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彭 mini Jet打火机
S.T. Dupont继续大玩魅惑游戏,以崭新色彩强化miniJet打火机系列。这些精致杰作不只备受潮人狂热追捧,而且功能卓越如一,彰显S.T. Dupont在世界打火机名牌中的领导地位。http://sh.sinaimg.cn/cr/2011/0810/3261849702.jpgMiniJet系列色彩缤纷的miniJet打火机系列,2011新色系可归纳为两大色调,两者同样惹人喜爱。
科幻蓝
第一类新色调是彩虹色,时尚前卫,紧贴时代脉搏,极尽视觉惊喜,包括:绚丽粉、劲舞蓝、泡沫橙。绝对是这诱惑系列的最佳配衬。
魅力黑
http://sh.sinaimg.cn/cr/2011/0810/2601155428.jpg
另一类新色调则讲究艺术与运动美感。miniJet机身特别缀以经典双条纹,展现时尚及豪迈不羁的运动风格,。此色调系列备有三款全新造型,包括:魅力黑、科幻蓝及跃动黄。
miniJet现已成为跨世代的魅惑配饰,爱好者与日俱增,设计时尚,体积小巧(5.5厘米),火炬式火焰既强劲又可调校,加上14款应有尽有的独特色调,教人爱不释手。
由这意念创新的作品可见,足以说明S.T. Dupont除拥有制作奢华打火机的精湛工艺,同时更懂得灵活运用时尚美学,研创教人着迷的魅力精品。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在都彭名满世界之前,没人想到,打火机能像手表、服饰一样,成为男士身份的象征,但都彭做到了。由于都彭家族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使小小的打火机也跻身奢侈品的行列——都彭某些款式的打火机采用纯金或纯银做机壳,装饰有各种花纹,还有宝石镶嵌。在男人的眼里,都彭堪比打火机中的劳斯莱斯。
都彭公司的创始人是西蒙·都彭。1872年,25岁的西蒙来到巴黎,开办了一家皮具作坊。他制造的手提袋,深受当时绅士贵族的欢迎。
1919年,西蒙把他的生意交给两个儿子——卢西恩和安德烈去打理。两兄弟不甘心仅仅只做皮具,他们把一批能工巧匠聘到门下,开始涉猎顶级首饰、家具和服装等产品。
二战期间,由于生产奢侈品所需的原料匮乏,兄弟俩将产品方向转向当时的新鲜事物——打火机。1939年,兄弟俩研发出了第一枚铝制汽油打火机。这款打火机采用铝机身和黄铜镀金构件,轮廓方正,线条简洁,尺寸大小恰好符合手指的动作。由于创意和品质出众,这款打火机迅速占领了消费市场。
兄弟俩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都彭的打火机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一只打火机的生产要经过锻造、成型、打磨、上色、抛光等近30道工序,其使用的漆料配方,多年里只有他们二人知道。
1977年,都彭推出了一款全新系列打火机,使用者在掀开机盖的时候,打火机会发出“叮”的一声,清脆悦耳,这个声音在后来成为都彭打火机的标志。在都彭内部,有一位60多岁的妇女,被称为都彭的“调音师”。数十年来,她的工作就是检验打火机发出的声响。每天,她要将生产出的打火机一个个打响,如果打开机盖的声音和点火的声音不够清亮悦耳,就不能出厂。同样被严格要求的还有火苗的形状。检验人员会从不同角度观测火苗,如果它不能始终保持同样的垂直和猛烈,产品也会被送回去改造。
都彭这家百年老店也经历过低谷。1987年,香港商人潘迪生以5200万美元收购了严重亏损的都彭。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潘迪生宣布,经法国政府批准,他以五千二百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名牌都彭总公司。都彭公司是一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专为法国上流社会服务的名牌公司。据说,潘迪生购买都彭公司,起因于他欲在香港代理都彭公司的产品。但当他与“都彭”香港区的总代理接洽时,遭到拒绝。他一气之下,飞到法国,将该公司给收购了。然后回到香港告诉那位总代理说,现在不是你肯不肯给我代理权,而是我肯不肯给你当香港地区的总代理。传说归传说,事实却不尽如此。都彭公司因为年年亏损,早已出现危机。潘迪生说:“我们所有的收购行动,都是经过周密部署的,收购都彭公司也不例外。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后才做出决定。这是一项谨慎的交易。”收购完成后,潘迪生对都彭公司进行改组,宣布用五年时间要收回成本。结果第一年都彭公司的营业额就上升了二点六倍,逾四亿港元。令商场的行家里手们大为惊叹不已。收购后,潘迪生对都彭公司进行改组,很快使都彭公司扭亏为盈。但好景不长,在上世纪90年代,都彭产品多元化扩张过快,再度濒临破产,直到潘迪生遇到法国人阿兰·克勒维。
