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4-1 14:48 |
---|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签到八年
|
原作者:蝴蝶梦
$ s' U+ @( O& c& y# ?$ B! R# A, V+ L) M) R: e; h
最早知道《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消息,还是因为日本歌手中孝介。2006年末到2007年初,正是中孝介走红台湾并波及内地的时候,因为喜欢中孝介,才在他的个人官方博客上,发现他参演这部电影的消息,那时应该是去年的四月。然后直到今年暑期,突然爆出《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不免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够让几乎不看国产片的台湾人如此痴迷呢?到了10月,《海角七号》终于现身网络。
- v1 A; h5 k# o" J! L# L
2 _+ |' F' t% ~5 R作为内地人看到这部电影,老实说肯定还是没法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普通的青春励志片能压倒《色戒》、《赤壁》这样的大制作电影的超高票房?
9 e( P/ a5 v8 H$ `0 |! U- z 《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 D" A; @( P' ^% ~( V. \3 K8 E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1 w$ b3 d" z+ I ! h4 m' H: N6 ~5 u' ~/ N
内地人自然很难了解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台湾那么广受欢迎。台湾网友这样告诉我:这部影片出来的时机很对,现在是台湾人民民族意识最高涨的时候,对于反映本土民俗的电影尤其欢迎,这才是《海角七号》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至于有敏感的大陆影评人认为影片反映出是不良的殖民文化,就完全是不了解台湾历史的放言。为什么日本人败走台湾时是影片表现的那样和平,原因是虽然日本统治台湾51年,但事实上也把日本先进的基础建设、城市规划都带到台湾,当时台北是第一个在亚洲有街灯的城市,台湾的第一条铁路都是日本人建造的,比起清廷、葡萄牙、荷兰等其他统治者来说,台湾人民对日本的好感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台湾人对日本是有感激之情在其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台湾网友告诉我的,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都是事实。只是内地从来没有说这些而已。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外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 # { B, C1 k' Q
+ G9 T) R) s% d5 K# {' R3 l4 O0 N0 R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好几个台湾网友告诉我,哇,电影中的那个谁谁就是他们镇上谁谁的样子呢。因为离的近,台湾人对此自然更加感同身受。而内地人看起来就与《练习曲》这样的没多大区别了。
. s G! ^% ]' k # ^7 l# Z n( T' \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 J( G+ v) X& M8 A" T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 m4 s! g& ~" c; s/ z! J [4 `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也许是因为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绘本身就是在台湾进修的留学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设定中,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 F+ B! _% ^8 D" |6 P
! S1 q+ N( V4 f) n1 k
但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C& k; q5 U$ M& t4 l8 {3 G
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后来台湾网友告诉我这个老戏骨是在台湾非常大腕级别的马如龙,年轻时就是台湾的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起这样的角色自然是笃轻驾熟,轻松自如。有个小八卦是电影中扮演范逸臣母亲的那个演员,也是马如龙现实生活中的夫人。 : p7 P! }! l, E7 L9 A/ I1 i
" C+ a7 p: J3 Q0 ]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 T- U2 h) v! `: f+ | F( u# \
