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1|回复: 1

[其他] 打破人心最深的迷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3-28 06:02
  • 签到天数: 414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7-5-2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阳明分量最重、却最被忽视的一句话,打破人心最深的迷局' Q3 I% q3 B7 S1 H9 h
    1 X. m' z# A5 O; b
    d8600879ly1fg1cub7tozj20k10dcwwm.jpg
    0 g1 `* \; M( t8 }
    # n5 F7 _" |( G. \7 Z( D& W) c* J王阳明活了57岁,龙场悟道那年他34岁,提出“致良知”是在49岁,至此不渝。两大事件,一个标志着心学的正式诞生,一个标志着心学的真正成熟。9 M# \  j5 e; A! \0 F& w3 i! E' `) K

    5 I3 _( `: o: k9 A/ M9 Z# ~就是在致良知诞生后,王阳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大概也是最想被人记住的话,只可惜一语成谶。他说:
    3 E+ y1 c( T# k* \3 f2 Q
    6 _  P) A$ |, q- u; W& x.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 m# E! g/ P  N# t  r  p% W6 `  m
    1 ]! R3 ?3 B4 N( q# y1 H( T& t王阳明的一生,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结尾所说:“尽管王阳明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却极度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所以他这短短一句话,不知浓缩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语重心长和用心良苦。
    9 G8 H/ ^$ J! k! m" J
    " z* Q9 n; @9 W- k7 L0 V4 W王阳明有一得意弟子,名叫王艮。第一次见王艮,王阳明就对身边人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为斯人动矣。”我连建立35天平定宁王朱宸濠大叛乱这样的不世之功,都未曾动心,今天却为这个人动心了。. g$ ~8 c8 t3 Y. M6 C% w- Z% Q
    8 g9 ]# ^, s7 t* P1 J' f
    王艮狂傲,初见阳明,阳明请其上座,开始辩论。王艮每被驳倒一次,便将座位向下移一点,最后居下位,于是拜师。回去后又觉不服,于是找阳明再辩。最后王阳明对他讲了自己的良知说,王艮彻底折服,叹道:
    3 U% g3 c& _7 H5 E2 p. T
    " j- s. ^/ R" u简易直截,艮不及也!
    / k( E0 l6 P) y# f
    2 E# Z& x. D: ]7 l王阳明的这句话与王艮的这句叹,道出了致良知最核心的东西。世人学不成心学,大抵因此。7 u5 n& L# R( D( ~$ x
    - N/ Q' R& Q7 v* e( G) E
    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最高精髓- W; ]( f/ @3 S5 `
    0 C6 C1 u0 b5 K1 Z6 @8 H7 U
    “致良知”何以代表着成熟阶段的阳明心学?王阳明那句重要而珍贵的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致良知的“简易直截”又到底体现在哪里?" ]3 Q% f- P; f. P
    ! H3 S! u- ^, u1 _' l  F# g& b
    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真正弄懂什么是“良知”开始。
    . V' H" C# i. t4 Q; a0 Z
    ( E& [& Z7 g" h& D: m5 l: e王阳明曾写过多首良知诗,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首:6 a" b+ G2 A' N+ e( K7 Y. h& g0 t
    " [2 O$ q  I; U  _. O" O% K: p7 Q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6 k. a; u8 E! b( {4 z" P4 L$ k3 R3 q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8 o0 n8 O/ E7 f: I- b
      ?2 p; F$ q; g  M) D5 ~尔身个个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1 I! X, ]4 S$ I. F# r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8 s3 e! Y+ F1 _/ d1 @. i; X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p( x0 I6 w9 p2 s% r. F! l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n. F4 h0 }% F( c  Q
    + c! A7 E, w! ~8 S. p; {
    两首诗,完全可以对应禅宗《六祖坛经》里的两段偈. z- G, b! P5 `  G8 p% s; a
    7 ~7 {+ D) b! ]$ h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0 v3 a! j$ p; @- l'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9 S5 D$ \( |- I. L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i' m. Y( r- Z9 D  U3 K2 o( y& O& [4 e% s  {; w% A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 i! C: C$ E) f*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0 \& Z+ Y. o$ `5 p7 `" t

