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6|回复: 1

埃科的铁砂袋——《玫瑰的名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4-1 14:48
  •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签到八年

    发表于 2010-9-18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者:蝴蝶梦2 R* i# H; w  C* m! F9 {+ u
    - E0 t2 G8 H: T1 n
    说实话,一个发生在七天里的侦探故事,通常只用一个小小的短篇即可写得精采、紧张、惊险、有趣,但埃科却用了五百多页来写,如果用物理学的“密度”概念来比喻一下,那这本书就象一个塞满了铁砂的皮袋。那么他到底在这里面都塞了什么使这本书象如此沉甸甸的呢?下面就是他塞进去的东西:
    / Z# d' M4 i9 r3 P- W' p' }
    1 y& y" g0 L6 M$ C教会史、思想史、宗教审判史、药物学、密码学、修道院生活方式、关于情欲的学术研讨、迷宫学、密室机关学、地形学、建筑学、巫术、图书管理学、拉丁文、眼镜的历史、一块磁铁、关于公鸡的讨论、关于松露的趣闻、关于猪血肠描述、宝石和权势、各种从没有听到过的书、一个修士基于《圣经》做的离奇怪梦……等等等等。# |9 D  S1 Z8 b

    4 `# O$ z8 d+ Y) C1 b  A' }据埃科自己说,这本书的起源是为了在书中毒死一个教士,他因此还花了一些精力去研究药物学。但是他为什么要毒死一个教士呢?他却没有说。从这本书中所涉猎的学问来看,也许他的目的是想给他多年来对中世纪的研究结果给赋予一段虚构的历史。鉴于他的研究结果非常深厚,确实要想写成一本薄薄的小书几乎不可能。因此也就只能写成这样的铁砂袋。! }  n2 ]" I) \4 K  T
    5 z7 @- q3 y5 F$ V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一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这个修道院里人员众多,聚集了各种教派中的修道士,有本笃会的、方济各会的、多明我会的、特别还有从方洛各会发展出来的其它的小教派修士。埃科把这些人安排在一个修道院里,当然是为了通过他们来梳理一下中世纪末期那段复杂的教会史,这是他在角色设计上的一个富于匠心的安排。
    & {# @; R) Y) r0 W" U
    / Z" i7 Y: ^+ R3 u7 m; m本书另一个富于匠心的安排则是把它写成了一个侦探小说,在这个侦探小说中,他让一个叫威廉的修士来当侦探,这个威廉修士是罗吉尔?培根的门徒。这里要注意,这位罗吉尔?培根不是那位更有名气,写了《论说集》和《新工具》的弗兰西斯?培根,但他们的思想确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验论,这种经验论既反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又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埃科之所以安排这个人也是很有深意的,这种意义只要了解一点中世纪的思想史就可以领悟到。
    # I' \( k  g- }
    , m' ]3 X9 Z! t- g3 t8 r! z中世纪应该说是思想史中最复杂繁重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哲人和神学家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思想所致力的是让宗教和哲学结合,理性和信仰联姻,这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在那之前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没有这种义务,在那之后启蒙主义时期的哲学家们则逐渐放弃了自己的雄心,到了康德为止,哲学与宗教终于已经完全脱离,哲学已不在用来认识神,理性也不在用来检验信仰。
    ! v/ X9 E8 w" S- l9 n3 S* G  m) B; }* Z7 Y- z7 Z" L9 A# M0 s5 {
    哲学引导人探求真理,其最可贵的精神是怀疑;宗教训诫人服从上帝,其最难得的精神是坚信,所以哲学与宗教在核心的精神上是对立的。因此,天主教为了自身的目的,就迫切需要降服哲学,并让哲学为其所用。首先来做这个的是伟大的圣奥古斯丁,他通过自己的敏锐的直觉将柏拉图主义的最高理念之存在诠释为上帝存在的证明,然后再把其它所有的神学概念成功的统一在这个神学-哲学理论之下,这就是新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这个神学-哲学体系存在了好几百年。但是十字军东征之后,阿拉伯人的思想开始传入西方世界。而这个阿拉伯人的思想其实是西方人一直忽略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H# F. J" [+ D: Z, ?% u, X6 `7 S: e4 l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思想体系脱胎于柏拉图,但是又与他不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用质料和形式分解了理念,因此对理念的认识就不再是靠直觉来想像,而是靠经验来探求。亚里士多德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方法论哲学,这种哲学不仅务实,而且更赋有探求精神。而这当然就导致了对老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冲击,它所导致的具体的结果就在对“共相”的认识上发展出来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 u6 {( }: J( V& @' e) j, o# d
