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 发表于 2012-3-4 21:48

底线决定你所拥有

有位朋友,离开原来的公司十年后,还时常梦见被过去的老板追杀。如今,她做了老板,有了“追杀”他人的资本,回首来时路,她说前上司绝对不是穿Prada的恶魔,甚或在其他人眼里是还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梦似的经历实在是因为初入职场,缺乏底线,长得就像砧板上的黄瓜——欠拍。
爱默生总结美国才华横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师韦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则为:绝不偿还任何可能逃过的债务,绝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绝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这些让他走向了成功。不过,他对自己的亲人可完全不是这样。”
这是一个“坏人”当道的世界。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时候变得冷酷无情,那么,不仅成功会离你很远,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与平淡也会被压榨得越来越少,因为你不是黄瓜,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可以坦诚相待?”职场失意,情场受伤者往往会含泪吐血地质问。坦诚相待固然不错,但人与人之间更基本的关系是试探底线。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属于进攻型选手,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坦诚相待,或者说,在试探底线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诚相待基本相当于“找拍”。
看看我们周围,不难发现,有些人换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远是受气包,有些人换了若干个男朋友,角色永远是苦情女主角。
为什么遇人不淑的总是她们?演员张静初在回应拒绝天价陪酒事件时,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什么样的气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谓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为你的气场正好吸引这样的人,甚至是激发了原本善良的人们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点点恶。人人皆顽劣,谁都希望有机会能欺负一下别人。这个“别人”正好落到你的头上,因为你没有勇气像韦伯斯特或者张静初那样说“绝不”。
许多自认为有底线的人,他们的底线是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将“男友出轨”定为分手底线的姑娘,事到临头却在纠结这男人究竟是酒后失身还是主动失身,是他献身还是别人送上门来。一个口口声声无法接受AA制的女子,却在遇到一个自称身家千万却坚持在约会时与她AA制买单的男人时发生了动摇,理由是这个男人条件太好了,他也许只是试探我。一个没办法接受朋友背叛的人,却在那个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语之下重拾了对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个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如果愿意,我们总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降低自己的底线,并且这些理由长得还很面善。可是,你会慢慢变成一个不再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你的底线与命运全部掌握在其他人手里,你惟一要祈祷的是碰到一个有点良心的上司、朋友与男友,不会将挑战你的底线当乐趣。
真正的底线,意味着“绝不”,意味着不可更改,意味着没有“也许”与“或者”。让自己的底线一降再降,相当于没有底线。物价飞涨,人心不古,环境污染,爱情价高,如果不秉承“绝不”这一原则,永远有各种理由逼迫我们降低自己的底线。
并且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轻意地暴露底线,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底线,永远比自己真正的底线高那么一点。“如果你想得到100%,那么你最好提出200%的要求;如果你只提出100%的要求,那你最多能得到80%的满足。”这条商务谈判的铁律适合于任何人生谈判桌。
底线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往往将我们置于死地而后生。涅磐的痛苦与重生的快乐同样深重,因此许多人宁愿放弃底线,苟且于这个残酷的,却永远不忘记用那一点点温情吸引着我们的世界。放弃底线,重新得到的尽管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比起坚守底线,瞬间失去的苦,似乎要轻微那么一点点。然而,那是一种绵长无尽的苦,是一种不断堕落于看不到底的深渊的苦,是一种注定只能在人生中充当配角的钝刀切肉的苦。
底线不会让我们立刻快乐起来,却会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而在漫长的生命体验中,尊严是最终极的快乐。当你学会坚守底线,旁人才能学会止步于你的底线之前,做甘愿被你驯养的小狐狸或玫瑰花。当你学会坚守底线,青春临到尽头,蓦然回首之时,你的手里才不会握着一把十三不靠的烂牌。
坚守底线,你不一定得到了全部你想得到的,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是你不想得到的。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蝴蝶梦 发表于 2012-3-4 21:49

外一篇:回忆往事就像置身鹅毛大雪中

从前的月亮总是圆一些,从前的天气没这样冷。从前的雪,却比现在大多了。
小的时候,似乎一下雪就是鹅毛大雪。雪花大团大朵的缠人,打你的脸,打你的眼睛,打得你晕头转向,可是心里好欢喜。鼻孔里丝丝地吸着寒气,嘴里呼呼地往外喷白气,脸颊很快就变得冰冰冷红通通,耳朵上、手上的冻疮也更鲜亮了……就是不觉到冷。

