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的选择
http://y3.ifengimg.com/d3163f51cd1e5dc7/2013/0726/rdn_51f1cf6297793.jpg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有一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靠乞讨为生。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了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自尽前,他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与挫折,不仅为自己悲惨的命运嚎啕大哭。崖边石缝里长着一株低矮的树,听到他的经历后,也忍不住跟着哭了起来。这个人见树在哭,忍不住问:“难道你也有不幸?”小树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苦命的树,生在岩石的缝隙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我看似坚强无比,其实是生不如死呀!”
那人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
树说:“死倒也容易,但你看我头上的巢穴。此巢为两只喜鹊所住,一直以来,它们在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怎么办呢?”
那人忽有所悟,从悬崖边退了回来。
这个故事本身是想告诉人们,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无论怎样渺小、卑微的人,都是一颗对他人有益处的树。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
“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http://y2.ifengimg.com/d3163f51cd1e5dc7/2013/0719/rdn_51e8766552c86.jpg天生的“暴脾气”?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师。一天,有位信徒上前请示禅师说:“我天生性情暴躁,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改正?”
禅师听了以后,对信徒说:“你把这天生暴躁的性情拿出来,我帮你改掉。”
信徒回答说:“不行啊!我现在没有。但是,一碰到某些事情的时候,那‘天生’的暴躁性情就会跑出来,然后,我就会控制不住发脾气。”
于是,禅师说:“这个情形倒是很奇妙的。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才会脾气暴躁,可见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的。可是,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把过错推给上天、推给父母,未免太不公平。”
经过禅师的一番开示,信徒终于会过意来,从此努力改变暴躁的性格,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
http://y3.ifengimg.com/d3163f51cd1e5dc7/2013/0522/rdn_519bf3c8a922f.jpg学习中的浮躁是千万要不得的在波罗奈城有一个德行超群、精通法咒的咒文师,他是全波罗奈城名声最大的老师,教授着五百个学生。有一个名叫桑耆沃的学生,从老师那学会了起死回生的咒语。但是,这个学生性情浮躁,他刚学了一部分,还没有掌握解咒的方法,便自满起来,不肯再学了。
一天,桑耆沃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森林中去捡柴,看见林间地上躺着一只死老虎。桑耆沃便对同学们夸耀:“嗨!老师教过我起死回生的咒语。我啊!能让这只死老虎重新活过来唷!”
“如果你真有这种本领,就快使出来让我们看看吧!不然我们可不相信呢。”说罢,同学们都纷纷爬到树上,从枝叶间探出头来,观看桑耆沃的表演。
桑耆沃站在死虎身边默念咒语,并用石子投掷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来。
“嘿!你们看!我很了不起,很了不。”只见老虎猛地向桑耆沃扑过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没等桑耆沃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就命归黄泉了!
桑耆沃一死,咒语失灵了,老虎也马上倒地身亡,两具尸体倒在一起。
同学们在树上都吓呆了,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慌忙地爬下树,背着柴回来,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
同学们一边说,一边为失去了一个伙伴而伤心落泪。
老师也难过地摇着头,用手拍着学生的肩膀说:
“仁慈和善心,施前当三思;施于好为善,施于恶惹祸。孩子们!不辨善恶,滥施恩情的人,只会把灾祸引到自己身上来,慈悲的同时,也应该拥有智慧呀!”
“老师,原来起死回生的咒语这么危险啊?”学生哭着问。
“我教给桑耆沃起死回生的咒语时,本来应该一起教给他解除咒语的方法和行咒的规矩。可他刚学完起死回生之咒,就大叫说自己可以去普救众生,不愿再往下学,结果。”
学生中有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老师的话,羞惭得低下了头。
最后,老师慈悲地教导着所有的学生:
“学习中的浮躁是千万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牢记桑耆沃的前车之鉴,以免重蹈他的覆辙啊。”
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无论怎样渺小、卑微的人,都是一颗对他人有益处的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