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一群孩子从7岁到56岁,每7年采访一次,惊现人生差异的规律

本帖最后由 火员外 于 2014-3-25 19:49 编辑


一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但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该贴已经同步到 火员外的微博

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从7岁拍到56岁的49年“真人秀”
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024b328318af29c1aabdda7535ca27ce.jpg1977年,14名纪录片主角都已经21岁,他们一起参与了连续纪录片《21岁》那集的回访拍摄。
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07ea449932e6023b7ca69973c792ce83.jpg2006年,其中11名纪录片主角参与了《49岁》那集的回访拍摄。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77c6f6932aa2207931fae4c552fffe87.jpg人生起伏最大的主角尼尔·休斯,他从流浪汉变成了一个从政的政客。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555e0b3d73941c324b82961086ec68fa.jpg尼克·希乔恩7岁时和现在的模样,7岁时梦想研究“月球奥秘”的他长大后成了一名物理学家。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b4b687e82fc3a966d561dfc0d67eb355.jpg托尼·沃克7岁时和现在的模样,他是唯一一个实现了两个“童年理想”的人。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4ff98eb88d477815cdfaa79bbcd0a7ea.jpg3名来自英国工人阶层家庭的女孩杰基、林恩和苏尔参与1964年的纪录片拍摄,当时她们刚好7岁。http://y0.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78a9f28729f25c2016fa0aa7d387c30f.jpg杰基、林恩和苏尔参与1984年的纪录片《28岁》那集的拍摄。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6/3b2e6aeb9c50ae32cff2d461744011fc.jpg英国独立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艾普泰德,他负责拍摄的这一“社会实验”连续纪录片跨时长达49年。1964年,英国独立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采访了14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英国7岁儿童,让他们对着镜头诉说自己未来的理想,并将其拍成了纪录片《7岁追求》。从那时起,英国独立电视台每隔7年就会再次追踪拍摄一次这些孩子的生活,观察他们的人生道路距7岁时的理想有多遥远。英国电视台的本意是想将这档真人秀纪录片拍成一个探索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实验”,想证明家庭背景优越的英国儿童未来的人生会更顺遂成功一些。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档真人秀连续纪录片竟成了英国电视界最惊人最成功的“社会实验”,由于每隔7年就要追踪拍摄一次当年那些儿童的生活近况,这档连续纪录片竟拍了49年,从他们7岁那年一直拍到了56岁!最新一期纪录片《56岁》已经拍摄完成,并于日前由英国独立电视台正式播出。
1本想拍成探索社会不平等
问题的“社会实验”
1964年,英国独立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采访了14名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儿童,让他们对着摄像机镜头谈论自己将来的人生理想。艾普泰德将访谈内容拍成了纪录片《7岁追求》。从那年起,英国独立电视台每隔7年就会对这些纪录片中的儿童进行追踪回访,拍摄他们14岁、21岁、28岁、35岁……时的生活,观察他们的人生道路和7岁时的理想相差有多么遥远。
英国独立电视台和纪录片导演艾普泰德的本意,是想将这档连续纪录片节目拍成一个探索英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实验”,他们希望这档跨时数十年的连续纪录片能够证明,那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儿童,他们的人生道路会更加顺遂和成功,而那些来自平民阶层的孩子,人生将会更加艰难和坎坷一点。
2探索成长和人生问题备受关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档真人秀连续纪录片的时间跨度竟持续了49年,一举成了英国电视界最惊人的“社会实验”。由于纪录片导演每隔7年就要追踪拍摄一次当年那些儿童的人生近况,所以这档连续纪录片竟然拍了49年,从他们7岁那年一直拍到了56岁。这档真人秀纪录片也成了英国最受欢迎的纪录片之一,获得大量电视奖项,并被誉为是“英国纪录片历史上最惊人的成就之一”。
据悉,尽管14名“实验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人生发展道路都和该纪录片在1964年时预言的极为相近,显示社会阶层背景的确影响着英国儿童将来的人生发展道路。但据该纪录片导演艾普泰德称,这部连续纪录片之所以夺人眼球,引发收视狂潮,主要还不是因为探索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问题”,而是以惊人的真实探索了英国人的“成长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人生问题”。而纪录片中当年14名7岁儿童后来各自戏剧性的人生道路,更是不亚于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
2005年,该连续纪录片拍完了第7节《49岁》,如今又一个7年过去了,该纪录片第8节《56岁》已经拍摄完成,并于日前由英国独立电视台独家播出。
