& G8 g
: a( |5 f0 A: i# A- p3 X* ]9 M6 J# l( Z5 n1 F" [3 |1 t9 d. D# N o
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最初的境遇也几乎相同。他「想要」在打工的餐馆弹自己真正喜欢的曲子,「想要」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以此振兴传统爵士乐,但现实中却只能被无情的餐馆主管炒鱿鱼,然后去泳池派对弹「小苹果」级别的流行乐。
- y% l) p8 v* r( ^ b
9 ^- ]& X; s# u# }: A+ I' o也就是说,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相爱之前的共同点,不止在于他们「都怀抱着梦想」,而在于他们即使被这个「梦想」打脸数次,知道这个「梦想」极难实现,仍然厚着脸皮自我解嘲着也要坚持下去。
4 d) E* r. B* O. l8 V
) M8 P6 U; `6 M; E' n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也有同样的戏谑和自嘲。从那首两人爱情萌芽的歌曲《一个美好的夜晚》就可以看出,虽然二人心中都暗自藏着对一个「美好的夜晚」的期盼,却仍在歌词中不断地吐槽着与对方的相处是「浪费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e( g: Y) p8 y B4 M }& T
3 v8 @) I7 i; `4 |& D, s, U+ V! R
& u1 q3 w( i' C( u4 X& \$ R
8 S$ i3 e8 D4 f8 I; t# v米娅与塞巴斯蒂安对美好爱情的幻想,无疑充满了好莱坞浪漫爱情喜剧的套路,但是《爱乐之城》却不打算真正走完这些套路,而是热衷于讲述这些对这些浪漫套路的幻想如何总是「落空」,总是难逃一个荒腔走板的意外结局:
! u |6 T1 L' U! p# B" S
$ B, O& d9 N3 V/ s! J( _米娅为塞巴斯蒂安在餐厅一隅的忘情弹奏而驻足,是「落魄中遇知音」的套路,只是塞巴斯蒂安冷漠地径直撞过米娅的肩膀;米娅从事业有成男友的高端饭局中逃出来,到濒临倒闭的怀旧电影院里赴塞巴斯蒂安的约,只是两人行将在黑暗中接吻却突遇电影放映故障;0 F9 i3 L( Q; d7 \) ~# X
+ N, t' |- E+ N: ~7 d还有当塞巴斯蒂安从忙碌的巡演回家,准备了一桌菜打算给米娅惊喜,这顿原本温馨的晚饭却陡然以两人最大裂痕的暴露而告终。
5 n$ L' m; t3 k! k' F3 p$ _# X+ y
4 V n; N+ U0 W3 _6 k! n因此,当最后那段致敬旧式电影梦的「浪漫喜剧」终于上演,其中投射的不过是他们二人永不可能再实现的「欲望」。, b8 R% ]3 r9 u! x X# }
) A8 k; T7 e) K% q9 c' q# O1 F y
片段的尾声,我们甚至看到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并排坐在空旷的电影院里,他们望向的银幕上,正播放着两人结婚生子后的温馨日常,于是电影的银幕在此刻真正地变成了他们「欲望」与「幻想」的载体。+ n/ M# S4 t! s# }4 L
0 v" X6 r% N: ~4 |8 `! c诚然,古典好莱坞的银屏充满了人们「欲望」的投射。这些「欲望」永恒地停留在银幕,现实生活中空虚的现代人提供幻想的乐园与虚无的满足。
+ A3 E& B: p( y. Y; s! \/ N
5 ?$ \1 r& m+ K0 _9 j. M《爱乐之城》却另辟蹊径,它用电影反思电影,不将电影的幻境留给观众在离开影院后细细回想,再在与现实反差中体味的苦涩和残酷,而是在大银幕上,就把这些幻境血淋淋地分拆开来。3 u0 {* R. U! x
+ Z, |3 j V' ^ ~ e( u1 t0 G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米娅和塞巴斯蒂安自己也变成了「电影观众」,我们终于得以看到他们,也看到自己,在那场浪漫「电影梦」结束后,不可遏制的遗憾,以及别无他法的释然。
. n. D6 x0 {4 @- Z3 E1 ]: E8 a8 @
* k! F8 h+ v- F+ }' ^至此,《爱乐之城》刻画了两场「电影梦」:一场是米娅从小一直坚守着的,成为演员的「电影梦」;还有一场,则正是影片结尾这场终于化为了完满好莱坞爱情片的「旧梦」。, t: v7 ]7 T, ]9 Q. e/ b
5 X, d. _2 R8 y' i这两场「电影梦」,分别对应了「个人理想」与「爱情」,在尾声这个致敬古典好莱坞的小短片中融为了一体。
2 j1 y7 R% @- E' A+ C( `* x+ U4 ~' m
而在《爱乐之城》这整部电影中,这两场「电影梦」却被撕裂开来,无法两全——米娅终于成为了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正如开场曲中所唱,她幸运地「住进了银幕里」。
