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诗
常有人问,常有人问,为什么要读诗?反正大部分读过的都会忘掉。
我听过最好的回答是:
“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
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
但我知道,它们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
读书,也是如此。
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影响了
你的思想,
你的言行,
你的形象。
►当你开心的时候
你可以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不是只会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你惆怅的时候
你可以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而不是只会说:
唉,我好心塞!
►当你看到帅哥时
你可以说: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而不是只会说:
我的妈呀,好帅!我的妈妈妈呀,太帅了!
►当你看到美女时
你可以说: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而不是只会说:
我去,她好美。我去,她身材真好。
►当你遇见渣男时
你可以说:
遇人不淑,识人不善。
而不是只会说:
瞎了laozi的gou眼。
►当你向一个人表达爱意时
你可以说: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而不是只会说:
我喜欢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
你可以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不是只会说:
我想死你啦~
►当你失恋的时候
你可以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而不是只会说:
蓝瘦,香菇……
►当你结婚的时候
你可以说: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而不是只会说:
嘿嘿嘿嘿嘿嘿嘿……
►当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
你可以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而不是只会说:
哎呀妈呀,这全都是沙子。
如果生活止于饭菜,止于苟活,人类与动物的差距在哪里?
林语堂先生早就说过: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歌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其实,这句话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读诗能提高审美情趣。
你买了一张100块钱的景区门票,有诗词修养的人看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你看到的是“这夕阳!还有鸟!真好看!”人家的门票值100块钱,你的值多少钱?
几千年来,我泱泱大国,
一直靠的是这把来自天空的扫帚在扫却它心头的尘土。
否则,王侯与将相,金钱与道德,阴谋与杀戮,
将会像漫天飞沙挡住我们的视野,
我们将无法知道美为何物。
该贴已经同步到蝴蝶梦的微博
李白:对不起,这个奖我不敢领
文/六神磊磊
一
这一年,大唐召开了一场隆重的“世纪诗人评选大会”。
在相机咔咔的闪光中,天王李白上台了。
大会给李白颁奖,先颁了“最具人气诗人奖”,李白笑纳了:
“感谢CCTV,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接着颁发“最美七言古诗奖”,李白又笑纳了:
“好嗨森,我的感觉敲好!这个奖,我是当鸡无愧……”
接着,大会要给李白颁发第三个奖项:
“最美七言绝句奖”!
这是个重头的单项奖。闪耀的小金人放到李白面前,李天王这次却呆了一下,没有领:
“对不起,这个奖,一共有几座呀?”
“只有一座的李老师。”
李白说,NO,NO,要是有两座奖,下个双黄蛋,我可以拿一座。可是现在,我不能拿。
我想请一个好朋友、我尊敬的兄长来拿这一个奖。他当之无愧。他的名字叫做——王昌龄。
台下,在几秒钟的短暂寂静之后,忽然响起如雷的掌声。
这是众望所归的一个名字。
二
王昌龄,698年生,京兆人,少年时光都在首都长安度过。
你脑海里可能马上浮现出一个印象:长安少年,意气风发,斗鸡走狗,海淀银枪小霸王……
然而并不是。王昌龄在长安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写诗,二是种地。
别人种地,都爱跑到旁边终南山去种,把自己包装成“隐士”,当网红,将来好做官,再不济也可以招些有钱学生。王昌龄却不是,他呆在长安郊县,真的在吭哧吭哧地种地。
不但种地实在,他写诗也实在。
那时候,写诗想要火,也是有一些套路的,比如写华丽的长篇大作,更容易吸引眼球,引起震动。
李白后来在长安爆红,就是靠一篇《蜀道难》刷的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然后是吧啦吧啦一大通,接近300字。
王昌龄却不喜欢。他专门埋头写一种诗,一种创新型的小而美诗体——七言绝句。
他的书桌上、背囊里,到处是七言绝句的草稿。由于陷得太深,我怀疑他说话都是七个字七个字的。
三
要是那些搞网红速成班的人看见了,肯定替他着急:
哎呀你搞这个干嘛,哪有诗人专靠七言绝句红起来的呢?再说科举也不考七言绝句啊!给领导献诗用七言绝句也不严肃啊!转型,赶快转型啊!
说着,还哗啦哗啦地给他翻材料:
你瞧瞧以前的大神,谁傻乎乎一门心思只写七言绝句?王勃只写了5首,宋之问只写了6首,沈佺期9首,张说大人多一点,也只有16首……你现在只闷头搞这玩意是要死啊?
王昌龄抬头看了看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
在多年的躬耕和苦读之后,王昌龄文学功力大涨。他打算离开家,开阔视野,去边关闯荡。
网红培训专家又着急了:“喂,你不能走啊,长安是主流诗歌圈,容易红!你还反而跑出去,猪头啊你?”
