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5-2 17:13 |
---|
签到天数: 446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很多,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爱好,尤其到了明代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墨客结社成风,社会繁荣下很多人都有了攀比之风,文人墨客喜欢的东西很多,琴棋书画诗书茶香,弓箭宝剑什么都有,今天我们集中讨论的是古人手里一直不离手的一些手把件,也就是行乐之物:大体上分为四样:如意、扇子、念珠和拂尘。
8 J* @; x8 E' V也让我们借此几乎领略古人的审美与情趣,揭秘古代文人比较喜欢的一些赏玩器物背后的风雅故事。
: n" `! c& g8 c! L1 u念珠:9 i( d+ P7 B* x9 Y/ Q8 P, y
念珠的出现和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各大宗教都有念珠,无论是道教,还是天主教,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也有念珠,因此念珠可以说是畅行全球人手必备的玩意儿,他们之间也大同小异,各具特色,比如佛教念珠一般是108颗,也有18颗的小手串,代表108种烦恼或者十八界;道教手串是81颗,代表太上老君81化身,也有365颗,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基督教是59颗,大小不一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经文;伊斯兰教是33颗,一般转三遍代表安拉的99个名字。" ?! B7 a7 H" ~' W9 U; `
中国人喜欢佛珠与过去文人普遍对于佛道思想有所接近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画像上就很容易看到。
2 S2 N7 Q/ [4 e ) j2 m3 _, t! }
% X0 C o+ u+ p, I
' s2 a+ V5 k: B0 u
(画像上的明代文人拿着的手串,主要是小珠即佩珠)
7 H4 J+ y. T/ q3 {, L: h9 W一般念珠是以佛教为多,其次是道教,因为古代中国接触着两种宗教的最多,关于佛珠的起源,是以《木槵子经》所载为依据的,:
" z* r5 k$ d% o8 P- H8 k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 l0 R' {9 O3 ?9 z中国何时开始流传佛珠,已经不好考察,魏晋时期并无佛珠的概念,当时留下的画像也不没有佛珠的痕迹,目前中国保留的最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上也不见佛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唐代莫高窟的壁画彩塑上已经有念珠了,唐代佛珠开始流行已经是公认的。
# W. c% n3 b% y5 N* K9 b佛珠的种类分为佩珠(18颗手串)、挂珠(108颗)、持珠三种,最早的佛珠是用无患子为主,衍生的其余的例如菩提、核桃和木制佛珠为主,此外佛门七宝:琉璃、砗磲、珊瑚、金银、琥珀、玛瑙七种的念珠也很多见。不同颜色的念珠有不同的寓意。1 c* b2 F3 e' G2 w- v
' |7 l. O0 }. L) R6 U
" t, p( h9 t# h) b. R {! r% f4 \* |; K* b+ @) y+ N
(明代高僧所持念珠,由图中可见明代僧侣衣冠)$ f5 ~3 V5 A! l9 S& i
例如:
0 G' Y c7 X$ T/ b: A# _0 F修息业的念珠,是白色,被认为可除业障;, {% J' D" F) t/ M. ?# r7 z
修增业的念珠,是黄色,被认为可增福德;1 }6 V! W+ Z6 q8 H% I2 h
修怀业的念珠,是红色,被认为可怀摄人;
$ ~5 J* l4 x0 P& G7 f修诛业的念珠,是蓝色,被认为可以辟邪;/ H+ e5 K- |0 N3 i& I2 @
道教:' x9 \0 C0 \( p$ w& F
道教念珠一般称为流珠,一般道教流珠的出现与葛洪葛天师的上清派有关,出自《上清集》: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道法会元·元素元辉府玉册》记载:“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渐渐加之。
/ _/ |0 i( _5 j9 U 2 t8 @* e# ]: y% L% | J
; x0 j* P- o1 r, ^
; Y6 v: t2 G+ U9 \" v) T& B J(出土的宋代道教念珠)
: ?7 O3 b: R$ r8 j+ Q8 T《上清黄庭内景经》云:“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
