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滤泡沫
开工倒计时,休整一下做做homework:在19世纪,哲学和科学是同义词~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主导理念,在古希腊它是存在,在中世纪它是上帝,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它是自然,在十九世纪它是社会,在二十世纪它则是生命。那么我想21世纪应该是创新,基于此,第一堂课我绝不会提及deepseek和哪吒二。报纸的二次销售理论,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麦克卢汉提出。而是在1922年,李普顿在《民意》杂志上首先使用~美国学者伯克对人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否定的发明者,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将自己与自然分离,受等级精神的驱使因完美而堕落。
在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之后,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论点“媒介意味着截除”。使用替代性的工具,我们身体那部分原有的功能就会退化。麦克卢汉引用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的水仙花情结来解释,水中倒影是人体的延伸,它造成了纳西瑟斯的麻木与疯狂。
艺术家与普通大众不同,他不会随波逐流,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中制造自己的“反环境”,能够敏锐觉察到一般人无法感受到的微妙的环境变化。由于“身在此山中”,所以对现实的考察容易使我们迷失,我们只有向后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狼而言,其他狼的嚎叫声,会强烈引发自己开始嚎叫,但并非所有的嚎叫都能导致狼群共嚎。位阶低的狼嚎,较位阶高的狼嚎不易引发狼群共嚎。这种划清敌我明确界限的行为方式,可能和促进狼群的团结有关,狼群间可以说是借此相互保持友善的状况。
信息资源的奇特性不仅在于它可以被无损耗地消费,而且信息的消费过程很可能就是信息的生产过程,它所包含的知识在消费者那里可以催生出更多的知识或感受,消费它的人越多,它所包含的资源总量就越大。
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苏格拉底把演讲、书写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与爱欲作了类比~他认为,演讲是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就像是真正的两情相悦;而书面传播则像是毫无目的的播散,受者会脱离传者的约束,自由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就像浪费种子的乱交。
1869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阿诺德认为文化就是求和的完美,是怎样来获知这世界上同我们有关的最好的思想~文化因此有一种激情,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而且两者是相通的,凡是追求甜美的人,到头来会得到光明;追求光明的人,到头来也能得到甜美。这甜美指的是艺术,光明指的是教育,文化就是通过艺术和教育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
卢梭指出,当繁文缛节和精益求精的趣味将追求本来是快乐的艺术化解为条条规规,我们的风俗就给邪恶和虚假一统天下了。我们要文质彬彬,讲究适度,循规蹈矩而放弃个性。结果呢,人与人之间隔阂徒生,你永远不知道同你打交道的是何许人也。要认识一个朋友,非得耐心等待,直等到关键时刻,让他露出真面目来,盖非此不足以认清他的本性。可是到得此刻,常常也是为时过晚了。
科学和艺术越臻完美,我们的灵魂越是堕落的厉害。在这样一个时代,苏格拉底或许不会饮下毒酒,可是他将饮下屈辱、奚落和轻蔑,那比死亡还要糟糕一百倍~不成熟的状态是指没有别人的指导,人就不会使用他自己的理解力,而婴儿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任他人的能力。
科学一向是客观和可靠的象征,但恰就是科学的法则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证明尽管科学一直在提供我们所渴求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可靠的信息。在不容怀疑的科学的心脏地带,现代性自由地飘着。”
借助于电子媒介,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日益肤浅化、简单化~电子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适合于提供深层次的、繁杂细致的信息,只是在快速变换之中简单地进行信息组合,久而久之,使我们养成了了解世界‘浅尝辄止’的毛病。
如果回看过去200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坚持阅读+善于表达和写作的人,都能混成同层次的佼佼者。因为在任何时代,能够快速整理信息、利用信息、产出信息、讲好故事的人,都能够快速获得他人的认同。认同产生了,一切可能都会发生。
If you want value,think and act long term~若求价值,需长远思考,笃行不怠。
楼上视频,点此观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