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方向
子弹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枪知道;枪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猎人知道;
猎人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狼知道;
狼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羊知道;
羊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草知道;
草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风知道;
风不需要知道往哪走,因为天知道。
春天里,早上,我背着行囊,不知道往哪走。
这时我前面出现了一个曼妙的姑娘,一个健康自信的背影,兴致勃勃地向前。
尾随着她,我找到了方向,越走越温暖。
我不急着猎取,只是这样的尾随。
一直尾随,就一直拥有这种独有的掌控的乐趣。
就这样,不紧不慢,耐心地,享乐着。
街角,一辆车横过,再望过去,那妙影,已随人海,消散。
没有怅然,那曾经抓取的满足,随我。
而且,子弹还在。如果想让子弹飞,就要
把一切交给天,顺遂安然,方得快活!
作者:东方九哥
外一篇:某小资如果不在家
我认识的某小资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她自己说的!
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维也纳一位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他在家门口的“留言板”上写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后来,这个维也纳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100年后还会有人欣赏的作品,这句话,却被许多人用过。
乔伊斯詹姆斯也在他的家门口给朋友留下纸条: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包括萨特也说:"如果我不在家,我就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我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好像还有茨威格说:“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文学、艺术、梦想、痴求甚至赤贫,在那时往往与咖啡的黑色、褐色、苦味甚至也有酸甜的甘纽织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咖啡对人类的贡献。
不过,咖啡传到中国,好像就和“贵”交织在一起。最早她是封建皇族显贵的奢侈品,最有说服力的是,李鸿章给慈禧老佛爷调制咖啡,在法式的波旁咖啡里加上雪利酒,让苦香里有了淡淡的甜酸,老佛爷对洋务运动不感冒,对李鸿章调制出的洋咖啡还是蛮喜欢的。
封建主义社会结束了,我们来到了小资主义社会,咖啡虽然开始有些“掉价”,但仍是小资最喜欢的一种饮品,包括这句被转诉过无数次的话:“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现在你一定知道了,某小资如果不在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