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引私!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用互联网大数据把隐私“引”出来。今天和一位友人做了个游戏,猜她的微博帐号,这勾起了我多年搁置的技术宅属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感触。
以下过程有些信息是事先就知道的,但是因为好奇心与增加游戏乐趣而并未事先采用。
一切都是从一张图片开始。。。
1:经过各种搜索,得到了历史头像记录,查询到4张有价值的头像图。
2:分别处理4张头像图,分析头像图的数据表头得知压缩方式与缩略图生成状态,判断头像原始生成平台。
3:平台为腾讯微博,查询到当事人QQ与好友资料。
3.1:通过腾讯微博资料组合查询到以前发布过的各种信息,获得邮箱,手机号码,QQ号码。
3.2:推测可能有在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发布同样的内容,遂进行内容搜索,期间想起曾经当事人因一次周末加班的事情而用微信发过一个截图给我,翻阅微信查到了截图,暂时保留,并且不使用,以增加乐趣。
4:着重选择了其中的4个好友,分别查询其详细资料 ,分别得知相关信息。
4.1:分析所有好友资料,推断出他们的共同好友,推断出当事人具体信息。
5:结果遇到了惨无人道的一幕,因不会使用新浪微博,导致根本没有在正确的地方搜索正确的信息,以至于让我以为信息错误。。。才有了接下来进一步的查询,其实到这步就应该可以得到答案才对。
6:分析出现过的各种全景照片与好友判断得出目前任职的公司具体名称。
6.1:查询得知当事人好友的微博与任职公司的微博。
6.2:通过第3.1阶段得到的学校信息与入学年份,查询得知当事人同学的相关信息。
7:隐约认为已经摸到了答案,出于对各方面隐私的尊重与敬意,并且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愿意让我获知微博帐号,因此不敢继续深究扩大。
8:当事人主动提供微博帐号后验证,与第7部停止阶段所查询到的信息相符。
8.1:对周末加班的微博截图进行内容搜索,查询得知当事人微博帐号,与第8步当事人主动提供的帐号相符。
随着互联网毫无间隙的入侵到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中,人们的各种信息也随之变得透明,隐私也渐渐变得不是那么需要去保护了。当事人是一位非常简单单纯的小姑娘,有着与身边好友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圈子,当我告知她我查询到的这些信息时,她很吃惊,也很错愕。
处于中国第一批站长,观念仍停滞在web1.0时代的我来说,惶恐,不安。网络诈骗,电话诈骗,无一不是如此,不要让自己的隐私充当了引私的工具。
而恰恰让我苦笑的是。。。。。。。。。。。其实查到邮箱和电话号码就能搜索到了。。。我却找错了搜索框。。。。。才导致了第5阶段尴尬的一幕发生。。。我真的OUT了。。。
该贴已经同步到惆怅而又凄凉的微博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世界是地下的,但当下,貌似一切都在阳光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