2 S5 E3 t- @- U5 g' q, q) A$ U, U 所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觉会比第一遍更好,正因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这样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能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态度完整的表达出来。
6 s% ]3 K( S1 Q" I ) P, ?6 E# Y! y9 M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什么时候,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的时候呢? 3 v$ A) U2 ^+ n" ^
- \% {1 p8 u1 v$ f) ]6 Z3 L
世界上最有效的营销方式是什么?答案就是口碑式营销。什么病毒式营销,什么喷嚏式营销,什么紫牛式营销,什么引爆点式营销,什么长尾式营销,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口碑式营销。
$ ?5 F; B+ b% P- ?$ ^) s 《海角七号》制片方在播放完预告片后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会不会在下礼拜上映的时候去买票”,大多数观众的答案是不会。
1 N6 o A! W2 q. H 相信这样的答案一定会让《海角七号》制片方很抓狂,尤其是为了拍这部片子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并负债3000万新台币的导演魏德圣——看到这结果,也许他跳楼的心思都有了。
1 }* E8 T1 }( b4 o) H* @- t - z M% ~: w) g. K5 D o
还好一个观众为制片方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明路:搞口碑式营销——这位观众说:如果朋友推荐,我就会去看。于是制片方开始在台湾疯狂举行试映会,超过一万多人看了试映——要知道台湾一共才有2000多万人口。就是这些看了试映的观众,看完之后四处推荐自己的朋友去看《海角七号》,最终创造了《海角七号》的票房奇迹。 9 D9 u' z5 C; O7 K6 G: g
到了现在这地步,在大陆都有N多人在谈论这部电影,弄得好像如果没看过《海角七号》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 4 R9 r/ O+ F, {
Y. {! `3 s7 Z0 ^) {/ m1 a4 |5 d" \ 为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前两天我和老婆也一起看了《海角七号》。看完之后,我老婆说:“这个电影挺好看,以后你要让我和你一起看电影,就多看点这样的电影,别总让我和你一起看那些让人头大的艺术电影。” $ a* z' i- @. J3 E+ N/ `, a
当然,这只是我老婆的看法。而我对《海角七号》多少有些失望,失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原来曾是杨德昌导演的《麻将》的副导演,所以原来我对这部电影期望还挺高的,但看了之后我的期望基本都落空了;二是男猪脚范逸臣的演技太让我崩溃了,他装酷的表情就好像观众欠了他很多钱,看着实在太不爽了。
' b& y1 c% q5 M p
4 c8 T/ W( b, h 先说说《海角七号》中的爱情,有人认为中男女猪脚的爱情来得太莫名其妙了。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起王菲曾说反正男人都花心,不如选个漂亮的——我想王菲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已经不那么相信爱情了,因为早前她还曾对记者说“没准儿在电梯里遇到个水管工就爱上了”。据说人类之所以会相爱,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鼻子底下的一个极细微的腺体分泌出的信息素被另一个人所接收。所以《海角七号》男女猪脚没怎么做足“前戏”就开始做活塞运动,并觉得一夜情不够还想要更多夜的情乃至最后男猪脚还说出“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这句具有超级杀伤力的情话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2 A0 F* \7 x+ d V: M" s; _4 Y 不过话虽如此,单就男女猪脚的爱情而言,这部电影诠释得既不美妙也不动人。另外男女猪脚在戏中的表现要比某几位配角差得太多太多,基本上这是一部靠配角出彩的电影。 0 D1 Z% a1 H) Z7 a9 a3 X- O
% P$ [% t1 d! w& l 台湾电影人焦雄屏说《海角七号》是一部“带有乡土趣味的爱情偶像喜剧片”,但如果从政治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估计就没这么简单了。李敖曾说台湾是大陆的睾丸,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你还是多少能看出来这颗“睾丸”在想些什么。别的不说,假如用一个大陆人替换那个给台湾女孩写了七封情书的日本教师,你觉得这部电影还能让台湾人产生同样的观影热情吗?