王昌龄看了他一眼,只送了他一个仄声字:滚。
说完,便背上包袱,揣着书和笔,踏上了征途。
不少诗人出塞都是以大V的身份去的,公费旅游,逛吃逛吃。王昌龄不是,他低调得多。
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他一路走,一路写着七言绝句。从后来的诗看,他甚至还有可能到了中亚的碎叶。
大唐辽阔的西北边塞,一路都留下了他写作的身影。
四
也有朋友表示很担心:龙标兄啊(就是王昌龄),你的七言绝句,真的适合写边塞诗吗?
你看人家陈子昂,写边塞行军打仗可都是用五言古诗,很长,很庄重的: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七言绝句那么短,那么通俗,真的合适吗?你又不是不会写五言古诗。
“不试试,怎么会知道?”王昌龄说。他坚决地铺开了纸,磨好了墨,大笔一蘸,浓黑的墨汁迅速沿着雪白的羊毫爬升。
那一刻,大漠、风沙、硝烟、战鼓……一切好像都汇聚在他的了笔尖,化成二十八个字,奔流而出。
这是开天辟地的二十八个字,是大唐神级专辑《从军行》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朋友惊呆了,脱口而出:好诗啊!
朋友是识货的。《诗经》里,《文选》里,汉魏六朝,有唐至今,都没有过这样的痛快的、飞动的边塞诗,当然也更没有这样的七言绝句。这将会是新的经典!
然而王昌龄却摇摇头:不好,不够好。
应该再空灵一点,再有余味一点。
他埋下头,又思索了起来,直到有一天,他重新拿起了笔,写下了《从军行》的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身后忽然传来抽噎声。王昌龄回头一看,朋友已经哭成泪人。
“你知道么,我感觉我在见证奇迹……”朋友啜吸着说。
王昌龄的反应,让朋友险些仆倒——他还是摇了摇头:不好,还是不好。
可以不可以再豪情壮志一点、再直抒胸臆一点呢?
五
答案是可以。他真的写出来了。
又一首《从军行》诞生了,这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亮丽水彩,那王昌龄的这首诗就是胶片。
“青海长云暗雪山”,对比度那么鲜明,好像还带着胶片的迷人颗粒。
今天读到这首诗,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一千年前战士们坚毅的脸。这简直是电影版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朋友抓住王昌龄用力摇晃:
“巅峰,这是新的巅峰啊!龙标,我们这就回去发表,好不好?”
可是王昌龄的反应让他再次晕倒:
不完美,还是不够完美。
还缺一种悠远的时空的感觉,还缺一种苍凉的味道。
能不能再浑成一点,再辽阔一点?能不能下笔千年,雄视百代,纵横今古?
朋友忍不住了:喂,你想太多了,你搞的是七言绝句,又不是皇上的讲话!快听我的回去发表就好啦!
王昌龄摇了摇头:让我再试试吧。
我感觉那首诗在的,它就在我的心里,快要出现了。
那些天,他常常一个人绕着孤城独行。夜间,他会眺望着空中的冷月,坐到很晚。
这天晚上,王昌龄忽然拽朋友起来喝烧酒。
两人喝到半醉,王昌龄递来一张纸,是龙飞凤舞的草书,题目就叫做《出塞》:
“帮我看看这首怎么样?”
这首诗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朋友看后,默默地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只说了一句话:
我是跪着读完的。
其实,不止是他,后代许多大评论家、大才子,都是跪着读完这首诗的。
我也写不出什么新评价了,直接引用别人的评语吧:唐人七绝压卷。
六
回到长安,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大群粉丝冲上来,包围了王昌龄……的朋友。
“龙标我爱你!”“你的诗棒棒哒!”“你的专辑我一天听100遍!”
原来,王昌龄人还没回来时,诗已经先回来了。那个时代,人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美的七言绝句。酒楼上,茶馆里,到处都在唱他的诗。
朋友手忙脚乱:“搞错了,你们搞错了!那边才是王昌龄,明显比我帅好不好……”
混乱之中,王昌龄早已经骑着马悄然远去,打磨他的下一组七言绝句去了。
王昌龄这一辈子,死磕七言绝句,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他一生留下来74首七绝,占他全部诗的近一半。根据施子愉老师的统计,整个盛唐一共才留下来472首七绝,王昌龄一个人独霸了六分之一。
他的七绝写到什么地步呢?稍微内行的都知道,李白不敢说第一,杜甫则差一个层级,必须拱手致敬。在唐朝,牛逼的诗人太多,外号都不够用了,而王昌龄得到的外号是——“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谁说人不能太单纯的?谁说只专心做一件事就不能成功呢?
就好像他那一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写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的“一片冰心”到底是什么?其实放在写诗上,就是:
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做到极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