5 ?' J4 P7 \& x3 d9 v
6 U3 a/ j7 H0 z; v* v
: }7 w1 N' d/ f0 K3 X C
; U! V* z s! b+ Z. H! B) }
但即使实现了这一个「电影梦」,却是以永远错失与塞巴斯蒂安共同拥有的那个浪漫爱情的「电影梦」为代价。坐在台下望着台上弹琴的塞巴斯蒂安,她终是无法住进那场幻想中的浪漫电影。
, i- Z6 H' n1 t6 J' N( T
# U- Q& {6 W& ]9 X$ D+ y+ v# ^* f许多人或许会认为,这种「错过」只是出于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个人选择。如果米娅没有决定彻底离开纽约,如果塞巴斯蒂安愿意陪伴米娅前往巴黎追梦,那个旧式好莱坞的爱情美梦也许还有得挽救。: w# ^2 Z1 d! p, E# C: Y
) s2 E0 d' u) m1 d但在我看来,《爱乐之城》的决绝正是在于,它绝不愿意如那些皆大欢喜的经典爱情电影一样,粉饰和逃避「个人价值」与「爱情」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2 }2 L S9 A( o
, d. a& C% z0 B0 [0 ?6 g( O7 u8 w" S3 n并不需要进行到米娅接到前往巴黎拍电影的邀请,早在那场惊喜晚餐的争吵中,这两者的对立就已暴露无遗。在这场争吵中,米娅指责塞巴斯蒂安已经变得不像是他自己,而塞巴斯蒂安回答说,我改变正是为了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O9 Z. Y# n; J5 S: o
# Q; o2 m; [; c l) ]
- Y% x! Z) _/ D
& K5 t" E( K5 k+ X这段对话中藏了人的爱欲中最难解的一个悖论:
" E* w# o1 Q l& K0 @) Y: G7 U
8 r" |- l& v9 O! w; i' V9 L当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爱与被爱,却终究摸不透所爱之人与爱己之人的「欲望」到底指向着什么,无论改变或是不改变自己,都难以完满地契合对方真正的需要。
3 f; H; _4 c1 U) m9 r9 ?4 j' d- p5 f- q& g# C
有人说,欲望就是一种缺失,因为欲望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心中永远无法被完满补上的缺口。也就是说,「求而不得」不是一种只为少数人经历的遗憾。0 ]5 j$ G* p7 g8 F
: y& j, z6 _. }+ {6 q
「求而不得」是每个人的必然,因为从一开始,人就是因为「不得」才会有所欲求。0 S" W: W: {( s& l7 M4 k. j
j" h, j. S8 v& k
只是,《爱乐之城》虽然仿佛自嘲着这种种「求而不得」,却并不只是要真正残酷地将这样对完满的「欲望」贬低为无理的「奢望」和「贪婪」。; T$ b( r1 L g) a( x, n J) d& F% e
+ c, s4 z$ l9 u恰恰相反,《爱乐之城》越是对「人所欲望的总是无法完满」展现出充分的「自知之名」,这部电影对发梦的坚持就越是显得难能可贵。5 d% I' u/ y- o
7 O$ e# Y6 X x& h纪录片《希区柯克和特吕弗》中,希区柯克的电影《迷魂记》中,朱迪终于完美地装扮成斯科特心中死去的女神玛伦的样子,从浴室中走出来的那个镜头,被电影人詹姆斯·格雷称作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瞬间。' Y# D* I3 F$ C2 C0 [
' r' t: s, y1 L( N2 S
《迷魂记》(1958)
5 `" O- C- ?* r1 N) B* y& m* G, l# a! L! e/ B
因为那一瞬间告诉我们,银幕上的这一切,如同被斯科特自身欲望的投射装扮一新的朱迪一样,都不过是应和着我们自己欲望的「幻觉」。但是格雷说,这些电影虽只是无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的「幻觉」,却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幻觉」。
5 q' O4 |1 W6 ?: W, g) ^4 T) R. X) s! n1 } @3 k
也就是说,电影的幻境虽无法填补缺失,却有其自身维度的「真实」。
# S, O! |3 e# `
% e2 f) j, v# i2 b5 {' W# ?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7 c/ @8 h" r$ `6 U+ M1 _6 m5 i+ h
1 A' e) _* S, o/ m5 }! a- L来源:虹膜 S- b# ^7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