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凌凌 发表于 2011-12-3 22:04

禅来茶往 万物容于心

本帖最后由 飘飘凌凌 于 2011-12-3 22:05 编辑

http://res.img.ifeng.com/3877dc1c721689e6/2011/1202/rdn_4ed82c0159b6c.jpg随心所至,随情而动,随性而归“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禅来]王安石登游宝公塔,劳累之余放纵心境,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江月隐去,昏昼不分,后在寺中投宿,听老鼠走动的声音,寒鸦飞上飞下的杂乱,诗人与禅师对坐,进入涅盘境界,浑然入寂,相对两忘言。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双双进入禅境。
[茶往]茶荷中,取一丝静谧,索几点俨绿的茶梗,茶叶,是乳白滑润的定瓷茶壶,还是小巧玲珑的宜兴紫砂壶?你爱极了这套茶具,这套程序,你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枪交错。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稍觉茶韵清苦,于是在这蒸腾着氤氲烟雾中,你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无意识的与物同体的境况。
泡的什么茶,砌的什么水,用的什么杯,都不再重要,心容天地万物。
[禅来茶往]心,是一个无边的容器,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随心所至,随情而动,随性而归。
如果我们更注重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意料之外的收获会让我们更有收益,且身心皆清爽,智慧更着光。



该贴已经同步到 飘飘凌凌的微博

飘飘凌凌 发表于 2011-12-3 22:06

http://res.img.ifeng.com/3877dc1c721689e6/2011/1201/rdn_4ed6db356fbf2.jpg草庐闹市之中 但得心静茶味扑鼻而来国人饮茶与层次、人品无关,但能饮出茶趣者,却与心胸风度相连。名立场中多是酒酣耳热的浑浊,是非之外的高人逸士却是淡茶一杯的清朗。酒愈喝愈躁,茶愈喝愈静;酒是激情之火,茶是明心之药。方外之人喜饮茶,名利之外士者亦喜,古刹、书斋之人盘膝而坐多是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他们与红尘不是看“破”之字,而是“知、明”之语。茶之味非附庸风雅所能解,而是明心自知。
一如禅语拈花微笑,法只可慧心于胸,不可说,说出来都是错。茶有品、饮、喝、吃之法,品是静,近于禅,其他三者是动。当然词义变迁对四者混用,但是四者混用如心静则是同理,用何词来表达则无关紧要。心动茶为饮品,心静茶为境界。拘于形式而失之内容是饮茶之大误。许多人为了形式而进入茶馆,自以为得茶之趣,则本身离茶趣就千里之远。草庐闹市之中但得心静茶味也扑鼻而来。如《论语》中所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飘飘凌凌 发表于 2011-12-3 22:07

http://res.img.ifeng.com/3877dc1c721689e6/2011/1130/rdn_4ed58991d3ae7.jpg盖、碗、托三位一体,象征着天、地、人不可分离自西周起,茶具就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成为我国器皿中的佼佼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茶的崇敬。饮茶文化推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精美的陶瓷具又升华了中国饮茶文化。China and tea 成为代表美丽东方的一对孪生姐妹,享誉全球。选用茶具要因茶而异,沏泡花茶要用盖碗,加碗盖有利于保持香气和清洁;茶碗呈现喇叭形状,可使饮茶人清楚地风见到茶叶在碗中的形态,碗底浅可使饮茶人及时品尝到碗根处的浓酽茶汤;碗托可以护手,又可保温,更显示出古都茶文化的考究与尊严。盖、碗、托三位一体,象征着天、地、人不可分离

飘飘凌凌 发表于 2011-12-3 22:09

http://res.img.ifeng.com/3877dc1c721689e6/2011/1122/rdn_4ecafa155faba.jpg潮州工夫茶 茗香飘四海“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渝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寄籍潮州留下的《潮州春思》咏茶诗句,无疑是对潮州工夫茶的绝妙写照,抒发诗人对这种高雅品茶方法的由衷赞赏。潮州茶历史源远流长。唐陆羽《茶经》(公元780年)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自此一直为朝廷贡品。宋《潮州府志》载:“凤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相传南宋末年(1278年),宋帝咼南逃经凤凰山时口渴,侍从在山上找到一种树叶,叶尖似鸟嘴,饮后顿觉口舌生津,烦燥尽消,自此后人有宋帝传载茶树之说,而凤凰山乌岽村李仔坪也确有“宋种”之茶树。该树虽于1928年枯死,但子孙繁衍遍山,乌岽村现存有连片古茶林中,右一棵叫做“传树叶”的古老大茶树,距今400余年。清代凤凰水仙茶已人全国名茶之列

发表于 2011-12-4 09:44

我就喝过功夫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来茶往 万物容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