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ZIPPO与FORD的百年历史
作者:蓝图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于1903年,由亨利·福特和11个股东用最初的28,000美元共同创立。1908年,亨利·福特在试造了几个车型后, 终于推出了改变世界的T型车。1913年,福特发明了现代工业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流水装配线,奠定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础。福特基于“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理想,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也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在1999年的世纪末评选中,福特T型车被评为“世纪之车”,亨利·福特本人也获得了《财富》杂志“二十世纪商人”的称号。
2003年为福特百年诞辰,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卡车制造商和第二大汽车公司。ZIPPO推出的这套纪念火机被命名为Heart&Soul Collection,采用精美的有机玻璃盒包装,一套共六枚,选取了Ford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款车型,全球限量18,000套,极具收藏价值。
1、1914 T型车
T型车于1908年10月1日推出,很快就令千百万美国人着迷。T型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可能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价格也很合理。最初售价仅为850美元。随着设计和生产的不断改进,最终降到了260美元。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达到10,660辆,创下了汽车行业的记录。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6.6%。
T型车据说是"舒服得象坐在家里,好用的象一双鞋子。"尽管"廉价小汽车"快成了T型车的代名词,但是人们说起它来还是满怀深情。因为它相对较小、价格低廉、简单轻便,于是就成了许多歌曲和笑话的主题。一本笑话集写道,T型车车主们总是拍拍钱包,心情平静地上路,对其正确的选择充满了自信。埃德赛尔·福特二世说:“我曾祖父时代有一句话说得好,努力超过一辆福特车没有用,因为前面总还会有一辆福特车。”
2、1928 A型车
到了1927年,T型车气数已尽。T型车虽然作了改进但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慢慢失去了市场,让位于福特竞争对手所提供的无论款型和动力都高出一筹的车型。5月31日,福特全国各地的工厂都关闭半年,为生产新款A型车更换机械设备。1927年10月27日,福特开始在荣格工厂生产A型车,A型车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 在1927年末到1931年间,共计450多万辆不同车身造型和不同颜色的A型车行驶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之中。
3、1949 custom
Custom是战后由小亨利福特带领的新设计小组所发展的全新车款,1948年6月8日,1949福特车型在纽约Waldorf Astoria隆重推出。这辆侧身平滑光洁的福特49汽车拥有独立前悬架和可开启的新型后角窗。车身与翼子板的融合是一种创新,为日后的汽车设计设立了标准。福特49给了福特汽车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夺回亚军宝座以强大的动力。1949年,福特大约销售了807,000辆汽车,赢利由前一年的9,400万美元上升到1.77亿美元。这是自1929年以来创下的最高汽车销售记录。
4、1955 Thunderbird
Thunderbird(雷鸟)车型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型运动车,也是唯一四次荣获美国"Auto Trend"杂志“年度汽车”的车型。在路易斯·D·克鲁索(Lewis D. Crusoe)的领导下,福特Thunderbird诞生于1955年。1955 Thunderbird车型于1954年10月22日在经销商展厅内首次亮相,售价为2,695美元,加上运费则为3,000到4,000美元。人们一下子就被Thunderbird征服了,第一个十日销售期内就下了超过3,500份订单。1959年Thunderbird出现在赛车跑道上,1982年又突然现身于全国汽车大赛(NASCAR)赛场,其后继续在全国汽车大赛甲级车赛中赢得了150多场比赛。
5、1964 1/2 Mustang
福特将野马(Mustang)首次亮相的舞台选在了1964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全球的观众目睹了汽车革命的来临。福特的时间表把握得非常之巧,此时正值战后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刚刚进入购车的年龄。这一代人对车的要求与其父母大相径庭。他们想张扬自己的个性,野马因此应运而生。野马汽车从生产线下来进到汽车展厅还没来得及喘息,在头一天经销商们打过来的订单便超过了2.2万份,在头12个月里销量竟达到令人吃惊的41万7千辆。
野马很快便发展为一个远远不能单凭数量来判断的汽车。在芝加哥,有个经销商不得不早早关门,请警察干预纷至沓来的狂热的野马迷。在德克萨斯州的加兰,竟有15位顾客对同一辆野马汽车展开了竞价投标。中标者坚持要睡在车里过夜,生怕在他的支票被银行兑现之前车子又被别人买走。
6、Ford GT
由于和法拉利公司收购谈判的失败,福特公司决定使用自主研发的赛车参加勒芒二十四小时耐力锦标赛。福特公司的新型赛车命名为“福特GT”。“GT”二字源自欧洲的“Gran Turismo”或“Grand Touring”(意为“巡游”),该字眼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乘汽车远行(至少对富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活动。
1966赛季开始的时候,福特汽车拉开了连续四年占据耐力赛榜首的序幕。在1966年勒芒的比赛中,福特车队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参赛的13辆福特赛车有10辆被淘汰,但是剩下的三辆福特赛车轻松冲过终点,获得前三名。
. 这个历史介绍的很详尽了,喜欢当年福特的蓝血十杰,
还有那句著名的口号:你的世界,从此wu界!