在被任命为都彭公司CEO后,克勒维对都彭进行了重新定位,他决定回归传统产品领域,将公司旗下种类繁多的产品重整为四条主线:打火机、皮具、笔和成衣。其中打火机仍是重中之重,占到了产品份额的30%。在克勒维的带领下,都彭开始稳步实现盈利。
都彭公司有一个优良传统,它每年都会推出限量版产品。2001年,在都彭打火机申请专利60周年之际,都彭设计师推出的是“钻禧珍藏打火机”。打火机为白金机身,上面镶嵌了60颗、总重超过3克拉的钻石。“钻禧珍藏打火机”一共只生产了60只,其中中国市场分配到了5只,单只零售价就将近30万元。
一只打火机、一支精雕细琢的钢笔和皮革公文包,这三件物品是“都彭男人”不可缺少的标志。去年,在北约成立6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萨科齐选择了都彭钢笔作为礼物赠送给所有成员国首脑。
记住这位时尚的CEO不难,但记住都彭却并非易事,特别是当它为多元化路线所累,面目曾日渐模糊。阿兰·克勒维在这个古老的传承中寻觅创新的灵感,探寻品牌复兴的艺术。
阿兰·克勒维(Alian Crevet)18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只都彭(S.T.Dupont)打火机作生日礼物,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这只打火机他一直收藏至今,偶尔还会拿出来把玩,打火机发出钢琴般清脆的“叮”声,将他带回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那时候,他可没想过,这只打火机将与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息息相关。
在法国男性奢侈品牌都彭2009年新品发布会上,克勒维回忆起他和都彭的这段缘分仍然记忆犹新。他可以称上最时尚的CEO之一,剪裁贴身的缎面西装,不打领带,而喜欢配上一条上海风味的丝巾,手表、袖扣等各种配饰恰到好处。当然,还有“都彭男人”最不可缺少的标志:皮革公文包,一支精雕细琢的钢笔,和中国瓷漆打火机。正是这3样经典作品铸就了都彭的百年王朝,但近30年来,盛名之下的都彭有些迷失方向。腕表、衬衣、香水、墨镜...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它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形象却越来越模糊。即使1987年香港迪生集团对都彭的收购为它带来了庞大的中国市场和略有起色的营业额,也没法改变该品牌每况愈下的事实。
也许克勒维注定与都彭有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迪生集团主席潘迪生,并得知这个他小时候曾经钟爱的品牌濒临破产边缘。“我很惊讶,决心将它重新带回到良性的发展轨道。”克勒维说。他可不是信口许诺,在进入都彭之前,克勒维曾经在宝洁担任过美容护理部的欧洲市场总监,也曾为奢侈品牌Givenchy成功推出香水、美容和配件产品,他还是国际知名品牌Dior、 Lancia、Schwepps的战略沟通顾问。
被唤醒的历史
但彼时的都彭不太有底气,虽然它荣耀的历史一再在宣传中重复讲述。事实上,克勒维在3年前接任CEO时,都彭辉煌历史带来的厚重感已经逐渐淡化,公司把全副精力放在成衣领域,希望品牌变得更加现代时尚。克勒维清楚记得他进入都彭的2006年,那时公司已经历了连续6年的亏损,毛利率只有40%,远低于60%这一行业平均水平。
