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恶友 亲近四种益友
佛说堕恶道及胎卵湿化四生的因缘文殊菩萨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
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何以故?一刀还一刀,一命还一命,千万生中,相啖无休,是故菩萨欲出轮回,先学慈悲,不食不杀;二犯偷盗,破人富贵,本小息大,千万生中,酬他宿债,何以故?若物属他不与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还,是故菩萨欲求富贵财物如意,先学布施;三犯淫欲,恩爱相缠,千万生中不得解脱,何以故?生死根本,淫为种子,是故菩萨欲出生死,先断爱渴;四犯妄语,口业相诬,千万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冤相报世世相吞,是故菩萨欲求入道,先学诚实;五犯饮酒,昏迷本性,千万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钝,身体臭秽,闷乱颠倒,是故菩萨欲求定心聪明智能,当断酒业。此五种业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圣道;若全不持,永堕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文殊菩萨问佛:造何等业受饿鬼报?
佛言:一切众生,悭吝财物,贪恋衣食,偷瞒公众,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济一文反加嗔骂,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寿终决堕饿鬼道中,长受饥虚,咽细如针,吞食不下,肚大如鼓,头大如山,倘逢饮食,自然化作熔铜热铁,饿得口吐猛火,鼻出青烟,髁形黑瘦,业满方消。
文殊菩萨问佛:造何等业堕畜生中?
世尊曰:一切众生,贪酒食肉,宰杀禽兽,铺设筵席,寻欢作乐,果报为牲;酬前命债,又有借人财物未足酬还,或有偷骗他人,夺人受用,果报为畜。还人钱财直至业满,方出轮回。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业,受形禀命,种种不同?
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纵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颠倒业本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鸟鱼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沉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畜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唯人最贵,唯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为神;有道成圣。入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有四种像是亲朋好友的样子,但实是冤家,这是应当觉察了知,哪四种怨亲呢?
一、有贪欲而假畏伏的人;二、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三、有谄谀而来敬顺的人;四、有图乐而来交友的人。
有贪欲而假畏伏的人:第一、你给他少了他望多;第二、他给你小利要你报酬大利;第三、畏惧你而勉强来亲近;第四、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
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第一、无论你的行为是善是恶,他都顺从;第二、等你有难的时候他就离开;第三、见人有善事而来求助,他便密为隐藏,不使你知;第四、见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他便排挤你而忘记恩惠。
有谄谀而来敬顺的人:第一、见你有不好的行为他不劝谏;第二、见有善事可做他不协助;第三、见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趋承奉迎;第四、见到有义无利的事他便后退。
有图乐而来交友的人:第一、有吃有喝的时候和你为友;第二、有赌博游戏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三、有淫逸放荡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四、有歌舞出游的时候才和你为友。
前四种恶友要远离,因为那些朋友只会令自己堕落。
我现在再告诉你有四种益友可亲,哪四种呢?
一、见非即来劝止;二、有同情慈愍心;三、乐于帮助他人;四、苦乐皆不相弃。
见非即来劝止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见你为恶,则能制止;第二、为人正直,可做模范;第三、慈心愍念,常思助人;第四、示人善路,指导迷津。
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见你获得利益则代为欢喜;第二、见你错犯恶行则代为忧急;第三、称人名誉道德不言人非;第四、见人说恶便能制止。
乐于帮助他人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护你不令放逸;第二、护你不令失财;第三、护你不令恐怖;第四、对谈常作忠言。
苦乐皆不相弃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永不揭发朋友秘密;第二、灾危之时永不舍离;第三、为朋友愿牺牲生命财宝;第四、常相教诫,济其恐怖之事。
要用聪明的慧眼,去认识这四种益友,和他们相交,人格自会提高。
http://s10.sinaimg.cn/mw690/62b79a7dte0e5c5ee42f9&690
作文课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子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救生艇。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了一句话……
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什么话?”
学生们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
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有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
学生摇头:“没有,但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
老师感慨到:“回答正确。下面,大家听我把这个故事讲完。”
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时,母亲已经患了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
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教室里沉默了。老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但只要心存美好,生活最终会给出答案……
http://s6.sinaimg.cn/mw690/62b79a7dtx6BrsimK5T55&690
马克思大女儿燕妮曾问历史学家维特克:“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
维特克说:
1、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
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
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
4、暗透了,就能看得见星光。”
南怀瑾老师在《老子他说续集》说:
当你最得意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失意的来临。
比如今天精神特别好,便去多玩一下,又逢大热天,已经玩累了,又多吃一些冰淇淋等;到了明天,或者就伤风了,又碰上感冒流行,结果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这都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道理。
http://s15.sinaimg.cn/mw690/62b79a7dgdf63699a631e&690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师弟,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了,就讽刺悟空,说:“师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悟了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了。这让悟了很苦恼,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月,现在只可吃上几天。但悟空依旧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带微笑。悟了想挖苦师兄,说:“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说:“收获多多。”
悟了说:“收获在那里?”