; L, e3 g; W& d5 B' R 经常会看到一些大陆的网友动不动就说要武力收复台湾,这让我想起一段据说是林语堂说的但却无法考证出其出处的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段话说得有点狠,但放在今天的中国,似乎还是真理。当然,并不是所有最底层的中国人都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例如前几天就曾看到一个网友说了这样一句话:那边的奴隶当总统了,这边的主人还猪狗不如。
* |8 k- W, M- R 我想如果某一天这边的“主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那海峡两岸也许自然而然就统一了。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某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 ! ~6 _! ~) l8 L7 q4 \6 r
& s' c; j" i5 q3 q; D还是九月初,彼时我正为某部影片的合作方案弄得天旋地转,有一天我们电影编辑突然在MSN跟我说:“我觉得《海角七号》可能会很好看。”于是我匆匆浏览了一下这部电影的新闻,满目皆是半红不紫的演员名字,再加上明显中日合拍的痕迹,顿时以往的种种例子浮现眼前,当场就决定不抱任何期待。
k4 D% X. p2 q5 s 然后是十月底,还是我们电影编辑,激动万分地给我说一定要去看《海角七号》,我不过将信将疑,也实在抽不出空,便放在一边了。紧接着她的签名开始每天换,第一天是“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你就去死一死。”,第二天是“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第三天是“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刚开始我还能见怪不怪地冷眼旁观,直到第三天,我终于忍无可忍地八卦起来:“姑娘你可是恋爱了?”她便用一副“就知道我推荐给你看的电影你没看”的态度鄙视我道:你去看《海角七号》,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 O! L+ m; m$ k% z' p. \7 L 其实那之后,这片子在我电脑上放了十多天,第一次写完稿的晚上,看了十分钟,我睡着了,第二次逛完论坛的晚上,看了二十分钟,我又睡着了。自从我成为了一个影视记者,我看电影就很难进入状态,在电影院里都有走神的时候,何况在电脑前。本来这么崩溃的经历应该让我放弃对这部电影的执着,本来一开始我就没有期待过,哪知道先是看到了卫西谛大加赞扬的评论,接着是某周报的专版专题,在台湾史上第二的票房成绩以及即将引进国内这个事实面前,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要骂还是要赞,如果不把它全部看完,我必然会遭到鄙视的,遭鄙视也就罢了,还会被鄙视得不明不白。
3 u/ C2 w+ Z$ P( I5 ?7 l # o+ {) K: ~4 e- R r
十一月的北京,这是立冬以后的第二天。 ( l# `/ M% [* n: E
今天我本该去看陈老师的演唱会,即使不是她,我也应该在汽车旅馆听我等了好久的万青唱歌。哪知道昨天晚上又被采访稿和方案弄得生不如死,待我倒上床的时候,已经是天亮了,待我醒来的时候,天又已经黑了。作为一个资深宅女来说,有什么比蓬头垢面地蜗居在冬天的空调房里更好的选择呢? , Y6 M4 l0 K% ]" } u" v4 D
于是我随手打开没有看完的这个片子来看,它实在太类似于我从前看过的无数日本电影风格,舒缓悠扬的小清新,彷佛有人一直在你耳边絮絮叨,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你实在不会觉得这些话可爱还是讨厌,它们都是中性因子,只是因为太淡了,常常一边听一边忘,等话都说完了,你一瞬间有一些空白,突然不记得你听到的是怎样的一件事。
; u) h% m' f5 b O6 ^ 转折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的呢?我想很多人都不会记得这个细节。前台小姐对马拉桑总是一副誓不两立的样子,某一天刚刚争吵完,马拉桑冲到明代主席面前开始推销,一路尾随到电梯口,又如你所料那样被骂回去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贯嬉皮笑脸毫不正经的马拉桑低着头从墙角走过,前台小姐看着他,眼神突然瞬间转为怜惜和心疼。
* _! S4 ^% X3 g4 V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丁小猫同学,又一次被强大的细节打败了。 1 d4 I: R% |4 S D( r4 j- @5 \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顿悟到这个电影的基调和情绪,将我的情绪与之融为一体了。 7 T( B$ Z5 S4 V ]/ ^" z
