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4-30 07:53 |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 W4 K9 O+ a# S, n
5 d. F- R- ] }, K0 m- q
你听过匹诺曹的故事吗?故事中说,一旦匹诺曹开始说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
- O; N8 H2 U) u- z a$ J那么,如果匹诺曹说“我的鼻子会变长”会发生什么呢?
9 p/ l. d6 T& C e! n如果匹诺曹的鼻子变长了,说明他说了真话,但好像也能证明他说了假话,那么,事实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这属于逻辑陷阱。
+ ?# x% T1 U9 G4 g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实会遇到很多逻辑陷阱,它们不易被察觉,但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漏洞。所以,熟知逻辑陷阱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沟通必备技能,学会甄别沟通中的逻辑陷阱,才能尽量避免在沟通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或是当对方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明知道是谬论却无力反驳。
* `; b9 i& `4 y1 q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十大逻辑陷阱。
4 c. _& h& i) m7 y01、以偏概全
0 `$ {9 a$ E- W- D以偏概全,是指只看到了事物的局部,却以此来概括事物的整体。6 E$ H# O6 G3 ]3 w
比如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盲人摸象。. k; t& @* F- `9 ~
这个故事中说,有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就认为大象长得像萝卜;有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便说大象长得像簸箕;还有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头部,就以为大象长得石头……
+ C7 A( `( m" W0 V: {1 | ?( j很明显,这些答案都不对,我们不能只了解事物的某一部分,就胡乱猜测,很轻率地对整体做出判断。) I6 C4 u( a7 S8 V h
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便认为所有的老师都没有责任心,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以偏概企。( r- w$ a- H% m* z
02、预设谬论' x6 f! f3 [2 n8 p' z1 D
预设谬论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逻辑陷阱,它公让你不自觉地陷人“坑中”。4 e7 q7 j; w; w. d( f. p
比如,你已经是35岁的女性了,还没有孩子,是不是很苦恼?
) n& @ u0 O5 ^( H这个问题看似在询问“是不是很苦恼”,但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设下了一个谬论:35岁的女性不应该没有孩子。
, c, |/ g! V0 X C还有许多男性同胞会比较苦恼的问题,比如,女朋友会经常说:“我减肥又失败了,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十分耿直的男生会顺着对方的逻辑回答:“无论你多胖都很好看。”. x) Q* d% m2 O1 t. ]: l9 M
听到这种答案,对方并不会很开心,因为你的回答中隐含了一层意思:你现在的确很胖。) [' u) e4 ?, B7 x* v5 K: J1 p/ E) w
所以,遇到这类逻辑陷阱要注意避开,可以参考的回答是:“你一点都不胖。”3 m2 ^% N. [/ B% B1 x
03、不当类比- c3 F: w! o {' V' [# z2 x
不当类比, 是将两个部分相似的事物,当作完全相同的事物做出类比。 z2 o. e; O8 d9 l2 H; v
例如,当公司正在考虑是否要挑战一个有风险的项目时,可能有人这样说:“乌龟把头伸出龟壳外才能前进,同理可得,公司只有敢于冒风险才能发展壮大。”6 S |( L+ u) K, o/ d2 @, E3 m
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不当类比式的逻辑陷阱,因为乌龟和公司并不是可以直接拿来做比较的两种事物。3 q6 \8 R* q5 H! l0 {4 a
按照这样的逻相,我们可以反驳:“公司是否也应该像乌龟一样,行动缓慢,遇到问题就把头缩进壳里?”6 o8 S$ E# S4 H4 {: ]" d0 x
04、间单归类; j; |: I! j, s$ q5 p/ s
简单归类,就是把本是系统且金面的东西过分简单化。例如,当我们吃到一份美味的火锅时,便问厨师:“用的什么火锅底料做出这么好吃的味道?”0 \" m/ ^' ?+ \% S4 |
这句话很明显是将非常专业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火锅好吃并不仅是因为火锅底料,还要涉及食材、火候、器具、烹饪技巧等
5 ~! F9 `- `, C3 ~就像摄影师不会喜欢被人问:“这张如此好看的照片,是用什么品牌的相机拍摄的?”, V& R% @% ]4 X. J$ |8 B; \- q
因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在摄影之前,会布景、采光、构图,考虑主体物的特征,以及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并不是单凭一个相机就能完成的。1 f: `4 ?% `( V7 m u, g
05、乱赋因果
2 [6 H7 b; ^9 |+ ]1 ~1 V, J) w. L( ^: i乱赋因果,是指将那些有先后顺序的事情,强行连接在一起当作因果关系。
( E* S+ \/ o! Q4 {9 ~这个逻辑陷阱在朋友圈中很常见,比如许多“疯传”的文章。有这样的标题:“不转不是中国人!”4 @* j" K7 l8 K m6 f8 `4 j- y8 G! `
