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5-2 17:13 |
---|
签到天数: 446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1 k' S5 t: L% z( Y. i
( k' @$ ], ?6 Y, z1 u6 L清末有两个著名“红顶商人”,一个是胡雪岩,另一个就是盛宣怀。: \' c) E: B1 S3 K! A( S
" [5 S1 d. r$ H6 J2 s
这两个经典人物,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盛宣怀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宗棠与李鸿章又有极深的矛盾。( C F4 Z7 }, v( T6 }7 C
) E. [2 D9 o9 D# Y2 Q y至于这两个人的比较,从名声上来讲,胡雪岩显然要更有知名度,但是从实际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来看,盛宣怀胜过胡雪岩的何止是一筹。" E/ O" L* p- m! z
4 O/ Y" G3 R; [2 b/ c胡雪岩背后有左宗棠,盛宣怀背后有李鸿章。一朝天子一朝臣。背后的高官变了,前面的富商也要变。, ?8 F6 W/ c5 Z6 G( ]' H
6 d! @7 S7 |4 s* D" }& j' Y. R
当左宗棠烟消云散,李鸿章横空出世,胡雪岩也就树倒猢狲散,取而代之的是盛宣怀。
; J4 s I0 b$ P5 u* C9 Y
0 n7 ?5 g6 Y! A1 h$ x胡雪岩,安徽绩溪人(一说是浙江杭州人),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幼年时家贫,以帮人放牛为生,后经人推荐,在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 I3 }% H S. P/ f
+ C1 p. L$ y. p: b6 x4 w% G- J% ^; p
胡是价真货实的屌丝一枚。但他有江湖人的义气,也有赌徒的勇气,当然,也很有运气,结识了落魄的官宦子弟王有龄,并挪用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资助他晋京。! `. R8 q) G( q7 v
2 E$ \6 D/ N/ Z王有龄后来官至浙江巡抚,在他照顾下,胡雪岩也从钱庄学徒变成钱庄老板,不但其钱庄分号“几遍各行省”,还涉足生丝、茶叶贸易,“与外洋互市”,赚了个盆满钵溢。
, G2 b6 m" D6 R+ I6 [
/ f: _4 I1 v' c王有龄还给胡保荐了一个知县的头衔,这就是“红顶商人”一说的原由。王有龄去世后,胡雪岩又攀上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
- r' z) n8 @" p0 H! h0 v( V- @* }5 k) j
盛宣怀比胡雪岩年轻十一岁,与胡的卑微出身不同,他出生于江苏常州的官宦世家,父亲官至道台,与胡林翼、李鸿章有交,这也意味着他比胡雪岩更容易接驳上更多的权力关系网。8 ~, s, I, L3 Q- k/ w7 a7 [# h
! Q5 W$ t) ~6 E& b w三十六岁时,盛投入李鸿章幕府,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8 I, l0 T+ `, g, G
* s! B# ~- L, e4 R当胡雪岩在金融市场与生丝贸易市场呼风唤雨的时候,盛宣怀则在李鸿章的权力羽翼下,参与组建轮船招商局,并任招商局会办(相当于副总经理);主持办理湖北煤铁矿务;创办天津电报局,并任电报局总办(相当于公司总经理)。1 B2 U3 H' m3 W# c& B
5 S+ C6 `6 _( X2 F/ o4 H
可以看出:同样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不过是一名有着官员虚衔的私营企业主;盛宣怀则是“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方代理人,是帝国的体制内人。4 K+ ^% ]' S; o, e2 t' V
) y$ G& I5 Y' a& c
胡雪岩更多地凭借私人的官商关系网络积累财富,盛宣怀则完全以正式的权力代表身份圈占市场。3 K+ M. X& b3 `. R5 J
: S: l$ x ^+ N$ I$ `盛宣怀无疑比胡雪岩更加如鱼得水,因为,他不但掌握着胡雪岩望尘莫及的权力,而且长袖善舞的本事,大概也会让胡雪岩自叹不如——如果胡雪岩知道的话。" K& j! g7 k5 x' b
: r& p) _( }0 o" r4 v8 d后来胡雪岩因为生丝贸易失利,资金链出现断裂,经营的钱庄又发生挤兑潮。最后庞大的胡家产业帝国,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Q" O7 }% y! P! U+ p
. x4 W O- G! T4 f4 O
而按照写《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台湾历史小说作家高阳、写《胡雪岩的启示》的台湾学者曾仕强的说法,胡雪岩的破产,市场风险只是表象因素,幕后原因是左宗棠的政治对手李鸿章派系暗中做了手脚。9 e! Q& y7 F; T/ s: C
* x8 f$ u+ B& T李鸿章与左宗棠因为政见、派系利益不同,一直明争暗斗。; J, h) `$ r8 U6 |+ _
! w' p t) E2 m( P# A
为了削弱左宗棠系的势力,“倒胡”便作为李鸿章派系的一个策略提出来。谁叫胡雪岩是左宗棠的“后勤部长”呢?