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没有起承转合,或者说,没有大起大落的起承转合,在这个岛上生活着不同经历不同境遇不同主见的人们,他们之间有不解有误会有冲撞,他们的心底有委屈有愤怒有烦躁有纠结,这不过是他们的一段生活,天气渐渐由阴转晴,是的,要么是烟灰天色,要么是蔚蓝无垠,你不要指望能看到大雨瓢泼,也不要指望看到大太阳天。你期待的低谷和高潮都不会有,像每一部电影一样,它自打开始就朝着结局走去,像每一部电影中的一半一样,它在朝着一个好的结局走去。只是其实这结局好得也并不彻底,分手的人从来都不会被相爱的人告慰,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不是每往前一步都是红星闪闪,不是每往前一步就突然峰回路转。
1 c2 ` Z( A' A5 I 大多数时候,我们和他们一样,他们的这一段,其实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的一生,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生。生活颇多偶然与失控,我们常常为之竭尽全力或者束手无策,没有关系,其实都没有关系,总会走到结局,结局不一定都是大团圆,我们一定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生活给人的好,并非花香叶绿颂诗般的好,也并非如愿以偿丰收般的好,生活就算是对人好,也好得这样平平淡淡不被察觉。 0 C. g) m" h9 |7 j' c# M, w
' M L; |1 h& Q, e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台湾人会如此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我也喜欢它,但是我从来不曾想过这一类型的片子能够拯救台湾票房的长衰长败。
! A+ F. U% a+ l 然后我想起来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我偶然听人说过,台湾的社会现状其实是一个大多数人内心带着伤口和心理疾病的状态。如果这句话能够成立,那我也许能够理解《海角七号》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了。 # A, `2 n" L5 H7 f: J- ^+ K0 p! N
在一个全民皆伤的环境里,唯有这种恰到好处的,不会熄灭也不至灼伤的温暖,唯有这种温暖,才能告慰人心,才能治愈那些,小心翼翼的,敏感而忧愁的内心。
9 t/ W6 h& {. K" s% s5 }# B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哪一个不是影子,哪一个不是受过伤的影子,尽管这些伤害来得千奇百怪:不知道如何证明自己演变而来的烦躁,不被需要演变而来的叛逆,不能与之共度一生的旁观,不想被遗忘和忽视的固执,不懂得如何拒绝的委曲求全……在这些千奇百怪的伤口面前,无一例外的,是都有一副不露声色的表情,人人一张坚强的脸,你知道的,其实他们都孤独。 1 u* L4 w K- W4 l
我不想问你会在哪一个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如果你听了这样的问题而试图去寻找的会,你会发现:似乎每一个人所遭遇的状况,你都有或者是有过那么一点。所以其实若你是被它治愈到哪怕是只有一点的其中之一,那么你必须有理由相信,你受着的或者受过的伤害,有很多同样的人在经历着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已经好起来了,所以你也会好起来。
0 R/ H& _3 J5 B' `( w- l 曾经有人和我讨论过乐观与悲观的问题,我很赞同他说的,其实在这种看似悲观下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所以其实我很情绪化地喜欢这个故事,你知道的,并不仅仅是其中之一的爱情故事,而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他们微小的光芒让我有一点相信:就算伤痕累累就算停留原地,就算孤独和绝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无孔不入,就算偶尔做一些违犯常规的事情,其实都没有关系,时间会把我们带走,带去更好的地方,风刮开了乌云就是蓝天,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真诚面对自己的心,带着这样的心,去面对同样真诚的人。
' h G/ }0 e, O- |3 y; J
! I+ k( ] m4 M) t% m5 @. @" } 很多人不喜欢那场突如其来的爱情故事,我却觉得其实爱情就是这样开始的,不信你想想你自己。你不要害怕爱情里那些来自于直觉的冲动,你不要担心无可挽回的尴尬和不确定,你不能让自己明白的事情,时间和经历会让你明白,你都会明白。所以其实那一句“你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并非是一时兴起,或者艺术手段的浪漫主义,只是被逼到了某个墙角,人自然会看清本心是什么,其实我有一点羡慕他们,这种你放弃全部只要我或者我放弃全部只要你的桥段,年纪越大就越难质疑,直到发现连说服自己相信都不可能的时候,我还是羡慕他们,我羡慕他们的理直气壮,他们自然有理由理直气壮,因为我不相信是因为我没遇到,我没有遇到,可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没遇到。