    & c1 S) e; U7 [# I* v- r% h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自性;致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平心直行;简易直截,似乎就是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学像极了禅,但王阳明生前就曾多次强调和解释心学不是禅,良知诗中也再次表明“莫道先生学禅语”,那么致良知和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m3 b7 ]; b" r0 A6 i2 L' ~

    ) S& h; N; ^7 c+ S答案就在心学最高概括的“四句教”中:
    . \! ^- _  n3 n1 f2 ^4 S" M3 [2 x4 H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 O5 F! L1 v# D- O3 k+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R2 E5 P  s" j, g( s' l1 ~; @
    8 }: }/ C+ D5 M; y- B, G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致良知。心学包含了禅,禅却不能包含心学。心学的底子是禅,但顶子却不是,而是入世做事、兼济天下。所以王阳明毕生以儒家为归依,而特别注意与禅宗划清关系。! B* L( J% p$ R, r
    * w& `- y, ^7 U- P* Z5 u
    “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 w5 u0 `7 _8 q8 D8 b+ m6 ^9 Q
    + ~# t/ f$ J3 f& J. w# _
    王阳明心学,乃唯一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0 H' C0 T& [4 B) F9 c' n2 L8 r6 B
    : Z) n( e+ r5 T. K
    王阳明找到了出世与入世、自性与世间最好的那个中介连接点——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圆满自性;上面,是世间功业。所谓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挠,千困而不弃,万诱而不动,只是认定了做下去,就是入世做事最为简易直截、有效无患的路子。
    : Z8 k$ B9 Z' `2 U
    & }2 _7 u& y+ h3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2 b/ C/ W9 U! L& ^
    2 p* r$ B0 l7 H7 l! A
    良知——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大根本
    / f% M: Z3 W( f  f, r& ?
    0 B! W& @4 b5 I7 j" r+ r. @7 X自知自己的良心并依之而行,就能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大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实际认知不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单是要被灭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是要挨揍的,依照内心真实的良知行事,似乎是行不通的,必定会处处碰壁,麻烦和困难不断。4 Y: T  O# {/ U# n  o; q
    ; A& Y0 F6 i7 M  v/ o4 P( Y' j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主张,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呢?- H  u$ ~, E6 `- I
    ( d; o, \' V: b% n. s
    就因为,当下所遵循的那一点良知并不是关键,背后广大无边、至深至彻的心体才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就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正是彻底除掉了封闭内心的壁障,完全打开了这个心体。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的每一点良知,其实都是那个圆满光明的心体所透出的一线光,循着这线光就是我们回归心体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则就是不断去除障蔽,不断把这个出光口撕得更大的过程。撕到最后,就是本心真我再现,光明洞彻,如日当空。1 j1 l6 w' y  j- o, ~" v" t" a
      {6 J; J- U  W$ C$ |) x0 v
    有人问王阳明的用兵之术,王阳明答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周易》中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有学者说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心学境界通达易道境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为我们指出了做事上最珍贵和有用的素质——随机应变。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反应力、变通力和灵活性。这些能力来自哪里?心的清明。心无杂念,才能更好地“应”;心无固执,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灵”。心越清明,心与思维的感应力、洞察力就越强、越敏锐;心越不动,面对外境、处理事情才能越随机而动。
    8 ~/ I9 B5 ?3 {. H/ U
    - D# G+ Z8 E3 F) _这就是致良知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的终极秘密所在。更何况,良知是最大的正心,致良知是最大的正道,正大所以光明,光明所以坦荡,坦荡所以安稳,不因险路而翻车,不以阴沟而翻船,所以还是一生之道路的最好保障和屏障。如王阳明自己所说:“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潜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  W+ s6 C0 y, Y

    & A+ n0 f- R) _6 @" S知善知恶、是非明断是良知,凭良心修心修身、为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变是致良知;见他人苦难而怜悯是良知,伸手拉一把是致良知。恶之心,封闭而僵死;善之心,开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则日活;封闭则黑暗,开放即光明。' x3 R# u4 [- u- ?1 W

    - F+ P" P. _  p. D9 N7 z1 j心学诞生于理学当道的时期,在与理学的妥协与对抗之中长大。理学讲“天理”,心学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杆秤,是他们将两家糅合一体,道出了中国人心中那个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 ^# [) W  u3 h7 e
    % M) k4 T, Y. c6 ]8 ^
    致良知三字,简单明了,简易直截,却又博大精深。# F# A# s3 T; z* h1 ]7 @0 s