( G j. E; X0 `3 j2 }8 X# q$ {! G# e, \
9 C+ e" v% D0 @. f3 P+ f6 `/ p具体执行“倒胡”策略的则是李鸿章的得力亲信盛宣怀。! V2 G! E, I/ r. h
0 q9 G8 ?; g) {3 p
前面提到的上海道台邵友濂之所以拖延交还胡雪岩的贷款,据说就是因为盛宣怀告诉他,李鸿章大人希望他缓发这笔协饷。1 d, w) X$ C# Y6 \, q
( j! ?% {) }. H- `' e邵友濂当时虽系左宗棠的下属(左时任两江总督),但他是李鸿章派系的人马,当然照办。
% K( h1 s \1 V; T
8 a# z" D& M* V$ V8 j盛宣怀借着主持电报局的便利,对胡雪岩的资金流向了如指掌,又趁胡调度钱庄资金还贷之时,马上放出风声,说胡雪岩做生意蚀了老本,阜康钱庄快倒闭了,从而引发挤兑潮。( T1 C9 ?$ c4 \: j
; h$ @$ g( |, d- A( m1 O8 w8 O8 u
不过,支持上面这种说法的史料并不足够。但“权力斗争说”很符合人们对于官场生态的想象,也很符合一个单轴权力社会的运行逻辑——权力,既可以将胡雪岩从一个钱庄伙记扶植成富甲天下的巨商,也可以将胡雪岩从高高的云端一把拖下来。/ q3 v3 H3 B; P( F D
) r& b, ?+ u5 C
如果说胡雪岩是一株大树,根系深扎在官场的地下,那么当他的官场根系被权力派系撬松的时候,一场从市场袭来的“飓风”,便足以将他连根拔起。
8 J- }9 x* G# K; t7 A6 T$ B1 X% X5 o, k" V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 h6 @9 z. s: h7 n6 f! e7 c
/ T+ X. _& ]1 P0 m2 o% F在胡雪岩被挤兑潮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多年前他“侵取西征借款行用补水等十万六千七百八十两”的旧帐,也给人抖了出来,户部建议朝廷下旨追算。/ ^% e: J+ X. P5 {; o0 ?9 y
# Z; s2 Q( m( P% s3 a; c& ]
所谓“行用补水”,就是当初胡雪岩帮左宗棠向银行借款时所产生的应酬费用、交通费用等,是一笔灰色开销,肯定有一部分流入胡雪岩的私囊。
9 ]5 _" c- E6 D+ E% f$ J
9 a) g8 I7 F4 {" }+ u不过这笔开销早已经核准后列入西征经费的正项奏销了,所以左宗棠出面奏请“准免其追缴”。
- _7 i4 u' O! z+ ?$ o" I4 v% n" O4 L {( t. A0 B5 }4 f2 D
但慈禧太后还是谕令革除胡雪岩的功名,并清偿旧账。
& R6 }9 K1 Y3 X/ r# K/ f$ N2 h
/ |6 [- Q( f1 U ]( w& {* q最后,胡雪岩遣散妻妾,变卖家产还债,连胡庆余堂也交出去给人抵债,随后左宗棠逝世,胡雪岩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又被清廷抄家。( m8 {/ I1 `% t: Q' [
5 R+ R4 f2 n( y, O9 t/ V9 j1 ?
胡雪岩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后,盛宣怀迅速建立了名为国有、实则由自己把持的产业帝国——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芦汉铁路、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勘矿总公司、华盛纺织总厂……$ }' K$ N4 h5 ]* m
/ ~, @9 ^0 _" ^; y; C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十二岁的盛宣怀已经掌控了整个大清帝国的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四大洋务产业,并获授太常寺少卿官衔(正四品)和专折奏事权。
$ [" n- L: U9 r0 L% ^' T" R! b- X
( t" E& b' n$ c# R/ b+ P8 L/ F但盛宣怀的命运也好不到那里去,他当上邮传部尚书后,因谋划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资政院因此要求将他“明正典刑”,最后清廷虽然没有杀他,只将他革职,但他再不敢在北京呆下去了,逃亡日本。
p: x& P5 ^7 a0 d# J. Q9 R& \5 C3 Z* d, Z L* D1 b
历史总是一种很无聊的重复。. B6 r6 C/ ]# \2 f4 u" b9 _
/ B! i$ ^2 W: X: T: p$ t李鸿章之后是袁世凯,盛宣怀也就成了昨日黄花,那么袁世凯又推出了谁呢?他叫周学煕,北洋实业大亨。
. @$ g9 Q# J1 N' [7 F. J+ H) I9 B. Q/ Z0 n( r
周学煕34岁进入袁世凯幕府,是北洋政府的财政操盘手。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周学煕受邀担任财政总长。
/ ?% Z# M O: X
Q! S: V, e k# k至于后来的蒋介石,就不用多说了吧。5 R1 K! B: `7 E
* C( ?+ x$ u,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