3起伏最大主角:
从流浪汉到地方议员
在这部连续纪录片中,人生起伏最大的主角,当数来自英国利物浦市郊区的尼尔·休斯,他在1964年的第一节纪录片中对着摄像机镜头说:“当我长大后,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如果不行的话,我就当一名长途汽车司机。”
这部跨时49年的连续纪录片显示,休斯既没有当成宇航员,也没有当上长途汽车司机,相反,他的人生曾陷入低谷,一度沦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甚至遭遇过精神崩溃。纪录片显示,休斯长大后曾梦想进入牛津大学求学,但最后只进入了阿伯丁大学,并且上了一学期就中途辍了学。在休斯21岁那年拍摄的纪录片中,他成了一名流浪汉;在28岁那年拍摄的纪录片中,休斯流浪到了苏格兰地区;在他35岁那年回访拍摄的纪录片中,休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住到了谢特兰市的一家政府廉租房里,不过当期节目预言,休斯还会再次沦落街头。
然而导演显然“预言”错了,后面的几期纪录片显示,休斯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在《49岁》那期纪录片中,休斯已经成了英国坎布里亚郡的一个地方议员;最新播出的《56岁》这期纪录片显示,休斯至今仍在英国政坛奋斗,去年,他还作为英国卡莱尔市的自由民主党候选人参加议员竞选。
4平民家庭孩子:
不懈奋斗实现梦想
该连续纪录片显示,一些来自普通平民家庭的孩子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譬如来自英国伦敦东区的托尼·沃克。在7岁那年的纪录片中,沃克对着摄像镜头说:“我想将来当一名职业赛马师!”当沃克14岁那年,他已经在一家赛马场当学徒了;当沃克21岁那年,他果然当上了一名职业赛马师,开始参加不同的竞赛。沃克在那期纪录片中接受采访说:“现在,我的所有梦想都已经实现了,不过对我来说,我并没有感到人生有什么不同。”
沃克后来离开赛马圈,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是他7岁那年的第二个理想),此外他还充当业余和群众演员补贴家用。在《49岁》那期纪录片中,沃克已经结婚,并搬到了埃塞克斯郡生活,他在西班牙还买了一座豪华的度假别墅。
在纪录片中,另一个来自平民家庭背景的成功例子是尼克·希乔恩,他是约克郡一个农夫的儿子。在7岁那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希乔恩对着镜头说:“当我长大后,我想解开所有关于月球或其他天体的秘密。”
希乔恩后来考上了牛津大学攻读物理学,28岁那年,他前往美国研究核聚变技术。在《42岁》那期纪录片中,希乔恩已经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沃克和希乔恩的例子证明,来自英国平民家庭的孩子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是多么的重要。
5三名家庭背景优越的儿童:
事业相对成功
其他13名纪录片主角的人生故事尽管并不像休斯这样大起大落,但都部分证明,拥有优越家庭背景的英国孩子,人生道路的确比其他孩子更成功一些。约翰·布里斯比、查尔斯·福尼尤克斯和安德鲁·布拉克菲尔德是14名受访儿童中家庭背景最优越的孩子,他们后来都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布里斯比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律师,后来又当上了御用大律师。颇为有趣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布里斯比来自上流社会的势利人生观逐步退尽,在《35岁》那期纪录片中,他甚至还创办了一家专门帮助保加利亚儿童的慈善机构。布里斯比后来承认,他之所以继续接受该纪录片的回访,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慈善工作。
而布拉克菲尔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也当了一名律师;福尼尤克斯则毕业于英国达拉谟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纪录片制片人,拍摄过《接触空虚》等影片。
6三名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孩:
生活简单平淡
据悉,在当年接受纪录片采访的14名儿童中,总共只有4名女孩,其中3名女孩都来自英国工人阶层家庭,她们分别是杰基·巴塞特、林恩·约翰逊和苏尔·戴维斯。林恩7岁时的理想是“当一名超市员工”,但她后来成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并且拥有幸福的婚姻。而杰基和苏尔两人都换过不少工作,并且都先后离了婚,成了单身母亲。
唯一来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女孩名叫苏兹·路斯克,不过她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苏兹接受采访时曾称,虽然她家境优越,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在《21岁》那期纪录片中,苏兹称自己对婚姻从不信任,不过在《49岁》那期中,苏兹却拥有了幸福的婚姻,并且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 (欧弟)
孩童状告导演侵犯“隐私权”
事实上,在1964年就参与纪录片拍摄的14名儿童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自始至终参与了每一期纪录片的回访拍摄。有些人中途退出了拍摄,有些人拒绝回访,还有人后来甚至想起诉纪录片导演侵犯了他的“生活隐私”。
譬如一个叫彼得·戴维斯的纪录片主角,因为在《28岁》那期纪录片中批判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导致他丢掉了自己的教师工作。他后来重新学习并当了一名律师,同时还成了一家乡村音乐乐队的成员,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他后来拒绝再参加该连续纪录片的回访拍摄。
而家庭背景优越的福尼尤克斯,虽然后来自己也当上了纪录片制片人,但他却拒绝艾普泰德的纪录片再对他的生活进行跟踪拍摄,他甚至还试图起诉艾普泰德干扰了他的私生活。

