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4|回复: 3

能拥有深刻的智慧和自由的心灵,就能平静地接纳一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发表于 2011-10-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茶,是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古,有“禅茶一味”之说。$ }, |$ C* G" R, n. S  P
    禅茶茶艺融人、艺术、茶三位一体,是艺术的内心作品,是生命的整体。虽有外相,但却不离作者。
    , N7 a. S% [% V" Z3 }: b3 ~! a茶艺不是演示者的所作,而是从其内心涌流出来,它与演示者是非二元的。! o& r9 J0 C" P6 b
    茶道是忘“我”的,无论泡茶,还是和大家一起品茶,皆不用“机心”,只是当下的体会。如此,处处是真实生命的消息。一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微笑是花,花即是微笑。拈花的手是花,花即是拈花的手,花即佛——佛即花,一如是也。
    % v& S2 l- v6 C  @+ H* t* l今天的人们,时时感觉生活得压抑、疲惫。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可见痛苦和幸福,与我们遇到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关系。痛苦与否,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人的痛苦来自于相对的观念——偏执和比较!
    * z. L- n& V) w7 h4 t佛法告诉我们,我们感受到的得和失;毁和誉;称与讥;苦与乐。它们互为因果,相对变化。如果我们能在当下,以平常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就不会受偏执观念的奴驭。否则,终其一生我们都只能生活在依靠环境来折射自己存在的颠倒中。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烦躁,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8 ~5 m- d; m1 T8 e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空虚、疲劳、无聊时,同时也有知道这些烦恼的清晰的一面存在,能意识到这点就是觉者,保持并深入这种觉悟,就能获得真正的生命。
    # e) T1 o7 X$ O人,永远不可能活在过去与未来,只能活在当下!生命只能在当下把握,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但过去是由当下过去,未来是由当下到来。能拥有深刻的智慧和自由的心灵,就能平静地接纳一切。
    0 d5 R' M7 C7 B当下的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细细的品味这杯清茶、细细地品味佛法与人生。同一时间,有人想来未能来,有人来了又走了,人世中的一切,包括事物、心情都在瞬息万变,错过了这个时空点,便错过了这份缘,就不会再有同一杯清茶,同样的体味。这,就是我们此时此刻值得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的美丽经历。
    8 u% h5 b  D7 I9 J让我们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静虑的心态,来领略“禅茶一味”的妙趣吧……
    % C) K' o( h+ t& A: F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不是总是这样,在得到之后,还在不停的抱怨得到的不多不好呢
    天明寺的外地香客有时会和戒嗔聊聊茅山,他们会赞叹茅山的山水与环境,说这里山美水清空气洁净。
    戒嗔微笑的听着施主们的评述,心中总有丝丝疑惑,这里真的有那么多优点吗?5 Y5 `1 a8 M; Y3 q3 q# K
    可能是生活在山里太久了,施主们描绘的优点戒嗔很少关注过。+ Y; C) e. V1 H  g  t! d
    有时候仔细想想,茅山确有一番风味,这里人烟少,树木繁多,在正午,再强的烈日也会被绿叶消融;在山顶,再疾的风也会被枝叶打散。
    ; p3 u/ G8 Q6 o! W3 w& j( G这片山林,戒嗔已经待了很多年,熟悉的草木,却也常给戒嗔带来意外。
    8 ~! o8 x* `( `: q记得有一年秋天,戒尘在后山中发现一颗很高大的树,那颗树生的奇怪,枝叶形状与旁边的树木都不相同。
    * z* n7 p: n. Q# u戒尘带了几片树叶回去寺里,问问寺里的人,即便是几位师父也不知道这树叫什么名字,其实戒尘也不是那么关注树的名字,他之所以留意到这树,是因为戒尘发现在高树的顶端上生长了一些火红的果子,戒尘最想了解的其实是,那些果子是不是能吃。
    ( N. g" l7 m6 M给了戒尘解答的人是戒傲,他从网上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树木的基础情况,更令戒尘兴奋的是,戒傲说,网上介绍这树生的果实不多,但是味道很好。/ E# ]  W8 i2 S4 [+ l3 ?% l4 {/ Q
    那天下午,戒嗔与戒傲陪着戒尘去了树的旁边,戒傲犹豫了好久,还是轻手轻脚的爬上树枝,从上面一个个的往下扔果子,戒尘很高兴的把果子塞在自己僧袍中。
    ( A, y/ _6 e& R2 Z. |) y2 L6 s& {虽然这种程度的攀爬对戒傲来说不算什么,但戒傲的行为也违反了师父们的规定,因为自从去年戒傲学习人猿泰山中的场景,从两棵高树中跳跃,把师父们吓的嘴巴都合不上之后,师父们便不准戒傲再去爬树了。
    0 \7 J! m, S3 X把果子带回寺里,和几位师兄弟一人分上几个,吃到嘴里,觉得果子的味道很是一般。1 \9 T5 b* N- M
    问问其他人,都觉得果子太酸涩,并没有戒傲资料上所说的美味。" g9 W# s, `) K5 ]5 q+ h
    去问戒傲是什么原因,戒傲说,或许是因为果子没有成熟,又或许等明年果树上也许能生出美味的果子也说不定。9 ^; H+ R$ {5 ~. R. W' F; f# V
    不知道戒傲是不是随便说说,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到了第二年,到了果树成熟的季节,有一天,无意中聊到那果子,戒傲说,不妨去看看,赶到去年的大树下,却不知为什么,今年的果树上居然一个果子也没有生长。2 s+ D+ }/ o, v( X