6 c9 \! ?. R2 s. Z & ?9 I5 ^0 r/ { s. ^% Z8 _" c q
1 K$ E$ f: a! c1 i( |2 i/ E
# x- ?5 g5 R: [, H" a" x9 }+ j) y
(近代道士照片中葫芦、拂尘和流珠是标配)6 @3 m+ _8 |. e
拂尘5 C" P2 H/ n* j' n6 [" T4 U
除了念珠,另一个走进文人生活的就是拂尘,拂尘不仅仅是道教多用,佛教也有拂尘,到后来文人墨客也喜欢用拂尘,本身这是个雅器。拂尘,也叫做拂子,最早是用来去尘及蚊虫者。古名麈尾五代以后叫拂尘,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不过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唐的麈尾多数呈蒲扇形状。拂尘有黑白褐等多色,不过一般佛教独用白色,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道教则多种颜色都能使用,文人墨客大多把拂尘视为雅器,大多喜欢小拂尘。拂尘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尤其是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后,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6 @* l R9 L1 Q/ ?- l) V
g) a) C. H( u5 g! g: H
7 ~5 G! I9 @' W: k
; f j% m2 y& o: a7 q) s(明代士大夫的画像上,拂尘一般都随手佩戴)
1 J9 ~/ M2 R& m% m* q% R0 R0 B魏晋时代,士大夫喜好谈玄,所以当时的雅士都很喜欢随身带拂尘。晋代的《白紵舞歌诗》: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可以证明晋代拂尘就很常见。4 F) |$ K7 U* S% j5 k% e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7 |" u" W8 W* R( ?& U1、西晋名士王衍,喜好谈玄学,自比子贡,他手里经常拿着一根白玉杆的拂尘,他的手掌白皙的居然与这白玉杆的颜色无二,可见其保养(不过王衍这个人误国,西晋灭亡后被活埋)
9 H! P5 d d: V8 I: a2、东晋丞相王导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成为当时笑谈。
# d. L; ?* m) c' L7 D$ i8 Y; P+ ? ) j- J+ u4 f/ q) X" y: d4 ]
0 u' f w9 Z. e6 }, H g. U8 t; H
! _1 c/ V7 }. e1 R* z(明代高僧隐元隆琦像,手中白拂尘和竹杖是禅宗标配)
1 J2 q1 c8 K* s7 @1 C V佛教拂尘与禅宗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留下的很多佛学大家无不手持拂尘,道教对于拂尘则与太乙真人有关,具体的问题却不可考。2 }, k# b8 [1 [, l" s' M; A
如意:6 |; M2 ]/ I: t. N
如意最早是从痒痒挠演变而来的,中国人对于如意的喜好影响了日韩,如意的出现本身是因为儒家,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如意表面如心,长杆直,代表直友,古代文人君子非常喜欢如意,往往爱把玩之。
* R6 W9 T. o* a - q, w: c& @2 A0 j' \9 ^1 N
1 z. R; @% L4 ]9 @$ k0 V7 \5 a/ R/ ~; ?# P% H4 o: ?1 H
(延平王东宁行乐图中,郑经手持玉如意,可见明代风尚的延续)
+ I/ N3 o2 i$ ^: ?" |, ^如意一般有木如意、玉如意和铁如意,其中铁如意在中国明代非常流行,甚至到了清代也是主流,如意的梵名叫阿那律,所以僧侣也经常使用如意,暗中记录一些经文,以便在讲经时不遗忘。7 X) V& ]# }. U- E
, f) E3 y1 Z: j* G; d
+ o6 n5 @+ n# v. L5 t4 A. q" t7 B: V5 d; r; I: h# Q: y
(明代铁如意非常著名,文人墨客经常使用,图为明末李流芳行乐图)
. C3 H$ C. j# _0 [& R8 q! _5 P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与石崇斗富,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X- s! u, Y. G: \
扇子:) O/ m2 x. f) b) e: p {