    ( r7 J" F/ |6 V3 a/ `. m) T# L4 `一个人人不自知的重大思维盲区- ?0 b! d1 F: C5 L3 D: S& ^

    0 `3 g: b5 S" a! s是时候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了。, b* x4 m! s  J8 {  C
    $ t3 U! p9 e+ F: z1 X# y
    王阳明那句最重要却最被忽视的话,和王艮“简易直截”的评语,融合起来,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J+ ~4 j. v9 v- S. O, b+ Y( t4 ~  A8 M, `0 N, w) [3 Z( C# h" U$ _
    一个极端重要却人人不自知的思维盲区!5 x2 U- H1 ?9 Q
    : ^* O/ j- ], k# l5 a- H5 R
    那就是:大道至简,是真的至简。复杂的不是道,而是行;难的,不是明道,而是行道。大道往往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真正考验人的是把这常识时时处处进行落实,只是一颗坚韧之心,只是一份忍耐之性,去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境和事。可以一时迷失,但要知道回来。
    ( Y, n' |9 ?6 G0 A1 }) N4 p) m4 f6 G& w. Z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巨大的成功正是来自他这抱定信念、笃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说。
    , D" i5 x9 s. ]: W( _! ]# l* W, A5 h9 l: n5 j6 U' h, j
    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8 |: j" x1 R! H9 \2 A- L

    . ]) P" c$ c% p/ C9 i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e  F/ A+ s. u$ E9 r  z2 Q) n+ e

    ( j8 [# V+ F: n/ B+ n7 C7 w8 ^2 q3 V王阳明的后学弟子都忘了这点,渐渐流入狂禅一路。他们只记住了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像梁启超说的“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拳打师父、当着人脱光衣服、满地打滚、大白天带着娼妓男女同浴……以为这就是心学的“直心而行”,而彻底忘记了王阳明“有善有恶”和“为善去恶”的教诲。就算他们真有境界,也已经是禅而不是儒。他们也丢掉了心学最珍贵的东西——入世之行。
    2 B- y2 L3 V/ l7 I) c: _" B; o  C: J: b& ]( _1 m1 j' P3 W; k9 q6 h1 M
    如今更是惨淡,世人谈心学,连“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狂狷气也失去了,只剩下了空谈理论。8 L* Q2 @, V1 c( N- Z
    + B/ t2 M" U. ~
    所有这些,正像王阳明另一首良知诗中的一句所说:4 r/ b, I( s5 F2 F, X4 g2 y

    & b- R* [2 e8 f- N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 y5 z3 t( a0 _' t: p5 P! E
    , y7 P* W) |. [. F% N心学至为高明,直通大彻大悟。心学也至为平实,不过就是八个字:老老实实,踏踏实实。那些自以为聪明高明的人,全都掉进了前者的坑里,一生爬不出来。
    , ~) n6 e$ _3 A5 V7 ], Z
    5 a5 b1 y3 {  k, L* T延伸阅读——
    - Z9 i9 B- y0 e7 e王阳明: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你活该过不好这一生" G0 ^% n" f; m0 g  M

    + Y' u2 ~. f; }5 P你为什么活不明白?# g9 }$ O2 d- u/ C  j# W5 M+ D
    因为你没想明白。
    # w$ s% [* n, K" u- N  S1 }. r决定出路的,永远是脑袋。
    ' f/ V; z3 F& W. V) B4 u# J3 u
    你有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心思
    $ D0 ?4 L# d7 r
    & b( M2 S% ~5 ^1 d“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在网络上流成了人人酿造的鸡汤味口水,并完成了升级版——“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m0 I8 P) M% l# K' ~+ ~
    , u8 J) g$ @/ c. f0 Z" s
    这句话其实挺伤感的,人们挂在嘴上却是津津乐道,于是更显悲哀。# T6 y" D. S' ^( {

    3 E5 X6 u! v1 F# p它击中了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无奈,所以引发了无以复加的个体共鸣和群体共振。& D) ]' S: C9 G$ Q# g

    ( f  t5 f; F$ U( x精神的自我救赎,是无论古今不论中西,亘古的主题。只是前赴后继的,多是倒在路上的失败者。) K( U8 d+ v6 r* T% M

