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传之秘:教你学发力!
来自野山武道邵发明老师的不传之秘!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的眼晕了:)中场休息! “劲”与“力”的区别很多人说那个人还学武术的力气没有我怎么怎么的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打个很好的比方:一个农夫可以很好的挑起一副重200公斤的担子,但是一个武术家却做不到,一个武术家可以轻松的打出瞬间高达500KG力量的拳击,但是一个农夫却做不到!
这是为什么!其实两种力道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是本身的力量可以达到的,比方说现在的大力士比赛,他们的力量基本是恒定的,是通过自身的开发得到的,并没有武术中所说的爆发劲。
后者的劲道,是在千万次的训练中,得到的,一个动作的定型,然后不断重复的训练,加强肌肉记忆,还有就是不断的刺激,可以让大脑知道你在什么动作下,要调用那些肌肉的配合,你才能发出重量的拳击,是一个整体的协调的劲力,并不是单纯的胳膊的力量!正规的打出一拳还经过以下几个动作:蹬地—挺膝—扭腰—顺跨—沉肩—坠肘,一系列的动作!才打出一拳,那是整体力量的合力,瞬间爆发在一点之上,才有那么大的力量
也只有通过长期的不断的训练!才能有那么好的协调能力,最后的成功打出瞬间的爆发力量。
就是力与劲的区别,力是死力,劲力却是活的。
中国武术中,去力化劲,也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内家拳里面的掉力,是讲究的你失去“旧力”训练以后在得到“劲力”更大的提高。
你也许听说过一个壮汉,最多只是把人打倒,一个瘦小的人,却可以把一个人肋骨打断受伤吐血的劲道,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楼主发的东西有点深。需要慢慢参习之 借此转一篇贴子,大家共同参悟之:
题目:拨开迷雾,揭露“爆发力”的本质,兼述力量训练不等于是健美训练!
自从我从事体育运动以来,就接触到“爆发力”这个词。爆发力是神圣的,每个练体育的人都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追求它,然而爆发力又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与力量、速度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至于人们无法看清它的实质,甚至混淆了概念。
在很多体育专业教材中,对此也没有详细的论述,我敢说很多体育工作者也没有真正了解爆发力的本质。我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脑海中思路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于是我打算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对这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做一个彻底的了断。
让我们一步一步的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
对于很多练武的人来说,他们都追求拳的攻击力,强调出拳要有爆发力,其实这可以用力学中的动量公式来描述:
P=mv 既动量P等于质量M与其速度V的乘积
在质量不变的基础上,动量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质量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下面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速度V上面。
再看一个速度公式:
V=at 既速度等于加速度a与时间t的乘积
在加速度一定的基础上,时间越长,速度越快。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推铅球时,背向推铅球技术比侧向推铅球技术先进,就是因为背向推铅球时力对于铅球的作用时间更长。同样,身材高大的人推铅球更有优势。不过这完全属于技术和先天条件因素,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要讨论的是加速度a。下面是一个加速度公式:
a=F/m 加速度a等于作用力F除以质量m
也就是说,在质量m一定的基础上,作用力F越大,加速度a越大。先说质量m,质量是指器械的质量和我们身体本身的质量。比如在推铅球时,加速度 a与作用力F成正比,与铅球质量m成反比。即使没有铅球,在徒手动作中,比如出拳,我们身体本身也是有质量的,作用力也要作用于手臂的质量,推动手臂加速。
P=mv V=at a=F/m
综合这三个公式,我们发现,作用力F越大,加速度a越大,于是速度V,最终动量P越大。
如果你要移动的东西是器械,如推铅球,举杠铃,你只要想着提如何去提高你的绝对力量就行了。如果你要移动的东西是你的身体,如短跑,跳远,那么决定你成绩的是你的相对力量,即力量与你体重的比值。
然而,这只是纯粹的理论分析,其实我们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一旦牵涉到体育实践,问题就接踵而至。因为有人已经提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很多健美运动员力量非常大,按照你刚才的理论,他的爆发力应该很强,可是为什么健美运动员的动作都很缓慢?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练了一段时间健美,为什么出拳速度反而变慢了?”
这就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力量训练会使肌肉收缩速度变慢,导致爆发力降低。我以前也相信这个观点,后来运用物理学公式进行推导,发现问题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与我们刚才花费那么长时间进行的推论完全不符合。
其实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真正搞清楚作用力F、加速度a,质量m、速度v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爆发力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有人说:
“爆发力是运动训练学史上最错误的名词!”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其实爆发力并不是一种力,下面我给爆发力下一个定义:
“爆发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决定爆发力的因素有力量、神经反应速 度、肌肉间的协调能力。”
根据刚才的推论,力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速度,而神经反应速度这东西基本上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福尔摩斯曾经说过:“排除了不可能的,剩下的无论多么难以置信都是可能的。”所以锻炼肌肉导致爆发力下降,其真正原因只能是肌肉间协调能力的下降。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困扰大家的罪魁祸首是肌肉协调能力。但是肌肉协调能力下降是怎么导致爆发力下降的呢?下面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根据肌肉在同一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原动肌:以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比如打直拳时的肱三头肌。
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比如直拳时肱二头肌起的作用与肱三头肌正好相反,所以肱二头肌在这个动作中就是对抗肌。
固定肌:将原动机定点骨加以固定的肌肉。如上述动作中的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
中和肌:当原动肌对定点骨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时,为了有效发挥其中一种功能,需借助其他肌肉抑制另外的功能。这里的其他肌肉就叫中和肌,起着抵消(中和)某种功能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不同的肌肉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离开或缺乏这种协作关系,动作将难以完成或者极不协调。
举个例子,在你出直拳时,作为原动肌的肱三头肌收缩,使手臂由屈到伸,肱二头肌是对抗肌,它的作用是使手臂由伸到屈。如果肌肉间的协调能力差,出拳时对抗肌用力过多,也就是肱二头肌紧张,就会对手臂伸展产生阻力,导致出拳速度的下降。
当然,如果固定肌和中和肌不协调,也会影响到出手的速度。而大家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就是爆发力下降了。
于是,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锻炼肌肉如何使肌肉间的协调能力下降?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了,练体育的人都知道,在很多专项力量训练中,是非常强调“借力”的,也就是充分发挥全身的力量来完成动作,这也是在练习肌肉协调能力。而“借力”恰恰是健美锻炼中的大忌,为了充分锻炼到每一块肌肉,增大肌肉体积,健美锻炼要求尽可能的使动作孤立,尽可能的使用一块肌肉收缩以完成动作。这种孤立的肌肉练习必然会导致肌肉协调能力的下降。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锻炼肌肉并不会使某一块肌肉的收缩速度下降,而是破坏了肌肉间的协调能力,使得完成动作时的阻力增加了,这样动作速度自然就下降了。很多人就会说爆发力下降了,把它当作一个生理学问题来解释,其实这是一个力学的问题。
力量是爆发力的基础,那些妄图想不提高力量而提高动作速度的想法是可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提高力量的同时,改善肌肉间的协调能力,将普通力量练习与专项力量练习结合起来。
至此,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初闻此言时,曾笑古人愚昧,直至今日方有同感! 都很高深啊 有很多地方不明白,可以加qq指教一下嗎?
回复 4# 蝴蝶梦 的帖子
我懂了~!!! 嗯,要好好学习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