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月之殇 发表于 2012-3-19 23:08

有关《哦,香雪》的那些记忆……

上中学的时候,白天到后面足球场打架,晚自习居然能够安安慰慰的坐在教室里捧着一本《自读课本》看得津津有味。那个时候,只有《语文》《数学》这些才能算得是“教科书”,其他人民出版社出的辅助教材统统被称为“课外书”,不准看的。
然而我却觉得,《自读课本》比《语文》有趣的多了。
读到了许多优秀的文章,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但是,老师们却从来不推荐这些作家的作品,因为——高考考不到!。
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琪、铁凝、余华、海子、欧亨利。我找来他们的作品,一看就是一天。当然,我这是走上了远离高考大道的“歧路”,自然成绩不会好了。
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有一篇叫《哦,香雪》的小说。
很多时候我自以为聪明的认为,中国的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老外根本无法读懂其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味!
他们还一本正经的评啊评。
回到香雪,她代表着真正纯粹的农村姑娘形象,纯粹到透明!
记得我有一次下乡,表妹弯着腰嘲笑我和村里的一个女孩“好”上了。我目瞪口呆,还没有见到什么小女孩呢!而据表妹讲,看到我们俩在某个芦苇塘子里不知道干啥。
后来我慢慢想明白,是好像有一双眼睛藏在某处,看到我,慢慢意淫出那些“故事”。我却哪里知道什么!
那个年代,一个眼神就可以私定终生。
而那些孩子的岁数,不一定超过二七的年龄!
村里的姑娘,含蓄的确实是一种风景。羞涩里其实包裹的是一团团烈火!
不知道铁凝写的是钢铁巨龙给村子里带来了山外的气息,还是写山里让城里的人感受到了浪漫!
我想,她要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小女孩们用农村里珍贵的鸡蛋换取城里的东西,哪怕是一只普通的文具盒。
她们宁愿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一会儿“自由”。
文中出现许多“自由”,光是那么些“自由”,就无法准确翻译成各国语言。
当香雪顺着铁路走到家的时候,这一段历程,刻画出了香雪形象的最后一笔。为了寻找光明,不顾一切的冲向黑暗。
文章已经是大概十年前读的了,现在也不想再去翻看,怕自己的世故又毁掉一个记忆。
只记得最后收尾:哦,香雪!何其悠长的一叹。
好文受悟一生。

发表于 2012-3-20 10:17

我想感慨中国贫富差距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关《哦,香雪》的那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