    9 u4 l. J! B. c+ C4 q想想吧,在多少个情绪不能自控或者面临挫折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道理是怎样的,理性一点应该怎样做,可是心中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最终被情绪和挫败感吞噬、淹没。& r0 b* T/ ?0 D7 k: L  I" `& h4 w
    . Q) _0 g  Q, d/ C, z
    想想吧,我们总是在劝解别人时说得头头是道,一轮到自己就全部抓瞎。这样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有过。- F. D! @3 f* X2 j8 i$ J
    / [; j7 j- {/ r' o) B# F
    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又发现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于是我们就释然了,原谅了自己,从此认定——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S& U. G9 |6 @
    8 V. ]' U) |6 ^7 i% V+ u+ b5 O
    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因此过好了这一生。大家都觉得这是极高的修养,那是圣贤们的事,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所以认了,反正大家都一样。这就是我们心中那点小心思。" s# N" u4 \! s' @2 a: Z; `
    4 E% _9 W& v4 Y$ S9 |
    可真的是这样吗?
    2 T% ^: K6 V; Z3 o- c3 Q" L  R/ E: r5 s* {! t2 {8 R  B1 I/ K) M
    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直到我看到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一句话,才知道错了。( q- {/ d5 A* i" s( p8 D: o4 g4 w

    - L7 j( G2 K6 z" s7 o+ Y/ b) Y. X- k; P真相其实只是:人在无能为力时,总喜欢为自己的妥协和放弃找借口,并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 O: g. L( `$ V* o3 d

    , |$ R0 |4 I+ l你不是知道做不到,是压根不知道
    + ?1 Y( k% C1 p9 e! {: L1 _/ L/ J+ I" a) H4 P+ d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知行合一”。这一点也是他老人家首先提出来的。0 H, Y( e6 [$ F

    / H: S6 t8 F5 u5 S' y+ H正是因为做不到知行合一,我们才会有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慨叹。
    4 y$ [0 h6 J- v# x5 ~9 {
    2 V7 u3 H$ T: R1 J" d5 G' _我们都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修养自己的手段,一种行走世间的行为规范。其实这都是表象。
    7 o- S) o8 P9 j4 z8 A5 P6 q- A3 o, F" \% \
    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思维。
    ; b1 v/ f  j- R% Q' ^" a9 e- \
      o7 N: k1 h+ F% c7 ?王阳明那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正是——
    & ^* A7 i# L' H* a$ R6 n! r
    & f) T" ]# n1 g  c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 {& y9 G% M( W0 k( r- P2 f* O' `

      ?7 A; R& j0 c1 k2 |% {6 T什么意思?别说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根本就没这回事。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9 S! ?. d5 Q& V& c; c- V5 y# z7 j8 ]$ a( Q% b
    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么回事。
    6 e3 r+ d; o+ ~% J1 s9 K! p
    * Y* {4 Q' x# p- Q9 w* n承认吧,你所认为的大道理,有多少是别人都信你就跟着信了?有多少是因为权威说了你才信了?有多少是因为不明觉厉所以才信了?有多少是模糊糊糊觉得有道理所以就信了?: ]+ ~+ R4 A, Z) J5 D4 H

    $ x$ n! R& k9 J8 h' h6 ]5 W你真正想明白了的,又有几个?
    , |3 [: W: ~$ M# G3 V& V9 V3 l- L  W' q
    一个早就知道的道理,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豁然懂得,这种感觉,你总有过吧?
    3 ^: y. Q1 D3 J- R' p
    * d) R% k: d1 F0 {8 f& F' x懂得了很多的大道理……你懂个毛啊!8 C; ~& B/ u4 I4 Z+ q

    + d) x, b* n! U) V* W& W6 U( G) A你从根上就错了
    ' Y, T' y( ^& t5 @. F3 Q' u
    # t6 J8 Z" X- X  N) u6 D万法因心起,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一定是这样。你没做出来,只能说明你没想明白。
    / H; g6 L1 Q! f8 S
    ' V0 @5 ?+ Y" I/ O( p3 g想不明白,支配你的就只能是你潜意识里那些你不自知却暗潮涌动的欲念。9 V7 V- u! k  J9 r# L9 `