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英国纪录片跟拍14个人56年 7年拍一集记录普通人大半辈子
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40分钟的纪录片《7岁》,选取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孩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2012年5月,《成长》(Up)系列纪录片的第八集《56岁》(56Up)播出,当年的那些孩子,已是天命之年,用来记录他们人生感悟的,不再是胶片,而是最新的数码技术。

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2008/ggkf30zn/201402/W020140218337884087941.jpg1978年21岁时的合影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2008/ggkf30zn/201402/W020140218337885333131.jpg50岁左右时的合影看不见的阶层:14人的56年人生到底是怎样被决定的?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默默追问决定人生的答案。这不仅仅是一部史无前例引人思考的纪录片,或者说,这是一个追问普通人命运的社会学研究报告。看到他们小,看着他们老,看他们努力奋斗,看他们徒劳挣扎。他们是他们,但他们也可能是你、是我。没有什么比这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慨万千的了。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40分钟的纪录片《7岁》,选取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孩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那些镜头,记录在当时的黑白胶片上。2012年5月,《成长》(Up)系列纪录片的第八集《56岁》(56Up)播出,当年的那些孩子,已是天命之年,用来记录他们人生感悟的,不再是胶片,而是最新的数码技术。全世界迄今为止可能都找不出第二部这样的纪录片了——真实,真实到骇人,直面生活的残酷和美好。前后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64年至今,影片七年一拍一播,《7岁》、《7岁又7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从《7岁》到《56岁》,这部纪录片系列剧每每播出都在欧美收获极高的收视率。据说,符合好莱坞的成功票房标准的剧本,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包含60个戏剧性的起承转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系列以14位你我这般普通人的原生态生活为剧本,用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来完成14个不同“命运”的种种起承转合,可谓将 “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见识了出生和死亡,经历了结婚、离婚和再婚,有背叛,有妥协,有的曾精神恍惚,有的被迫下岗,有的蝇营狗苟过活,有的幸福美满……电视机前的你看着少年时的他们对人生充满未知和憧憬,看着青年时的他们放荡不羁冒傻气,看着壮年时的他们幸福或不幸,看着中年后的他们变得百困不侵、安于自嘲。生活是无法超越的剧本。七岁定终生?1964年 《7岁》初拍时带有实验性质,格拉纳达电视台是把它当作一个时事类节目做的。他们想表现的是战后经济繁荣下,传统的英国阶层、特别是中下阶层正在经历大变化这一现象。大背景是,就在此前一年,英国的社会学家约翰·勾索普和大卫·洛克伍德就 “超阶级理论”掀起了一场社会大讨论。“超阶级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增加,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或其他综合因素,从社会底层或工人身份蜕变脱离,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思想看法上,都逐步进入“中产”行列。所以从一开始,这部片子就毫不遮掩地将讨论的目标内容圈定在“阶级”二字。传统英国社会,穷富分化,阶层分明。住的地方、吃的东西、看的报纸、上的学校、社交的伙伴,不同阶层之间差别大得很。《7岁》开拍,导演不想循规蹈矩找一些政界学界的人来说大道理,灵机一动搞“创新”,去英国的不同的地区找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成长环境的14个孩子:有的孩子就读高级寄宿学校,属于精英阶层;3位女孩出身东伦敦的贫民区,两个来自“儿童之家”、在没有父母关护的情况下长大,另一个出自农村山区,都算社会最底层;另几个是家住老工业重镇利物浦的后代。节目试图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不动声色地彰显“阶层”在他们身上烙刻的印记。从七岁孩子的回答里,还真就能看出点什么来。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读的是肯辛顿的高级寄宿学校,问到他们的阅读习惯时,丁点大的安德鲁说他读《金融时报》,约翰说他看《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已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想做律师,要上剑桥的三一学院。而对出身东伦敦的托尼来说,将来能做个“赛马骑手”这一念想就已能令他兴奋不已了。同样七岁,14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孩子、西印度移民的后代、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西蒙,完全没有约翰他们的宽阔“眼界”,更未曾规划过自己的将来。