但我们是中国人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是否转发这篇文章而改变,这就是强行将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情关联在一起, 构成一个逻辑陷饼。- T7 Z6 W; ]# T7 a' a0 }
再比如,当我们正在观看比赛时,同事突然也坐在一旁观看, 接着这场比赛便输了。于是,我们将“比赛输了”这个结果强行安在同事身上,因为你突然过来,所以比赛输了。
2 j. C, H6 O2 z其实,这两者之间只有先后顺序,并没有逻辑关系。 生活中,我们在与朋友开玩笑时,会经常使用这个方法,但在职场中与人对话时要避免落进对方的圈套中。
) _+ d) u8 x7 C: s6 X1 E( H: F06、树稻草人
0 x- S( [. ?! a0 v树稻草人,意思是先将对方的观点曲解,再进行反驳,就像是攻击一堆毫无还手能力的稻草人一样。
. }1 T+ T: m; B$ m) T. P5 l例如,观点是啤酒厂的广告让未成年人开始喝酒,但许多未成年人在饮酒后,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电视台不应该播放啤酒厂的广告。回答是人们是不可能放弃喝酒的,人类饮酒的历史很长,全世界的人民都爱喝酒。
7 ~# ~- Z4 O' o6 K这个回答中的“稻草人”就是“人们应该放弃喝酒”。/ M& \& X6 L: a
观点中并没有要求所有人放弃喝酒,只是要求电视台禁播啤酒厂的广告,以免让未成年人学会喝酒,但在回答中,直接将意思曲解为“所有人都不应该喝酒”。
8 k, s8 \5 K J, e6 Q! ^这种逻辑陷阱在沟通中经常出现,所以要在沟通中仔细倾听对方发言,快速找出对方的破绽,跳出逻辑圈套。
2 W, [+ I& G: b* Q- _( b07、人身攻击' \$ L/ i& O s! P V# D
人身攻击,可以直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也就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对他人进行言论攻击,通过抹黑和贬低对方的方式,证明对方一定是错的。
( m- R4 Q8 [6 J" O, F例如,当我们的公司里发生盗窃案时,排除外人作案的可能,收嫌疑人锁定在内部员工中。如果按照人身攻击的逻辑来思考,就会首先把公司中经济条件不太好、工作不努力的人作为怀疑对象。比如, “他没有钱,工作也不认真,还是个酒鬼,一定是他做的。”( @1 o1 i; E% _0 K! Z( x( L6 x
这种逻辑陷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尽量避免的,很容易给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 E4 F3 Y+ i$ [; s/ }/ h) G08、滑坡谬误
1 p! f# l0 l9 `9 o4 V: J1 C- A滑坡谬误,是指用一种非常夸张的方式,将因果关系连接起来,把“可能”变为“绝对”,喜欢把事情往最极端的方面去引导。
- X+ Q$ f8 [/ C* T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许多父母都会这样教育子女: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不能进入全班前5名,就无法进入重点高中,那样就会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也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最后只能去工地做苦力。
" p; W/ p) U3 A9 m9 \, w, E1 D) L这样的逻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人会顺着这个逻辑陷入恐慌里,但其实,这就是一个滑坡谬误式的逻辑陷阱。
3 ^* ]. X# @* j: z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上司对你说:“这个月的业绩完成不了,你就是部门里的最后一名,最后一名是无法在公司生存的,既然在公司待不下去,那就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只能混吃等死,被人瞧不起。”
0 T4 n w6 X* T: v; u: K09、虚假两难( a2 k6 N+ B! d# @/ L# f
虚假两难,是指将事物的其他可能性全都排除了,只提供两种选择。
+ m+ n' o& h4 X L3 ]说到这个逻辑陷阱,不得不提到一个令所有男士都害怕的问题:( J4 x% }- K% i |
“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1 a' w( Z# _' O: a5 t7 Y$ H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虚假两难式的逻辑陷阱,如果在实际生活中真的遇到这种状况,我们可能会有不少解决方法。但这个问题却利用了逻辑陷阱,屏敝了其他选择,要求对方仅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 `6 j) {. I3 Q+ F1 g1 O' D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尽量不要在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而是要跳出逻辑陷阱,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4 [$ d; }6 a; O- E2 _4 z10、诉诸权威
3 Y" m7 e3 R$ p诉诸权威,是在提出想法时,加上“某专家”“某专业机构”,给自己的观点背书。
( Q$ b) `- E% p3 l2 W& F这种逻辑陷阱比较常见,因为大多数人都会信服权威。例如,许多不严谨的网络文章中会经常提到“据权威认证”“专家指出”“马云曾说”……- x! U2 Q4 I" U+ U* n& x
但实际上,这些提到的“权威”跟文章中讲到的内容毫无关联,许多观点也并非出自这些专家、名人之口。但这类权威很容易迷惑住读者或听众,让人产生信任感。: n% \' ~! Y) V. G ~9 i+ d
' ~* B, g3 B; o3 n5 o# ?: P
以上就是我们常见的十大逻辑陷阱,熟知这些逻辑陷阱中的“坑”能让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避免掉人对方的圈套里。但要谨记,切勿使用这些逻辑陷阱去欺骗他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以诚为本。0 ]; B [2 y8 m2 v! D+ _
. w! Z) U- T3 s |
|