    1 o7 A! H* O" Q0 i4 w  n
    所谓唯实论就是把“共相”看作最后的实体,“共相”就象是中国道学中的“太极”,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中的太极,太极就是一,这个一是多的母体。而唯名论则把共相看作是一个词,或者是从众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相同的属性,因此这个“共相”就只能被看作是多中的一,亦即多是一的母体——这又类似于鸡与蛋的悖论了。
    ) f4 t# v- C$ v" L( [+ v" q: f/ R7 S
    6 c+ V4 v  P6 C! S! a6 r在这种论争中人们发现极端的唯实论要么推导出上帝就是他自己的造物,要么导致人们相信泛神论,万物皆神,因为上帝就是大全,他是共相中的共相。而唯名论本身又与老的新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完全不可调合。这次论争最后被伟大的阿伯拉尔(他与他的女学生爱洛伊斯的爱情故事更广为人知)的聪明才智加以解决。阿伯拉尔的思想最终表现为阿维森纳的著名公式:共相先于多,共相寓于多,共相后于多。这个公式最终又由阿尔伯特和他的学生阿奎那的托马斯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神学体系,这就是托马斯主义,托马斯主义终于又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收服在宗教之中为其所用,这是发生在十三世纪的事。" v- q/ Y5 k9 \3 m1 L  G- P! m" {
    ' B- q8 }# _% u5 w+ L6 ?1 Y/ F" V5 F
    而在这同时期,罗吉尔?培根的经验主义也发展起来了。这种经验主义既反柏拉图的先验理念论,也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也就是说它既反奥古斯丁主义,也反托马斯主义。它要求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运用归纳推理,重新去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所造成的惊异的结果重新唤醒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新的探求精神,把托马斯主义缝合起来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分裂重新树立起来。它惹起新的纷争,而这次纷争最终引致哲学与宗教的最终分离,这就是自然宗教和天启宗教的分离。人们已不能再维持一种真理了,最多只能谋求两条真理并行不悖。宗教不再能降服哲学,而哲学也不可能证伪宗教真理。
    ) {, C- J. k7 b5 i2 N) o( A/ m; t5 n9 n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本书中,埃科正是用了这么一个人物“威廉”之口来辨析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史(这个威廉和同时期那个著名的“奥卡姆的威廉”所持思想相似)而书中的案件也起因于着一本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开放和隐匿。埃科就是利用它们把中世纪的思想史给简单的复述了出来。当然,其中只不过有些只言片语,但是这些只言片语全都指向这段历史。研究过这段思想史的人肯定能够看出来他的研究有多少厚度。而这在普通的读者那里当然是被忽略不见的。总之呢,这本书写起来很难,非埃科这样的大学问家写不出来。当然,这样的书确实值得人一读再读,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一一挖掘。而埃科肯定也有这种目的,所以他在小说的最后用拉丁文写下了一句话,翻译过来即:" ^0 L- Q2 r% J8 a& m
    $ a# Q) b- a9 E2 Q
    “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其实我是从注释里抄得)
    7 `# q8 y: G5 j& b, R8 Q* ?3 T4 K1 J, ~
    这句话在文中很费解,与全书没有什么具体的联系,最后还惹起了读者和评论家的诠释热,这曾让埃科大为苦恼,后来还引出他对过度诠释的批判,树立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原则。在此本人对这句话也不能对其说出什么来,只是觉得这句话与上述中世纪思想史中关于共相的“唯实论”与“唯名论”有所影射,但本文并不是为了诠释这句话而为之。
    ' L9 K. j$ l6 z3 s1 L. k' n% @$ o% Z7 U
    $ P0 T& G+ b6 ?: e最后再说一下这本书由埃科自己写得序言,这个序言里埃科把本书说成是一个从拉丁文译成了法文最后又失踪了的书的意大利文译本。他说得煞有介事,完全象真的一样,可事实当然是最明目张胆的撒谎。但是这个谎撒得是如此认真,不仅让人大为惊讶了。但从这里也许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专业小说家的真正缩影吧。 ( A  k. {* y" W, }
    我们只剩一个玫瑰的空名  首次出版的从意大利文翻译的埃科最著名小说《玫瑰的名字》遭遇部分学者炮轰  % J7 k. w' o6 W/ t0 B. F( M