克勒维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公司的历史,从公司厚厚的历史文献里,他看到都彭正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核心。并且,现在的公司也缺乏明确的战略计划,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工厂的产能,拼命将产品卖给经销商,但对于如何将产品卖给最终消费者却没有清晰的计划。除此之外,公司还不断在各地开设成本高昂的专卖店,耗费了巨大的资源。虽然在2004年和2005年的销售收入都有所增长,却仍无法扭转衰败的厄运。克勒维认为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清晰的目标,首先重塑都彭法国奢侈品品牌的定位,接下来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称之为“100×10”─到2010年,实现1亿欧元销售收入,息税前收入至少达到10%的增长。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克勒维决定将公司的关注点重新放回传统产品领域。他将品牌旗下种类繁多的产品重整为四条主线,“分别传达四种艺术:打火机,即火的艺术;皮具,旅行的艺术;笔,书写的艺术;还有成衣配饰,魅力的艺术。”其中,发展最好的产品仍然是打火机,份额占到了产品系列的30%,而笔具和皮具是都彭发展最快的两个产品,各占产品系列的20%左右。原来的“S.T.Dupont Paris”下面新添了几个单词,分别是“金匠、漆艺以及旅行箱的制造者”。
但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克勒维和设计师绞尽脑汁,熬夜成为家常便饭。这种痛苦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对西蒙的孙子(现年87岁的都彭先生)的一次拜访。克勒维在都彭先生的家中看到几个皮包和皮箱,它们的“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皮质依然极好,形状优美。他好奇地请教其中秘诀,而这个秘诀也使他心中的难题迎刃而解。2008年,都彭推出新的皮具系列“Diamond Leather”,新产品重新启用了1930年Lucien Dupont发明的钻石粉末注入技术,皮革里掺进钻石粉,不仅有闪耀的效果,而且能带给皮革超强的韧性,甚至用刀都割不破。克勒维认为这个产品完美演绎了都彭的新形象,“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混合。”
灵感之旅
很多时候,克勒维甚至更像个艺术家而不是CEO,及肩长发,酷似尼古拉斯·凯奇的笑容,痴迷于各种艺术,尤其钟爱摇滚。虽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但他骨子里的好奇心和热情依然不减,也因此,他认为奢侈品行业的复兴关键在于找到富有创造力和热情的人。为了更好地推行产品开发计划,他解雇了业绩不好的研发主管和拥有成衣工作经验的艺术总监,取而代之的是两位真正的奢侈品专家─一位来自卡地亚(Cartier),另一位来自路威酩轩集团。
不仅如此,克勒维还雇佣了一个命名为“绿色团队”的设计师队伍。此团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都彭公司的固定组织,而是一个汇集了世界各地优秀设计师的流动团队。团队人数大概控制在7~8人,每一到两年会进行轮换,以随时吸纳新鲜元素。
聚集一帮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挑战重重,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不仅价格不菲,也颇有个性,时而有惊世骇俗的想法。不过,这正是克勒维需要的。“这些设计师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会带来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灵感。”都彭在2008年推出“总统之笔”,就源自绿色团队中一名阿根廷雕刻家Pablo Reinoso,其热情流畅的拉美风格为这支秉承传统经典款的钢笔注入了刚劲的力量。然而,并不是每个灵感都来得如此顺理成章,在一些绝妙的灵感后面,甚至是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2008年1月6日凌晨,一场大火令都彭位于法韦热(Faverges)的制造工厂付诸一炬,这是都彭在法国唯一的工厂,所有的精品都源自这里,而赶到现场的阿兰·克勒维只看到一片残垣灰烬。除了震惊,他甚至感到绝望,大火烧掉了一半多的工厂,这意味着在4到6个月内将无法制造新产品。