    5 _% `7 M; M9 c5 |& m想明白,是需要把道理的各个逻辑环节真正理顺打通的,但凡有缺失堵塞的环节,潜意识里的欲念就会趁虚而入、填补进来,连那些想明白了的地方都会被啃噬,重新夺回主导你身心的位置。
    ( `& u8 }  M2 Q- m: @. g! ~8 Q1 ^& C5 i! Q, l  T6 O& G8 r
    就好像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有时候我们明明在想这件事,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心思就不知跑哪去了,连怎么跑的都不知道。
    ' [: m; Z1 n' L3 [8 m! {- H
      d* Z$ u! q1 ~  n5 R% O" k* j! i任何事情都是复杂的,越重要的事情越是如此。所以真正想明白一件事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你琢磨考虑的地方,很多。! t% M$ _2 p! T( @) T! N
    + r1 A7 U' j5 y: N7 h' Z  P
    只有真正想明白了,那些大道理才能把你潜意识里那些见不得的人的小心思,取而代之。
    5 {; L9 O, R2 w" A* H4 x7 C0 ]
    / L( P! j; v5 e! k) J& y; H所以,别再抱怨自己过不好这一生,你一开始走的,就是潜意识里的不靠谱为你指出的不靠谱的路。" C- c% C* z6 `/ E1 C) P4 e
    & v! i( Q" N) I; z& b/ M! E
    根都错了,你还指望长出好苗?) _  v  f( U7 t; ?) H

    * w" K- ^3 w! e* E5 R& @+ T是病,就得治' R# P7 Q& V' S3 _) J/ U
    * Y& s, y1 B5 ^  b- |% d; w) [
    这些,正是王阳明所讲的另一句话——
    8 A2 K1 C9 A9 t+ }% r
    5 O* |9 }& q& s* {' [. b& J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o& j/ R7 e% Q# v: Z6 K
    # C5 h) B+ V5 I, }( m9 R
    说白了,知是行的发端,行是知的完成,仅仅只是这样。两者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一回事。
    # G! P, c- d! q/ `- @0 P  d
    $ u, O3 X5 C0 m9 }! O$ U那为什么我们都觉得是两回事?那恰恰是你的问题所在,阳明先生也说到了——% B' P5 K$ S: _" k8 Z+ g

    / f9 j2 d! E: D# y0 j5 F* n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6 _6 k5 i" i+ G4 u9 h  s

    1 f0 r6 S' P/ }/ l: }1 z你是懵懵懂懂不思考那个,还是只知道空想不去做那个?反正肯定是其中一个,而不思考的是大多数。
    9 E- A4 }( X/ y! h$ r0 `6 ]0 `+ \" L  Y0 ^* D
    这是病,得治。找到了病根,方子估计你自己也会开了——首先要思考,努力、真正地去想清楚你所遇到的困境。
    . v2 q# ]! W8 _6 Z* o: [/ a4 v' X
    但这只是一方面——思考需要脑袋,但如果没有可供思考的东西——对象以及相关的素材,脑袋就只能是空白。那样的思考不叫思考,叫想入非非。
    - W, z* g6 }$ ?2 a9 Y* Q. @
    5 R; J$ S8 [: h+ @6 P况且,人只有不断扩充脑中的信息和知识,思考的维度和面向才能实现更大、更多的打通,才能让思考宏大、严密、深刻起来。6 L8 B' C  I( ^1 [" T

    # Q2 _3 C1 X8 d; @啥意思?去做事,多读书。1 Q: h; M6 @& ]* F* `3 W
    1 Z* k  i' X6 o5 v# V# N6 M
    记住这句话: R$ I5 u, `  U
    , X5 ?6 L# ?8 n/ P" @) z  i/ _' Y
    有句话永远是有道理的,要好好记住——
    / @: c! Z) ^, {$ d# I0 |4 m
    2 R; a5 e# b$ P4 c5 D幼稚就要勤思考,人傻还得多读书。3 J8 e  R4 p- P5 [

    + f( o) w% z; P3 b; Y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5 07:41
  • 签到天数: 10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发表于 2017-5-3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朝一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3-29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