Ford的机器在ZIPPO里,比重不小,
印象最深的还是百年纪念那套: 鼎鼎大名的蓝血十杰,分别是——查尔斯·桑顿、罗伯特·麦克纳玛拉、法兰西斯·利斯、乔治·摩尔、艾荷华·蓝迪、班·米尔斯、阿杰·米勒、詹姆斯·莱特、查尔斯·包士华和威伯·安德森。他们被称为“蓝血十杰”。
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血液,后来西方人用“蓝色”泛指那些高贵、智慧的精英才俊。“蓝色十杰”出身名校哈佛,是天才中的天才。他们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后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将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战争,为盟军节余了10亿美圆的耗费,大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轰炸效率。
战后他们集体加盟福特汽车公司,把数字化管理引入现代企业,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推出了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经济增长期。
他们30岁即各有建树,在自己的领域出类拔萃。他们之中后来产生了美国国防部长、世界银行总裁、福特公司总裁、商业院院长和一批巨商。他们信仰数字,崇拜效率,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
二次大战不知毁了多少人的生命和事业,却有十个人因为这次战争而展开无比辉煌耀眼的一生。这十个人不只是开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先河,更导引了战后至今五十年的美国产业走向,左右了美国国力。
年轻的时候,美国工商界称他们为“WHIZ KIDS(神童)”如今虽盛年不再,人们已推崇为“美国企业国父(FOUNDINGFATHERS OF AMERICAN BUSINESS)”。他们是——蓝血十杰。
蓝血十杰是美国政府从百万大军中挑选出来的人中之龙,他们在二战中建立了精准的空军指挥体系;战后,这十个人看准美国产业急需建立新秩序,在“得州佬”桑顿的率领下,毛遂自荐进入福特汽车。他们根本是汽车工业的门外汉,有的只有在空军运筹帷幄的经验,却能信心十足地开口要到天价般的薪水,这十个汽车业的青鸟不但把土崩瓦解的老公司重新带回高峰,个人的事业也从此扶摇直上。
十杰拥有超卓的管理科学素养,因此不论进入什么行业,总是能把一切资源加以数量化——包括人力资源在内。十杰操弄的不是产品、产业、而是数字。十杰的带头人桑顿离开福特汽车之后,只凭自己纵横捭阖的管理长才,一手掌管旗下数十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称为“集团”的企业体。在一个以生产挂帅的年代,桑顿玩弄财务数据,大搞购并霸业,造就华尔街股市所向披靡的股王,白手起家,不过十年的工夫,管理全盘科学化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福特汽车的少主在雇佣十杰的时候,其实也是半信半疑;但经过智商测试,福特二世发现这十个人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其中麦克纳马拉简直可以称为“人类电脑”。麦克纳马拉以四十一岁的破天荒纪录,当上福特汽车总裁,并同时被肯尼迪延揽为国防部长;在他的数字科学观念下,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可运用的资源,于是这些“资源”投入了越南战场,打一场长期竞争资源消耗忍受力的仗。在人类电脑的管理观念下,人力和人命似乎无关,不讲情分的麦克纳马拉,就是蓝血十杰行事风格的极致写照。
蓝血十杰对美国、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还不只是越战而已。十杰中的蓝迪,秉持这种精准而无情的管理风格,数十年间,为福特汽车训练了成千上万“新蓝血”,这些经过训练的管理硕士(MBA)离开福特进入各行各业,所发挥的力量难以估计;十杰中的米勒,后来当上史丹福商学院院长,对美国企业界管理观念的影响力,更远在蓝迪之上。亨利福特二世表示,让米勒离开,是他一生最后悔的事,如果他发生意外,一切善后要让米勒料理。
