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长大
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重庆的骑行爱好者彭凌云前年带着9岁的儿子修修,经最险恶的川藏公路骑行进藏。47天、2553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的一次骑行经历,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如今,《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一书出版,此次骑行经历的帖子被集结成册。借此机会,重庆晨报继率先独家报道此事件后,再度对话这位敢作敢为的父亲,听他讲述骑行之后的故事。
出书
不在当初计划之列
前天下午,当重庆晨报记者联系上彭凌云时,他正在外地出差,不过一听是家乡媒体要聊儿子骑行的事,他没有拒绝。“其实出书倒真是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据彭凌云介绍,自己原本只是想忠实记录那次骑行,帖子被网友捧红后,就陆续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能将帖子集结出版。
“出名或是为了赚钱,这些真的都谈不上。”彭凌云表示,新出的这本《去远方长大》和自己最初的帖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个别的字词句方面有一些改动。“其实我原文写得是比较平实的,本来最初就没有很高的格调和期望值。”
在书中,记者发现彭凌云对骑行过程中的细节有类似这样的描述:“到了简阳,终于开始吃我们迟来的正餐。修修泡着豌豆汤吃了两大碗饭。我心疼地问,修儿,还要不要吃点其他的啥子嘛?修修摇头说,不用,吃饱就可以了。一句话,差点没把我的眼泪说下来。”
当时的艰苦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时隔一年多的现在,彭凌云仍不后悔给儿子安排了这场骑行。“确实,锻炼孩子的方式有许多种,我认为骑行也是其中一种方式,这也是因为我喜欢骑行导致的。”
而在彭爸爸看来,这次骑行的真正意义大家不必过分拔高,是否值得推广也应该因人而异。
收获
儿子的经历最重要
彭凌云告诉重庆晨报记者,一方面就像自己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儿子在旅途中表现出的坚强令自己非常感动,做事也积极、主动了很多;另一方面,事后儿子的变化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书出来后,儿子看了,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本来他的性格就属于比较懒散的那种,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彭凌云坦言,每当被问及这次骑行有什么教育经验可以总结、推广时,自己都觉得不太好讲,“一次骑行就给孩子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不太可能。”
在彭凌云看来,书中呈现的内容只不过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有此已经足矣。
经过本次骑行,除了彭凌云,儿子修修也成了一个网络小红人,显然彭凌云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在骑车过程中就交流过这个问题,当时我发的直播帖在网上已经有些火爆了。我一直告诉儿子,我们并不是要刻意制造轰动,我当时就告诉儿子的是不能骄傲,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彭凌云说,在自己看来,儿子可以有完成骑行后的荣誉感,但一定不能有骄傲。不过,彭凌云说,后来证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时间流逝后,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关注越来越少,加上孩子本身就很淡定,他没觉得有多少值得骄傲的。”
计划
今年有意再次骑行
当记者问及新书出版后,得到的版税是否会奖励一点给儿子修修时,彭凌云也考虑得很清楚。“首先这笔钱不会太多,再说我一直觉得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该先明确他需要什么,我再给他什么。”彭凌云说,自己告诉过儿子,这种成功不是经济意义上的成功,你付出努力应该得到奖励,但这和这笔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了让他不要感到太多的虚荣,我还刻意贬低过他的成功感。”
是否父子俩又在安排下一次骑行了?彭凌云说,这个自己还真没仔细计划过。“我一直对此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去年我就问过儿子想不想再出去骑行,当时他说不想去,我也没强求就自己一个人单独出行的。”
今年元旦刚过,事情有了点变化,修修主动提出自己今年有点想出去骑行了,“我就跟他说,那这次出去,我就不像上次一样什么都包办完了哦,什么都要你自己计划和安排了,爸爸这次听你安排了,他当时答应得很好。”彭凌云对今年最终能否成行也没抱特别大的希望,“关键还是看儿子的意愿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蝴蝶梦的微博 我舅舅62岁了,从长沙开始,历时43天,有效骑行39天,行程3600多公里。昨晚赶到拉萨河边。
唉,咱啥时候也有这个机会到处溜达溜达就好了。我发现男人和女人总得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说要出去,越远越好,妈妈总是担心,而爸爸确时常鼓励,看来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在远方的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