作为儿童,哪有不欢迎下雪天的。本质上来说,小孩就跟小狗似的,哪家的狗不爱在雪地里撒欢儿跑?早上睁开眼,窗外亮堂堂,心里就怦然一喜,知道是雪光。不等衣服穿齐,把脸贴到窗玻璃上眯着眼往外瞅,瞅见山河变色,大地如盐浇卤煮过,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不禁欢呼数声。大人们立刻板起脸来,不许玩雪!不许打雪仗!
他们是虚张声势。小孩基本上散养。家家孩子多,父母工作忙,小孩一到能跑会跳的年纪,就自动拉帮带了。兄弟姐妹协作的,邻里互助的,或两种结构兼而有之,上学时还好,一到放寒暑假,就似打翻了装玻璃弹子的罐子,措手不及,又如就手撒出去一把跳蚤,眨眼工夫一个也找不着了。所以雪后的大地上,滚滚爬爬的,许多被棉袄棉裤裹成球状的小孩。那真是一个很可爱的景象。
除此之外,在洁白无瑕的积雪上,踩下第一行脚印,这种喜悦,也是难描难画的。
捏着雪球回到家里,放在炭炉上烤,看见水滴从掌间慢慢溢出,滴到红红的火炭上,听见若有若无的滋滋声,是一种默然无由的欣悦。再淘气的小孩,也天生体会得了独处时的乐趣。
最静默的一种欢喜在雪降下的前个夜晚。大雪总是在夜里悄悄到来。预兆早就有了,接连几天的田野昏晦,山色苍寒,家里三四点钟便亮了电灯。大人们说是“酿雪”天气。就等着,一般从黄昏时开始,有时是白色的烟灰状,东一点,西一点,若无其事地在空中打着旋。有时是在雨丝里挟带着亮晶晶的颗粒,打到衣服上会跳动,捞到手上,便想拿舌头舔一舔,总觉得应该是咸的。也有时候,就直接大朵地飘下来了,像有个耍脾气的孩子在天上撕棉絮玩儿。越撕越生气,越撕越来劲儿。最后睡着了。我们等着雪再下大点,又怕雪停,忐忑不安,上了床耳朵还是竖着的,仔细辨别窗外面,院墙外面的声音。越是下雪的晚上越安静。静到能听见沙沙的声音。是雪的声音。谁说雪是无声的?
没有暖气,空调是奢侈品。家里还可烧火炉,在教室里就只有硬抗。能从容排开六七十套桌椅的方形大教室,木门板上总有阔大的缝隙,窗玻璃总有几块碎的,被弹弓打的还是篮球砸的。风总能找到机会钻进来,从学生们缩起的脖颈上掠过去。又掠过去。废话少说,不冷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学生都害了冻疮。上一会儿课,老师下令:跺脚。全班学生大喜,发了疯似开始跺脚,楼上也在跺,灯管直晃,石灰跺下来了,地动山摇,欢笑大叫,麻木的脚趾总算松动些了。
取暖还有一招叫挤。下了课,靠墙根站上一大排,手拢在袖管里,两脚叉开站稳了,只许用肩膀,一二三,开始互相挤,不挤得怪叫连天鼻歪眼斜不算好汉,被挤出去了也不算完,跑到队伍头尾排上重新来过。
一整个冬天,地上有冰,屋檐垂下长长短短的冰棱,似能敲得响。没有羽绒服,都穿棉衣棉裤,棉裤脱下来,靠裤管能直接站地上。屋里总生着火,火上总烤着湿答答的衣物。有次我跟同学踩潭上的新冰玩,冰碎人陷,被人七手八脚捞上来。幸亏捞得快,内衣还未湿透。在同学家烘了半天,同学的妈给我换了条新棉裤。旧棉裤却难以得干,只好拖着往家走,湿裤腿很快上了冻,硬邦邦直挺挺的,跟在我后面。打得马路上石子飞溅。我想到这番苦楚,未免要挨骂,一进家门就先行哭起来。
有两个冬天雪特别大。早上起来,雪把门封住了。到底有多厚呢?反正曾经被路上的雪埋到过腰。那棉厚松软的积雪真是诱人。不能踩,但可以试着打滚。隔壁姚家的老爸还给儿子们自制了雪橇。
真的,和现在相比,无论如何从前是冷多了。暖冬的说法我是信的。好多年都没见过结冰了,雪也没见过好的,大都是细碎小雪,挨地面就化了,空留一地猥琐烂泥。我也不希望下大雪,大雪天小动物难过。天冷老弱病残难过。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人过中年后才觉得他们跟古董似宝贵起来的长辈们。
但,就是冷,从前那么冷,都不觉得冷,现在一到冬天就抱怨个不停。好几次冻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有的人是不能饿,我是不能冷,一冷就怒气横生。为什么呢?也许是年纪大了,火力就不够旺了。也许活动量太少了。也许变娇气了。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立春过后还是冬夜,抱着电热毯钻在被子里,睡不着,回忆往事就像置身于鹅毛大雪里。“有时候觉得一生已经度过了太多的日子。”你说过吧?