悟空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悟了感觉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决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缘。悟了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
悟空点头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悟空说:“师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说:“为何?”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说:“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说:“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悟空。悟空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大师上次施舍,才使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悟了在心里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把东西往哪里搁。”他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获不少,满怀欣喜。恰在这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边走边哭。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悟空就走过去,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问悟了:“师弟,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http://s1.sinaimg.cn/bmiddle/62b79a7dtc22dabd17e20&690 梁武帝在还没有显贵时,曾认识了一位很贫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后,一天在苑里游玩,发现以前认识的那个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现在还像原来那样穷困,于是说:“你明天去见我,我让你当个县令。” 第二天,这人前去见梁武帝,但没有见到。前后又去了很多次,但都因为遇到有什么事而无法通报。
很多人通过修炼出了功能,便可以看到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这贫困的人就认识这样一位僧人,于是他想去向这位僧人请教原因。
这人到了僧人那里后,还没开口说,僧人便已经知道他要问什么了,告诉他说:“你因为得不到县令之职来问我吗?你始终也不会得到啊!因为前世里,梁武帝曾经是位斋主,你当时曾写信答应要施舍给他五百钱,而最后却始终没有给他,所以现在他只是许诺给你官职,而你却始终得不到啊!”
这人明白了这段因缘,也就不再去找梁武帝了,而梁武帝也没有再找他。
难怪佛家常说“人生活在迷中”。可见我们平常遇到的事可能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的,这只有开智开慧的修炼人才能看清看透。而且,很多事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无谓的争斗和痛苦执著除了自己造业偿还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所以为人处世还是应“敬天知命”、“随其自然”,不要过份执著和强求才好。
http://s10.sinaimg.cn/bmiddle/62b79a7dtbecf3e7ca3b9&690
佛陀于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期间,一天,波斯匿王非常敬重的祖母突然过世,国王送其出城火化、供养舍利后,衣服垢弊、披头散发地来到精舍,顶礼佛陀。
佛陀问道:‘国王,你从哪里来,为何衣服垢弊、披头散发?’国王回答:‘世尊!我因敬重的祖母过世,送其出城火化,办妥一切后,随即来到精舍。’佛陀问国王:‘你非常敬爱你的祖母吗?’王答:‘世尊!我非常爱她。如果将国土中所有的象马七宝乃至于王位统统给人,能救我祖母一命,我一定全部奉送。但这些都不能挽救她,还是让她与世长辞,我因此悲恋忧苦,不能承受!我曾听闻世尊开示过:“一切众生、一切蜎飞蠕动、一切神,有生必定有死,无不穷尽,没有出生而不死的。”今天才领悟到世尊所说的道理。’
佛陀表示:‘国王!正是如此,一切众生、一切蜎飞蠕动、一切神,有生必定有死,终归穷尽,没有生而不死的。即使是再尊贵的婆罗门、贵族、长者,有生必定有灭,没有不死亡的。即使是拥有权势的国王,虽然统治天下,得力自在,邻近敌国无不降伏,但终究还是会死。若往生长寿天,在天宫为王,即使自在快乐,最后还是会灭尽。再者,得证阿罗汉果的比丘虽已漏尽烦恼,远离生死,所作已办,但最后还是要舍去有漏色身,入于涅槃。得证缘觉的圣者即使善调善寂,也得尽此身命,终归入于涅槃。即使诸佛世尊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善说法要,最终也要舍身,入般涅槃。由此比喻,国王当知一切众生、一切蜎飞蠕动、一切神,有生必有死,无不穷尽,没有生而不死的。’接着,佛陀又为大众说偈: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
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
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开示的这番道理后,心开意解,再三顶礼佛陀后方才离去。
http://s6.sinaimg.cn/bmiddle/62b79a7dtbb67f233b0f5&690
这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很饱很饱。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4个馒头!”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感悟人生 向往未来 世界上大概恶友比益友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