    ; J  g, d; L) N6 g7 H    读当代符号学大师、小说家翁贝托·埃科最著名小说《玫瑰的名字》是件充满困惑的事。它将有可能有悖于你的任何阅读经验,特别是它被归入侦探小说,却给不了侦探小说迷任何推理解谜的乐趣。在作者高深的符号学理论构架下,我们只剩下作为无知读者的自卑。1 u% ^+ j$ Z9 z, t3 u
        . C; f) I# G4 b
        据说在欧洲和日本,《玫瑰的名字》被评价为“保有知识分子睿智的通俗文学作品”,而埃科则被认为是“一位难得的、跨越了雅俗两界的人物”。更具有说服力的则是数字,该书迄今已翻译成35种文字并销售1600万册。“普通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最高级的惊险小说”;“精英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为学者准备的文本盛宴。昨天,上海译文出版社联手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家沈萼梅教授,首次推出直接从意大利文完整翻译的权威中文版本。
    0 _2 n6 M! H/ T. A+ e( E   
    ! M( w9 {8 M1 Y& F5 m4 ?- l) i    然而在作品座谈会上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江晓原、沈宏非等精于读书的读书人不断地向这部挑战人类智商的作品发难。面对这一道几乎把“形而上学”、“笑”、“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结构与解构”、“所指与能指”、“反讽和戏拟”、“隐喻和象征”、“误读和诠释”等20世纪学术界时髦“话语”一网打尽的精神大餐,我们的精英读者不仅没有喜不自胜,甚至“群起攻之”。6 C/ ~6 [' n: @5 `4 e
        4 w5 P% u& B& a1 v+ K
        江晓原称“当我们在看这种充满了学问的小说时,我不仅要问,我们究竟能获得怎样的快感呢?在《玫瑰的名字》被阐释和过度阐释的同时,阅读的快感实际上已被是不是有学问的优越感挡在门外”。沈宏非评价“埃科是令人头痛的作者,因为读《玫瑰的名字》、《昨日之岛》、《傅科摆》这样的小说犹如巴别塔的建造,实在是太累了。”悬疑作家蔡骏甚至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有个不知名的中国作者皓首穷经写出中国版《玫瑰的名字》,即便它能达到《玫瑰的名字》的高度,相信也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会出这本书,就是出版了也卖不出去。一个很诚实的读者说:“尽管会被人鄙视,但我还得承认是同名电影帮助我理解这部前100页不知所云的伟大作品的。”3 N4 x% y2 h4 _3 M0 E: I* D3 W
        3 w4 C* N- j+ k" X) p# R, W/ B
        上述观点多少让一些认为《玫瑰的名字》难懂的读者感到欣慰,“啊!原来大家都像我一样读不下去”,“感谢上帝,原来我不算太蠢”。这种欣慰如同见到《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原来我们死死抱持的——是只剩下的一个玫瑰的空名。4 g! k! p- o* s% s$ q% Q* X
       
    + ]* }3 p/ \2 E( [    据悉,《玫瑰的名字》出版后,出现了大批阐释这部小说的作品。仅在英语世界就有《打开〈玫瑰之名〉的钥匙》、《翁贝托·埃科与开放的文本:符号学、小说和通俗文化》、《翁贝托·埃科的选择:文化政治学与诠释的含混》等700余部。而该书中文版的策划编辑赵武平称:“这部书博大精深到即使再出五六十本阐释它的书也不为过的程度。”; z3 _) Y, J( w# e' }
        & s/ d, p; X8 W$ f% S
        是啊,是啊。事实上,围绕该小说展开的大规模诠释和理论重建,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每一个阐释者也都在其中找到了快感。然而,对就连中国的高校也少有符号学这一专业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再出五六十本阐释的书,究竟卖给谁看?5 t+ J3 c! f! s
       
    : S* A0 H$ v/ D9 [    有意思的是,被各种阐释围绕的埃科在《关于〈玫瑰的名字〉的思考》中宣布:“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一颇似海明威“海就是海,鲨鱼全都是鲨鱼,孩子是不折不扣的孩子”的声言背后,分明是埃科一张狡黠的笑脸。
    , j9 I' `( o2 o" e- E/ y# o$ _/ E; p
    和大家共享一下) h) r1 ?7 Q9 h& ~3 P! r& ?/ q
    玫瑰的名字.rar (299.61 KB, 下载次数: 40)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10-8 21:50
  • 签到天数: 72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9]签到八年

    发表于 2010-9-1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7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