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他就已经很高兴了。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回答“没想过”。当时的他可能根本未曾见过真正的有钱人。拍摄《7岁》时,英国大导演迈克·艾伯特在剧组做案头资料收集。他回忆说,尽管开播后反响很好,《7岁》的主创压根没想过要做续集,更没想过有朝一日它会成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纪录片。直到《7岁》开播五年后的一天,格拉纳达电视的老板在餐厅和他一起吃饭,突然来了灵感,建议拍个续集。大家都觉得有意思,于是就有了《7岁又7岁》。片子就由当时已在格拉纳达电视台混出老资格的迈克·艾伯特执导,此后所有的《成长》系列,全都是他的导演手笔。在艾伯特看来《7岁又7岁》并不成功。“14岁的孩子总有点混,青春期么,问十句答一句,整部片子谈不上精彩,这甚至不是一部成功的片子。”但撇开可看性不说,迈克和他的团队就是从《7岁又7岁》和后来的《28岁》起开始意识到,要真能做到“七年一追踪”忠实记录这些孩子的成长,直到他们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再对比他们的生活处境,也许比单部《7岁》来得更震撼人心。观察这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迈克·艾伯特说,既“有趣”又“令人心寒”。有些人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有些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50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婚姻稳定。安德鲁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约翰投身慈善业,娶了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几位出自中产家庭的女孩大多生活平淡满足,且都嫁得不错。他们大多保养得当,神采焕然。同是女性,来自东伦敦底层的林、苏和杰姬则命运坎坷,其中苏相对幸运,在学校做行政,再婚后组建的家庭生活幸福。出自底层的两个在慈善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成了卡车司机,另一个是养老院工作人员。梦想要当赛马骑手的孩子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婚姻中出轨被老婆抓了正着,后来取得了妻子的原谅。14个孩子中,有两三个算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就读公立学校的布鲁斯考上了牛津。出身北部约克郡农庄的尼克,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而那些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命运,反映出更多不确定性。利物浦的彼得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曾言辞激烈抨击撒切尔的教育政策,后来改行做公务员,家庭幸福,儿女双全都非常优秀,业余时间和气质优雅的妻子一起搞乐队作表演。曾与彼得同上一所学校的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照理他还是可以上个大学完成学业,走一条和彼得差不多的中产道路,但内尔没有。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只在最近几年境况才有所好转,目前是伦敦东区的一位政府咨询公务员。从《7岁》到《56岁》,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慧语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这和中国的老古话“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是一个意思。对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人生是一张测绘好的地图。“上帝”之眼能坚持50年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可不是什么一般人。迈克·艾伯特是闻名好莱坞的大片导演。他执导过《矿工的女儿》,其中的女主角希希·斯帕塞凭此片勇夺奥斯卡;他执导的 《迷雾中的大猩猩》曾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他还导演过007系列电影《黑日危机》、《纳尼亚传奇3》。虽然艾伯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但他的事业发达和好莱坞脱不开干系,为了工作方便,他本人常年在美国居住。与率领几千人大军回英国拍007的那种规格相比,《成长》系列对他来说连“小成本”制作都算不上,但艾伯特却将这一系列纪录片看作是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甚至是他的“宣言”。尽管他本人正是出自富有家庭,22岁剑桥毕业后顺利被招入电视台工作,他一直觉得自己多少是借了“好出身”的光,且对英国社会“阶层决定命运”的不公非常看不惯。虽然他手里总有片子要拍,但每隔七年,哪怕再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排出六个月的档期来拍这部《成长》系列。时间档期倒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聚齐当年的这14个人。“他们在还不懂事、没权利说‘不’的时候就拍了第一部,但随着他们的长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他们的生活展现在公众视线内”,艾伯特说,说到底,他和这14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合约合同,全看他们是否自愿。