蝴蝶梦 发表于 2012-3-5 07:42

《明年今日》里林夕写到: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你,尽花光所有运气。
这说的是失恋,更是对爱情的失望。年轻时候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再来得也快,像是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一把火烧尽,一场雨又破土而出。慢慢地再长大些,爱情来得还是很快,去得慢了,再来得就更慢了,就像是发展到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
记得某一部电影里,一个年轻女孩儿突然在机场安检处问三十多岁的工作人员:“你失过恋吗?”工作人员缓缓抬起头来,笑了笑说:“你回头问问后面排队的,谁没有。”

年轻人总是觉得,恋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失恋是一件比天大的事儿。后来经历了感情炮火的洗礼,发现失恋仍然很大,但似乎不能归结为“事儿”,因为但凡是事儿都有个来龙去脉,总有一个可以了解的方法和时间点。而失恋更像是“此意绵绵无绝期”的阻尼振动,你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去针对的,像极了情绪砧板上一块硕大的鱼肉。
那么失恋究竟是失去了什么呢?根据我并不丰富但深刻的失恋体会,我觉得称之为“失恋”的这个东西,失去的是三个东西:过去的付出、现在的习惯、未来的期待。
1、过去的付出
我们在爱情里有一个默认的逻辑,就是:恋爱的目的是要走到婚姻,并且终老。当然,我并否认这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够这么麻利打通关的实在是少数。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以一件低概率作为目标,其实数学期望值是很低的。但是又正如买彩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是中奖的那个,而爱情里所有人也都觉得自己会是小概率的一个。
同时我们自然而然把付出看做是结果的重要变量,且不说是什么形态的曲线,但至少在人们的期望里是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会不自觉把爱情看做是投资——回报的关系。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不可取回的成本。
简单来说就像是面前有一台机器,你投一定数量的钱进去,机器就会送你一份大礼。然后你先投了100,发现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你就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如果不继续投,之前的付出完全没有回报,如果继续投,又不知道会不会是套进去更多。
而无论是分手还是被分手,作为沉没成本那部分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是不可收回的。而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2、现在的习惯
谈恋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改变很多生活习惯。两个恋人之间不自觉地建立了一种相互参照和影响的体系,当这个体系被打破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力突然失去了反作用力,打破生活的平衡状态。
在失恋期,最让人难过的不是大的事情,反而是一些微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儿。正如小艾在歌里所唱的:Everything reminds me of you。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然后由此会产生“如果我们还在一起,会怎么怎么样”的联想,进而不自觉地造成对比,强化了差异感。
失去“现在的习惯”这个因素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通过再找一个人来弥补,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至少诸如无聊有人陪你说说话、逛街,有人帮你提包,早晚有人请安,拉屎没带纸有人给你送之类的事情是可以有很好替代效果的。
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恋爱衔接相当紧密,很少会有独自生活的时间,他们对于恋爱的期望和希望从爱情里得到的更多是保持恋爱所养成的习惯。如果从之前文章里所提出的三个需求的程度来看,就是一直满足陪伴需求。
之前听人说,失恋不过是青黄不接。但我一直认为失恋期不能简单定义为上一段恋情结束到下一段恋情开始这段时间,因为失恋是一个心理状态,并不能简单用生活状态来定义。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新欢虽欢,但毕竟是欢,旧爱已去,但终究是爱。
3、未来的期待
这个部分是最虚的,但是却是最难以割舍的,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多时候都会好于未来所能达到的生活,而内心不断去憧憬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像是心理暗示,认为就会那样。当一段关系结束以后,所有“可以实现”的未来都不可能实现了,心理的沉没成本更大。
除了期待的沉没成本以外,如果某个人对于两个人的未来做出了计划,由于爱情在生活中比重较大,当关系结束后,这个未来计划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无法实现。而生活规划是会切实影响到当下生活的,比如两个说好去一个城市,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后来又不去了这种状况,就会对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人生被放鸽子的感觉,其实和吃饭被放鸽子的感觉虽然程度不同,但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吃饭被放鸽子,你还可以以后放回来,人生被放鸽子就真的给放远了。
关于失恋失去的东西,其实可以用很多标准来分,而基于这三个方面也可以再深入细化,但这些东西不过是盲人摸象,不可能探其究竟,所以也无需太过执着。
其实,失恋最大的负效果,是改变你对爱情的看法、对爱情的期待程度、对爱情的相信程度。听说很多人知道了韩少和小四最后没在一起,都不相信爱情了。很多人失去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以后都会觉得不再会更爱谁了。
其实想想,身边有多少叫嚣着不再相信爱情的人,某天还是奋不顾身;有多少号称不恋爱的人,不也成为了妹王;有多少经历了长久爱情最后分手的,不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离你而去的那个人,最残忍的事情真不是你们没有走到最后,最残忍的事情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遇到一个姑娘,像当初遇见你一样;我会和她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像当初我们开始时那样;你会从我生活中淡到不是朋友提起都不会想起,像当初我淡忘了你心里在乎的她一样;我会爱她超过爱你,就像当初爱你超过爱她一样……
总之到了最后,你既不是朱砂痣,也不是白月光,只是一段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选择性留下的记忆。我现在所站的地方,也不敢叫做灯火阑珊处,你所走的路,对于我来说也不叫远方。
其实看看周围人和自己,想想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情,会突然顿悟一笑:谁又能花光谁所有运气?


依月之殇 发表于 2012-3-5 12:25

没有底线,别人对你的进攻就不会停止。

飘飘凌凌 发表于 2012-3-5 12:34

就TMD是胡说八道
言论自由,我又没说错什么
凭什么删我的回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底线决定你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