    忽然怀念起去年我们曾经抱怨的酸果子,因为到了今时今日,连酸果子也不再生长了。) L7 E* ]  k* t* B3 k6 Z
    我们是不是总是这样,在得到之后,还在不停的抱怨得到的不多不好呢?或者只有在遗失之后,我们才能意识到曾经拥有是一种幸运
    . m% M  M) @, H0 G(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就是这样,它为你关闭所有门的时候,总还是悄悄留下一扇窗
    一个老禅师问小和尚,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
    小和尚思索半晌不能回答。! z7 f0 J4 L) T- l3 K* S# n+ c
    老禅师微笑道,你可以往旁边去啊!* Z8 `' q  m" h; v: F, m; Q, Q* u0 f0 Q
    小和尚恍然大悟。& z" S; X$ D3 D3 ^# c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老禅师所说的困境,内心苍凉。面对生活向我们张开的血盆大口,我们只能像一头困兽在陷阱中绝望地嘶吼。这时,我们不妨像老禅师所说,向旁边跨一步,说不定旁退一步就会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 q! X& M/ u- X0 S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19岁时因病残废了双腿,终生只能和轮椅相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命运的残酷无疑是致命的,前方的道路如阴暗的乌云,遮断了青春的双眸。回首来路,荆棘遍途,父亲早亡,家庭贫苦,寡母弱妹,相依为命。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本该担起应有的责任,可是该死的病魔却将他固定在轮椅之上。那时的史铁生经常想到死,情绪暴躁易怒,几度陷入绝望。所幸,他从困境中旁跨了一步,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的救赎之路——文学。在文字生涯中,史铁生顿悟了生死,将死亡看作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节日。看透了死,就剩下好好的活。现在的史铁生更是重病缠身,由于长期的卧床和艰苦的写作,他又患上肾病,每周需要透析血液两三次。腰椎也严重弯曲,痛苦不堪。但是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我们却找不到丝毫的颓废和绝望,相反,我们总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 |+ {: h! E& }% n3 W旁跨一步,不仅让史铁生突破了生活的困境,更得到灵魂的升华。他以一副坐着轮椅的残弱之躯,用汪洋恣肆的文字为我们筑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8 V7 u& x9 G$ w生活就是这样,它为你关闭所有门的时候,总还是悄悄留下一扇窗。当我们深陷命运的泥沟进退两难时,不妨向旁边跨上一步,去寻找生命的出口,千万不要让狭隘的心态逼我们走上绝路8 O4 Q1 O5 _/ }5 D1 V&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O+ Z1 ?# Y1 j% E4 o( W
    且坐吃茶 自悟自性
    自从谂禅师开启以茶入悟的法门之后,丛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例如,杨歧方会,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败将不斩,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不将语默对,来审将甚么对?”义存答:“吃茶去。”再如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拈起茶盏。还有,人称“百丈(道恒)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均载《五灯会元》)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法师祖珍和尚为僧徒开讲说:“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恁么说了,你若不会,则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这里更有什么用处,各各归寮吃茶去。”(《石堂揭语》)。清代杨悼《游牟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云:“赵州茶热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至今杭州龙井附近,悬有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睡,还是引导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无怪乎,中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曰: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I$ ^: r7 p$ W* N" x6 ?1 D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1 q5 H* t  b, O2 {& [6 P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题诗:“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 ]- z, d7 P, z% W6 f7 {; e2 f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 《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自悟自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6 Q7 l% R. \1 r  m1 s
    3 N2 b& C6 o" j' V; y7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8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