这时,他突然在瓦砾中发现一缕闪光,那是火灾后现场留下的唯一物品─一枚中国漆打火机。当时他的心里“好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有些东西是烧不掉的。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会使我们浴火重生。”回到总部,克勒维随即着手推动新工厂在原址重建,同时,他和设计师们由此构思出一个新的品牌系列─火凤凰,“传说中凤凰是唯一能浴火重生的不死鸟,我们希望以此纪念都彭的重生”。
考验在持续
但克勒维的挑战并没有结束。大火并不是唯一的考验,随之而来的是令奢侈品行业遭受重击的经济危机。Tiffany、Bulgari等珠宝品牌销量锐减,而曾受众明星追捧的Christian Lacroix更在不久前向法院申请破产。虽然都彭的情况看上去很乐观─在遭遇大火和经济危机的2008年,公司奇迹般地保持了10%的毛利增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都彭的市场分布。都彭的出口货品占产品总量的80%,而亚洲就占了一半以上。
这自然和香港迪生集团对都彭公司的收购密不可分,迪生集团从1980年代就开始购买外国品牌的香港专营权,其附属公司遍布远东和欧洲各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批发网络。从2001年开始,迪生集团将都彭的拓展重点移向中国内地市场,每年都花费数千万元港币在内地开设精品店,拓展销售渠道和开发经销商。在占都彭销售份额50%的亚洲市场中,有30%来自中国内地。但正是这些数目众多的专卖店使都彭超负荷运转,并耗费了大量成本,与此同时,产销脱节导致经销商的库存激增,大量囤积。“我们并不适合像超级市场一样的大型店铺。”克勒维说。他当机立断关闭了一些不怎么盈利的店铺,并终止了与部分经销商的合作。两年内,都彭在巴黎的销售点从800个减少到200个。他认为小而精的店铺更有利于都彭的发展,店里配备专家型的服务人员,能为顾客解答专业问题,并提供定制服务。
在中国市场,情况又有些不同。克勒维非常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性,都彭在中国的渠道布局采用混合模式,直营店和经销商经营的店铺同时存在。在中国的135家店铺中,30%为直营店。他甚至发现了中国三线城市生活着许多富裕人群,“他们不仅对奢侈品有着强烈的购买需求,而且拥有巨大的奢侈品消费潜力。”在常熟、大同、无锡等地也能看到都彭的专卖店,而在其他国家,都彭专卖店一般只开设于首府城市。而且,都彭被香港集团收购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内地的全面发展,常使其被戏称为“总部设在法国的中国品牌”。虽然近两年它在努力扭转品牌形象,并且有了很大起色─这一点克勒维功不可没,但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都彭仍停留在以前的“不佳印象”,当然,他们并不知道都彭追本溯源的品牌复兴行动,也没注意到橱窗里改头换面的新品。因此,如何让消费者重新了解都彭品牌是克勒维的重任,毕竟之前公司把太多精力用于吸引经销商而忽略了消费者。这位深黯女性奢侈品市场的CEO已经做了很多,他把都彭的打火机和钢笔送给法国第一夫人,并成功地“通过女人影响男人”,不久之后,法国总统萨科齐就将都彭的笔作为赠送给所有欧盟成员国首脑的礼物。他还针对年轻人推出了一款打火机,并选择网络作为唯一的新品发布渠道,该产品系列的在线销售网站取得不错的销售数据。
克勒维甚至给每一款产品的推介活动都铺上红地毯,因为能使人联想到社会名流。这也是他为品牌精心编织的“红地毯”,这条路注定会崎岖不平,随时要承担变数带来的风险。不过,克勒维喜欢这种挑战,“在变化到来之前先改变自己。”如果路上有石子,就提前绕开它,如果走得太沉重,就把裙摆拎起来,你得全神贯注,随时反应迅速,才能走得优雅。
都彭一只不怎么感冒 = = 这新机器真好看,但是我还是觉得以前的老样子看着舒服!!! 类似的国内有的是吧~~ 太怪了(汗) 我家有只都彭 对都彭无爱 带响声的那个系列还是比较经典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