拍了近50年,当年的14个孩子,除了查理《7岁》之后再没出过镜,其余的13名孩子都断断续续参与至《56岁》,他们有的曾因某期节目中言辞激烈而遭遇很大舆论压力,有的遭受精神疾病,有的经历婚外情,这些人都没有避讳对艾伯特敞开大门,让他“记录”并公开他们的生活,对于导演来说,这可是了不起的战绩。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威逼利诱”,他笑着说:“金钱报酬是肯定的,尽管数目很少。我总会尽量想办法找点钱,每一集都给得比上一集更多一点。早先我还比较多用情感攻势,我会对他们说,你们都已经做了那么多集,现在退出岂不可惜?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生活能这样被完整地记录呈现?我还会用我自己来现身说法,无论我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每七年的这个时候,我一定会投身做这件事情,因为我认为它很重要。”珍惜也好、认同也好,或是想要借这个平台达到个人的宣传目的也好,就算这些人同意参与摄制,要集齐他们也不容易。拍《28岁》时,摄制组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在苏格兰的某个地方找到精神恍惚的内尔。到了《49岁》时,又是一通好找才发现他早就离开了苏格兰到了伦敦的一个区里寻活计;拍 《56岁》时,因为其中的保罗已经移民去了澳大利亚,为了拍他整个组飞到了澳大利亚。一直跟踪看这部片子的人们觉得艾伯特通过它赋予了观众 “上帝之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有人可以如此详细地近距离观察到那么多个陌生人的大半辈子。但扮演“上帝之眼”的那个摄像机镜头,以及镜头后的“脑子”即艾伯特这位导演,真能做到只客观记录、不主观判断吗?“我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客观,有时候我知道问题很尖锐,但我不得不问。要是我不问,观众会有疑问。”艾伯特说,“但做到纯粹客观真的很难,有时候最终在屏幕上呈现出的那些镜头,多少是在表达我个人的观点、判断和解读。我后来尽可能争取做到平衡、抽离、客观,但我还是犯过错误。比如拍《28岁》时,尼克的太太对我意见很大,认为最后的成片中我把她拍成了一个糟糕的女人。她拒绝再合作,也不让尼克出镜。当然,不久之后他们的婚姻就走到了尽头,他们之间的确有很大的问题,但和我以及这部片子都没太大关系。”托尼的例子更令艾伯特 “觉醒”,原来他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试图以上帝的姿态去“预测”这个孩子未来的命运:“在拍《21岁》时我几乎认定这孩子将来迟早会进监狱,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很多镜头都给到伦敦的那些犯罪率的高发地点。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教训很深刻,我感到尴尬。自此我知道,我越少‘引导、判断’越好。每一集开拍之前,我尽量都做到将此前发生的清零,相当于一张白纸,从头开始。”尽力客观并不代表艾伯特就不讲人情,某位参与者的孩子身上出了件大事,他特意剪去了那一部分没有播出。因为这部片子,这些当年的孩子和导演艾伯特已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一家人”。后来生活一直不太如意的内尔说,要不是这部片子,他根本从未意识到自己还曾是那样的一个阳光少年!片子会结束,生活会继续任何纪录片终究会完,哪怕故事本身未竟。再一个七年,生老病死可能成为下一部《63岁》的主题。这14位孩子都还算幸运,至今除了一位叫林的在35岁和42岁时得了一种怪病外,其余人都健康无忧。布鲁斯说,他有意在《56岁》之后就不再参与录制这个节目,因为“到了56岁我们大家的这辈子基本定性,再往下录,多半就是谁还活着、谁先走一步的问题了”。但艾伯特会坚持把这部用半辈子时间“腌制”的纪录片进行到底,拍到客观条件不允许它拍下去为止。“人们问我,下一部你准备怎么拍,如果这些人中有人死去、有人得病了,你还怎么拍?我现在说不出,也许到时候我就知道怎么办了。”艾伯特开玩笑说,“希望我可以不用面对这难题,希望我是最先走的那个人。”他本人今年已经73岁,“算起来要真有 《84岁》的话,我都101岁了!要能这样画上句号,那将是一曲多么美妙的天鹅挽歌!”作为一名电视电影的导演,迈克·艾伯特此生最得意的作品并非奥斯卡提名电影或票房大片。对他而言,正是这《成长》系列体现了他的情怀,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作品:“迄今为止的电视娱乐时代,没有一部纪录片有这个耐心、跨度和时间,来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唱响赞歌。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以纪录片形式做过的时间跨度最长的社会学研究。仅就这一点,它将被世人记住,它体现了纪录片的‘意义’所在。”还不止如此,最打动人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部纪录片每播放一集,都似乎是在提醒人们:一切都会过去;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在用坚毅和幽默来直面并不顺遂的人生。

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56UP(第一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c4NDY1NDY4/v.swf

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56UP(第二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c4NjEwNTU2/v.swf

火员外 发表于 2014-3-25 19:49

56UP(第三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c4Nzk4NTQ0/v.sw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群孩子从7岁到56岁,每7年采访一次,惊现人生差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