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 发表于 2016-3-5 09:21

花许多精力在一顿早餐上是否值得?



许小嘤嘤问:自从大学离开家之后,早餐吃得越来越随意,经常是在路上、交通工具上,有时候还会在教室最后一排趴着偷偷吃,现在看到很多朋友会在社交网络po照片,都是很丰富的早餐,了解下来,一周花费在早餐上的费用就要两三百,而且做的时间也很长。,为什么她们会选择花费这么多精力在早餐上,值得吗?

肥肥猫答许小嘤嘤:

很多人都觉得晚餐是我们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这和营养学没关系,而是因为我们的晚餐承载了太多社交功能,所以不得不变得隆重起来,年轻人要靠晚餐来试探彼此心意,家人要靠晚餐交流每日见闻,朋友要靠晚饭联络感情,官场商场那就更不用说了,吃的已经不是菜。

但是我认为早餐更重要。

吃什么不重要,能不能吃饱也不重要——反正3个小时后就是午饭了,早上刚起来也不会有什么胃口。我们要的,是早餐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有很大的意义。

文学或者影视作品想要渲染一个人生活优越,处在人生巅峰,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就是晨间的状态(从睁开眼到出门这段时间)。比如《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公爵,他是怎样出场的?“他走进长方形饭厅。饭厅里的镶木地板昨天已由三个农民擦得锯光闪亮,上面摆着麻栎大酒台和一张活动大餐桌,桌腿雕成张开的狮爪,很有气派。桌上铺一块浆得笔挺、绣有巨大花体字母拼成的家徽的薄桌布,上面放着装有香气扑鼻的银咖啡壶、银糖缸、盛有煮沸过的奶油的银壶和装满新鲜白面包、面包干和饼干的篮子。食具旁放着刚收到的信件、报纸和一本新出的法文杂志。”

如果你注意一下,这里面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餐具一定要银的么?装面包一定要篮子么?盘子行不行?塑料袋行不行?当然可以,但那样就没了仪式感,形式主义自有其意义,眼睛里只有营养配料表的,那是典型的效用主义思维。

早餐丰盛还是晚餐丰盛,潜意识里是“晨间”为重心的生活方式,还是以“夜间”为重心的生活方式。对于工作后的人来说,晚饭之后还有4到6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可以社交或娱乐,所以吃得得隆重也就很自然。早上也就无法很早起床,早饭被牺牲掉。你可以想想你有多久没见过7点以前的城市了? 事实上,不止早餐,整个早晨都变成了一天的预热状态。差不多醒透了,就该吃午饭了。

但如果你强迫自己吃早餐,或者把早餐安排得特别让自己期待,你就不得不起早一些,睡早一些。而哪怕早起半个小时,这种精神面貌上的改变都是非常显著和立竿见影的。前两天我通宵看剧,早上6点多出门买早饭,以为外面死一般寂静,却发现满街都是学生,原来这座城市比我醒得要早得多。这种生活离我已经很远,回忆起以前早上4节主课的岁月,突然意识到现在的自己整个上午根本做不了几件事。

这种状态,是可以用早餐来改善的。

要有热饮料,茶或咖啡。要有冷饮料,水、果汁或者牛奶,酸奶更好。喜欢西式的,要有荷包蛋,有涂上黄油的切片面包,或者牛角面包。喜欢中式的,一碗面一碗粉,粥、皮蛋、酱菜都要齐全。喜欢地方小吃的,也不妨来一点。最好有水果,香蕉或者葡萄。

这么些东西摆开,视觉上很丰富。这种仪式感,能帮助你迅速从起床后的迟钝状态中复苏过来,而不是一整个上午都像个机器人一样昏昏沉沉。早餐能帮助你树立“晨间重心思维”,认真对待早晨的时光。你的血液循环会随着消化系统从休眠中启动起来,你的大脑也能提前获取一些糖类而开始运转,这让你不至于像个丧尸一样走进办公室。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好”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一句无意义的空话,要落到实处,只有靠早餐这样的细节,来训练自己的行为习惯。

只要连续吃上一个星期的全套早餐(至少有热饮和水果),你整个早晨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就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这种微妙的感觉,会使你在早餐上花的钱显得微不足道。




   该贴已经同步到蝴蝶梦的微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许多精力在一顿早餐上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