) Z* W6 U/ M/ t0 i) U' O, t+ w 那另外一场与之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那些熟悉的日语旁白响起来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两个人是为何分开。这个桥段安排得太妙,因为不是一个内心失落的男人苍老后的寻找,而是两人各自安乐,直至一人死亡,这些信才辗转落到另一人手上。更妙的时候,当这个晚年孤独的女人在暗淡下来的天色中准备回屋的时候,她看到了那个盒子,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最后抽出信来……这样的谢幕,你看不到她的表情,更听不到她的内心,甚至我试图从她的双手看出一点蛛丝马迹,也被生生打断。再一转,你看到的是年轻的她,如何一意孤行站在码头,如何提着行李依然要追随,如何在人群中焦急地寻找,又是只一眼,她看到躲藏中的男人,眼神即刻像哀嚎一样刺穿静寂。这一幕说的是诀别,让人会想起《情人》中的那一幕,虽然是如何截然不同的经历和感情,可是哪怕是只有一秒,这两个女人的心情,或多或少是有那么些相似的吧。我简直喜欢这样的结构设计,她的一生哗啦啦就这样过去,你最终记得的是她当年哀嚎一样的眼神,可是你永远也不必指望几十年以后她心情依然,他不会知道了,你我也不会知道了。所以说,你已经告别的人,你别指望烟消云散后的某一天来个执手相看,再伟大的爱情,最后都会变成无关紧要的两个人,在我的想象里,她读了那些信,恍然想起一些事,然后用最慈祥的笑容感叹道:“那个时候年轻不懂事啊,其实就算是他要带我走,我也是上不去船的,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在一起啊。”
" [& E* e" @) z+ r
. e- b0 T! z5 y( x7 i 我这个人比较奇怪,尤其是在看演员方面。
( u G! ?( p4 c, e( {8 @ 人人都说田中千绘很棒,我却不喜欢她,尤其不喜欢她大吼大叫的样子。她是属于那一派容易演戏很用力的人,于是一张温柔娴静的脸每次扭曲到畸形,总是要忍不住觉得好笑。本该有可以有更任性一点的形象,来诠释这个角色的。 + h. n9 k( {- H/ S
可是人人又都不喜欢小范同学,这一次我却真的对他称赞有加。在此之前他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还没红就莫名其妙过气了的老人家,虽然其实他年龄真的不小,但是这个角色的力度却刚刚好。毫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完全无所谓会怎样的生活态度,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其实灵魂有一点小空洞的生活态度,就是这样的不乖的男生,突然别扭起来和认真起来就会堪比小学生,这是最可爱的,也是我觉得,少年之后就会转型的短暂形象。我觉得小范同学演得棒,是因为这个角色深得我心,也是因为我知道,他本人又绝不会是这样的类型。 ! B- _ x& i, c
我还要提名表扬林晓培姐姐,距我听她歌的初中时代已经过去了有十年,那时候我从未想过她可以演戏,也没有想过她可以演一个这样失落冷漠的角色,转过身又是独立体贴的妈妈,我更从未想过她演的这个小配角,会成为整部电影中我觉得最真实的一个人。一个人年少时候的轻狂和成熟以后的漠然都是不会单独存在的东西,他们会掺杂一起融入这个人血液,有时候轻狂在脸上而心如死水,有时候表面漠然而内心张扬。 % I% }7 H3 q2 [% ^) \- S' e
5 e( i; g1 c( V# J/ s3 ` 写到这里就已经不晓得要怎么继续。
8 a6 M: ?- x r) K1 M% a% M 其实每一次想要写篇评,更像是观后感,说的都是些废话情绪话,但是不说出来我就一定会忘掉。 6 ]* ?* {. @* L& R4 P) v% P. Z
我真的不热爱看任何一种悲喜剧,不爱看任何一种硝烟弥漫和灵异玄幻,却独独爱看生活,各种不同人的、可以找到共鸣的生活,为此经常有人要鄙视我,我注定要这样自得其乐。我最想看的电影,甚至可以拍成电视剧,是最为平淡的生活,不要有撕心裂肺的误解和阴差阳错,不要有造化弄人虐到极点,我只要看一个平淡的算是还有点幸福的生活,就好像是从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里都可以截取的一部分,又刚好是这个人加薪升职,恋爱结婚,喜得贵子的一部分。只要这样就好了,让我看一点生活的美好。 6 x0 `, F7 ?' A7 f$ ^3 `
于是我才要推荐这部片,让我看到了一点生活的美好,让我看到了人与人的靠近与温暖。无论处于哪一个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无论哪一个离家的单恋的失意的贫穷的残缺的人,无论你没有的是什么,如果你懂得自得其乐,如果你懂得与对的人一起制造巨大的快乐,那么人生,多要一点什么不都是多余么。
* p* x0 V7 G1 Z, `) } 就好像这个电影的原声和故事一样赞,我却独独爱那首简单明快的片尾曲,我爱它简简单单唱道“那儿风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湛蓝的海水,三两只慵懒土狗,赖在马路中间睡。”那儿风光明媚,如此你还是想离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