文人墨客都喜欢扇子,一般有折扇,团扇两种,女性还有木骨扇,其中尤以折扇为主,折扇也叫做,腰扇又称为叠扇、撒扇,起于汉代,《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其中便面就是折扇。到了魏晋成为上流社会标志。《资治通鉴》记载:“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不过《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主要还是纨扇(就是团扇)历史最早。而折扇大体在明代永乐年间才成为全国标配,盖过了团扇的风头,南京是当时折扇生产的主要场地。: j* [; r% @' i) z5 \# Q
扇骨的不同制作法,可以把扇子分为春扇或秋扇。而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的,叫靴扇。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叫三面扇。中国折扇一般扇骨是14支或16支,日式为11或13支。
! C5 o+ ^; U- [+ v
) i' W) q; y0 ]5 E
& Y& X- E, u# q' n/ g
' u7 }$ K0 t c. r; g- h5 a(明代唐巾道袍图画像上的折扇)% ]0 A* W0 F% w' D( f. T" z g, l$ C
很长时间折扇也是中日贸易之间的主流,不过当时日本人进口的桧扇是团扇,宋人笔记记载,日本的商船来华,女子借着卖扇之名与文人墨客,商人富贾进行性交易,借此度种回日以为风尚。而日本男子来宋也会去妓院买春,不过据说他们的叫声很难听,所以当时妓女伺候日本客人都要带着一根棍子,他们叫喊之时用来砸他们的胫骨,这样他们就不叫了!( A4 D0 }# l* k
扇子的种类很多,主要收藏价值也极高,主要在于,扇子上文人墨客的题词,扇骨的精美,扇坠的价值等等,日本的折扇也很出名,日式扇骨为九档或十一档日本折扇也叫做和扇,与中国不同之处是,日本扇有一种是扇骨仅仅为一根棍的骨扇(俗称螳螂腿),也叫能扇和蝙蝠扇,在日本扇子甚至成为战阵,神道的一部分,明治维新后欧洲娟扇的传入,让日本基本上女性几乎都配置扇子,而男子和服往往佩戴铁扇或者桧扇,表面比较素雅,日本扇子远比中国的折扇小,巧经常插在腰间,这样也不会与武士刀触碰,此外,扇子是身份与主持的象征,在日本也很常见。3 k$ i1 [* c2 U3 x! o' [
除了折扇,最出名的就是团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西汉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扇在唐代风靡一时,几乎是女性标配,其后逐渐没落,为折扇取代。
* F& }) w) e! R竹杖:1 r, K& Y7 h3 ?$ l# W7 C4 l- N- i
国人另外一个爱好就是竹杖,古诗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故事,古代长者都喜欢竹杖,中国拄杖与国外文明棍使用有别,依传统,用杖自知天命始,至七十岁,仍在为臣者,要授杖以示优遇。这在《吕氏春秋》、《周礼》、《后汉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C L8 h! j- z- J2 }0 V% o
v$ g U" i* d
8 D9 ^8 g* _2 O# `' j" f
) H* I. a$ b& f) n唐韦应物诗云: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一具好杖,由天赐成,非苦寻可得,可谓三分辛苦,七分天助4 m6 x. n1 v/ H: R
例如近代的俞平伯,齐白石都手不离杖,倒不是他们身体不好,而是觉得竹杖代表了长寿之意。此外竹杖为老者标配,年轻人很少用,所以古人以杖为老,而尊之。
8 }7 R, u3 w2 k, j9 w2 t' P% t2 Z此为竹杖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 o5 b2 i. I1 E- t# T明人屠緯真说杖: "有方竹,上生九节,其崇不满七尺。有椶竹、合竹、之字竹,具可作杖。有三代时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瑱嵌,用以饰杖。上悬二三寸长小葫芦、小灵芝及五岳图卷,暮年携之探奇历怪,多有相长之益。若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衲行具,非山人家扶老也,姑置勿取。# T% H, a; r* D" G1 H9 ?
明人高濂说杖:"惟合竹为佳,有以之字竹、方竹、老竹鞭为之者,亦雅。近日以荆木如杖形者,原其上有双枝厚根处,雕为双芝,摩滑如玉,亦可人意。得有三代商嵌金银瑱古铜鸠鸟杖头,须用棕竹为杖。余见有全身鏒金银者,形亦古甚,下有铜管,亦三代物也,制甚可爱,得此全副,老人受用无量。外此用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纳行具,恐非山人家扶老也,姑置不取。"
! u% b. B' t8 V+ h2 s7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