“蓝血”可以很贴切地形容十杰。因为他们个个出身哈佛管理学院,进入产业之后直接就进入福特汽车的决策层峰。日后个个掌控组织的咽喉要冲,有如企业王国中的名门贵族——BLUEBLOOD。就算才智在十杰中最为不济的摩尔也十足是个行销天才,他建立北美最大的汽车销售网,富甲一方。
在管理科学刚发轫的年代,《蓝血十杰》记载了这群科学管理精英迈向事业的轰轰烈烈事迹,十杰虽然个个成就不凡,背后却埋藏了冷落娇妻子女的深深闺怨;十杰之间都是挚交,早年歃血为盟的情份,最终却坐视朋友失败而不加援手……;在绚烂功业归于平淡之后,蓝血十杰才又紧紧凝聚。这些情节,有如现代工商企业社会翻版,无情得令人动容。
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后来西方人用“蓝血”泛指那些高贵、智慧的精英才俊。蓝血十杰出身名校哈佛,是天才中的天才。他们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后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将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战争,为盟军节余了十亿美元的耗费。
战后他们加盟福特汽车公司,把数字化管理引入现代企业,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推动了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经济成长期。
企业是最粗糙的科学,最冰冷的艺术,教导我们无数有关衡量绩效、检查品质、盈亏的学问,却几乎从未教过为什么人会一生投入工作、这样做意义何在的事情。你早晨醒来,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野心,日复一日,为了攀上高枝而努力,一天或一年结束时,这种例行工作替你带来了什么?更别问一辈子的事业生涯带给你什么了?野心太大像晒太多太阳、喝太多酒、睡太多觉一样有害吗?
两年前了吧,曾经看过一遍,当时的感觉是非常沉闷,甚至好像都没有看完。前些日子不知为什么,突然又想起这本书,直觉觉得里面有我要的东西。于是爬上书架翻将出来,重又翻开落了灰尘的封面。
合上最后一页,我被一种感情(?)激荡着,虽然是一本人物传记。这十个人的一生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掠过,我开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激情与悲哀,面临抉择时一样的痛苦,在命运面前一样的渺小无奈。我觉得他们像是与我相处了很久的朋友,而我置身事外地看着他们荣辱浮沉。
以前看人物传记,总觉得书中的主人翁是神(笑),至少是英明神武。在故事里充满了英明的决定、起死回生的剧情、还有指点江山的万丈豪情。但是这本不是。
虽然他们是开创了美国现代管理思想的教父级人物,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风云翘楚,是越南战场的幕后黑手、国防部长。但他们还是和我们一样的脆弱,一样的自我怀疑,一样的困惑和寻觅。他们不光是成功者,也同时是悲剧人物甚至罪人。而这也许在那些作为“畅销书”的人物传记永远无法触及的真实吧。在作者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笔调下,如此的质感,像一幅毛呢布料,缓缓地展开。
只能先写这么多了,我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这里面的人生智慧。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再一次翻出来,聆听他们跨越时空的声音。 原帖由 蓝图 于 2010-4-3 17:02:00 发表
转帖是不是要注明下?
好久不见了
你的身影终于又出现了 原帖由 蓝图 于 2010-4-3 17:02:00 发表
转帖是不是要注明下?
抱歉,我补充的那些转自维基百科和豆瓣!
刚查了一下,原来本文是蓝版在领衔之光首发的,已经重新编辑,见谅了! 都是两大世界顶级公司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